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7停用连接itunes:网络问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48:50

网络问政
 

从“放狂言”的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到“全国最年轻”的市长周森锋……这一系列通过网络“爆料”并引发各界关注的官员和事件,点击出2009年的热门词汇之一——网络问政,即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作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在Web2.0与3G时代,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互联网政治”的侵袭。网络是问政的顺畅通道,一方面是政府问计于民、了解民意;另一方面是广大网民对政府及其“形象代表”——领导干部的监督和提醒。“网络问政”时代的到来,对谁提出了更高要求?官员、网民,谁将成为主角?专家认为,官民互动会成为网络问政时代的最大亮点。

  2008年被称为吹响中国“网络监督”号角的一年。2009年,“网络问政”伴随着亿万网民的热情呈现白热化趋势。稍加分析可以发现,网民在参与“网络问政”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网络直接参与与政府决策有关的事件。如年初的“华南虎”事件、长假是否应该恢复的讨论等。二是批驳或揭露个别官员的不良言行乃至腐败行为。如涉嫌猥亵的某海事局领导林嘉祥、抽“天价烟”的房产局长周久耕、“放狂言”的规划局副局长逯军等;三是以广泛参与来提高政府对某一争议事件的关注度。典型的如“许霆案”、“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等。四是通过直接的网络参与表达对政治更加透明、更加开放的呼唤。如广大网民对“最年轻市长”周森锋接近“人肉搜索”式的关注,要求官员晾晒财产等等。在这个信息时代,网民势必会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参与“互联网政治”。网络是问政的顺畅通道,再小的事情,也有可能被网友发现并“人肉搜索”出来。有人就曾发帖子说:得罪谁也不要得罪网友。

  日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表示,该省将发起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使网络问政制度化。湖南省株洲市纪委2008年出台了国内首个网络反腐办法——《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此外,还有多个省市正在酝酿出台与网络问政有关的制度。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表示,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干部是否善于从新生的信息交流渠道中捕捉民众智慧,倾听民意民声。领导干部要养成上网这一“第五习惯”,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下网解民忧”,回复网民要制度化,解决问题要常态化。江西省委专门成立了“问计办”,并以两种方式使网络建言献策转化为行政实践。此外,也有个别官员不适应“网络问政”,还有的一旦遭遇网友高度关注,便不知所措。

  作为占我国网民总数八成以上的青年(35岁以下的人)人群,在“网络问政”中日益崭露头角。青年人不仅活跃于各大论坛、社区,对视频、博客、社交网站等更新的网络技术,也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在网络这个平台上,青年们的政治热情再次被激发。如不久前发生的“邓玉娇案”中,就有一个年轻的网络调查者群体参与其中,广大青年人高度的参与热情值得肯定。

