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县长:学科教学方案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07:10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情分析 (包括学生数、学生原有成绩、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作业习惯以及差生情况等)
五年级有四个班,共200多人,经过二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据说这届学生大部分学习比较自觉,但不够稳定,尤其要抓好几个调皮的学生,才能维持好课堂纪律,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上学期的考试成绩,除了四班不及格的较多以外,其它各班不算太差,今年又重新分班,各班情况基本平衡,所以抓好学习态度不放松,持之以恒,应该能教好。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学要求 (按大纲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制定一学期切实可行的教学总要求)
过程和方法:
1.1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1.2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出书面计划。
1.3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1.4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1.5能浓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悼念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悼念可以有、实验等多种方法。
2.3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2.4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2.5会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3.1能提出某项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3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4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4.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4.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悼念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4.3在探究过程的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
5.1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5.2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5.3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5.5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5.6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5.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5.8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知识与技能:
1.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用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1.2懂得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操持平衡。
1.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
2.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2.2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2.3能将材料的特征与它们的用途相联系。
3.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2列举常见的败类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3.3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不同繁殖方式。
4.1能捆常见的岩石特征,如颜色、颗粒、软硬等。能列举岩石的功用。
4.2知道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合而成的,知道铜、铁等金属的来源。
5.1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官是对外界的反应。
5.2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5.3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5.4能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5.5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1.1尊重证据。
1.2愿意合作与交流。
1.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1.4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技有关的社会生活。
2.1想知道,爱提问。
2.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3愿意合作与交流。
2.4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5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2.6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1能参与较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3.2愿意合作与交流。
3.3珍爱生命。
3.4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2喜欢用尝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4.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5.1愿意合作与交流。
5.2珍爱生命。
5.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采用总-分-合的思路进行建构。先总的介绍什么是机械,接下来是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最后,课文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引入机械传动装置,由力和能量的传递角度阐述机械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认识。
第二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牲,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四单元的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并且通过对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让学生懂得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我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环境。
第五单元从趣味性、适合性、系统性、发展性、探究性几方面原则出发,再一次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本年级探究过程技能训练重点――"交流与质疑"这条主线,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动去体会、理解大脑的"指挥中心"作用,构建了本单元既符合生命科学的知识逻辑体系,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广义地讲,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都是交流,不轻信、不盲从、不畏权、不满足现有状况与水平等等,都是质疑。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交流与质疑不仅是与探究相关联的活动与技能,还是完整的探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技能。
四、教学措施(按大纲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制定一学期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1、 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
6、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7、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8、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四、教学进度表(附后)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1、 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 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 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二)”第三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第三、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1、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 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 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 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 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  竞赛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周次
课时教学内容安排13始业教育;我们的小车;给小车装上动力;给小车安个螺旋桨;23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小车载重;运动与摩擦力(一);运动与摩擦力(二);33控制小车的快慢;设计我们的赛车、制作我们的赛车;关于时间;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43昼夜交替的解释;回顾人们认识地球的历史;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是清晨还是黄昏;5
