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第一中学首页:二十余媒体三年角斗“万里大造林”(青年周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05:26
《刘老根2》马书记被刑拘 警方称媒体报道夸张
二十余媒体三年角斗“万里大造林”
记者调查中最难的是监管机构没有给出明确意见
“万里公司”避难法宝:广告诱惑、明星光环、收益期长
◎文/本报记者 陈万颖 ◎供图/CFP
  《刘老根2》里的“马书记”因为涉嫌非法集资被刑事拘留了!消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某媒体,“内蒙古万里大造林公司(以下简称‘万里公司’)董事长陈相贵等3名负责人因涉嫌集资诈骗,在8月22日被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刑拘。”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尚未正式确认这一说法;万里公司的说法是,陈相贵正在“协同调查”。
  陈相贵,因为在《刘2》和《圣水湖畔》都扮演了“党委书记”,被称为“书记专业户”。剧中正义凛然的“马书记”为何会被公安部门调查?
  其实,对陈相贵一手创办的万里公司,早在2004年,就有媒体开始质疑并且展开调查。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第一篇质疑报道刊出,直至此次出事,至少有20余家媒体在不同阶段对“万里大造林”提出各种疑问。

最新核实
内蒙古公安厅称媒体报道夸张了
  9月4日,记者致电内蒙古公安厅,希望核实陈相贵目前的状况。但公安厅宣传部工作人员却说,关于陈相贵“刑拘”的消息并不是从他们宣传部发出的。
  内蒙古公安厅经济侦察大队拒绝接受采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北某些媒体的报道“夸张了”。最早报道此事的是内蒙古的一家媒体《北方新报》。其原文称:“记者29日从自治区公安厅了解到,内蒙古万里大造林公司董事长陈相贵等3位负责人涉嫌集资诈骗,于8月22日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记者拨打“万里”多处分公司电话,均没人接听。《黑龙江晨报》记者林晓蕾透露,她在得知陈相贵被“刑拘”的消息后,立刻赶往万里公司黑龙江分公司,留守的工作人员坚称陈相贵只是被叫去“协同调查”。万里公司名誉董事长,高秀敏的丈夫、编剧何庆魁9月3日发出一封公开信,也称陈相贵只是“协助调查”。

新闻链接
◎关于“万里大造林”◎

  从2002年8月成立至今,万里公司在全国已经建立了90个分公司。在其公司官方网站上,有这样的“产业规划”表述:“计划五年内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完成‘百万公顷大造林工程’。2004年计划完成造林面积100万亩,2005年计划完成造林面积200万亩,2006年计划完成造林面积300万亩,2007年计划完成造林面积400万亩,2008年计划完成造林面积500万亩。”
  据东北媒体报道称,该公司承租近百万亩林地,以“托管造林”的方式筹措公众投资12亿元,购林群众近3万人,涉及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
 
◎陈相贵◎
  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18岁参军入伍,服役于内蒙古牙克石森林警察部队。2003年,陈相贵投身造林业,任万里大造林集团公司董事长。曾在电视连续剧《刘老根2》和《圣水湖畔》中扮演党委书记角色。2007年8月底,被曝因涉嫌非法集资遭“刑拘”。  三年二十余家媒体角斗“万里” 有媒体先质疑后合作
■首次发难:《中国消费者报》质疑其“保险说”
  2004年9月15日,《中国消费者报》刊发《万里大造林“零风险”听着有点玄》的报道,是目前已知最早对万里公司表示怀疑的报道。在这第一篇报道中,记者怀疑的重点是万里公司在宣传时提出的“风险基本趋近于零”的承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农业保险处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万里公司仅投保了林木火灾保险和病虫害等一些扩展险,对将来有否收益并不保险。
  在此篇文章中,记者第一次提出“林权证”并不是“有价证券”,并不能代表将来能获得多少收益。

