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imei码查询sn:特写·地中海文明之旅·王朝的辉煌背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6:40:32

地中海文明之旅

土耳其·叙利亚·约旦·突尼斯四国行记

把土耳其、叙利亚、约旦和突尼斯这四个国家放在一起来记述应该不仅是一个行程的巧合。它们地处中东,正好在地中海东半部形成了一个半圆弧,恰好位于世界上最重要、也是相互交流最密集的几个古代文明之间: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犹太文明、腓尼基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乃至稍晚的伊斯兰文明。这样一来它们是探究世界古代文明的一组非常有意义的标本。四国之地并不是几大文明的发源地,却身处其交汇之地,在文明冲突与融合的风云变幻中,积淀了太多的遗迹和故事,可供后人探寻和感怀。

王朝的辉煌背影

逸风

“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马士革与它齐名。”在阿拉伯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穆罕默德来到大马士革郊外,从山上眺望全城,顿时被城市绚丽多彩的景色所感动,但他观赏一会儿后没有进城,而是转身往回走。随从者惊讶不已,忙问其原由。穆罕默德解释道:“人生只能进天堂一次,大马士革是人间天堂,如果我现在进了这个天堂,身后怎能再进天上的天堂呢?”

先知与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这位与大马士革擦肩而过的先知创立了伊斯兰教,又以阿拉伯半岛的麦地那为中心开始了军事征服、宗教传播和领土扩张。伊斯兰教势力的兴起之迅速,影响之深远而长久,可谓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穆罕默德在公元630年才使自己的出生地麦加彻底皈依伊斯兰教。过了不到100年,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已经扩大到了极点:西自大西洋东岸和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印度河和中国的国境,南面扩展至撒哈拉沙漠的北缘,北面抵达了黑海、里海和咸海的南岸。而曾经孕育了人类早期最伟大的几个文明的两河流域、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波斯、印度河流域、以及中亚河中地区(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皆在其政治和宗教统治之下,并且永久性地改变了面貌直到今天。

此等伟业正是定都大马士革的倭马亚王朝成就的。这个始于661年的哈里发帝国如初生的太阳般喷薄而出,征服与扩张成为它的关键词。到了732年穆罕默德逝世百年之时,他的信徒就从麦地那这一原点开始,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阿拉伯的先知的名字和真主的名字在一起,每天从遍布西南欧、北非、西亚和中亚的几千个尖塔上被传诵五次。虽然倭马亚王朝只是伊斯兰教信徒建立的第一个王朝,但之后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领土面积与比肩的伊斯兰教帝国了。对比今天伊斯兰文明的版图,王朝征服之地只失去了西班牙,其余地区仍然是穆斯林的天下;而后来伊斯兰教大规模的传教扩张主要发生在小亚细亚、东南亚(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西非以及东非海岸方向。

大马士革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的首都,也可以算作继麦地那和库法(位于现伊拉克境内)之后,伊斯兰世界的第三个政治中心。在这个首都的中心,倭马亚王朝漂亮的宫殿和清真寺,像全城花园所组成的翠玉腰带上的一颗颗大珍珠一样,屹立在当中;其中最壮丽夺目的,当属倭马亚清真寺。如今站在市郊卡西翁山鸟瞰大马士革日落美景的时候,华灯初上的清真大寺被映衬得辉煌璀璨,围绕露天庭院的三座尖塔与大殿穹顶巍峨雄伟,凸显在城市天际线,历久而愈发气势恢宏。这座久远到仍然由罗马时期的石柱支撑着的建筑,让人怀想倭马亚王朝时代大马士革的盛景;虽已历经1300余年的风雨沧桑,却终究给拜访者留下了曾经的阿拉伯帝国的辉煌背影。

大马士革:倭马亚清真寺

对于拜访人文景点的游客来说,建筑可谓是集大成的艺术,最能体现该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文明成果,也最令人“赏心悦目”。而宗教建筑,总是建筑艺术的主要代表;这一点在伊斯兰地区尤为突出,清真寺往往是古城最具魅力的景点。清真寺的工程规模和艺术水准,往往反映了建造者的国力、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艺术创造力。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清真寺的建筑式样和艺术风格的差异与相互借鉴,又让人可在历史地理坐标中玩味不已。

先知在麦地那修建的第一座清真寺非常朴素,仅是一个露天的院子和用土坯砌成的围墙,后来增加了平房顶以遮蔽日光,并添置了木质小讲台(借鉴叙利亚的基督教堂),从而构成了所有清真寺最简单的要素:院子、房顶和讲台。后世的反复扩建使得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清真寺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而真正代表了早期清真寺最经典水准的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和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恰都是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分别由哈里发马利克和瓦利德一世(前者之子和继任者)下令修建完成的。

圆顶清真寺于691年建于传说中穆罕默德登宵的磐石之上,其所在之圣殿山同样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圣之地。清真寺采用了拜占廷式的穹顶,建筑材料也据说是从基督教建筑的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它雄伟而炫目的金顶无论清晨还是黄昏,都会在蓝天下产生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美感。据说马利克修建它的目的之一是使清真寺的荣耀盖过当地基督教徒心目中神圣的圣墓教堂,看来该目的应该是达到了。尽管圆顶清真寺曾经过几次改造和重修,然而大体上仍保持原来的格局,因此被认为是保存到现在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古迹。遗憾的是,如同麦加和麦地那的圣寺一样,该处目前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

上面的遗憾更突显出始建于705年的倭马亚清真寺对我们的可贵之处,它是普通游客有机会体验到的伊斯兰教最神圣、最古老的地方,也是伊斯兰世界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之一。这座清真寺建在了古罗马的朱庇特庙(1世纪)和早期基督教的圣约翰教堂(5世纪)的旧址上。由于阿拉伯人本来是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于是在兴建时充分利用了旧有基督教堂。对原建筑的承继和发展,使它成为了伊斯兰建筑发展史上的范本,并深刻影响了后来中东、北非等地区的清真寺建筑。

我最喜欢席地坐在庭院中,细细体会这一建筑的精妙。露天庭院呈长方形(东西长158米,南北宽100米),地面铺以瓷砖。主体建筑则由庭院南面的礼拜大殿和环抱东、北、西三面的列柱拱顶长廊组成。

