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中国官网首页登录: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转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51:16
2010年12月24日 08:11:55  来源: 郑州日报


文/葛元芬
美国《匹兹堡邮报》执行总编戴维·施雷伯曼近日以“经常被忽视的历史转折点”为题列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
罗斯福病逝与美国卷入越战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不想打越南战争。从1944年7月到1945年初,罗斯福几次三番设计着越南未来的蓝图:越南应该成为一个托管地,由即将成立的联合国负责管理,而不是重新成为法国的殖民地。然而,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突然病逝,他对越南的构想也同他一道消亡。
罗斯福的去世在美国历史上是个重要转折点,他的死对二战进程,对民主党的形象,对美国同英法苏等国的关系,都有着深远影响。但是,人们根本想不到他的死亡会导致后来越南战争的爆发。越南战争导致几百万越南人和58万美国人死亡,有些人出生在1945年之后,但他们命中注定因罗斯福之死而死亡。
希特勒与“9·11事件”
二战期间,希特勒曾使用反共的穆斯林武装同苏联作战,连绝大多数历史学家也无法推测出,正是他的这一决定为几十年后的美国“9·11事件”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30年代,纳粹发现了既反犹又反共的穆斯林兄弟会,希特勒将其视为有用的盟友,提供资金资助穆斯林兄弟会的准军事组织。苏德开战后,纳粹还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招募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同苏军作战。战后,一些同纳粹结盟的穆斯林在德国找到了避难所。
冷战格局形成后,美国人寻找多种方法同苏联对抗,有中央情报局背景的所谓“美国解放委员会”招募侨居在德国的苏联穆斯林(二战期间追随希特勒,战后逃到德国居住)进人自由电台工作,试图通过他们煽动苏联境内的少数民族叛乱,对抗苏联。本来,激进的穆斯林兄弟会在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都遭到了取缔,然而,在美国情报机构的秘密帮助下,1958年,伊斯兰中心在慕尼黑成立,那里成为宣传激进主义的大本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逐渐在欧洲“生根发芽”,例如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策划人之一的马哈茂德·阿布哈利马就曾是慕尼黑伊斯兰中心的常客。
有了在欧洲同穆斯林极端分子合作的经验和关系网之后,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在阿富汗大规模武装穆斯林游击队员,让他们牵制侵阿苏军。这些游击队员逐渐发展成“基地”组织,设立训练营地,最终导致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
“蝴蝶效应”改变历史
美国二战史作家詹姆斯·布拉德利的畅销书《帝国巡游》讲述了一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比如,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支持日本实行亚洲版“门罗主义”,此举鼓动日本朝野开始寻求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几十年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珍珠港事件”的发生。
1917年5月,33岁的杜鲁门为了参加一战,重新加入密苏里州国民警卫队,随后赶赴法国参战。这次经历使最后一位没有大学学位的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形成了世俗的观点,即对抗和强权才能赢得胜利。这一观点影响了他在二战末期和冷战初期的决策,对世界历史造成了不为人知的影响。
长期以来,美国国内一直流传,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是因为未能在美国打球才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如果他能顺利去美国打球,成为一名出色的棒球运动员,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猪湾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件事对美国肯尼迪政府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志明早年在法国远洋客轮上当食堂服务员的经历,可能使他产生了反对殖民地主人的情绪。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胡志明向各国代表团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提出了著名的有关民族自决权的八项要求。但是,大国主导的巴黎和会并没有理睬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要求,这把胡志明推向了莫斯科一边,对于越南历史而言,其重要转折意义不亚于罗斯福之死。
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