■第一回合:遇长春二报“围攻”“万里”声明要整改
  紧接着,在2004年10月份,两份长春的报纸对万里大造林展开了一个月的跟踪报道。一份是《东亚经贸新闻》,一份是《巷报》(已停刊)。
从2004年10月13日到2004年11月1日,《东亚经贸新闻》共刊发5篇报道,分别是《投资8年赚4倍?悬!》、《吉林万里大造林没有林权证》、《万里大造林资金链调查》等。
  在这些报道中,记者调查了吉林省的一些投资者,发现他们并未取得“林权证”。记者还按照万里公司的公开资料和林业局官员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后发现,万里大造林在扎旗已租58000亩林地,共需投入成本约3000万元,而收益则高达1.5亿元。
  “万里大造林网站资料显示,阿旗基地林权转让每亩价格为3860元,扎旗哲林杨每亩价格为2660元。但扎旗林业局官员介绍,万里大造林在当地租地价格极低,一亩林地每年租金最低只有一两元,苗木价格也低得出奇,由于苗木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一株杨苗低至1角4分。”——《万里大造林资金链调查》
  2004年10月19日起到11月,《巷报》连续刊发了十余篇报道,也从林业政策、资金链条、林木生态等方面做了全面报道。
  一时间,东北这两家媒体的集中火力炮轰,让万里公司坐不住了。10月20日,万里公司一纸诉状,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中级法院,将《巷报》和《东亚经贸新闻》告上法庭,分别索赔800万元。陈相贵认为,“万里大造林没有林权证(东亚)”和“陈相贵与高官合影系合成(巷报)”的报道失实情况尤为严重。
  但11月7日,万里公司却在《东亚经贸新闻》、《巷报》等媒体上发表公开声明,撤诉,并表示将进行反思和整改。

■第二回合:北京媒体介入《焦点访谈》掀起退款高潮
  在东北两家媒体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密集炮轰万里公司时,北京的一些媒体,也开始关注到这个来自内蒙古的造林企业。
  《新京报》在2004年10月15、16日连续发表记者调查稿件,称万里大造林涉嫌诈骗。但在向工商部门求证时,却被告知由于没有受害者投诉,无法进行调查。
  2004年10月21日,《新京报》发表名为《万里大造林资金链调查:夸大宣传下的暴利游戏》的稿件,对万里公司宣称“两万投入,八年赚四倍”的美梦进行调查。在引用了一些林业专家的算账之后,把万里公司的宣传称为“谎言”。
  当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警惕“托管造林”陷阱》为题,对一些造林公司以宣传合作造林的名义让老百姓出钱,用集资造林的方式购买速生丰产用材林一事进行报道,但在这个报道里,并没有点出万里大造林的名字。
  《焦点访谈》播出后,掀起了一股退款的热潮。记者在“万里大造林”百度贴吧里看到,2004年11月开始,在贴吧里斥责万里公司诈骗、不退款的帖子几页都翻不完。有的帖子被删除得七零八落,三四个有百度ID的人面对着全国各地的IP发出的责骂,做着有点重复的辩解。
  而2004年剩下的时间,与万里公司有关的报道几乎都围绕着投资人讨要退款展开。

■第三回合:“万里”继续广告轰炸与对簿公堂媒体握手言欢
  2005年3月30日,《黑龙江晨报》发表名为《揭开万里大造林致富神话,托管造林涉嫌非法集资》的报道。当地记者在采访了林业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机构后,对万里大造林的经营模式提出了质疑,怀疑其涉嫌“非法集资”。
  这篇报道刊发之后,万里公司的广告轰炸在当地停止了。但一个月后,在省城之外的其他地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广告轰炸,而且,万里公司与有些媒体还达成了合作协议。
  2005年的媒体对万里公司比较客气。除了《黑龙江晨报》的一篇质疑报道外,《长春晚报》、《中国商业电讯》等都对万里公司和陈相贵做了正面的宣传报道。但是从数量上看,正面报道还是远不及质疑报道多。
  “转眼之间,媒体风波已经过去几个月的时间了,因风波的冲击对营销市场造成的影响也正在逐渐隐退,新的市场启动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中国商业电讯》在2005年4月份所说的这句话,8个月之后,果然成了现实。
  2005年12月23日的《东亚经贸新闻》报道:“昨日上午,本报和内蒙古万里大造林公司联合与长春市9城区代表举行了赠报仪式。仪式上共向长春9个城区赠送数百份明年《东亚经贸新闻》。”曾经差点对簿公堂的双方,在一年后变成了合作伙伴。当地记者曾相互推测,媒体突然偃旗息鼓,“是不是有人打招呼了?”
  2006年以后,万里公司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了。如果不是最近的媒体爆出其董事长陈相贵被“刑拘”,也许万里公司还将继续平静地扩张着他的“版图”。