网络问政是时下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之一,同时也正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新途径。
    一、网络问政的意义: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家开始利用互联网表达各种诉求,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网络政治从一开始就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今年以来,领导干部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等渠道问政于民,政务信息公开也更加透明畅通。人们欣喜地发现,网络时代政府对民意高度关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一个新的公开、透明、即时、海量的信息环境和强大的网络舆论场已经形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而成为舆论的制造者。舆论的多元性、时效性、广泛性的发展趋势,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成为公共事件,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便利,民众的决策参与意愿的加强,也迫切需要我们的政府和官员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的作用,积极通过网络这一媒介,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从而促进政府工作的开展。
    二、网络问政的特点:
    第一,网络平台让问政于民处于一种良性、平等的状态。
    网络平台改变了衙门高高在上的状态,网民和网民是平等的身份,所以网络问政于民首先是亲切、是平等的。原来我党群众工作强调“走出去和请进来”, “走出去”就是到群众的里面去,到基层里面,去了解民意,“请进来”呢,也就是把一些基层的群众请到衙门里面来,听听他们的意见。但是这种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总有一些尴尬,如果政府领导人走出去,到一些老百姓家中了解情况,后面必然跟着众多当地的领导,老百姓总有一些顾虑。网络问政就可以打消一些顾虑,可以用化名来提出一些很尖锐的、很真实的意见,便于政府领导人掌握真正的民情,听到真正的民意。如果是请进来,有多少普通的老百姓能够进入政府和官员对话,就是有这种机会,又有多少人敢讲真话,敢反映问题,这些都造成了群众工作难以开展,同时民众的诉求渠道不畅通,也会造成种种问题。而网络平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所有政府官员都很重视网络民意,愿意利用网络来了解民声,解决问题,群众工作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展。
    第二,网络平台让问政于民高效便捷。
    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如何去问,如何去搜集民意,也要讲究方法的。这种网络问政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跟网民平等的进行对话,进行交流,这样一种手法,可以补充“走出去,请进来”的不足。网络问政可以更高效、范围更广的搜集民意。大到国家领导人,小到地方政府官员,都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去到所辖的各个地区去视察,也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去普通民众家做客,而网络这个平台可以让更多的民众便捷的反映民意。
    第三,网络平台让问政于民更加公开透明。
    温总理与网民交流,采用的是公开透明的在线交流形式,这种方式问政于民更公开、更透明,也更容易让领导人能够了解民意。目前,不少地方政府也有所谓的市长信箱、市长热线等与民众交流的方法,但是,这些方式方法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透明不公开。老百姓也许会写一些信件到市长信箱,但是由于处理机制不透明,可能很长时间也不会的到答复,长此以往,民众也许就会失去信心,失去反映问题的动力,同时,也会让市长信箱等流于形式。如果采用网络在线交流或者网络建议意见平台形式,可以让民众提的问题和建议公开,同时也可以让其他民众看到和关注这些问题,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并且,这种公开、透明的给政府提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可以让政府有压力和动力去及时解决各种问题,让民众的诉求渠道更加畅通。
    三、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对于网络问政,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总结思考的地方:有的地方对网络民意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方对网络民意的内涵理解不足,对互联网的传播规律认识不够,还没有树立“网络问政也是政治”的基本观念;有的地方仍停留在网络问政是分外之事、额外负担的错误认识上,意识不浓,力度不够;有的地方面对负面舆论,引导不力,工作被动,甚至无视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这些观念的滞后,其实极大地阻碍了政府工作的发展和推进,导致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了解不多,理解不够,甚至产生误解、抱怨和责难。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这是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新问题、新任务。作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已经不能坐在办公室,四平八稳地埋头办公,而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关注网络,创新方式开展工作。云南省高院高级法官、知名评论员唐时华也说,网络时代,各级政府和领导,不能端坐办公室而要关注网络,要学会跳出政府看问题。始终关注网络上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始终关注社会矛盾的焦点、热点和难点,贴上去,融进去,沉下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力求在网络问政工作上做到情系百姓、理达天下,既要拓展工作的广度,又要挖掘工作的深度,力求用自己的努力,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四、网络问政的发展:
    明确了网络问政的意义和特点,了解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我们要看到网络问政的发展。
    第一,网络问政要做到有底气及亲和力。网络问政本身只是一个形式,其内涵在于政府的工作效能问题,我们必须把各项工作做好抓实,高效透明。这样,我们才有网络问政的底气。网络问政还要有亲和力,如果我们领导的民生博客官气十足,不切实际,空话连篇,这样的网络问政群众往往会避而远之。
    第二,形成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和问责机制。网络问政不能是轰轰烈烈问政、了了草草收场的现象。要将网络问政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并真正督促落实。政策是否落实,执政情况如何,这些在网络舆情上都会有所反映,政府可以从网络上及时便利地获悉最基层、最真实的声音。与此同时,网络也是群众反映民生诉求、监督政府工作的平台。在网络问政过程中,政府要注重制度建设,开辟民意表达“绿色通道”,推进群众“问事于政府”与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加强网络舆情民意研判,查找工作差距。特别是查处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务必要坚决查处责任人,做到“网上问事”,“网下问人”,推进网络问政规范化、常态化,真正形成长效机制和问责机制。
    第三,把网络问政转化为执政的生产力。网络问政,为网友表达释放自己的真实意愿提供了快捷途径。网络只是一种工具,网络问政的意义不在于问政本身,而在于对民意结果的运用,要确保民众反映的问题、贡献的智慧能够被运用到工作的实践当中。现实中,各级政府官员有许多具体、细致性的工作需要做,不可能每天都有大量时间上网,但网络问政不应该是一时兴起。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够让官员上网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一个常态机制,是能够让官员和网民随时通畅、有效沟通与互动的稳定渠道,是能够让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机对接的工作方式。从而让网络优势切实转化为执政的生产力。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拓宽了群众发言渠道,便于群众监督政府,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修正错误,让群众满意,要把网络问政作为群众“问事于政府”与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 
网络问政 彰显政府责任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场所,网民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网络舆情已成为重要的社情民意。因而,近些年,“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民众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是政务公开的新平台,是群众表达诉求的新渠道,是民情民意的集散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问政”是了解民情、排解民忧的“直通车”,是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是预防贪污、防治腐败的“好帮手”,是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的“助推器”。建设现代政府,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要建立透明政府、责任政府。利用网络,畅通民意渠道,搭建监督平台,可以让公共权力更加充分地在阳光下运行,减少不作为乱作为空间,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当然,重视“网络问政”,既要看到网络在交流、传播方面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也要看到网络那种自发的、无序的、散乱的状态。特别是由于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网络信息泥沙混杂,恶意中伤、恶意炒作的现象时有出现,有的甚至影响了社会稳定。网络的这些不足之处,一方面给正常的“网络问政”设置了障碍,但另一方面也为政府部门探索和完善更好的体制机制提供了契机。