谁最先迎来黎明;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
6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昼夜、四季与动植物;
7
时间在流逝;在时钟发明之前;夜间的计时器;用水测量时间
83做一只水钟;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93五一节放假103调整钟摆;保持时间统一;寻找时间的痕迹113蔷薇花丛;它们是什么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123做一个生态瓶;观察生态瓶;显微镜下的生命133改变生态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143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15 3复习;期末考查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新课改科学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学科学爱科学的品质;为培养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重视孩子间接认识过程,并达到本册书在知识、能力、德育等方面的要求;现拟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学生500多人,六个班,学生非常喜欢科学课,主要是在于它知识面广,趣味性高,来自生活,动手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较注重书写背诵与考试成绩,对动手制作方面、实验方面,获取信息能力较差。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科书以主体单元的形式编排了 “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地表的变化及保护”、“嫩量的表及相互转换”、“宇宙天体的构成及保护’”等研究内容,构建了《生命的奥秘》,《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变化的能量》、《探索宇宙》、《科学与未来》《研究与实践》6个单元,共21个课题。
在内容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实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提高解决的能力,学会在整体上领悟科学本质。《生命的奥秘》单元构建了由分析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结构,应领学生”由点到面”比较全面的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引领学生认识火山和地震的特征,探究发生的原因,了解各种矿物,了解各种改变地表变化的因素,探索其中的奥秘;《变化的能量》单元探究机械能|、热能、电能、电磁能之间的转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了由微观到宏观、由部分到综合的板块结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教科书以空间时间和结构个纬度组织探究内容,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教科书体系。在认识事物外部特征的基础上,以“解暗箱”的形式探究事物的内部构造。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有易到难,逐渐上升。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从本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遵循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科学素养的培养。
随着科学探究的逐渐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由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逐渐向自主探究过渡,本册教科书的设计重点关注了“探究层次的拓深”、“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本质的理解”等内容。如,《科技与技术.》等单元的设计,注意了信息的采集、甄别|、生成和应用等方面的渗透,以各类学说、假说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接受前沿性的观点和学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之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在科学探究上,以自由性探究为重点,加强对显形探究方法的培养,以“认识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为探究重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科书整体结构,设置了“对信息的搜寻、理解和判断能力”、 “主动吸收知识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主要的教学措施是以实验为主,努力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2 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采用星级评价体系,包括三项内容:“我的兴趣”、“我的设计”、“我的问题”。三颗星表示。注重平时的制作与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去学习知识。
五、教学进度安排。
研究与实践内容较多,可用4课时或进行中长期的活动,其余可用1-2课时。
以上工作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加以贯彻执行,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印证、补充完善。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
包括以下几部分:人体内部的秘密、我们怎样看到物体、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机械、研究与实践。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生物、机械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科学对待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变化所需的能量来源、科技与未来世界的紧密关系。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STSE各方面得到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内部的秘密,人为什么要呼吸,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2.了解我们怎样看到物体,怎样保护眼睛
3.了解春夏季节的星空。
4.了解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5.认识生活中的机械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7.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8.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五、课时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3.1-3.7
预备周
2
3.8-3.14
食物到哪儿里去了
我们的呼吸
1
1
3
3.15-3.21
心脏和血管
脑与神经
1
1
4
3.22-3.28
复习
凸透镜
1
1
5
3.29-4.4
照相机和眼睛
保护眼睛
1
1
6
4.5-4.11
潜望镜的秘密
神奇的眼睛
1
1
7
4.12-4.18
复习
种子发芽了
1
1
8
4.19-4.25
种辣椒
植物的花
1
1
9
4.26-5.2
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植物的分身术
1
1
10
5.3-5.9
生物繁殖新技术
1
11
5.10-5.16
春季星空
夏季星空
1
1
12
5.17-5.23
复习
斜面
1
1
13
5.24-5.30
杠杆
滑轮
1
1
14
5.31-6.6
齿轮
自行车的科学
1
1
15
6.7-6.13
未来的交通工具
复习
1
1
16
6.14-6.20
制作车辆模型
调查家乡的种植业
1
1
17
6.21-6.27
复习
2
18
6.28-7.4
复习
2
19
7.5-7.11
期末测试

一、以活动为基础
1 .用活动整合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目标和内容。使科学探究活动变为学生科学概念构建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让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发展和完善。
2 .赋予活动丰富的教育内涵。在活动设计中,加强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活动内涵的设计,注意使活动具有可以不断挖掘和深化的内容,能够形成足够的教学意义,对学生产生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经历。
3 .赋予活动丰富的科学内涵。在活动设计中努力使小学生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充满趣味,又保持科学的基本特性,让学生能够在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那样的过程中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4 .通过活动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设计中,加强了活动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设计,营造能够吸引学生参与、适合他们参与、对他们的发展具有较大意义的活动情境。
二、重视结构
1 .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努力按照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从高年级开始设置大的教学单元,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持续的科学探究和进行深入的思考。
3 .通过对活动自身结构的设计和活动组合的设计,使学生在课内、课外、课前、课后的科学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与学习主体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1 .注重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从他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逐步展开学习的主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激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采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3 .充分考虑科学学习的阶段性,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做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坚持循序渐进。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
