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助手安装:藠头开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2:15

大雷山散记之六:藠头开花——丁琦娅

http://dqy.wms.edu/onews.asp?/454.html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丁琦娅 发布时间:2009-11-20 22:47:58 阅读:2412
这一节给大家看几丛开花的藠(jiào)头。
认识藠头吗?
认识。盐水藠头,糖醋藠头,味道好极了!
咦,怎么想起藠头了?
看见了。
大雷山也有藠头?
有,正开花呢。
藠头也会开花吗?
会开花呀。而且,称得上秀丽。
藠头花是什么模样的呢?像洋葱花,还是韭菜花?
给你看,这就是藠头花!
哦,长这副模样!像韭菜花呢。
是有点像。但有区别:韭菜花是白色的,藠头花是紫色的。
真漂亮!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藠头花。哪里拍的?
朝阳堂外,大雷山上。
大雷山还有藠头啊!谁种的?
我猜想,山上的应该是野生的。
那朝阳堂外的呢?
僧人种的吧。
僧人种藠头?那可是荤菜!
我也曾这样想呢。
老家赤城山有洗肠井。
传说,晋代敦煌高僧昙猷(yóu ),在赤城山修道期间,误食荤菜。
所谓荤菜,并非猪羊牛肉,即是韭菜。
当他意识到时,立即剖腹洗肠。
洗肠井因此得名。
又因之派生出“晒肠岩”、“韭菜地”等相关景点。
说故事明,佛家是戒食葱韭蒜的。
藠头是葱属植物,应该也在戒食之列。
可是,一查资料,发现各家看法并不一致。
道家视藠头为荤菜,列入戒食之五荤。
道家五荤,说法也不一致,一般指韭、薤(xiè,藠头古称薤)、蒜、芸薹(油菜的嫩茎叶)、胡荽(hú sui,即香菜)。
    “谓其辛臭,昏神伐性也”。
而佛家的大、小五荤,藠头均未列入。
大五荤指鸡、鸭、鱼、肉、蛋;小五荤指大蒜、小蒜(又名山蒜、 野蒜)、兴渠(一种印度香料,又称阿魏药)、慈葱(即葱)、茖葱(山葱)。
练形家(以练形求成仙者,也称方士)、服食家(以服药求长生者)也不戒食藠头。
此事,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载。
为什么道家以藠头为荤辛之物,而佛家、练形家、服食家言其不荤呢?
《本草纲目》有解释:
薤(藠头),生则气辛,熟则甘美。
种之不蠹,食之有益。
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
还举例说明:
薛用弱《齐谐志》(志怪小说集)云:安陆(今湖北安陆市)郭坦兄,得天行病(指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如瘟疫等)后,遂能大餐(食量特别大),每日食至一斛(hú,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五年,家贫行乞。
一日大饥,至一园,食薤(藠头)一畦(qí,菜畦),大蒜一畦。
便闷极卧地,吐一物如龙(一说所吐之物大如笼),渐渐缩小。
有人撮饭于上,即消成水。
而病寻瘳(chōu,病愈)也。
按,此亦薤散结、蒜消症(腹中结块之病)之验也。
……
薛用弱,史料记载甚少,生卒年不详。
只知道,字中胜,唐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人,是一位文士兼良吏。
因为编撰《集异记》而古今传名。
《集异记》,又名《古异记》,是唐代传奇小说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叙述颇有文彩,胜他小说之凡鄙”。
《齐谐志》,又名《齐谐记》,是南朝宋志怪小说集,东阳(今浙江金华东阳)无疑所撰。
《本草纲目》所述故事,源于《齐谐志》(《齐谐记》):
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曾设江夏郡,后废)安陆县隆安中(今湖北省安陆市北),有郭坦兄弟三人。
大兄得天行病后,遂大能食,一日食斗米。
其家给五年,贫罄(qìng,尽,用尽)。
后乞食至一家,门前已得饭,复乞其后门。
其家人怒之云:前门已饭了,又从后门来讨,哪得许多与你?
