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脱鞋揉脚视频:2012首映归来........无剧透 - 碟影重重 - 福建电影论坛 ::::::福建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4:27:25

一,艾导的手艺
  
  
  
  艾默里奇这个导演,基本上就是一个好莱坞的王晶,跟风能力有余,创新意识欠奉。甚至从某种角度讲,还不如王晶。王胖子至少还开创过赌片潮流,为香港影坛贡献过牌局斗智这种新桥段,艾默里奇……谁记得他有什么手法是别人没玩过的吗?
  
  
  
  艾氏是个很擅长做加法的导演,早期的《星际之门》是科幻加冒险,《毒力日》是《异形》加《星球大战》加《世界大战》,《明日之后》是《活火融城》加《龙卷风》加《天地大冲撞》等等,《史前一万年》是各种怪兽片和蛮荒冒险电影的集合。至于《2012》,不用再说了吧?只需要指出一个事实:最后下水找钥匙那场戏,是卡梅隆在《深渊》里先设计出来的(有趣的是,这次艾导最忌惮的也正是卡梅隆的新作《阿凡达》,这就叫李鬼怕李逵)。
  
  
  
  足如果把导演比作厨子,那么艾默里奇这个厨子的作品有如下几个特色:
  
  
  
  第一,份儿大,量足,每次都把抄来的特效和场面压得结结实实,让你都不好意思再要第二份。
  
  
  
  第二,各种食材多半拌不匀。抄来的终究是抄来的,艾氏并无意也没那闲功夫把各种场面勾兑在一起,烹煮出新的味道来。他的电影里地震就是地震,火山就是火山,空战就是空战,一场完了再来一场,投资额并不是与影片质量成正比,而是与影片长度成正比。
  
  
  
  第三,味精味儿大过食材的原味儿。因为元素太多,因为艾导总是在赶工,所以每一种元素他都无暇深究,战争中的人该有什么反应?地震呢?世界末日呢?通统放到一边,用一个模式化的故事框架往里一装,人物性格和情绪合理性之类萝卜须都还没理清楚,就端上台面来了。
  
  
  
  说白了,他的电影就跟麦当劳里的巨无霸一样,甭管多少鱼肉蔬菜,统统叠起来,两头面包一扣,齐活儿!
  
  
  
  二,灾难可以做加法吗?
  
  
  
  商业元素堆砌并不是艾导一个人的嗜好,然而拍灾难片,他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要处理。那就是面对灾难,纯粹机械的加法行得通吗?
  
  
  
  两场地震是不是就比一场地震更可怕呢?全球倾覆,是不是就比一次隧道事故更值得哀悼呢?对于生者而言,或许如此,可是对于不幸罹难的人来说,并无区别。因为面对灾难,每一条生命都是无价的。
  
  
  
  波兰斯基说过,“《辛德勒的名单》并不是关于百万犹太人被杀的故事,而是关于一小撮犹太人逃出生天的故事”。此话确实点出了电影反映灾难的一个困境,那就是此类电影的重量来自对灾难的重现,但恰恰灾难的核心——那些受害者的视角,电影是无从反映的。即使如此,仍有底线:关于受难经验,电影如果无法深入,至少应该保持敬意。
  
  
  
  不能说《2012》里缺少这种敬意,只能说太过稀薄。在洛杉矶倾城天翻地覆的时候,镜头牢牢对准的,始终只是逃出生天的那一家人,他人的受难,看起来只是在反衬这一家子的幸运而已。其他的场面,亦大体若是。艾默里奇史无前例地把灾难扩大到了全球,而他的胸怀,却并未提升一点点。
  
  
  
  批评好莱坞电影不够严肃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大概是最常见的评论了。然而我这里要说的却并不是这个,把戏份全部集中在逃出生天的一小撮人身上,最后产生了一个很奇妙的戏剧效果。那就是观众彻底抽离出来了,逻辑很简单——几十亿人都死了,剩下这几万人死不死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家人逃出去又能如何呢?——不是观众无情,而是导演的逻辑太过混蛋。
  
  
  
  最后看到镜头撇开汹涌的人群,对准那只求生的小狗的时候,我终于被这种“紧张场面”逗笑了。
  
  
  
  三,世界毁灭,然而美国长存
  
  
  
  一般来说,灾难片体现的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多半是白领家庭一家躲避灾难的故事。这没办法,谁让他们是票房主力呢?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地震和海啸不但让男主角带着老婆孩子东躲溪赞,还稍带着帮他清理了情敌和老板,简直比他家养的召唤兽还乖(想想地震在他老婆和情敌之间画出的那条“鸿沟”)。《倾城之恋》里说,一个城市的沦陷或许只是为了成全一对情侣,同理,《2012》里的“倾球之灾”,也只不过成全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白领家庭而已。
  
  
  
  这个家庭没有爷爷奶奶,也没有叔伯兄弟。尽管核心家庭在今日的中国,尤其是城市里已经大幅上升,中国人看起来还是会觉得有些怪异——为什么他们根本就没想过其他人?好像他们在世上只有彼此似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核心家庭是美国从拓殖时代就开始牢固确立的基本社会单位。往更远一点说,是西方从工业化时代就开始确立的家庭模式。父母和未婚子女构成的关系被认为是个人世界的中心,决不容侵犯,这是典型的美式价值观。
  
  
  
  很多人激动于《2012》里的中国元素,其实是自作多情。“这样的工程,只有中国才有可能完成”,这是在夸中国吗?从世博会到奥运,再到60年庆典,世界终于意识到,射汇煮艺并不必然意味着效率低下,在“举国体制”下,中国可以有最高的效率。然而这种赞扬下面的潜台词,还需要说出来么?
  
  
  
  除此之外,在《2012》里,你还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美国对于这个世界的刻板印象——印度那地方就该遍地饥民,意大利总理就应该乞灵于祈祷,俄国人就应该唯利是图……当然,美国总统就应该为民牺牲。然后让一个美国人的壮举拯救所有幸存者。美国电影的特效可以把灾难扩张到全世界,可是美国人的眼界,似乎始终还停留在自家门口。
  
  
  
  四,好莱坞的劝善文
  
  
  
  有心人或许留意过寺庙里的劝善文,内容是用地狱里的种种惨状来提醒善男信女,今生不修善业,死后必遭天谴。好莱坞灾难片不问来生,也不认为人的善恶与灾变有什么关系,但是却通过面对灾难凸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功用与劝善文是一致的。所以片中人物才对着街头劝人悔过的教士发出感叹:“归根结底,原来他们是对的!”
  
  
  
  只不过,因果也好、启示录也好,宗教的果报仅限于己身,顶多不过“淫人妻者,其妻必被人淫”之类,祸及妻儿。仅仅为了在银幕上造一个美国梦,就闹得天下无辜都来陪绑,《2012》这玩笑未免开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