庭院中央有3座封闭式圆顶建筑,其中东面是钟楼;西面是藏宝阁,呈八角形,外立面为14世纪精美繁复的镶嵌画装饰,由8个罗马石柱支撑;中央是水房,内有一座大理石水池,供朝拜时沐浴之用。

庭院四周的墙壁上,有用金砂、马赛克和贝壳镶嵌成的巨大彩色壁画,以金色为背景,各式楼台亭阁、城堡与参天绿树相间排列,虽是描绘天国的盛景,但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年大马士革的繁华。大殿正面仿拜占廷宫殿式样,有凯旋式穹顶大门,门两旁由合抱的大理石圆柱支撑。

全寺最值得玩味的是三座宣礼塔,不仅因其是史载最早建宣礼塔的清真寺,而且经后世数代整修,显现了几种不同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北院墙正中的宣礼塔被称为“新娘塔”,下面的四方形部分建于9世纪初期。此种形制脱胎于拜占廷时期叙利亚基督教堂的四方形塔楼,后又深深影响了叙利亚、北非和西班牙等地宣礼塔的设计模式。“新娘塔”上部则是12世纪后期的建筑风格,为L174年火灾后完成,当时正是阿尤布王朝的开国之君萨拉丁的统治时期。萨拉丁是带领穆斯林抗击基督教十字军的民族英雄,1174年在开罗加冕,1193年卒于大马士革。倭马亚清真寺北侧的一座庭院内有他的陵墓,供游客瞻仰。

南墙西端是八角形的“盖特贝塔”,它是以马穆鲁克王朝最有作为的苏丹的名字(执政期为1468~1495年)命名,他在1488年完成了这一建筑工程,盖特贝尖塔展现了马穆鲁克时期典型的埃及式建筑特点。在当时,王朝的首都在开罗,开罗的建筑风尚显然影响了大马士革。

南墙东端的“耶稣塔”是方形塔,是三个宣礼塔当中最高的。该塔重修于1759年,顶部已经完全是奥斯曼土耳其式的塔尖。而在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也有两座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尖塔。此时陷落于土耳其人之手的故都大马士革和开罗,都要向伊斯坦布尔看齐了。

进入礼拜大殿,肃穆之情油然而生。两排东西向的大理石圆柱,将大殿分隔为3个区域。在这些圆柱和金碧辉煌的殿内四壁顶棚上,不但雕有精致的花纹,还有镶嵌着黄金、宝石、贝壳的红、黑、白大理石艺术雕刻。大殿顶上巨大的水晶吊灯使大殿平添豪华,北墙上流光溢彩的罗马式彩色玻璃令人迷醉。

殿内南墙为麦加方向,有四个精致的大理石凹壁和一个大理石宣讲台。这些壁龛和讲台上都用五彩玻璃、“基沙泥”瓷砖镶嵌出各种美丽的树木花卉及几何图案,耀人眼目。

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徒们在精美的红地毯上或卧或跪,与真主做着他们灵魂之间的对话。大殿内还有施洗者约翰(古兰经称作叶哈雅)的圣墓,据说里面存有他的头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视为圣物。直到今天,基督徒和穆斯林依然在这里友好相处,各自朝拜着他们自己心中的圣灵。

礼拜的时间到了,人们纷纷起立,朝向麦加,开始祷告。祷告时男女是完全分开的,男人在南面的壁龛前进行叩拜,而女人,则在北侧由石柱和铁链分割开来的区域。数以千计的信徒齐身叩拜,蔚为壮观;而同声唱响的祷告词虔诚圣洁,又气势磅礴。置身于辉煌的大殿里,我这个游客也完全融入这神圣而宏大的“气场”中,仿佛真的在聆听来自天国的声音。

我想这也是1300年前倭马亚的帝王建此清真寺的原因吧。有了安静的大殿和荫蔽的廊檐,可以为信众遮风挡雨;有了宣礼塔、凹壁(指示礼拜的麦加方向)、讲台、礼拜前沐浴用的水房,更好地满足了宗教仪式的需要;有了这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使这里同时也可以作为公众集会的大厅、政治朝贺的场所;有了壮丽的建筑和精美的装饰,可让各方来的信徒对帝国顶礼膜拜;有了这个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清真“大寺”,可以向全世界宣告,新宗教的信徒,决不落后于在大教堂里做礼拜的基督教徒;这样,瓦利德一世的政治目的也就达到了。

沙漠行宫:阿姆拉城堡

帝国主人的眼中也不仅是文治武功,虽然历史记住的多是他们金戈铁马开疆辟土万朝来贺的场面。倭马亚王朝留下的建筑古迹,大部分是宗教建筑物。但在大马士革东南面的沙漠里,现今仍然保存了不少倭马亚王室的行宫。其中最出名的,是位于约旦境内的阿姆拉城堡。我们去参观这座沙漠里的城堡时走的是约旦至伊拉克的公路,公路两边几乎寸草不生。这个方形石砌建筑物外观上非常不起眼,目前还完整保存的建筑主要由一个会客厅、三条拱形走廊和一个罗马式结构的浴室组成。它其实是倭马亚哈里发的临时住所兼娱乐场所,据考证正是倭马亚清真寺的建造者瓦利德一世在712~715年修筑的。这一带共有大大小小三十余座沙漠宫殿,作为哈里发们出游时的游乐场所和驻军营地。

虽然内部空间很狭小局促,但阿姆拉城堡以卓绝的壁画闻名,是伊斯兰艺术在其发展初期阶段的杰出代表。绘画的题材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当年宫廷中的日常生活、狩猎和丰收的场面、童话动物等。这些壁画意象庞杂,一方面具有赞美哈里发伟大力量的象征意义,同时应该也反映了哈里发个人的情趣爱好。壁画中有严肃政治题材,画有包括西班牙、埃塞俄比亚、波斯等6个国家帝王的肖像,象征倭马亚哈里发对他们的霸权;在浴室的半球形拱绘有天体星图,即使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星图也是描绘得相当准确的;而最具特色的是演奏乐器的动物和几幅描绘宫廷女乐的彩画。