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完整过程,懂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
2.经历跟踪观察动植物的过程,培养长期坚持观察的毅力。
3.经历建立动物栖息地的模拟实验过程,学习研究动物的方法,提高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4.梳理生物的观察资料,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重要观念的理解。
5.通过对动植物的研究,明白栖息地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6.通过阅读或讲解科学家的事迹,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存在的价值,给予学生以科学精神的熏陶。
第二单元: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研究光的各种性质和现象,认识太阳能的两种表现形式——光能和热能;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进行推测并作出合理解释;激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有关太阳、阳光以及阳光下的物体的观察研究、调查收集等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研究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有序地从事探究活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影子及位置变化、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和混合以及光热转换的观察、记录过程。
经历对各种光、热现象的描述、解释的过程。
经历对各种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
经历根据某个特定活动任务制订相应方案并付诸实践的过程。
经历利用身边材料制作观景箱、水棱镜、牛顿盘、太阳能热水器的过程。
经历有关太阳、太阳能等知识的资料收集和交流的过程。
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进行评价的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认识到有关光与物体及影子的关系、光的反射与色散、光的强度和温度、太阳能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学习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信息处理方法;知道光由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等。
二、评价目标
1.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一个个新的、有意义的看法,乐于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和对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经历。
2.学生能在小组或班级里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地猜想,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
3.能与同伴一起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4.能利用身边材料制作观景箱、水棱镜、牛顿盘、太阳能热水器。
5.能对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合理的评价。
6.适当收集一些有关太阳、太阳能等的资料。
7.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准备材料,在课外积极从事关于太阳及阳光的各种观察、研究或调查活动。
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3.运用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铜、铁、铝的传热性是不一样的;初步建立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4.运用对比实验对在土壤中的物体与常态下的物体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能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进行合理的推测。意识到同种材料在不同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5.能够通过研究清楚地意识到根据物品用途的不同制作的材料就不同,并且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质对其进行运用。
6.了解材料过度浪费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问题、社会问题,初步形成节约资源的习惯。
7.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意识到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来研究、发明新材料;感受新材料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理解、思考和研讨
1.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把“描述材料的特征”与“描述物体的特征”两者混为一谈?
2.在“雨天中的布料”的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下雨的模拟实验,我们怎样才能很好的控制雨量大小、雨量均匀等变量?
3.“各种材料的锅”一课教学中要对各种锅的传热性进行研究,实验中涉及到很多变量如:锅的厚薄、锅的大小、盛水量、均匀加热等等,我们怎么很好地组织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么多的变量进行控制?
4.把材料“种”在不同的环境里,如果要让材料在土壤中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材料》单元教学教学结束了才有可能上这课,间隔这么长的时间怎么处理教材使其前后连接?
在“材料的再利用”授课前或者后,怎么组织学生对垃圾处理的调查?怎么组织学生对目前材料浪费现象进行统计?
第四单元:
关注健康,学习了解有关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本单元的主要目标。
科学探究:
1.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人体的消化、呼吸器官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和调查、交流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交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食品、食品受污染的途径,以及如何选择健康食品。
3. 培养学生统计、记录、测量、计算等能力。统计自己一昼夜中排出水量的多少,计算食物中的能量及含水量等,测量运动前后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4. 引领学生开展考察空气质量的探究活动,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报告,初步会看空气质量报告。
5. 体验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的锻炼,并设计自己的锻炼计划,制定一些检测锻炼效果的方案。
科学知识:
1. 学习一些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认识人体消化、呼吸器官及其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这些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消化过程,人体呼吸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2. 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
3. 知道什么是健康的生活和怎样健康生活。注意饮食中能量的适当和营养均衡,选择营养、安全的食品;要饮足够的水,注意饮水卫生;要保持周围和居室环境的空气质量;要坚持体育锻炼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懂得保护消化、呼吸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 自觉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增强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
3. 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意义,积极参加锻炼,并能长期坚持锻炼。
教学措施及注意事项
第一单元
1.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观点,始终贯穿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意识。学生通过一项项的活动,进一步发展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探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机会,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沿着学生问题的箭头不断地探索下去。
2.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蚯蚓和鱼的栖息地也可以用其他的动物来代替,代替的动物最好是当地常见的动物。
3.可以在教室里或者实验室里建立一个研究生物栖息地的环境,帮助学生学习。
4.本单元对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是重点要求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实。
5.关于控制实验的研究,教师最好自己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补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这方面的研究。
6.运用好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教学。
第二单元
