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肌是什么:九华山香火旺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01:43

曾祥裕解读九华山香火旺之谜

九华山香火旺之谜

  --------曾祥裕安徽风水考察随笔(七)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风水宜人  电话 13766307454)


 
     常言道;“ 天下名山僧占多 ”。这说明佛教重视建立寺院的风水环境。我近年来先后到佛教四大名山中的峨眉山、普陀山朝山礼佛,接下来就想抓紧时间完成九华山、五台山的朝山心愿。        2009年初夏,受东家方某之邀,完成其公司风水调理任务后,从宏村乘车往青阳转车上了九华山。
    5月12日,同行中有南京市浦口区极乐寺释定文师傅。当日下午,上山后天气突变,倾盆大雨, 九华山罩在浓雾中,把山水景色包裹住,不少游者望雨兴叹。大雨阻挡不了我与定文师傅的步伐。我们一路上与众多信众在雨中艰难挺进。第二天,天气放睛,我们的心明亮起来,阳光伴着凉风,攀登山路也轻松许多。
 
    九华山何以吸引天下信众虔诚朝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的独特风景吸引世人的目光。
  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

 

    除了自然风景优美外,更为重要的是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据《九华山志》等文献记载,佛教大约于公元5世纪初传人九华山。401年,一位来自天竺的名叫杯渡的僧人来到九华山创建毛庵,传经布道。100年后,503年,一位名叫伏虎的僧人来到九华山,创建伏虎庵作为道场。但在隋朝以前,九华山因地处偏僻,僧人极少,佛教没有在此产生影响。直到唐代中期地藏道场形成以后,九华山的香火才真正兴盛起来。

  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形成与新罗王子金乔觉九华证道直接有关。中国佛教史上所说的“地藏王菩萨”有两个,一个是“释地藏”,一个是“金地藏”。前者是佛经上描述的地藏王,是佛教塑造的信仰偶像;后者却是实有其人,他就是朝鲜三国时期的新罗王子金乔觉。
   金乔觉(696—794年),系新罗僧人,俗称“金地藏”,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24岁时,削发为僧,于中国唐朝玄宗时来华求法,经南陵等地上九华,遂于此山深无人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皆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和父子。 
    据佛经记载,金地藏在忉利天宫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要他在释迦牟尼佛逝世之后、弥勒佛降生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主管世间众生的教化。为此,他一直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并发愿要为世间一切众生担负一切痛苦,创造一切幸福,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以自我牺牲的精神赢得了众生的崇拜。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金乔觉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 

  金地藏在九华山75年的修行实践中,禅净兼修,使九华山佛教形成禅净合一之特色。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宗派,禅宗文化深受文人知识阶层的喜爱,净土宗则在民间十分流行。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佛在心中”、“即心即佛”、“自悟自度”、“顿悟成佛”、“现世解脱”,主张不读经、不拜佛、不崇拜偶像、不脱离世间,认为佛与众生的区别只在迷悟之间,一念迷时即众生,一念时悟即佛。

    我面对金地藏的佛像,心想,勇猛精进,一心向佛,成就了他的弘法事业。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缺少这种耐得寂寞,甘于清贫,乐于事业的胸怀和毅力,所以当代社会文化领域,缺少像钱钟书、赵朴初、鲁迅、陈寅恪、梁思成这样的学术泰斗。

    我在九华山闻到佛法后才知,其所以吸引僧众前来朝山,还在于它禅净兼修禅宗之圣地。禅宗是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意识和自信精神的佛教宗派,它主张不靠他力、全赖自力获得人生的解脱和觉悟。与此不同,净土宗是一个依靠他力寻求解脱的宗派。它以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修行目标,认为现实世界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想在现世获得解脱是不可能的,并且由于众生生死业重,单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解脱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于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往生西方净土,获得解脱。净土修行十分简单易行,只要不断地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即可,故深得普通百姓的欢迎。
  我认为,佛教在二十一世纪得以发扬光大的出路在于倡导禅净兼修,才能符合国情,赢得民心。
  
       九华山重点寺院介绍与坐山立向

 