北非遗存:欧格白清真寺

倭马亚王朝留下的另一重要清真寺是位于突尼斯凯鲁万的欧格白清真寺。凯鲁万是阿拉伯著名将领欧格白为彻底征服北非而建的军事基地,后来发展成为马格里布地区(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主要指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在伊斯兰时代早期的中心城市。始建于670年的欧格白清真寺是北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相对于倭马亚清真寺,欧格白清真寺的外观显得比较朴素,保持了建筑材料砖石的本色。院长130米,宽80米,院墙高4米,外表像一座巨大的城堡。院内大理石铺地,东北南三面有拱形长廊环抱,长廊由300多根罗马式石柱顶立。身在其中,你绝对找不到两根相同的石柱。这些石柱皆是取材于当地散落的罗马建筑遗址,因此柱式、长短、粗细、材质、颜色、雕饰各不相同,仿似罗马柱的展览厅。

欧格白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宏伟壮观,门廊柱子平列,分为17个楹间。大殿正面有15扇大小不同的木门,每扇门由400~800块雕有各种图案的嵌板组成。殿正门入口处耸立着仿波斯建筑风格的圆顶。殿内花岗岩、斑岩和大理石的圆柱林立,计20排,共300根,与长廊的石柱数相等。大殿内可容3000人,殿外大院及走廊可容5000人同时礼拜。但我们参观时内殿没有开放,无人入内。

寺西北的宣礼塔为四方形3层梯形,高35米,是凯鲁万城最高建筑物。这个宣礼塔始建于725年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在9世纪最终完成后一直伫立到了今天。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宣礼塔。这个四方塔将叙利亚的建筑形式带到了北非,然后又成为北非和西班牙清真寺建筑的典范。

萨拉丁和阿尤布王朝

萨拉丁(1138~1193年),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开国之君,率领穆斯林抗击十字军,从基督徒手中又夺取回圣城耶路撒冷。

尽管就严格意义而言,正统的阿拉伯帝国只延续了倭马亚和阿拔斯两个王朝,然而,阿拉伯帝国在历史上也曾分裂出“后倭马亚”王朝(756~1031年,以西班牙科尔多瓦为中心)、法蒂玛王朝(909~1171年,都城埃及开罗)。萨拉丁曾是法蒂玛王朝的宰相,1171年,推翻法蒂玛王朝,自立为苏丹,在埃及建立阿尤布王朝。1250年,阿尤布王朝又被马穆鲁克王朝所取代。

萨拉丁为库尔德人,库尔德人是西亚排在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伊朗人之后的第四大民族。尽管并非阿拉伯人,萨拉丁仍被视为穆斯林的伟大英雄。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其鼎盛时期征服了西亚、中亚、印度河流域、北非及西班牙等地,形成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将原先松散的阿拉伯各部落集合起来,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从此,一个强大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走上了历史舞台。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之后,他政教合一身份的继任人(又称哈里发,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继续阿拉伯国家的扩张之路。632~661年之间,先后有四大哈里发继任,分别为阿布·伯克(632~634年在位)、奥马尔(634~644年在位)、奥斯曼(644~656年在位)、阿里(656~661年在位),史称四大哈里发时期,他们继续穆罕默德的遗志,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将领地扩张到叙利亚、巴勒斯坦、波斯、埃及等地。

四大哈里发之后,穆阿维叶被公认为哈里发,他迁都到大马士革,将哈里发制度由选举改为世袭,于是,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661~750年)开启。倭马亚王朝是阿拉伯帝国最强盛的时期。

750年,阿布尔·阿拔斯继位哈里发,不久之后又迁都巴格达,开始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9世纪末期之后,阿拔斯王朝逐渐衰弱,各地分裂势力丛生。1055年,巴格达被塞尔柱突厥人攻陷。1258年,最后一个哈里发穆斯塔辛被蒙古人杀死,阿拉伯帝国灭亡。

麦加和麦地那

伊斯兰教最重要的两大圣城,均在今沙特阿拉伯境内。该区域为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麦加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古兰经》里规定,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都要在自己的一生里至少上麦加的清真寺朝觐一次“天房”。麦地那是仅次于麦加的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地,穆罕默德逝世于此,这里也是阿拉伯国家最早的首都。

帝国东部往事

逸风

一路游历下来,可以从一些侧面见证一个世界上的最伟大帝国的成长、繁荣、衰落、中兴、灭亡,相伴相随的是一个世界上最伟大宗教的苦难、荣耀、分裂、梦醉的历程。这是一个太宏大的叙事而让人无法言说,但我希望能将旅途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与人分享,用历史的丝线串起这些多彩的贝壳。作为中国人,回顾历史总以汉唐为傲,这两个朝代可以说是汉族政权文治武功、开疆拓土最辉煌的时期。在最近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份“西方史书上记载的每个世纪最强大的国家”的名单里,汉唐时期的中国皆不能独美。7世纪和8世纪与唐帝国并列的是阿拉伯帝国,其风采在前文已有记叙。而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后1世纪,则是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分享;到了2世纪,罗马帝国则独享了这一称号。罗马帝国应该是毫无争议的古典文明的集大成者之一,对今日世界之影响也甚为深远。我这次走过的虽不是帝国本土,但也拜访了不少古罗马帝国富庶的东部地区的遗存,让我对罗马的伟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罗马、罗马帝国及东罗马帝国罗马最初只是台伯河畔的一个小城邦,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在不断学习友邻先进文明的过程中,罗马成长起来。

迦太基:罗马的噩梦

强大的敌人或竞争对手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成长,一团体、一城、一国也皆如此。罗马能够崛起为古代世界的统治力量,迦太基这个强敌应是“功不可没”吧。汉尼拔这个名字一直是西方人心中的“梦魇”,作为迦太基军事统帅,他出其不意地率领大军骑着大象翻越阿尔卑斯山兵临城下,几乎摧毁了罗马所自豪的文明成果。这一历史的背景是:刚刚统治了亚平宁半岛、意图称霸地中海的罗马,与当时西地中海的霸主迦太基人在公元前264~前146年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布匿战争”)。最终罗马人实现逆转,赢得了战争并使迦太基灭亡。