1.本单元教学内容共有十个一级标题,由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一般按一个标题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但是可能有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一些制作活动)用的时间较长,如“制作牛顿盘”“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等,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活动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涉及到的材料也比较容易得到,在天气晴好的状况下,探究活动可以顺利实施。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大体可以按照教材所显示的结构进行,难度也不是很大,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地在户外完成这些相关的探究活动。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在家庭里从事更多的有关阳光下的各种探究活动。
3.本单元的教学,按照常规的教学进度通常被安排在十月中下旬(不包含国庆长假)。教师们应当注意到,“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一课可能会被安排到十一月,因此“热水器”的升温效果比酷暑时会明显下降,这将影响本课的研究数据。另外,在具体教学时,教师们还要时刻关注本地的天气变化,调整教学的时间与进度。
4.本单元教学有一个重要线索,就是信息(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包括“我们知道的太阳”中让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各种有关太阳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对阳光下影子变化的数据、物体温度变化的数据、不同光照强度时的温度对比数据以及“热水器”效能数据等的整理与分析等等。
第三单元
1.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相当重要,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收集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将影响着教学效果,也为学生课外的继续研究打下基础。
2.单元有几个对比实验比较难做,教师要在上课前亲自动手实验,如果效果不是很好,可以考虑用其他的实验来代替,但一定要符合实验的科学性。在这里,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教材进行调整。
3.这些活动很有意义(如保护鸡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甚至可以跟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或者跟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做成一个大型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达到更大的教学效果。
4.动手操作也是本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课堂上给学生以足够的材料和足够的探索时间,学生才能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加深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
5.学生对周围材料的好奇和探索,是引起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重要动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事物,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鼓励学生从研究周围的材料向研究更广阔的空间迈进。
6.单元的内容,有不少是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爱护学生的独特的想法,甚至是幼稚的、可笑的想法。爱护学生的想像力,对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独创性很有帮助的。
第四单元
本单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主要通过体验、观察、实验、测量、记录、计算、模拟实验、阅读资料等多种探究方式来学习。本单元还涉及了一些生理方面的知识,如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等,但重点不是让学生去识记这些知识,而是从健康生活的角度去学习、理解这些器官和健康的关系,用健康生活的新观念指导他们的生活,改掉不良习惯,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1课时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1课时
秋冬季的生物                      1课时
动物的栖息地                      1课时
记录动物的特征                     1课时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1课时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课时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1课时
第二单元
我们知道的太阳                            1课时
阳光下的影子                              1课时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1课时
美丽的彩虹                                1课时
阳光下的物体                              1课时
光强与光弱                                1课时
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1课时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1课时
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1课时
利用太阳能                                1课时
第三单元
1.研究材料的特征                 1课时
2.雨天中的布料                  1课时
3.各种材料的锅                  1课时
4.被“种下”的材料                   2课时
5.材料的选择                    1课时
6.保护鸡蛋                     2课时
7.材料进步的历程                  1课时
8.材料的再利用                   1课时
9.新材料的畅想                   1课时
第四单元
1.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1 课时
2. 饮食和健康               1 课时
3. 选择健康食品              1 课时
4. 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        1 课时
5. 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1 课时
6. 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1 课时
7. 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1 课时
8. 运动与健康               1 课时
9. 让我们的精力更充沛           1 课时
10. 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1 课时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改设想: 1、注重搜集信息、现场考察及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2、专题研究,注重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及讨论辩论。
八、教学进度: 单 元课 题 课时巧妙的用力 8课时生命的延续 6课时生物的进化 3课时地表缓慢变化 5课时矿产资源 4课时工具与技术 2课时
九、主要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 讨论法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十、教研课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教改力度,以吃透教材、探索教法、稳步推进、和谐发展为宗旨,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狠抓班级管理水平及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谈一谈我的孩子们:
1、全年级5个班,共388人,其中女生163人:一班77人(男43女34),二班76人(男47女29),三班77人(男40女37),四班79人(男49女30),五班79人(男46女33)。
2、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3、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4、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说一说我手中的教材:
《科学》五年级下册由“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二)”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10课共40课。
“运动和力”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学生将研究拉力的大小怎样影响小车运动,橡筋绕的圈数和方向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小车载重以后的速度会加快还是减慢,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并且将自己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赛车,举办一个赛车会。通过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学生将认识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力:重力、弹力、反作用力和反冲力,认识动力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还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时间”单元的内容是以往自然教材中很少涉及的。这一单元通过10个活动,引领学生充分展开对时间的感受、认识并对计时器进行探索。学生将从有趣的估算时间活动开始,探究在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的计时方法夜间的计时方法,研究水钟和摆钟的计时原理,并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探讨摆的规律;通过亲手制作蜡烛钟和水钟,体会技术在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从保持时间统一和寻找时间痕迹的活动中感受时间的宝贵和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生物与环境”(二)单元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一)”单元的继续。“生物与环境”(二)单元侧重研究的是生物体与无机环境(阳光、空气、水、温度……)的关系,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这一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活动将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性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然后通过模拟建造生态瓶,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活动,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认识。