   (1)肉身宝殿:公元794年,金乔觉圆寂,依浮屠之法,生殓缸内,葬于神光岭上。三年以后,僧徒围着殓缸造塔,又在宽阔的塔基上兴建殿字,殿顶与塔顶相接。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殿宇,即著名的肉身宝殿。
    1000多年来,肉身宝殿虽有兴废,但迄今气魄非凡。肉身宝殿建于高台之上,石柱,红墙,铁瓦,汉白玉铺地,正门高悬“东南第一山”匾额。肉身宝殿殿中央七层木结构的“地藏塔”,塔基用汉白玉砌成。塔内供奉一百多尊地藏菩萨,正面供“金地藏”塑像,金骑着涉水如飞的“谛听”,左为他的弟子道明,右为道明的父亲阂公。因为道明先入空门,成为父亲的师兄。塔的前后安置着大大小小的地藏塑像,两侧是十殿阎罗拱卫而立。
    经测,山门为丁未山癸丑向小空;肉身宝殿坐山立向为午丁山子癸向小空。
  
   (2)天台寺:即“地藏寺”、“地藏禅寺”,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寺院。天台寺历史悠久,相传千年以前金地藏曾在此居住,洁瓶僧常从罗汉墩来此与地藏晤谈。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一路上我攀登得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看到虔诚年纪比我的大的信众三步一拜眼的情景,我羞愧不已。咬着牙往天台峰上的天台寺挺进!当攀登上天台之巅时,放眼四周,群峰林立,天高云淡,不禁胸襟开阔,疲劳顿消。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站在山谷口劲风吹来让你站不稳。屏住呼吸看到 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
     天台寺依山势而建,根据峰顶岩石高低不等,分别为一层、二层、三层,最高处殿檐与寺后峰顶岩石相接,前后三进殿宇形成既无天井又无院落的整体建筑。寺内三进殿堂通连,宽敞、明亮、整齐,建有地藏殿、大雄殿、万佛楼等。
   天台寺周围还有金仙洞、一线天、龙珠石等景点,我们站在天台正顶,眺望十王峰迎面而来,世称“十王朝地藏”,联想巧妙。
    经测,天台寺正癸山丁向大空。

  (3)古拜经台:又名大愿庵,位于天台峰下,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座落在山峰峭壁之间,以大殿为主,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周围有“老鹰扒壁”、“金龟朝北门”、“观音飘海”、“十王朝圣”“仙人打鼓”等奇景怪石,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之。
    相传地藏菩萨当时在此处拜经,岩石上尚有其拜经留下的脚印。该寺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光绪年间再建,五十年代后又经多次修整。我与其他信众目睹那双清晰的脚印,感慨不已,如果我们有高僧大德百分之一的精进心和恭敬心,何愁事业无成?!
    经测,丑艮山未坤向小空。 
  
   (4)化成寺:九华山的开山寺庙。唐开元年间(773~741年),地藏王金乔觉入山传教,当地人士为之建寺,其后屡有废兴。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两次敕赐御制“藏经”,并子寺内建高大藏经楼收藏。藏经长达6770卷,装帧精美,印制考究,至今保存完好。另藏一套手抄佛经,朱红字体,工整秀丽,相传为山中一位教徒用自己手指上的血掺合朱砂精心写成,被称为“血经”。
     院门和大雄宝殿坐山立向为亥壬山已丙向小空。
  
   (5)祗园禅寺:是全国重点寺庙,九华山四大禅寺之首,始建于清代,殿宇层层叠叠,回旋曲折、结构精巧、气势磅礴,为九华山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式寺宇。
     经测,坐山立向为癸山丁向小空。

  (6)百岁宫:座落于插霄峰(东峰)之上。百岁宫,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与祗园寺、东崖寺、甘露寺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
  百岁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僧人海玉,字无瑕,云游至九华山。“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在此,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无暇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时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明思宗祟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慧广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
  “法宇规模,秩始其备。”正因为万年寺是为纪念百岁公无瑕和尚而兴建的,因此又名百岁宫。
  
  百岁宫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庙。五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斋堂、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为一整体,没有单体建筑的配置,远观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这种形制在中国现存寺庙建筑中极少见。百岁宫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由低爬高,层层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
  寺下不远处有一山亭,可以歇足。亭内原供“皆大欢喜” 形像的弥勒佛。佛经上说弥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题额为“兜率院”,颇有以山亭作寺门之意。
  穿过山亭,约百步便至峰顶。石库式的大雄宝殿门(也是山门)门头上,悬挂着“敕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楷书寺名竖匾,出自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之手。
  
  由大殿侧门可进入同一楼层的肉身殿,供奉着装金的无瑕和尚肉身。他头戴莲花宝冠,身披朱红袈裟,头部大小与常人相似,身躯已干缩如孩童,端座莲台之上。据说,这种金身,是把尸体放进陶缸,用石灰封口,缸外放木炭,再用文火烘烤数十日才制成的。置于空气中已有350多年,至今不腐。据说,九华山原有七尊装金肉身,十年动乱中有六尊被毁,无瑕肉身是由一位和尚藏于山洞中才得以保存下来。
    坐山立向为午丁山子癸向小空。