布匿战争是罗马崛起和征服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战争,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导致罗马国运兴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地中海逐渐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而失利者迦太基在布匿战争前势力强大、疆土辽阔,囊括北非沿岸、西班牙中部、巴利阿里群岛、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其首都迦太基古城,就在现今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的东北郊。但输掉第三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这个国家乃至民族的概念就逐渐被抹去了。如今我们造访迦太基古城时所看到的遗存,实际都是迦太基灭亡后罗马殖民时代的建筑,与布匿人无关了。现在唯一有点规模的纯正的布匿城市遗迹,是距突尼斯市不远、濒临地中海的Kerkuane。虽然只能算一片废墟,但我们可以从神庙、大宅、民居等建筑的遗存中看出城市的布局,包括给排水设施都很完善。而在颇有特色的民宅地面上,还可以看到白色线条勾勒的神灵符号。迦太基人重商,因此其建筑布局乃至宗教场所也非常重实利,实用而简洁,不追求壮观奢侈的“浪费”,当然艺术成就也不高。

而我们今日所见的迦太基就是一个典型的罗马城市。其居于北非大陆朝向地中海的突出部,与西西里岛和撒丁岛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无疑让人能体会到当时商业港口的繁荣,以及其战略要冲位置的硝烟弥漫。

目前迦太基的遗址都散落在地中海边上丘陵起伏、绿意葱茏的三角半岛上,和现在的富人居住或办公的别墅错落相间,有种优雅浪漫的古意。最著名的安东尼浴场是在145~162年间由罗马统帅安东尼建成的,紧靠海边,如今其背后挂国旗的小山坡里竟然坐落着突尼斯的总统府。安东尼浴场规模巨大,面积达3.5公顷,在古罗马的浴池中名列第四。由于年代久远,浴室上部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从基部残存的柱石、断墙、拱门可隐约看出两边对称排列的一间间浴室,浴室有更衣室、冷水室、温水室、蒸汽浴室、按摩室、健身房等。

沐浴在古罗马时代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往往把浴室看作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在那里会见亲朋,纵论国家大事。想到目前中国各地浴场的风靡,却是在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就已流行过了的。

沐浴在罗马时代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往往把浴室看作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在那里会见亲朋,纵论国家大事。

我们后来有幸在土耳其“棉花堡”的古罗马温泉浴场中舒爽了一下。倚靠着水中罗马石柱的断壁残垣,想象着罗马人的幸福生活;头一扎进水里,仿佛到了水下考古现场的奇妙世界。

除了公共浴场,迦太基遗址还有城墙、宫殿、神庙、别墅、住房、竞技场、跑马场、剧场、图书馆、军营基地和港口等。这一路下来更让人感慨古罗马人生活的丰富多彩。罗马人征服了地中海周边地区,建立了长时间的有效统治,把西部的蛮夷之地和东部的文明沃土都深深地打上了罗马的烙印。无论你是在意大利的庞贝、法国的尼姆、英国的巴斯,还是在突尼斯的迦太基、利比亚的大莱普提斯、埃及的亚历山大、约旦的杰拉什、黎巴嫩的巴勒贝克、土耳其的以弗所,你看到的都是如出一辙的罗马城市。除了历史课本学到的罗马法律、军事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如今的生活或许也在某些方面继承了罗马的不少遗产吧。

罗马城市:从斗兽场到神庙

古罗马“角斗士”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古罗马建筑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应该是斗兽场。斗兽场可不只有如今罗马城的那一个。位于突尼斯偏僻之地的El Jem斗兽场建于3世纪,是世界三大斗兽场之一。它高36米,分3层,共60座拱门,可容纳3.5万名观众(罗马斗兽场可容纳约4.5万名观众)。

该斗兽场呈椭圆型,宏伟壮观,我们在晨雾中远远即见其嵬嵬身姿。它层层拱廊相连,宽阔高大,构筑典雅。各层连拱廊的柱型,富于变化,漫游其中,就如置于古代石柱雕刻艺术的宫殿。四周阶梯式的座位密密麻麻。拾级而上,端坐在观众席的顶层俯身下望,偌大斗兽场景象一览无余。眼前的竞技场上仿佛又出现了人与人厮杀、人与兽搏斗那鲜血淋漓的惨烈景象,似乎听到败者、伤者撕心裂肺、绝望的惨叫声,以及与此同时看台上爆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喝彩声和诅咒声。

当然,罗马人也不只是嗜血,同时也爱好文艺,追求享乐。

在圣经里被称为以弗所的古罗马城市位于现今土耳其的爱琴海沿岸。其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一个图书馆。这座建筑可以追溯到2世纪,总督celSuS曾一直管理着以弗所,在他去世后,其儿子在他的陵墓上修建了这座宏伟的图书馆。它是一座高16米、宽21米的大型建筑物,整体均衡和谐,细处精雕细刻,可以说是古典建筑的完美典范。如今留下的是原图书馆建筑的正立面,上下共16根柱子,柱子中间粗两头细。一层立有4个女神雕像,分别代表博学、智慧、科学、耐心。二层可见的4个石座上本也有神像,现在都被主持修复的奥地利人收到自己的博物馆里去了。

图书馆正对面的建筑竟然是妓院,而且,图书馆居然有地下秘道直通妓院。显然,是当时的男性为搪塞发妻,假装斯文,行苟且之事。最有意思的是附近的大理石路上有一个指引顾客前往妓院的标识。标识上刻有女人头部、左脚脚印、一颗心、钱币和箭头等图案。意思是说:如果心动,可比对脚印(超过就表示成年),带着钱币,循着箭头指示的方向,寻到美女,获得心灵的满足。这恐怕是广告创意的雏形吧。

置身以弗所著名的街道,仿佛穿行于时空隧道。如果说在金字塔、长城、泰姬陵这些古代遗迹你感受的是比较单一的宗教、军事或皇室的成就,那么罗马城市遗址最打动你的则是包罗万象的市井生活。市政厅、音乐厅、会议厅、大礼堂、市集、纪念碑、喷泉等现代城市必备的功能性公共建筑一应俱全,竟然还有保存完好的公共厕所,一排挖洞的马桶没有隔间,据说是当年社交和信息交换的热门场所。