80后女记者孤胆追查“万里”20余天
  2007年9月1日,星期天上午8点多,《黑龙江晨报》记者林晓蕾刚上网,一眼就看到7点多挂到门户网站的一条新闻:《内蒙古万里大造林董事长陈相贵集资诈骗被拘》。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去两年前我去过的地方,看看万里是不是真的关门了。”
  林晓蕾在2005年3月30日,发表一篇名为《揭开万里大造林致富的神话,托管造林涉嫌非法集资》的调查报道。这是第一次有媒体明确地对万里大造林公司提出“非法集资”方面的质疑。在“万里大造林”与数十家媒体的角力场上,林晓蕾的调查,可以说是一个微缩的标本。

80后女记者暗访“万里”
  2005年春节过后,万里公司在哈尔滨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另外,工作人员满大街发传单。
  林晓蕾从街头拿了宣传资料,和跑公安口和商业口的记者交流后,觉得起码广告宣传是有问题的。于是以投资者身份和万里公司联系。
  在万里公司看来,林晓蕾这样刚从学校毕业的“八零后”,并不是他们理想的“投资者”。“他们更喜欢退休员工,可能觉得手里有点闲钱和比较好骗吧。”林晓蕾说。
  为了表现出诚意,林晓蕾和工作人员初步签了一个投资意向合同,但不需要交钱。另外,她用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证和真名进行登记。“也有点儿怕,但那时刚毕业,做这种暗访是头一次,也没想太多。”现在的林晓蕾觉得如果再重来,顾虑会更多一些。

2.66万元挡住“卧底”调查
  招商部接待的地方特别大,墙上挂了好几块地图,画了万里公司的林地范围。负责招商的员工告诉林晓蕾,该公司目前在黑龙江分公司销售的林地地号是0009号基地,地理位置在内蒙古赤峰市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满都呼嘎查,距离哈尔滨市大约950多公里,销售面积1000余亩。他们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能精确定位每一个人的地。但整个采访过程中,林晓蕾一直没见到这个高科技的玩意儿。
  随后,林晓蕾提出想实地考察。对方没同意。“我当时就表现出怀疑了,他们就一顿吹嘘,说那里有人可以给我录像,刻成碟寄回来。他们要我先交钱,将来再安排车,让你们一批批都去或者派代表去。说得让人不得不信。”
  她也考虑过当“卧底”,但是因为万里公司是以每10亩林地为一个出售单位的,10亩林地价格2.66万元,这是成为投资人的最低门槛,最终也没有当成。
  林晓蕾当时想过找一些投资人做采访,但最终没有成功。“我去的时候不管是哪个投资人,都有招商的人一起陪着,投资人之间不给交流机会。”林晓蕾说。
  林晓蕾对万里公司的调查到此基本完成。但接下来,她发现更难的还在后头。 

政府部门感觉“万里”不靠谱
  林晓蕾找过的部门、机构包括林业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大学教授。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正面回答关于万里公司的问题。
  拿着万里公司宣传册的林晓蕾希望找到林地所在地的林业局问一下,这些林地到底存不存在,有没有林权证。
  “他们办公室主任,一听我说万里的事,就马上非常不耐烦地打断我说,这件事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电话就挂了,再打就不接了。很明显,他的语气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跟我说这个事情。”
  但哈尔滨市工商局给了林晓蕾一个意外的收获。“工商局的人告诉我万里的广告涉嫌虚假广告,已经停播了,也禁止刊发。而且他们还跟我说这事看着不太可靠,像非法集资。但我当时不能往上写。虽然有这样的疑惑,他们也不能去查。”