 
  (7) 旃檀林(三大宝殿):  位于九华街中心、化城寺西南,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据传初建寺时,采伐寺后琵琶形山上异香古树,这种树与南印度被佛家视为珍品的旃(zhān)檀香木极为相似,故寺名”旃檀林”。

 

     我与定文师傅投宿于此寺。

    住持僧慧深于1990年开始发心筹建大雄、大悲、大愿三大宝殿,移建旃檀林老殿。
  1994年位于老殿东南的大悲宝殿落成。宫殿式建筑,坐南朝北(丙午山子午向小空)。
    1999年在老殿西建成大愿宝殿,格调与大悲殿相似。殿中供9.9米高四面金身地藏菩萨立铜像,四围供1.4米高地藏坐像120尊。2001年在大悲与大愿宝殿中间建大雄宝殿(从山立向丁山癸向大空)。

  (8)上禅堂:位于神光岭南半山腰,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之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古人游上禅堂,称其有三最:“九华山香火甲天下,唯上禅堂最贫;风景唯上禅堂最佳;寺宇唯上禅堂最丽。”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古人称其为”三最”:
 
    为什么这里香火最贫?
    因为香客习惯去肉身殿烧香拜菩萨,肉身宝殿近在岭头,过上禅堂片刻即到,往往这里香火少。现在不同了,上禅堂香火也很旺盛。
  “风景唯上禅堂最佳”。乾隆年间王文禧公为上禅堂赠”秀冠云林”匾额,说明古人对此地风光早有赞誉。这里云树映带,溪涧潺流,古树环抱,常年荫绿。
   “寺院唯上禅堂最丽”,主要指上禅堂建筑风格奇特,法相庄严。它的山门有意偏斜(坐山立向为庚山甲向小空),谓之“”以斜辟邪”。
    除此之外,这里“金沙泉”的故事被传为美谈。据传唐天宝年间李白游九华,悦闻此地风光秀丽,于是前来观赏,发现一泉眼,泉水清冽甘甜,遂命名为”金沙泉”。相传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中描写的”钵洗池”就是金沙泉;泉边岩石上楷书”金沙泉”传为李白所书;泉边数株古金钱树,春天长出绿色花瓣,瓣呈圆型,似一串串铜钱;秋季树根四周落下金光灿灿的“钱币”,传为李白沽酒的钱钞所化。
    大雄宝殿坐山立向为乾亥山巽巳向小空。

    (9)转轮殿: 转轮殿又名十王殿,始建于清,1973年遭火毁,1989年复建,赵朴初题额“转轮宝殿”。前后两进,民居建筑,钢混构架。前进为”阴曹地府”,塑出”阎王审鬼”的场面:顺风耳、千里眼、两尊恶煞门前护卫,(白无常、黑无常)4个鬼怪随时听差;中有”奈何桥”,牛头、马面停立桥头。左、右分列十殿阎王: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伍官王、五殿望乡王、六殿汴城王、七殿泰山府君、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除此还有”孟婆亭”和”六道轮回”,即天道、人道、地狱道、牲畜道、饿鬼道和阿修罗道。阎王审鬼的场景阴森恐怖,地狱世界令人毛骨悚然。

    民间传说人死后变成鬼,鬼入地狱要受阎王’审判,最后喝了孟婆的”迷魂汤”投胎转世。后进为地藏殿,供奉丈六金身地藏铜像,左为释迦牟尼在忉利天布道说法的彩色群塑,右为金地藏来华经历磨难而得道的故事。地藏殿后原有81级台阶直通肉身殿,后移至十王殿西侧。转轮殿为九华山独有,地藏菩萨入地狱,证明他”常居秽土”,既度众生,又度鬼神,反映了民俗文化,体现了地藏道场特色,是九华山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坐山立向为壬子山丙午向小空。