在罗马城市中,保存的最多,也是当时古罗马人最重视的建筑便是剧院。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在古罗马剧场夜间举办的来自中国的杂技挑战节目,深为震撼并心向往之。它就是位于土耳其地中海城市安塔利亚郊外地区的阿斯潘多斯剧场。它不仅是土耳其地中海沿岸最令人难忘的遗址,也是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剧场。

阿斯潘多斯古剧场建于2世纪,拥有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坐席。虽然历经1800年,石阶凹凸不平,墙壁斑驳,雕像残破,但剧场仍然保持着完整的功能。40排观众席分上下两部分,每个区域之间有中央过道隔离开,座位区间还设立了8条通道疏散观众,与今天的剧场十分相似,观众席前的半圆部分是乐队席,再前方就是舞台了,正对观众席的一面墙壁则用来作舞台背景,上面装饰着雕刻。而观众席的最高处是一排漂亮的拱形柱廊和宽敞的通道。爬到最上面,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舞台;不仅如此,因为独特的音效设计,这个剧场无须扩音设备就可以将声音传递到各个角落。完美的音效结构,使它至今仍备受世界知名乐团之推崇,并光荣地承担着一年一度的阿斯潘多斯国际戏剧芭蕾节会场的重任。虽然当天没有演出,但用准备好的MP3听听歌剧咏叹调还是很有融入感的。

从这些城市公共建筑可以看出,罗马人非常重视社交生活,已发展出非常成熟的市民社会。当然,用于公众集会的广场也是必不可少的。此行印象最深的广场在约旦的杰拉什,是由56根爱奥尼亚式的巨大石柱围起来的椭圆形的露天广场,广场曾经是市民集会和法院开庭审判之地,也是体现罗马式民主之地。

因地处商路要冲,在公元前2世纪杰拉什就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兴旺富足的城市。在积累了大量财富后,该城于1世纪中叶至3世纪初经历了几次大兴土木的高潮,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部分是这段时期留下的遗迹。

城中有条加冕大道,据载是为迎接2世纪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巡游而建筑的。那些列柱耸立的街道、散落的石块碎片与随风劲长的乱草,在阳光下有些落寞。经过无数行路人的步履践踏、千年风沙的打磨,杰拉什中心大道上的石板显得光滑圆润,还有两道深深的凹痕印刻,应该是当年车轮倾轧的痕迹。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正是罗马对庞大帝国内部道路修建的重视,才促进了古代世界贸易的繁荣和文化的融合。而宗教当然也沿着这路网传播,罗马的神自然就来到了帝国东部的辖地。

如同几乎所有古代文明的城市,神庙是罗马城市的重要建筑。在杰拉什,最壮观的建筑是月神庙,供奉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她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是杰拉什的守护神。当神庙的擎天大理石巨柱展现在眼前时,让人只能仰视膜拜。柱子每根直径约达2米,高度约20米。有当地人在柱基与柱体中的缝隙中放了一个长柄勺子,然后用力推动柱体,你看不到柱体晃动,但勺子却真的晃动起来。原来,这些巨柱每天都在微风中晃动,只是我们肉眼无法分辨;这个地区还多地震,这些屹立了两千多年的石柱竟然还没有倒下,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正是罗马对庞大帝国内部道路修建的重视,才促进了古代世界贸易的繁荣和文化的融合。

文明的输出:

佩特拉和巴尔米拉

罗马文明的影响力和统治力,还在于它对其他文明的强势上,如同现在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输出,佩特拉和巴尔米拉便是例证。

约旦的古城佩特拉是古代纳巴泰人建立的王国的都城,早期建筑风格都是深受希腊晚期和埃及、两河文明之遗风的影响独立发展起来的。到了106年佩特拉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该城的后期建筑已经完全被罗马化了。

佩特拉的标志,无疑是有“宝库”之称的卡兹尼宫殿(其实是一座墓)。镶嵌在山壁的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典型的希腊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有完整的三角楣及柱廊玄关,两侧石柱之间的两个骑马雕像据信是宙斯的双生子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而上层的三角楣则断开了,中间夹了一座圆弧形的亭榭,亭榭正中雕着伊西斯。她是古埃及守护死者的女神,亦为生命与健康之神;而佩特拉的纳巴泰人将其视为城市的命运女神。亭榭上中央有科林斯柱柱头,其上顶着—个大瓮,象征骨灰盒。两旁的三角楣上各栖息着一只鹰;外侧三角楣下方的两个雕像是希腊史诗有记载的亚马逊女战士;而靠内两侧凹进去的石壁中则雕刻着戴翅膀的胜利女神尼姬。

该宫殿建于公元前1世纪,整个建筑风格以希腊罗马式为主,同时融入了纳巴泰人的传统,也借鉴了埃及与亚述的元素,形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观。当时在仅有西奈半岛之隔的埃及正值托勒密王朝的末期,即将亡于罗马。佩特拉正好位于联通埃及与西亚的必经之道上,因商路而繁荣。有人认为正是这一希腊化的埃及王朝,深深影响了佩特拉的文化。这不难解释为何万神庙卡兹尼的修筑者用希腊诸神与史诗英雄众星捧月般地围绕着一个源于埃及的主神,而在典型的罗马城市,是断然看不到这一奇观的。

在以弗所、杰拉什、迦太基等地,你会发现其城市建筑的布局、风格和功能都比较类似。似乎希腊化的时代是开放和融合的时代,文化繁荣而多元;而罗马帝国统治的时代则是治理有序、政治严谨的时代,大家有了一个标准和范例。

佩特拉正是处于一个时代和地理的十字路口,将各个强势的文化融入其本土传统当中,造就了其独特性,伟大而不朽。

纳巴泰人的王国在北方还有一个首都,现今在叙利亚的布斯拉。同样在2世纪初王国被罗马征服后,布斯拉被并入帝国的阿拉比亚行省,并成为其首府城市。如今造访布斯拉时,已看不到纳巴泰风格的建筑,只有建于2世纪的罗马剧场了。这里还保留着37排完好的座位,可以容纳多达1.5万名观众。与参观过的其他罗马剧场不同的是,布斯拉的剧场是用这里特有的火山玄武岩建造的,黑色的石头更增加了历史厚重感。