“地球的运动”单元集中研究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问题。与有关地球的其他内容不同,学生们无法直接感知到地球的运动,需要依靠相关知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教材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从研究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开始,设计了一系列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连续的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最终获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并运用这一认识尝试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本册教材在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方面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2、发展学生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3、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我将采取下列方式使孩子们有所收获: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有下列孩子需要个别辅导:
五"1班:付俊杰、杨汪涛、聂  瑶、朱鑫垚、李树精、龚瑶辉;
五"2班:黄  咏、邓祥辉、周沧海、颜  祥、曾  斌、颜耀东;
五"3班:罗伟辉、李  吉、谭  标、刘  瑶、谢惠琼;
五"4班:谢佳豪、童  耀、贺聪宇、刘茂林、童花萼、谭文杰;
五"5班:黄  华、孔扬帆、彭  志、罗文倡、李  轩、刘  毅。
我用以下方式去帮助他们:
1、正确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后进生。积极对待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施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使他们能安心于课堂的学习,厌学情绪抑制在一个最低点上。
2、在各班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学习帮扶小组。对后进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3、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
4、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学生背后的实际情况;沟通家校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每取得的一分进步都及时告知家长,争取家长们的配合。
我的工作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3.1-3.4   1、学生报到、注册
2、制订教学计划         开学工作
2   3.5-3.11  1、动员、严正纪律、学风,摸底;
2、1-1我们的小车
3、1-2给小车装上动力
3   3.12-18   第一单元3、4、5课
4   3.19-25   第一单元3、7、8
5   3.26-4.1  第一单元9、10课
第二单元1课
6   4.2-4.8   第二单元2、3、4课
7   4.9-4.15  第二单元5、6、7课
8   4.16-4.22 第二单元8、9、10课
9   4.23-4.29 第三单元1课
期中考查、总结
10  4.30-5.6                           劳动节放假
11  5.7-5.13  第三单元2、3、4课
12  5.14-5.20 第三单元5、6、7课
13  5.21-5.27 第三单元8、9、10课
14  5.28-6.3  第四单元1、2、3课          六一儿童节
15  6.4-6.10  第四单元4、5、6课
16  6.11-6.17 第四单元7、8、9课
17  6.18-6.24 第四单元10课
整理与复习
18  6.25-7.1  整理与复习 综合评价 期终考试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二、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把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三、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采用总-分-合的思路进行建构,先总的介绍什么是机械,接下来是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最后,课文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引入机械传动装置,由力和能量的传递角度阐述机械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认识。
第二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每位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牲,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四单元的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并且通过对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的讨论,使学生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让学生懂得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我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环境。
第五单元从趣味性、适合性、系统性、发展性、探究性几方面原则出发,再一次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本年级探究过程技能训练重点――"交流与质疑"这条主线,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动去体会、理解大脑的"指挥中心"作用,构建了本单元既符合生命科学的知识逻辑体系,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广义地讲,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都是交流,不轻信、不盲从、不畏权、不满足现有状况与水平等等,都是质疑。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交流与质疑不仅是与探究相关联的活动与技能,还是完整的探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技能。
四、教学措施
(按大纲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制定一学期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
6、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7、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8、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上课
17周              共 34 课时
新授课   30 课时
复习和考试   2 课时
机动 2 课时
任课班级的学生情况分析
该年级学生经历了五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上看,有具有一定的水准。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与要求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与要求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主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机械;通过一系列观察和研究活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斜面这一简单机械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轮轴及其变形器械的性质与功能;借助于模型,通过一系列观察和实践活动将指导学生认识滑轮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研究自行车的链传动装置了解一部机器内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使学生对“系统”这一概念有一个粗浅的感性认识。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支架稳固程度不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设计桥梁模型和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他们研究桥梁的兴趣;以造房子这个活动为载体,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在植物的种子繁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并且通过实践活动学习一些人工的营养繁殖的方法,从中体会创造生命的乐趣;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从而了解动物怎样繁殖后代;通过让学生调查自己出生前后的情况,了解人类是怎样延续后代的,进而知道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树立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感情。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主要使学生知道常见岩石、矿物的显著特征;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文字、画图)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调查、探索和观察活动;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让学生从大脑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几方面体会大脑是名副其实的“指挥中心”;让学生知道大脑是通过什么接受信息和传出命令的,了解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如何工作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了解怎样保护我们的大脑。
