茨怎么读:大学生就业难:“远水”才能解“近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4:31

  作者:熊丙奇

  针对时下一些舆论提出的用大学生填补“用工荒”的建议,笔者曾撰文《不能用大学生填补“民工荒”》,认为要让“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步解决,根本出路是调整产业结构,对产业实施升级换代。有网友回应说,调整产业结构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太过“长远”了,这还要看政府的作为和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从短期来看,用大学生填补“民工荒”真的可以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缓解“民工荒”压力。

  招不到农民工的企业,把招聘目光投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去应聘技工工作,这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当前的情况下,有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去做农民工的工作,这是很正常的。而笔者所提的问题是针对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如果政府部门和学校也将此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将会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诚然,用调整产业结构来改变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些“长远”,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要根本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必须有这种“长远”选择。我国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基本上都是救急的“短线”思维,这么多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吃饭是第一位的,得马上找到工作,否则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于是政府部门和学校以至社会舆论努力做调整大学生就业观的工作。这确实可“救急”,却不是长久之计。年年救急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使大学的定位不清,就业几乎成为所有大学的办学导向,学校已然成为职业培训所。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价值,一是提高国民素质,二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随着大学生比例的提高,各行业都毫无疑问将增加大学学历人口比例。但这不是简单的人头变化,而需要行业的内涵变化,否则,如果一名大学毕业生去从事初中毕业生就完全可胜任的工作,将是严重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浪费。

  那么,行业的内涵怎样变化?以加工企业来说,我国目前是世界工厂,很多企业都有大笔的加工订单,而产品的加工在产业价值链是最低价值环节,此前的研发、设计,此后的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才是价值最大的环节。大学生进入这些加工企业,他们仍旧是做加工操作,还是有意让他们参与研发、设计、进行技术服务呢?后者就是提升产业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地方政府部门的发展理念,以及既得利益。发展服务业,意味着要打破一些行业的垄断,加大开放力度,同时也意味着要转变以资源消耗(包括大量的人力资源消耗)换取GDP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不能因为其转变有难度,就不进行转变。可以说,如果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当前的2000多所高等院校、2970万人的高等教育规模,大可压缩一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把政府部门和学校的“救急”做法,认为是关心民生的良策,只会使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轮回在缺乏长远考虑和系统规划之中,难言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