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是商队穿越叙利亚沙漠的重要中转站,在1世纪上半叶被并入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行省。即使巴尔米拉最出名的统治者,被认为罗马时代最高贵、最美丽的东方美女Zenobia女王意图摆脱罗马的统治也没有成功。她是巴尔米拉王子、罗马叙利亚行省长官奥迪纳图斯之妻,于267年掌权后即与罗马当局对抗,完全控制了叙利亚地区,并夺取了西到埃及、东至安纳托利亚东部地区的广大土地。不过在272年,罗马皇帝奥雷里安反攻,俘虏了Zenobia,并在罗马的凯旋式上让她带着金锁链以炫耀战功。

巴尔米拉的叛乱使罗马很愤怒,帝国对该城实行高压统治,使其逐渐衰落了。如今只留下依然挺拔的神庙、气派的凯旋门、两侧高耸的石柱、精工细作的雕刻和美轮美奂的壁画。荒凉的沙漠中,四散着美丽的文明残骸。高高的凯旋门是城市主要街道的起点,矗立在道路两旁的750根石柱骄傲地高昂着头,在早上金色阳光的渲染下,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它昔日的辉煌。

巴尔米拉是作为连接波斯、印度、中国和罗马帝国的贸易城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该城因处于罗马与波斯的帝国交界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艺术和建筑既有古罗马恢宏大气的风格,又有本地传统和波斯文化的神秘与华丽。今日到访看来,它的建筑风格,还是以罗马为主,本地传统和波斯影响为辅。

就遗址规模最大的贝尔神庙来说,看似是一座典型的希腊一罗马神庙,如围廊式的形制,四周为圆柱环绕的长方形大厅,内殿爱奥尼亚柱式的采用等。但屋顶侧缘最高处遗留的四个锯齿状的三角构件,在其他希腊罗马式建筑中绝对罕见,这一建筑装饰风格应该是两河流域及波斯特有的。著名的巴比伦城门顶端的城垛,就是这种样式。

罗马如此深刻地影响着它征服的拥有灿烂悠久古文明的中东地区,即使这一地区如今已经伊斯兰化,仍然留下了星罗棋布的罗马遗存。然而,罗马乃至世界的面貌却被孕育和发展在这片帝国东部地区的一个宗教永久地改变了。虽然这微弱之光,早期是那么弱小、飘零,被罗马强权压制、扼杀,但它仍然在帝国内部顽强地繁衍传播着。终于,到了公元4世纪早期,基督教结成正果,成为了罗马帝国的正统。

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于324年成为罗马唯一君主的君士坦丁大帝。他只是因为两件事就无愧位居世界帝王排行榜之首位: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迁都君士坦丁堡。前者将希腊一罗马文明和基督教相结合,奠定了如今在世界居于优势地位的西方文明的基础。后者永久改变了欧洲和中东地区宗教和政治生态的面貌: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分裂基本划定了今天西欧与东欧的分野;而君士坦丁堡又催生出了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这两个共称霸世界达6个世纪的帝国。

罗马、罗马帝国及东罗马帝国

罗马最初只是台伯河畔的一个小城邦,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在不断学习友邻先进文明的过程中,罗马成长起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开始了对外扩张之路。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等战役,攻克强邻迦太基、西班牙的大部分、马其顿、希腊等地,称雄地中海。

学者们一般认为,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为罗马共和国,实行类似于现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制,国家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公元前27年,贵族屋大维自命为“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的独裁者,结束罗马的共和政体,罗马从此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版图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达两河流域,南自非洲北部,北迄多瑙河和莱茵河一带。横跨亚、非、欧三洲。

3世纪,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在位)和君士坦丁(306~337年在位)先后即位,他们实施的部分政令影响了罗马乃至罗马灭亡之后西方的命运。戴克里先将国土一划为二,东半部归他自己管辖,西半部由他任命的共同皇帝分掌。君士坦丁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营建新者——君士坦丁堡,这里成为日后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引以为傲的首都。君士坦丁还颁布米兰赦令,作出了与基督教合作的重大决定,最终促使基督教在4世纪之后成为罗马国教。

395年,衰落的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于476年毁于日耳曼蛮族。东罗马帝国作为希腊—罗马文化的嫡系传承者,一直存在到1453年,最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迦太基

古国,地处东西地中海要冲。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人在这里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纪到前4世纪,迦太基发展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垄断了西地中海海运贸易。公元前3世纪,罗马对外扩张,成为迦太基的劲敌,两者闻爆发了著名的三次“布匿战争”。最后罗马取胜,迦太基灭亡,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航海家和商人,他们不但踏波地中海,还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经常出没于波涛汹涌的大西洋。腓尼基人最大的贡献在他们使用的文字——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去掉了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外观,抽取简单符号,构成了22个字母,是今天欧洲许多文字的共同祖先。

土耳其:东方与西方的交汇

逸风

很喜欢土耳其旅游广告的一个主题:where east meets west。它地处欧亚大陆的交接要害,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文明的交汇之地;它从来都不是纯正的文明发源地或中心,但却在各文明冲突与融合的风云变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了文明嫁接的成果。从地理位置对一个古文明的影响来看,土耳其和中国恰好是两个类型的极端:古代中国处于欧亚大陆东端,地理位置被四周的天堑相对封闭,成为一个独立内向发展的文明,与其他大文明的融合与交锋比较少;而土耳其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地理上四通八达,始终是一个多种文明交汇冲突的焦点。如果对照一下世界地图,看看土耳其周边地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此多的文明都对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史诗时代的恩怨

正西是爱琴海,西北与巴尔干半岛相连,土耳其与希腊的恩怨从史诗时代的特洛伊之战就开始了。而后爱琴海东岸城市逐渐被希腊化,以弗所等希腊城市就发展起来,并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阿耳忒弥斯神殿;同时荷马、伊索、希罗多德等希腊文明的重要人物也是在土耳其境内诞生的。