第六单元《交流与质疑》,主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流和质疑,交流和质疑都有哪些方式;了解科学家的交流活动,学习如何通过讨论进行交流;了解质疑与提问的区别,知道怎样质疑。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2、钻研教材,体现“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学习人家的先进教学经验、思想和方法;
4、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整合于科学教学中。
备注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教材简析: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沉和浮”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热”单元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时间的测量”单元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时钟的改进历史是与整个人类文明史同步的。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球的运动”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基于对证据意识上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学生现状分析
501、502班人数分别为23、25人。1班学生学习氛围差,个别同学惰性十足,学习习惯存在的严重的问,对概念的运用较薄弱,只流于表面,不深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忘得也快,后进生多是一个让教师花费心思却头疼的班级。2班的学习气氛较好,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思维活跃,科学课上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来,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但同样对概念的运用较薄弱,只流于表面,不深入,记得快忘得也快,优生人数不多。其中杨乐燕、柯珊珊、陈树全、陈小义(1班)柯小燕、林珊珊、吴伟东(2班)等几位同学上课小差多,学习习惯差,不自觉较为懒惰;学习任务不按时完成,对于基础简单的概念更是无从下手,学习非常地困难。对于以上这些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循循善诱,多关注、多辅导、多帮助,争取有所提高。所以对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都不能很好地掌握。
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
(1)学生非智力因素情况分析(学习动机、习惯、兴趣等)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极个别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还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还表现在对科学的不重视,历年来只有语、数、英是主科,在家长的眼中很少关注孩子的科学方面的情况,导致学生对科学学科的态度造成偏差;另外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只停于表面,探究过程中玩多过思。
(2)两个班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
五年级三个班,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处于中等阶层,优生少。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错误大多由于麻痹大意造成的。但也于一部分学生对于科学概念和技能难以接受,理解水平低,思维僵滞。
(3)两个班后进生原因分析:
后进生成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作业敷衍了事。
2、学习态度较端正,但受思维局限,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3、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耐心,惰性思想严重。
4、家庭因素:家长和学校的配合不足,没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五、教学措施
(一)自身素质提高措施
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深入学习小班化教学理论,大胆实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积极探索、合作互助。
3、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4、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5、抓课堂教学目标落实,结合科学课程特点,重点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转变后进生方法及措施:
1、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2、保强扶弱,培优补差。对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
3、坚持多表扬少批评、赏识教育,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4、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上进心。
5、及时与家长联系并常联系,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好学生。
六、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七、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
12.18-2.241、始业教育
2、试卷分析
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2.25-3.2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第4课早一艘小船
33.3-3.9第5课浮力
第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第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43.10-3.16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单元复习
单元检测
53.17-3.23试题分析
第1课热起来了
第2课给冷水加热
63.24-3.30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5课金属的热胀冷缩
73.31-4.6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第7课传热比赛
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
84.7-4.13单元复习
单元检测
试题分析
94.14-4.20第1课时间在流逝
第2课太阳钟
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
104.21-4.27第4课我的水钟
机动(期中测试)
机动
114.28-5.4第5机械摆钟
第6课摆的研究
第7课做一个钟摆
125.5-5.11第8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单元复习
单元检测
135.12-5.18试题分析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
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45.19-5.25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第5课北极星“不的”的秘密
155.26-6.1第6课地球在公转吗
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66.2-6.8单元复习
单元检测
试题分析
176.9-9.15期末总复习3
186.16-6.22期末总复习3
196.23-6.29期末总复习及期末测试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四、教材分析、各单元目标: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沉和浮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人们对热现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体的温度变化是由一种没有质量、无色、无味,可以流人或流出物体的特殊物质一“热质”引起的,物体中的“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但是,人们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一些热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现象时,却遇到了困难。例如,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包括在0 0C以下的环境中)将两块冰相互摩擦,最后两块冰都会完全熔化,对于这一现象,“热质说”就无法解释,因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过程中热从何而来的问题……到19世纪中叶,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热质”是不存在的;热是与能紧密联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量,热能也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现在我们认为,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自人类具有“时间”这一概念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经年累月不断地寻求着准确测量时间的方法。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经验积累,发现太阳在天空规则地改变着位置,月亮在天空的移动也有一定的周期。拥有了这样的认识,古代人类将天文现象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密切的联系。根据天文现象固有的周期性,形成了历法和时间的概念--一年分为360天加5天,每天24小时,午前、午后各12小时,这就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时间划分。那么,一天内的时间进程如何把握呢?古人想到了把竖直放置的表和水平放置的丰组合为丰表,根据表在丰上的投影来判断时间。他们还通过不断地研究制作出了计算时间的机械,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沙漏和水时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慢慢地人们感到精确计算时间是必要的。17世纪以后,钟表工艺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根据伽利略发现的单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制造了第一个摆钟,使时钟的误差从每天15分钟减少到5分钟。后来他又第一个制造出了*发条驱动的机械表,并由此导致了18世纪高精度航海钟的发现,解决了困扰人类近两个世纪的经度测定问题,大大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机械钟的出现还促进了当时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使钟表和罗盘、枪炮、印刷术一起构成的技术革命成为产生近代科学的动力之一。回顾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钟的改进历史是与整个人类文明史同步的。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深人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教科书采用了多种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如模拟实验、游戏、代表性的资料等。这些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上学期回顾及新学期开始\学习小组组成