彼答云:腹中饥甚,实不知是后门。
门园有薤三畦,彼就地而啖(dàn,吞食)其二。
须臾,闷卧在地。
大吐一物如笼,因出地渐渐小。
人持饭与,遂不复食。
将饭着所吐之物上,即消化成水。
此病寻瘥(chài,久病初愈)。
……
这两则故事,情节大体相同,文字略有出入。
《齐谐记》早已散佚,后人从古籍中搜集整理,故有出入。
《本草纲目》录此怪异故事,旨在说明藠头具有“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气”等特殊功用。
清肠胃,除污秽,即使学道人长服之,也是无碍的。
并且可以“通神安魂魄,益气续筋力。”
细阅《本草纲目》有关记载,李时珍对藠头可谓情有独钟。
薤(藠头),音械。
韭类(现在,归入葱属)也。
今人因其根白,呼为藠子。
其叶类葱而根如蒜,收种宜火熏,故俗人称为火葱——老家人称分葱为火葱头,大约因其鳞茎似藠头而外皮火红之故吧。
罗愿(宋代著名史志学家)云:物莫美于芝(灵芝),故薤为菜芝(菜中灵芝)。
誉藠头为“菜中灵芝”,钟爱之情,由此可见。
时珍曰: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shì,移植),宜肥壤——藠头多用鳞茎栽种,故称“栽根”。农谚有“七葱八韭九藠头”,意思是农历七月种葱,八月种韭,九月种藠头,与《本草纲目》记载大致相同。
数枝一本(大蒜、洋葱多单苗栽种,藠头则是三四苗一丛),则茂而根大(鳞茎肥大)。
……
叶状似韭。
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
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韭菜、藠头我都熟悉,知道如何区别:韭叶,中实而扁;藠头叶,中空而有棱。
二月开细花,紫白色——藠头花瓣,外紫而内白,紫白相间,有梦幻之美。
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
五月叶青,则掘之——这一句,我的理解是:五月,藠头叶变成靛蓝色时,就可以挖取了。青,古汉语中多指靛蓝色,比如“青出于蓝,胜于蓝”。
收获前的藠头叶,就是靛蓝色的,感觉像蒙了一层蓝灰色的秋霜。
    为什么对靛蓝色的藠头叶这么熟悉呢?
因为我曾经参加一项特殊的劳动,结扎藠头叶。
四月中下旬,藠头叶开始转蓝。
为了控制叶子的生长,我们将藠头叶松松地打个结。
这样一来,营养就会更多输送给地下的藠头。
再过几十天,一般是端午节前后,家家忙着挖藠头。
那时候,农家种藠头比种葱韭蒜更普遍。
一年的咸菜蔬,少不了盐水藠头。
端午前后挖取的藠头,白而美,大而肥,一个个像鸡腿。
……
否则,肉不满也。
农历五月,是藠头收获季节。
此时挖取的藠头最肥美。
过了这个季节,藠头抽葶,开花,结子,会消耗鳞茎的营养。
原本肥大的藠头,就会越来越瘦小。
其根(指藠头鳞茎)煮食、芼(máo)酒、糟藏、醋浸皆宜。
……
气味:辛,苦,温,滑,无毒。
主治:金疮(指刀斧利刃等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疮败(伤口溃败)
轻身,不饥,耐老(不易老)。
归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气。
作羹食,利病人。
诸疮、中风、寒水气、肿痛,捣涂之。
煮食,耐寒,调中补不足,止久痢冷泻,肥健人。
治泄痢下重,能泄下焦阳明气滞。
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
下气散血,安胎。
心病宜食之。
利产妇。
治女人带下赤白,作羹食之。
骨哽(阻哽,阻塞)在咽(咽喉)不去者,食之即下。
补虚解毒。
白者补益,赤者疗金疮及风,生肌肉。
与蜜同捣,涂汤火伤,效甚速。
温补,助阳道。
薤性温补,仙方(指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药方,或指神仙开的药方)及服食家(服食丹药而求长生者)皆须之,偏入诸膏用。
不可生啖,荤辛为忌。
薤,白色(藠头,有白色、红色两种。红色的好看,白色的肥嫩)者最好,虽有辛,不荤五脏。
……