土耳其一直是希腊和波斯争霸的战场,亚历山大大帝与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国君主)的决战就发生在这里,马其顿人对波斯帝国决定性的胜利将希腊文化推广到了北非和中亚。而继承亚历山大帝国最大遗产的塞琉古王国的首都安条克就在今天土耳其境内奥伦特河畔。

罗马帝国分裂后,以君士坦丁堡为都的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以希腊人为主体、以希腊语为主要语言发展出了拜占廷文明。其后征服拜占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希腊进行了长达368年的统治,直到1829年希腊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而1897年与i919年希腊与土耳其之间发生的两次战争,最终奠定了现代土耳其与希腊的国土划分;但两国的关系始终有些对立,希腊族和土耳其族在塞浦路斯的角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地中海的沧桑

土耳其南面的地中海在古代世界很早就已经是通途,罗马帝国更是把它变成了内湖。罗马人统治土耳其的时间很长,影响也非常深远。如今在土耳其东部和南部沿海旅游,罗马遗迹星罗棋布。像此行的以弗所是罗马帝国时代小亚细亚行省的省会暨最大城市,也是目前世上保存最好最大的古罗马城市遗址;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保留了2~3世纪古罗马的温泉中心,今人还可在布满古罗马石柱的露天温泉里享受;阿斯潘多斯的古罗马剧场至今仍在使用;西代的阿波罗和雅典娜神庙更是传说中埃及艳后和罗马统帅安东尼幽会的地方。

当然,罗马帝国对土耳其的最大影响还是君士坦丁大帝决定迁都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330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建成了,这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就成为了罗马的新都。而后来的继承人狄奥多西乌斯一世将整个帝国分开,395年他将东西两部分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

在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肢解后,拜占廷帝国延续着罗马帝国之梦,查士丁尼一世在6世纪还一度收复了大片原来西罗马帝国的领土,甚至夺回了罗马城。拜占廷帝国的统一与繁盛让当时的西方邻居倾羡不已。帝国屹立欧亚两洲长达1130年,但最终于1453年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手。拜占廷帝国的艺术家创造出了世上最庄严宏伟的建筑、最精致华美的壁画,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卡里耶博物馆就是这个逝去帝国曾经的伟大与辉煌的见证。

基督教的崛起

土耳其地中海沿岸的最东端紧接“流着牛奶和蜜”的圣地,那是诞生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地方。这片土地早就进入犹太人的视野,《圣经》里诺亚方舟的停靠地点就被认为是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而土耳其更是早期基督教传播的最重要地区。由于受到罗马统治者和犹太教的迫害,耶稣的信徒们只好离开耶路撒冷,终于在帝国版图内的这块地方寻找到了生长的土壤。圣约翰、圣保罗和圣彼得都曾经在小亚细亚东部和南部传教,据传说圣母玛丽亚也在塞尔柱小镇终老。此行我们就参观了纪念圣徒的圣约翰教堂,而以弗所博物馆也向我们展现了这段希腊罗马诸神与基督共存的历史。

对基督教历史意义最为重大的一幕在土耳其发生了:公元325年,改宗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亚召开了空前盛大的宗教会议,订立了《尼西亚信经》。从此基督教有了官方的经典和组织,并走向了政教结合的道路,开始了光大之路。之后比天主教更信守传统本原的东正教在拜占廷帝国成为正统,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东欧等地区。在伊斯坦布尔我们见证了帝国宏教的盛大与辉煌,而在有着神奇喀斯特地貌的卡帕多齐亚我们感受了民众质朴而执著的信仰。

帝国争霸的战场

土耳其的东南部依次与叙利亚和伊拉克接壤,恰好最强盛的两个阿拉伯王朝——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就分别定都于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在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时代,拜占廷帝国只能勉力支撑,丢失了大片领土。我们参观的卡帕多奇亚的地下城就是基督徒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而建。当然,源于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最终让这片土地改宗。

土耳其东部接壤伊朗,波斯在土耳其的征战更是历经三千年。居鲁士开创的波斯帝国占领了小亚细亚;大流士一世为巩固对小亚细亚的统治与希腊人展开了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大流士三世则在战败后将王国丢给了亚历山大大帝。

而后崛起的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争夺小亚细亚失败。再后萨珊波斯帝国与拜占廷帝国连年征战,最后两败俱伤,坐视阿拉伯人崛起。

中世纪之后的两大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帝国与萨非王朝进行了200多年的浴血战争,其结果是悲剧性的,曾经无比鼎盛的伊斯兰世界,曾经从欧洲人手中夺走了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这两个基督教圣城的伊斯兰世界,从此衰落并被西方势力所控制。

土耳其人的帝国

土耳其东北部与两个前苏联国家(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接壤,经过这块黑海和里海夹住的区域就是俄罗斯南部草原,属于欧亚大草原的西部。世界古代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游牧民族对农耕定居民族的入侵就发生在欧亚大草原的南部边缘。

可以说,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15世纪以前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人类文明发端以来有两波最大规模的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入侵和文化融合。第一次是汉帝国北击匈奴引发了草原上的连锁反应,日耳曼人的被迫西迁颠覆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历史从此改写,而此时小亚细亚在比较强盛的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所受打击不大。第二次由突厥人和蒙古人主导的入侵则彻底改变了土耳其的面貌。

这次的起端也来自于中国,强盛的唐朝瓦解了突厥汗国后,突厥各部被迫西迁,中亚逐渐突厥化,而后突厥部族又开始了自上而下的伊斯兰化。10世纪的时候,突厥一支乌古斯人的一个部落在首领塞尔柱的率领下向西迁移,所过之处,所向披靡,直到亚洲的最西端小亚细亚,遂以科尼亚为都,建立起了塞尔柱土耳其帝国。该帝国的建立开启了土耳其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进程。我们此行也恰好路过科尼亚,参观了塞尔柱风格的清真寺。

