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专卖店有假酒吗:为官当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施政导向--观点--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04:09
  观察地方“两会”,“幸福”可谓其中一大热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浏览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给人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政府自我加压,让“幸福”正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2月21日 《人民日报》)

  地方“两会”期间、全国“两会”在即,有关“民生”的话题,再次被推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备受关注。温家宝总理曾经动情地指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全部工作都是为了人民,都要向人民负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和大门槛,无论是地方两会,还是全国两会,乃至地方及全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一个突出的信号和一个强烈的导向,那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这是党之责、政之要、官之本。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人民群众的心里,幸福更在人民群众的脸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腾飞,如果离开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失去了目标和重心。因此,让人民生活更幸福,首要的是要促进民富,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要通过一切办法、运用一切手段,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尤其是工资性收入的增加,真正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让群众的腰杆子直起来。生活幸福,还必须生活无忧。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等这些得到了解决和落实,也就解决了群众生活的后顾之忧,让人民生活更幸福,重要的是要提高保障水平、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公正规范的行政行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务,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感到机会不平等,甚至常常遇到权力滥用的情况,那么收入提高带来的幸福感,会因尊严、机会受损而被冲淡或抵消。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关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特别重要的是,抓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须从增加群众幸福感起步,使群众的事有人办,群众的困难有人帮,公益事业有人做。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更是党和政府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政之要、为官之本,必须加强社会建设,更必须强化社会管理,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让人人都感到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党委政府的工作中,以及党员干部的意识里,还没有完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行事施政为官,还没有完全做到心系于民、情牵百姓,还带有某种程度的功利思想和利己观念,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工作,不是太上心,不够很尽力,甚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一句空洞的口号、美丽的谎言和徇私的借口,借为民之名行利己之实写,玷污了、亵渎了人民政府和人民公仆。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这绝不是说说而已的,必须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各级党政官员的行动中、规划里,而且必须具体实在,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并要扎实抓好、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真正让居民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让人民群众满意、高兴、放心。执政为官,当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施政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