“虽有辛,不荤五脏”,大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况味。
这也有道理啊,学佛法,学道术,首先得求生存,求强健。
六祖惠能还吃过肉边菜呢。
惠能(638——713年) ,唐代高僧,佛教禅宗六祖,也是禅学南宗创始人。
据《六祖坛经》记载:
惠能后至曹溪(溪流名,在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因六祖惠能在溪畔宝林寺演法而闻名),又被恶人寻逐(搜寻、追逐)。
乃于四会(今广东省四会市),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犹言随机说法,只要有机会,就向猎人宣讲佛法)。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有生命的动物),尽放之。
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
或问(有人问起),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
佛教禁食荤,“肉边菜”自然也是禁食的。
但是,为了躲避恶人,为了弘扬佛法,万不得已情况下,吃“肉边菜”也是允许的。
后人并没有因此而非议六祖惠能。
心诚意坚即行。
六祖惠能的伟大,就在于讲求诚心,讲求实效。
天天跟猎人在一起,如何做到完全吃素呢?
如果不吃“肉边菜”,还有后来的六祖惠能么?
六祖惠能并不识字,他的学法、弘法,主要靠心灵感悟。
当初,以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五祖赏识,得以传授衣钵。
后来,六祖惠能潜心研究佛学,创立中国佛教禅学南宗。
禅学南宗倡导,信教僧众只要诚心念诵“南摩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中国佛教的伟大改革!
从此,晦涩难懂的佛教,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
佛教在中国广大民众的普及,由此开端。
真心信佛,诚意修道,实在不在乎吃不吃藠头。
在我的印象里,藠头还真的不同于葱姜韭蒜。
虽然,藠头茎叶也可食用,但通常只食用鳞茎,即藠头。
虽然,藠头也可煮了吃,炒了吃,还可以煲肉羹。
但老家人一般不生食藠头,也不煮食藠头。
我就没有生吃藠头和煎炒藠头的印象。
多是经过腌制,加工成盐水藠头、糖醋藠头。
老家人还有一种特殊的藠头加工方法,叫酱藠头。
将经过初步腌制的盐水藠头,放到豆瓣酱里,在太阳底下晾晒。
究竟晒多少天,也没个规定。
总之要把晶白的藠头,晒成红红的酱油色。
然后,在大铁锅里煮沸,再封存在陶瓷罐里。
如此制作的酱藠头,色香味自然是俱佳的。
而且,不生虫,不变质,经久耐存。
需时取用,非常方便。
只是这加工过程太漫长,工序也实在太复杂。
除了藠头要分拣、浸泡、修剪、腌制,豆瓣酱的加工也不省事,豆要挑拣,酱要发酵,酱坛子要天天搬进搬出。
天天搬动酱坛子,多笨重,多费劲呀!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追赶太阳,晾晒酱藠头呀。
啊,酱藠头带着太阳光辉呢!诱人而又令人怀念!
就是啊,我也怀念带着太阳光辉的酱藠头。
可是,没有家住乡间的老奶奶、老外婆,哪里还有带着太阳光辉的酱藠头呵。
奶奶、外婆离去后,再没尝过酱藠头。
就是想再看一眼,都不可能。
倒是盐水藠头、糖醋藠头,还可以在农贸市场和副食超市买到。
当然,品质、口味都略逊色。
不说别的,单是修剪藠头,就没我们那时做得认真。
市场上买的藠头,不是外皮没剥干净,就是须根没剪干净。
而我们那时候清理起来,是非常认真,非常干净的。
藠头腌制之前,要经过多次浸泡,多次修剪。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去除藠头的臭味;二是剔除软烂的藠头。
我干过这活,外皮要剥离,根须要修剪,烂子要剔除。
新抽出来的嫩芽,还要逐一剪除。
因为长时间在水里浸泡,因为长时间拿剪刀,常常两手发白,手指起泡。
经过严格修剪的藠头,绝对晶白,肥大。
这样腌制出来的盐水藠头、糖醋藠头,自然是品质一流,品味上佳!