“涉嫌非法集资”标题后加上问号
  在稿子的最后一个小标题,林晓蕾用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句:“万里涉嫌非法集资?”
  在如今,百度出的这篇报道已经看不到这个问号。但在当时,林晓蕾是用这个问号给自己留一个余地。“我一开始是有信心调查出来的,但是到最后还是没有做实。当时我找到省里某金融监管部门,他们明知道有这件事,但是不愿意站出来实名实姓的说。只是告诉我,非法集资是怎么样一个情况。低成本高回报什么的。媒体没有下结论的权力,只能靠监管部门或者政府部门站出来下定论。但是有关部门又不愿意,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
  在发稿前,林业局的一个朋友转了一份国家林业局2004年12月份发布的通知给林晓蕾。通知里明确表示:“这种‘托管造林’缺乏全过程监管的有效手段,存在很大风险和隐患,我们不赞同,不支持。”
  “我看完这个通知,我就放心了。当时亿霖正在被查。影响很大,还有山西查处的北方第一非法集资大案,也是速生丰产林的项目。这两个比较明朗的大案,加上国家林业局的这份通知,我都放在稿子里了,等于是给自己壮胆。”
  从3月7日展开调查, 3月30日最终发稿,这是她从业以来做过的最长时间的稿子了。

 万里公司的3个避难招术
巨额广告投放
  林晓蕾说,从2004年末开始,哈尔滨各大媒体上,连续刊登了“万里大造林”的整版广告或半版广告。在林晓蕾的报道3月30日发表后,广告曾经停止刊登了一个月左右,但随后又重新开始大规模投放。到2005年5月之后,才慢慢转向省城之外的城市、乡村。
  “我曾经去齐齐哈尔采访,发现当地分公司弄了一个大电视,不停地播录像,说内蒙古的林地多少人投资了,特别具有煽动性,过往的人都发传单。当时距离我的报道发出已经一年多了。”
  林晓蕾的报道发出之后,并没有收到来自万里公司反馈意见。但她发现,万里公司开始和一些报社展开了发行、广告等方面的合作。

“马书记”的明星效应
  2005年春节期间,黑龙江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无意间成为了万里公司和老总陈相贵的免费广告。陈相贵出演了《刘老根2》里的乡党委书记马明。不仅如此,在高秀敏主演的另一部热播剧《圣水湖畔》里,陈相贵又扮演了一个党委书记。2004年媒体“围剿”万里公司期间,《时代商报》记者报道,陈相贵主动向《刘2》剧组提供了车辆和食品。赵本山才同意其出演角色,还曾经很不满陈相贵拿与赵本山等人的合影作为企业宣传而用,并且提出警告。但这一切,大部分没有看到报道的老百姓并不知道。
  3月初,林晓蕾去万里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听课时,看到那个大厅上挂着陈相贵等集团领导人的照片。高秀敏的照片也赫然在上。“我试探去听课的人,他们就跟我说:‘高秀敏是什么人啊,就跟邻家大妈大姐一样。而且,明星怎么会骗人呢?他们怎么可能知法犯法?’”

收益期长 投资者没意识到“上当”
  林晓蕾曾试图在听课时说服一位已经“投资”的老太太。“她听不进去,你的东西没有说服力。”问题的关键在于万里公司为投资人设计的“盈利模式”很巧妙。“8年才能见收益,这句话太绝了。只要是相信万里的百姓,肯定不会觉得自己上当,因为承诺的时间还未到。没有人来举报,也就没有人来关注这个事了。”
  “一篇报道,时隔两年半,才得到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我不知道当时那些老人看到这个消息是什么反应。”林晓蕾说。


■2007年9月1日,通辽市“万里大造林”的一护林房子连门窗也被拆了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70906/A06/070906A0601.shtml  二十余媒体三年角斗“万里大造林”  三年二十余家媒体角斗“万里” 有媒体先质疑后合作  80后女记者孤胆追查“万里”20余天
万里公司的3个避难招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