蒙古在13世纪的崛起后横扫中亚,使得另一支乌古斯人部落也被迫西迁,走到小亚细亚时,在一次偶遇中打败了一小队蒙古骑兵,凑巧解救了塞尔柱王的危难,获得一小块封地。正是这一块地,奠定了整个奥斯曼帝国以至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基础。奥斯曼土耳其人发迹于与蒙古的战争,并阻止了蒙古人对小亚细亚的占领——当时在陆地上还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以及安南(今越南)。之后奥斯曼人逐步取代塞尔柱人成为小亚细亚的霸主,并更进一步建立了纵横天下六百余年、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虽然奥斯曼土耳其人曾在本土惨败于帖木儿(横跨中亚和西亚的帖木儿帝国的开国君主)的部队,但又迅速恢复实力,并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终结了拜占廷帝国。土耳其人将该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的新首都。之后帝国继续扩张,到了1566年苏莱曼大帝逝世时,奥斯曼占有世界疆土的六分之一,版图包括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西亚、北非和南高加索等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我们在伊斯坦布尔参观的托普卡珀王宫、多玛巴切新皇宫和苏莱曼清真寺、蓝色清真寺正是这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王权与宗教的象征。

帝国四处征战严重耗费了国力,又没跟上工业革命的浪潮,在近代逐渐衰落了,终被西方列强肢解。但20世纪在小亚细亚建立起来的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民族认同基础就来源于奥斯曼土耳其人。

黑海的归属

在土耳其北部,黑海的对岸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均源于东斯拉夫人的古罗斯部族。罗斯人在10世纪前后均皈依了拜占廷的东正教,也接受了拜占廷文化。拜占廷的宗教遗产被俄罗斯等民族继承直到今天。而在蒙古帝国衰落后崛起并疯狂扩张的两大帝国一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自然要在黑海沿岸争夺霸权。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克里木战争就发生在那里,俄国和土耳其均损失惨重。当然,土耳其还是落了下风,黑海的制海权被俄国的黑海舰队所控制。

土耳其海峡(又称黑海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以及两者之间的马尔马拉海)是黑海连接地中海的唯一出口,土耳其在一战失败后失去了对该海峡的控制权,让其成为了国际共管的海域。今天乘船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已不见硝烟,只见两岸美丽的城区,唯有时而过往的军舰还向人们提醒着该处的战略重要性。

古代文明的“环形岛”

土耳其历代面临的周边形势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即使强盛如拜占廷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也要疲于应付来自各个方向的挑战。而除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外,欧亚非大陆上的各主要文明都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古代文明存在两个“环行岛”,即各种文明交流和冲突最密集的地方。小亚细亚、叙利亚(包括以色列和黎巴嫩)以及两河流域这片呈新月状的区域算一个。另一个在中亚,大致是联接中亚河中地区与印度河流域的区域,包括现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和中亚五国等国家的部分领土;这里是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交汇的地方。有意思的是,这两块地方最后都被伊斯兰化了。

不幸的是,这两个“环形岛”至今仍然战乱频仍,是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地区。而幸运的是,在凯末尔等领导下的土耳其共和国,在这片伊斯兰教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又以来自东方的突厥为民族认同的小亚细亚的土地上,积极推行世俗化政策和“脱亚入欧”的战略。现在的土耳其已成为伊斯兰世界最稳定、政治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看一看承载了那么多历史风云的土地,我不由得对土耳其这个亚洲最西端的国家投以最关注的目光。

从爱琴海到地中海,从安纳托利亚高原到横跨欧亚大陆的海峡,一路上美景奇观让人赞叹不已。当然,我在土耳其的主旋律还是亲历文明之遗存,体味历史之兴衰变幻,也感受土耳其人的前世今生。

而这一切的焦点在伊斯坦布尔,这个横跨欧亚,伟大的帝国之都、宗教中心、艺术圣地,现今又是那样魅力无限,风情万种。我的记忆不仅会留给那些历史遗存的宏大与辉煌,也难忘历史城区狭窄的青石板路旁极具格调的小酒店与咖啡馆,清真寺建筑的灰色石墙内烛光点点的餐桌,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绿树掩映中带私家游艇码头的豪华别墅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宫殿错落……一种东方与西方混合的时尚,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气氛在这个城市弥漫,让我们沉醉。

我们的这次历史行旅,在今日的伊斯坦布尔结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文明的融合,东西方的交汇,伊斯兰帝国的辉煌,罗马东部的荣耀,在伊斯坦布尔都能找到最好的注脚。

在伊斯坦布尔我们见证了帝国宏教的盛人与辉煌,在卡帕多齐亚我们感受了民众质朴而执著的信仰。

看一看承载了那么历史风云的土地,我不由得对土耳其这个亚洲最两端的国家投以最关注的目光。

亚历山大大帝

马其顿王国国王,生前不断开疆拓土,不但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还一路东征,灭亡波斯,侵入印度,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古代波斯

历史上第一个波斯帝国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于公元前550年,即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世纪,大流士三世被亚历山大击败后,波斯帝国灭亡。其后,从亚历山大帝国分离出来的塞琉古王国统治波斯,直至安息帝国将其取而代之。安息帝国与其西邻罗马帝国一直战争不断,后于226年被萨珊王朝取代。萨珊王朝被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萨珊王朝与罗马帝国的连年征战,导致两败俱伤,最终被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消灭,成为其一部分。其后波斯又先后被蒙古帝国和萨非王朝统治。1935年,波斯更名为伊朗。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于1299年建立的帝国。之后200年,奥斯曼帝国持续扩张,在1453年灭亡了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并将其首都君土坦丁堡易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教的城市”,正式迁都至此。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大帝国。它地处亚欧交接带,控制东西航路和贸易路线长达6世纪之久。正是因为奥斯曼帝国对东西商路的封锁,促使西欧积极开拓新航路,由此连锁引发世界剧变。

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浪潮下,逐步分裂,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先后脱离帝国独立,埃及、苏丹、利比亚等地区也被列强以各种名目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凯末尔领导国民起义,在1922年推翻了帝国统治,废黜末代苏丹,建立起今土耳其共和国。

小亚细亚

亚洲西部半岛,位于土耳其境内,主要由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组成。战略和交通枢纽地位重要,连接亚欧两大洲,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在历史上一直是兵家交战、豪强竞夺之地,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奥斯曼帝国先后统治过这块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