那个新鲜、脆嫩呀,别提有多美了!
……
《本草纲目》曰:“韭以黄为美,薤以白为美。”
那意思是说,韭菜以韭黄为美,薤菜以薤白为美。
这里所说的“薤白”,即是皮肉白嫩的藠头。
记住“藠”字了么,上面是绿色的茎叶,底下是晶白的鳞茎。多形象啊!
再来看现代植物志如何介绍藠头。
藠头,别名荞头(温岭方言称“藠柱”)。
百合科葱属(《本草纲目》言其为韭类,因其叶似韭菜吧),多年生草本。
鳞茎卵形至狭卵形,常数枚聚生,直径1——2厘米。
鳞茎皮白色或带红色(《本草纲目》所言赤、白两种,就因为皮色有红有白),膜质。
叶数枚,无柄。
叶片三棱状,或五棱状线形,直径1——3毫米,中空(韭叶实心,葱叶中空,把藠头归于葱属更科学),常具3——5细纵棱。
花葶侧生,半圆球形,实心,与叶近等长,高20——40厘米,基部为叶鞘和鳞茎皮所包裹。
伞形花序,近半球形,具多数松散小花。
总苞膜质,2裂。
花淡紫色至暗紫色(《本草纲目》曰紫白色,也很准确,藠头花外紫内白)。
花梗长15——20毫米。
小苞片膜质。
花被片基部合生,椭圆形,长4——6毫米,宽3——4毫米,先端圆钝,内轮较外轮稍长。
花丝长为花被片的1.5倍,分离部分外轮锥形;内轮基部扩大,侧各具一齿。
子房倒卵形,每室具2颗胚珠。
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腺。
花、果期10——11月。
藠头,总是一边开花,一边结果。
藠头果实为蒴果,三棱形,形如韭菜籽。
嫩是青绿色,后渐渐紫红。
成熟时,会自然开裂,爆出扁而黑的种子。
阳光下的藠头果实和藠头种子,也很漂亮呵。
贴一张成熟期的藠头果实图片。
仔细观察,有些果实已经张开笑口。
再走近瞧瞧,能看到黑亮黑亮的藠头种子呢。
藠头,原产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后传至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美国等。
除栽培外,也偶见野生于山坡路边草地。
嘿,还真有野生藠头!
那么,可以肯定,大雷山上看到的,就是野生藠头。
《本草纲目》在介绍藠头时,也附带说到野生藠头——称野薤、山薤。
按《王祯农书》(元代三大农书之一,王祯编撰。其他两部农书是《农桑辑要》和《农桑衣食撮要》。元代三大农书中,以兼论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的《王祯农书》影响最大)云:野薤,俗名天薤——野生之薤,还不就是天生之薤。
生麦原中,叶似薤而小,味益辛,亦可供食,但不多有。
即《尔雅》山薤是也。
……
山薤、野薤、天薤,即是野生的藠头。
因为行走匆忙,并没有认真比较朝阳堂外人工栽培藠头与大雷山野生藠头的异同,特别是并没有挖出它们的鳞茎,好好看一看。
总体看,大雷山上的野藠头,植株比朝阳堂外的藠头更矮小。
花序也小一些,花梗也短一些。
花色也似有差别,比藠头花更深沉,是紫红色或蓝色的。
    再看看叶子,是不是像藠头。
    咦,怎么没有叶子?