    (10)华山通慧禅林: 1983年仁义法师朝礼九华,先后住甘露寺、菩提阁等寺庙,最后住通慧禅林,并倾其所有修复寺宇。此后,仁义法师不顾年高,又外出弘法行医。1995年4月,仁义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同年11月28日圆寂,享年85岁。思尚法师遵嘱,按佛教仪规将其坐缸。     1999年1月2日,思尚法师和修贤法师打开存放已3年零2个月的坐缸,见仁义师太端坐在缸里,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身体尚有弹性;入缸时十指相向的手势已有变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扎针的姿势。其肉身现供奉于通慧禅林。
    这是九华山唯一保存的女法师的肉身。我步入瞻仰后,肃然起敬,生发感慨,法师是中医界老前辈,一心学佛,慈爱行医,出家后仍操针灸不计报酬,为民众服务。其医德和医术,是吾辈学习的楷模。现在世风日下,不少行医者利欲熏心,滥用药得回扣,让患者服用不该服用的药,加重经济负担,还损害健康。真是杀人不见血!
    其院门坐山立向为辰巽山戌乾向小空、正殿为巽山乾向小空。
  
   (11)九华莲社  位于凤凰松南侧,安徽省重点寺院。民居式,小石块垒墙,木质构架,二进、四开间,有禅房数间。为九华山佛教接待社,闵园尼众常聚此议事,时有香客留宿。殿内有一副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奔东西。”原来佛教与人交往,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副对联韵味十足。

     我步入用罗盘测定其坐山立向,乙卯山辛酉向小空。一个法师看我认真操作罗盘的神态,笑逐颜开,请我进庵喝茶。她对其寺院的风水状况关切地咨询,引我四周察龙脉和看来水出水。我观察后,客观地分析此地的风水形势,处于峻峰急流之下,院无围墙,加上有前门而后门没有设门,寺院不聚气,导致香火不旺。法师问清如何整改风水后,高兴地赠送一串佛珠与我结缘。

   (12)立庵:位于九华街化城寺东,原名“定慧庵”,为清康熙年间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年间住持僧开宗重建,1931年住持僧瑞祥扩建殿宇。“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1988年九华山佛教协会重修,建筑面积1001平方米。现为九华山佛教协会住址。
     立庵老和尚释果辉慈祥待人,我从旃檀林退房后,行李寄放于他住处。他老人家叫我放心去游览。我下山取行李时,与他聊天,他对风水有研究,说自古有“ 天下名山僧占多 ” 一说,说明历来高僧大德重视道场周围的风水环境,并带我至寺院外讲解此寺院的风水,叫我测定坐山立向卯山酉向小空。
   
     佛教认为,修行的第一要素即是割断尘缘,与世无染。释迦修道之初,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在野鹿苑说法;达摩一苇渡江,见高山秀丽,遂居而悟禅;慧理至杭,见飞来峰颇似印度灵鹫峰,乃筑室而居。可见佛徒皆效法佛祖,丛林建筑多选佳丽之地,于是代代相传,遂成定制。

    寺院处于山水佳景中,利于广召信徒。游人入寺观光,信徒入寺降香,佛殿肃穆庄严,钟磬贯耳。当人们置身于丛林所掩映的梵宫佛寺中时,与宗教净化意识并生的是身清气洁的审美感受。幽深的丛林与净土世界似乎更有环境、氛围的暗合之处。所以僧家占尽湖光山景,是一种包含宗教目的的选择。
  
    他听我所测的坐山立向后,点头称是,寺院坐山立向多坐空,这是杨公风水宗师定的规矩,从唐朝以来一直为寺院沿用。但寺院坐空不等于不讲究龙穴砂水的合理搭配。“你看看,我这个寺院可收两条水,从东南方巽巳来水与西南方坤申来水汇合环抱我寺院,从乾亥方流去”。他问我来水情况如何?我客观分析后,认为坤申来水直冲,为病水上堂,会影响僧人身体健康。他默然,叹口气说,僧人有病不要紧,关键是要香火旺!他带我走向西北方,见新安放两个石狮子。我认为,对面的酒店对此会有意见。他笑着说,是呀,他们要求把狮子嘴的牙齿拨了!现在成了无牙的石狮子,起不倒挡煞的作用。

   我临上车时,老和尚柱仗送我,一路上叮咛我要注意安全,以后有空再来九华山。上车后我回首看着老和尚返身行走艰难的步子,心中感动,热泪盈眶。近年来,我与佛亲近后,接触过一诚、传开、本焕、宏慧、智证、证通、瑞印、果辉、寂光、演持、定文、祥浩、演轮、法印、则慧、万慈、永慈等高僧大德和法师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真善美气质,体悟到佛法的庄严和人文关怀的光芒。

   在我余生时光中,我决心一心向佛,诚心学佛,发心弘法,超脱名利,慈善待人,消弥业障,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