2
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
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第4课“造一艘小船”
4
第5课“浮力”
第6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5
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第8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6
第1课“热起来了”
第2课“给冷水加热”
7
第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8
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
9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第7课“传热比赛”
10
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1课“时间在流逝”
11
第2“课太阳钟”
12
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
第4课“我的水钟”
13
第5课“机械摆钟”
第6课“摆的研究”
14
第7课“做一个摆钟”
第8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5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
16
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17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第5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8
第6课“地球在公转吗”
第7课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9
第8课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复习考试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知识已经有很多的认识,特别是自然事物的特征,学生经过平时的观察,归纳和总结掌握得较扎实;在能力方面: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由于一小部分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在掌握科学知识、能力培养方面显得较薄弱。




1. 从问题入手,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进行《自然》学科的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装的科学素养,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生的根本变化。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力争使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重视过程中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教材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科学素养。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能进行比较、分类,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知道光延直线传播,了解安全用电常识,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作用、。
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尊重证据。
4、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1、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认真进行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加强实验教学,尽可能完善实验器材的配制,以达到人人都能实验的可能。
3、不段进行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素质。







周次
课 题 或 章 节
教学内容




1
准备课
第一单元
1.什么叫机械
1
1
2
第一单元
2.怎样移动重物
3.斜坡的启示
1
1
3
第一单元
3.斜坡的启示
4.拧螺丝钉的学问
1
1
4
第一、二单元
5.国旗怎样升上去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1
1
5
第二单元
1.折形状
2.搭支架
1
1
6
第二单元
2.搭支架
3.建桥梁
1
1
7
第二单元
4.造房子
2
8
第三单元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1
1
9
第三单元
3.我是怎样出生的
2
10
单元检测
1.单元复习
2.单元检测
2
11
第四单元
1.认识常见岩石
2
12
第四单元
2.认识矿物的性质
2
13
第四、五单元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1.大脑
1
1
14
第五单元
2.神经
3.感觉
1
1
15
第六单元
1.交流
2.质疑
1
1
16
复习
2
17
复习
2
18
复习
2
19
复习
2
20
期末考试

五年级 __科学___学科教学计划2008.3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STSE)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全册教材包括了“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四个部分。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机械、生物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科学持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力学、结构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STSE各方面得到发展。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动手实验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探究法     演示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周次
日  期
课时安排
单元
课   题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
1
2/9-2/13
2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4、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5、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6、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7、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教学难点:
1、通过简单的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活动获得结果。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方法:
指导制作、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
2/16-2/20
2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造一艘小船
3
2/23-2/27
2
5、浮力
4
3/2-3/6
2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5
3/9-3/13
2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人们对热现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体的温度变化是由一种没有质量、无色、无味,可以流入或流出物体的特殊物质——“热质”引起的,物体中的“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但是,人们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一些热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现象时,却遇到了困难。例如,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包括在0℃以下的环境中)将两块冰相互摩擦,最后两块冰都会完全融化,对于这一现象,“热质说”就无法解释,因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过程中热从何而来的问题……到19世纪中叶,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热质”是不存在的;热是与能紧密联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量,热能也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现在我们认为,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
科学概念