    也许是山上风大、气温低,冬天提前到来。
    野藠头,只见紫花,不见绿叶。
乍一见,还当是花叶永不相见的彼岸花(石蒜花)呢。
翻开茅草丛,仔细寻找,好不容易看到几枚卷曲的枯叶,看不出是中实而扁,还是中空而有棱。
没有绿叶的野藠头,看上去有些怪异。
我熟悉绿叶掩映的藠头花。
朝阳堂外的藠头,则是仍然绿叶葱郁。
绿叶映衬紫花,紫花辉映绿叶,更加秀美。
农艺师郑老先生说,大雷山上的野藠头,应该是江浙一带比较少见的球序韭。
球序韭?真是球序韭么?
球序韭,别名野藠头、野韭菜。
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
鳞茎卵形至狭卵形,常单生(藠头鳞茎常数枚聚生),直径1——1.5厘米(藠头鳞茎略大一些,直径1——2厘米)。
鳞茎皮灰白色至灰褐色(藠头鳞茎皮白色或带红色),纸质。
叶数枚,无柄。
叶片三棱状线形,背面具1纵棱,直径2——4毫米,中空,或基部中空。
花葶通常中生(藠头花葶通常侧生),圆柱状,中空,与叶近等长,高20——60厘米,下部为叶鞘和鳞茎皮所包裹。
伞形花序球形或半球形(大雷山野藠头花序半球形),具多数密集(花序小,花梗短,花就觉得更密集)或松散小花。
总苞膜质,单侧开裂或2裂。
花紫红色到蓝紫色。
花梗长8——15毫米。
小苞片膜质。
花被片基部合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内轮较外轮稍长。
花丝长为花被片的1.5倍,分离部分锥形,基部合生并与花被贴生,两侧无齿。
子房倒卵形,每室具2颗胚珠。
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腺。
花、果期10——11月。
分布江苏、台湾、湖北东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
浙江安吉、临安有报告。
原来,浙江只安吉、临安有报告。
赶紧报告:温岭大雷山发现球序韭!
生于大雷头向阳山坡茅草丛中,海拔443米。
报告人:阿祥、流云、英雄炮兵等。
……
说到野藠头,还想附带说说野葱。
看到开花的藠头、野藠头时,有朋友惊呼是野葱。
藠头花,野葱花,是有几分似。
所不同的是:藠头花花梗长,野葱花花梗短;藠头花蓝紫色,野葱花蓝白色。
啊,说不清楚。还是听植物专家介绍吧:
野葱,别名山蒜、胡葱、小根蒜。
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
鳞茎近球形,多单生,直径1——1.5公分,
鳞茎皮,外层褐黑色,易脱落;内层白色,膜质或纸质。
叶3——5枚,无柄。
叶片半圆柱状或三棱状线形,直径1——2毫米,中空,上面具沟槽。
花葶圆柱状,实心,高30——70厘米(野葱花葶明显高于藠头、野藠头),下部为叶鞘所包裹。
伞形花序半球形至球形,密聚暗紫色珠芽,间有数花(野葱通常一边开花,一边结子,开花不齐,只能看到零星几朵小花),稀全为花——今年五月,枇杷黄熟时,在河岙拍到一朵全花的野葱花,像个绒毛花球,很可爱。
总苞片膜质,披针形,2裂。
花被片基部合生,长圆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4.5毫米,宽1——1.5毫米,先端稍尖,内轮较狭。
花丝稍长于花被片,分离部分,基部外轮为狭三角形,内轮为宽三角形,均向上收缩成维形。
子房近圆球形,每室具2颗胚珠。
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腺。
花、果期5——6月(注意,这是很大区别。藠头、野藠头的花果期是10——11月)。
青海、新疆以外,全国各省区广泛分布。
生于荒野、路边草地,或山坡草丛中。
……
最后,让大家欣赏两首乐府古诗。
学过汉乐府的朋友,一定想到《薤露》和《蒿里》了。
没错,正是《薤露》和《蒿里》。
宋代医药学家蔻宗奭曰:薤叶光滑,露亦难伫。
意思是说,藠头茎叶,过于光滑,露水难以停留。
这本是很寻常的自然现象,古人却因此发出人生苦短的深深感叹。
《薤露》诗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创作的。
薤上露,
何易晞(xī,晒干)!
