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itunes怎么办:印加吊桥,悬吊的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2:19

印加吊桥,悬吊的风景

郑伟忠

在15世纪的时候,印加帝国从南美洲南安第斯山脉的库斯科(Cuzco,秘鲁南部城市,一直为印加帝国的首都)地区开始强盛并扩张到中安第斯山脉,其最大版图大约是今日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一带。但这个局面仅仅维持了百余年,随着1532年由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领导的西班牙征服者的到来,帝国也宣告了结束。

印加文明的遗迹

印加帝国虽然不存在了,但它的一些文明成果却在人们生活中以特有的形式延续了下来——那就是古印加人创造的极其宏伟的道路系统。这套交错绵延达25000公里的古道系统,把坐落在秘鲁南部安第斯山高地上的印加首都库斯科和帝国广袤的领土连为一体。

在山势陡峭的安第斯山脉中,古印加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当道路推进到高峡深涧边时,印加人选择了一种最为可行的方案——架设吊桥,这些吊桥遂成为印加工程技术成就的杰出代表。

印加吊桥从其材质的角度来看,可称其为绳桥。因为吊桥所采用的材料主要来自于当地所产的富含纤维的植物,但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所采用的植物也是有所差异的。无独有偶,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地民族也因地制宜,建造了多种材料和形式的吊桥,两者在这一方面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默契。

收集植物材料往往是建桥工作的前奏,对收集到的植物材料进行一些预处理后就开始了绳索的制作。制作绳索采用的是古老的编织技术,绳索的长度和直径有一定的规格,印加人所建吊桥绳索的直径一般可以达到30~60厘米,通常情况下,建造一座吊桥需要三条或者更多数量这样规格的绳索。

一旦绳索制作完毕,实质性的筑桥工程就开始了。起初,先在主绳索的一端系上一条轻细而结实的绳索供牵引之用,由一名壮汉游泳或乘筏将其带到对岸指定的位置上;然后,两岸的人们齐心协力把沉重的主绳索拉直,并将两头固定在桥墩后由自然岩石凿出或人工砌筑的锚碇上,这条主绳索是用来支撑桥面的;此后再将两条稍细的绳索穿过石砌的桥塔并固定在桥面上方的位置,左右各一根,可作为过桥时的扶手,同时通过编织与主绳索相联以分担桥面走道的压力,附带着也是防护栏,这样一个吊桥就完成了。在一些大型的吊桥走道上,将木条垂直于主绳索牢固地编织在一起,会使得桥面更加宽阔和安全;在此基础上,再铺上草席,既保护绳索免于磨损,又有利于人畜的通过;桥面两侧的绳索与其上方的绳索通过无数的细绳连接编织成牢固的栏杆,保护了人畜通过时的安全性,也稳固了整个吊桥。

由于印加吊桥的建筑材料是植物纤维,容易在日晒雨淋下腐坏,所以这些吊桥一般每两年就完全重建一次,而平时的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印加帝国时期多数吊桥的建造和维护是通过一项系统的用工制度来保障的,居住在附近的村民被赋予维护乃至建造吊桥的使命。为数众多的村庄同心协力完成这项任务,并将其视为献给帝国的一份礼物。同时,这种公共性的建桥工作,还使得两岸的村民更加团结、融洽。这项传统直到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也不曾有多大的改观,而且很好地持续到了20世纪。

吊桥的建造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届时,整个建桥过程还添加了节庆和仪式的成分,以祈求吊桥的安全和长久。在一些大型的、重要的吊桥建设过程中,为了管理和协调整个建桥过程,还专门委派了全职的监工。战争时期,一些具有重大军事意义的吊桥频繁受到攻击并焚毁。为此,在这些吊桥附近驻扎了守卫的军队,他们常备有造桥的植物材料和编织好的绳索,以便随时修复或重建被敌军破坏的吊桥。另外,不知是因为军情紧急,还是技术的熟练,这些军队建造吊桥的速度很快。

飞跃峡谷的风景

对于第一次踏上印加吊桥的人们来说,过桥似乎并不比造桥显得轻松。在上面每移动一步,都会使桥面产生相应的震动,而且,桥面是一个弧面,上去后先是下坡,后又上坡,如果有风吹过的话,桥身晃动不定,更是惊心动魄。因此,不少大型的吊桥在午后起风的时候会停止使用。当年,西班牙征服者面对这些桥身中间下垂、在风中摇摆不定的吊桥,一个个胆战心惊,不少是爬着过桥的。而对于那些有如“神行太保”一般的印加皇家信使来说,穿过这些吊桥的身影却是矫健而迅疾。

最大的印加吊桥位于秘鲁库拉瓦西(Curahuas)附近,横跨咆哮的阿普里马克河(Apurimac River),是连接帝国心脏地带和西北疆土的重要通道。阿普里马克吊桥长约45米,桥身最低点距离河面约35米,在桥的两岸各建有一座巨大的石砌桥墩和两个桥塔。据记载,这座吊桥每隔一年就要重新建造,这个任务需要2个星期的时间和250人以上的劳动力来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到达这座吊桥的小路,确切说是隧道,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条隧道是沿着岩石的自然断层开挖的,每隔一段距离,隧道顶部凿有透光的穴洞,走在隧道里,忽明忽暗,别有一番情趣。由于新式桥梁的建成,这座伟大的吊桥在使用了数百年后,约在1880年被完全废弃,它那伟岸而优美的身姿只能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今人也只能通过那些古老的画片和破损的遗迹来遥想这座曾经承载着无数辉煌的阿普里马克吊桥了。

另外一座著名的印加吊桥是跨越潘帕斯河(Pampas River),连接秘鲁Orcos和Chinchero两地的潘帕斯吊桥。这座吊桥长约41米,桥身最低点距离河面约13.7米,在殖民地时期,这座吊桥还因其归属权而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一度备受瞩目。有关潘帕斯吊桥的资料相对其他吊桥来说,较为丰富,我们今天有幸通过Squier先生的两张照片来一睹它往日的英姿。这座吊桥相对于阿普里马克吊桥,寿命要长一些,直到1906年,还建造了新的石材灰浆结构的桥塔。今天,人们还可以看到潘帕斯吊桥残存的石砌桥墩,同时,通往吊桥的道路也保存完好。

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的筑桥技术,比如说拱券技术。但是,分布在安第斯山脉的吊桥在数个世纪里却很少有改变。这是因为,以拱券技术造桥,一是花费太大;二是容易被季节性洪水所冲毁。19世纪以来,钢铁的大范围使用为吊桥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钢索和钢缆逐渐取代了一些传统的植物绳索,并使吊桥的形式发生了改变。钢质绳索比起植物绳索更加平稳、牢固、安全,更不需要每隔一两年就更新一次。20世纪中期后,汽车的大范围使用彻底改变了当地的道路和桥梁系统,现代化的桥梁取代了往日吊桥的风光。传统的吊桥只有在现代交通尚未普及的偏远地区才有所保留,而印加帝国时代开创的那些吊桥维护和重建的传统仪式也随着一座座现代桥梁的竖起而逐渐废弛了。1994年8月,Nova系列的纪录片制片方赞助并拍摄了Quesuachaka吊桥(quesua意为草,chaka意为桥,二者合意为草桥)的重建过程,整个过程全都采用印加时代的传统工艺手段,这一举动不仅增进了草桥两岸人们彼此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深了当地居民对自身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

印加吊桥作为印加帝国辉煌历史的一种代表,承载了异常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时代的骄傲,也是一个民族的自豪,更是一抹飞过安第斯山间高深峡谷的别致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