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2、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4、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2、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3、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4、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5、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6、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7、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2、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3、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4、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
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2、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1、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2、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3、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6
3/16-3/20
2
2、给冷水加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
7
3/23-3/27
2
4、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的热胀冷缩
8
3/30-4/3
2
6、热是怎样传递的
7、传热比赛
9
4/6-4/10
2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续表)
周次
日  期
课时安排
单元
课   题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
9
4/6-4/10
2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自人类具有“时间”这一概念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经年累月不断地寻求着准确测量时间的方法。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经验积累,发现太阳在天空规则地改变着位置,月亮在天空的移动也有一定的周期。拥有了这样的认识,古代人类将天文现象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密切的联系。根据天文现象固有的周期性,形成了历法和时间的概念——一年分为360天加5天,每天24小时,午前、午后各12小时,这就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时间划分。那么,一天内的时间进程如何把握呢?古人想到了把竖直放置的表和水平放置的圭组合为圭表,根据表在圭上的投影来判断时间。他们还通过不断地研究制作出了计算时间的机械,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沙漏和水时计。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科学概念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4、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记录有关太阳运动变化周期的信息。2、学习辨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3、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4、解释结果及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5、学习用图表、表格等来记录、整理、交流信息。6、设计、制作和改进“太阳钟”“水钟”和“摆钟”等简易计时器。7、阅读和研究科学资料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时间以及计时工具的兴趣。2、认识重复实验证实结果的重要性。3、欣赏前人在测量时间和解释自然现象方面所作的贡献。
教学重点: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教学难点:
1、观察和记录有关太阳运动变化周期的信息。2、学习辨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可变因素。3、预测和测试怎样改变一个可变因素从而影响实验结果。4、解释结果及总结可变因素是如何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
教学方法:
指导实验设计、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10
4/13-4/17
2
2、太阳钟
3、用水测量时间
11
4/20-4/24
2
4、我的水钟
5、机械摆钟
12
4/27-4/30
1
6、摆的研究
7、做一个钟摆
13
5/4-5/8
2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4
5/11-5/15
2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深人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连)。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科学概念
1、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2、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过程与方法
1、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2、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3、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4、对获得的证据进行批判性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如解释有多种可能性,需进一步探求证据。   5、利用文字、图表、图画或书面、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有日的地进行探究活动的公开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2、懂得在探究活动中,需要审视观察到的事实和探究所获得的证据。这些事实或证据,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可能有着不同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2、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教学难点:
1、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2、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3、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教学方法:
讲解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5
5/18-5/22
2
3.证明地球在自转
4.谁先迎来黎明
16
5/25-5/29
2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17
6/1-6/5
2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8
6/8-6/12
2
复习与考查
19
6/15-6/19
注:2009年6月30日学期结束,7月1日放暑假;2009年9月1日正式开学。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为指导,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l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l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l     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l      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l     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l     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l     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l     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六个单元,分别是“巧妙的用力”、“ 生命的延续”、“ 生物的进化”、“ 地表缓慢变化” 、“矿产资源”、“ 工具与技术”。
五、基本措施:
l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l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l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l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l       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l       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l        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l        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l       搜集信息      l     现场考察       l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l  科学幻想
l       情境模拟      l     科学小制作     l    讨论辩论          l    科学游戏        l       科学欣赏      l    社区科学活动   l   家庭科技活动       l   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学方法:
l         探究法          l         演示法          l         参观法
l         谈话法          l         辩论法          l         实验法
八、  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    八课时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    八课时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八课时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  八课时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      八课时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    四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