露晞明朝更复落(指露水再次降落在薤叶上)。
人死一去何时归?
就这么短短四句,却是无限悲哀,无限感慨!
薤菜上的露水呵,
多么容易干枯啊!
人的生命呵,
就像薤露一样,
容易干枯,
容易凋落。
 
薤露干枯了,
明朝还会落下。
人的生命呢,
一旦逝去,
还能归来么?
逝去的亲人呵,
何日再归来?
……
这原本是一首感叹人生苦短的诗歌,汉乐府中有许多这样的短歌。
后来,被引作悲伤的挽歌。
并且说,这是汉朝齐国人为田横所作的挽歌。
田横,齐国贵族,随从兄田儋(dān)在狄县(今山东高青县东南)举事反秦,田儋自立为齐王。
不久,秦国大将章邯出兵征讨,杀死田儋。
田儋堂弟田荣,拥立田儋儿子田市为齐王,自任丞相,委任弟弟田横为大将。
项羽称西楚霸王后,大封诸侯。
田荣因不听将令,未封王。
田荣心怀不满,联络赵将陈余反楚,自立齐王。
项羽起兵伐齐,田荣兵败身亡。
田横收集余部,继续抗击楚军。
恰在这时,刘邦攻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撤军回援,田横复得收齐城邑,立田荣子田广为齐王,自任相国。
刘邦派郦食其前来游说,齐国君臣为其所动。
不意汉将韩信率兵攻齐,田广、田横怒甚,以为被郦食其所卖,遂杀之。
齐军与汉军战,不敌汉军,齐王田广被杀。
田横自立为齐王,继续迎击汉军,败于嬴(今山东莱芜西北),投奔彭越。
刘邦打败项羽后,登基称帝,建立西汉,封彭越为梁王。
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五百壮士逃亡海上,避居岛中(今青岛即墨市田横岛)。
刘邦知田横兄弟治齐多年,齐地贤者多归附之,恐为后患,诏令赦田横罪而行招抚。
田横被迫,偕两门客赴洛阳。
将至洛阳,田横自杀。
两门客也相继自杀。
留居海岛的五百壮士闻讯,集体创作《薤露》挽歌。
他们唱着挽歌悼念田横,遥祭英灵。
然后,全部自杀。
刘邦感慨于田横能得士,遂以王者礼厚葬田横。
后人为纪念田横,称田横避居的海岛为田横岛,并修墓建祠。
《薤露》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挽歌。 
与《薤露》同样著名的,还有《蒿里》悲歌。
我想,创作之初,应该也是可歌可咏的短诗。
只因为格调悲凉,才引作挽歌。
蒿里谁家地?
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亦何相催迫,
人命不得少踟蹰。
……
都说,人死如枯蒿。
蒿里,死人所处之地。
看到标题,就可以猜想,这是追悼亡灵的悲歌。
蒿里是谁家的土地呢?
聚敛这许多魂魄,
竟然不分贤愚。
主管生死的鬼神呵,
为何这样紧紧催逼,
让人生不得稍有踌躇。
同是悲叹人生苦短,同是悼念逝去的亲人,一样悲伤,一样感人。
但又有不同:
《薤露》更多感伤、悲叹,感叹人的生命,就像薤露一样,太阳一出来,就被晒干了,极其短暂。
不仅短暂,而且,一去不复返。
并不能像薤露那样,明朝再次降落。
《蒿里》也有感叹,感叹在死神的催促下,无论贤者、愚者,都不能稍有停留,都将成为蒿草丛中的一堆枯骨。
不同于《薤露》的是,《蒿里》还蕴含了对死神的谴责,对命运的抗争。
主管生死的鬼神呵,
为何这样紧紧催逼,
让人生不得稍有踌躇。
……
从中可以看出,人间的美好生活,值得留恋,值得珍惜。
期等朝露再次降落,降落在朝阳堂外的藠头花上!
期待朝阳再次升起,映照在大雷头的野藠头花上!
2009.10.24/22:29:09
摄影:阿祥、陈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