应该承认,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在利用和应对网络方面尚出于起步阶段,网络阵地建设比较滞后,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应对能力还不足,总体上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有些政府部门不是无动于衷、置之不理,就是过度敏感、惊惶失措,以致本来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或被拖延或被放大,酿成不该有的后果。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有一种排斥心理,一旦网上出现了一些所谓的负面言论,就迅速删贴甚至封闭ID,使得小矛盾变成了大冲突。

面对这些不足,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有为,狠下功夫,大力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

一是要主动问政。网络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已经渗透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几乎到了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程度。现在科技先进,网民可以随时提出意见,如果不理睬,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呢?网民所议所提虽是个人意见,但很可能代表着一个群体,不管是粗言粗语,还是牢骚怪话,都能为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网络带来的积极变化,充分利用网络来了解信息、听取意见、改进工作。每一位领导干部面对网络都要要坦荡、坦然、坦言、坦诚。

二是要务实问政。一要健全和完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机制。二要强化政策法规与敏感事项的网上征求民意程序,让民众拥有更多的参与权。三要建立发帖、跟帖、定期上网对话的机制,让民意充分表达。四要制定及时分析处理网民意见的法规或办法,让人民的监督权落到实处。五要要建立完善反馈机制。对舆情监督信息,被搜集后什么时间沟通,什么时间反馈调查处理结果、反馈应遵守什么样的纪律等问题,要作出制度性的约束和规范。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舆情监督处理的联动程序,发挥网络问政作用。

三是要长效问政。网络问政是新鲜事物,需要采取宣传和激励措施来增强其影响力。建议加强宣传,定期公布舆情监测分析报告,肯定网民的合理建议,引导网民理性建言献策;定期进行评优表彰,培养一批骨干网民队伍,扩大网络问政的影响。网络问政要提高“办结率”、“满意率”,必须加强队伍建设。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都依托信息技术人员来做这项工作,虽然可以有效提高回复率,但多数停留在看帖,质量上差强人意。因此,建立一支懂政策,具有信访知识、网络专业知识和处理应急问题能力的团队,成为当务之急。

四是要引导问政。在网络问政中,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网民非理性情绪确实有抬头之势。有关主管部门在继续进行引导和管理的同时,也应该着手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使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对待网络非理性情绪,网络社区的管理员和版主也应该加强学习、培训,强化责任心和专业技能,把好第一道关。一方面,面对网络舆论,政府要改进自己的工作,积极应对,解释清楚。另一方面,在网络上,网民要做理性、负责的人,不能造谣惑众。

总之,网络问政,既要敢问、真问,也要巧问、善问。要通过互联网,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这就是对待网络的科学、积极、健康的态度。

【参考对策】

一、领导要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自身网络素养。网络赋予平民话语权,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不论是周老虎事件,还是5.12地震,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网络强大的舆论力量。网络以其传送消息实时迅速的优势,更应该成为官方便捷的信息传递工具。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是增强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问卷调查显示,25%的干部经常上网,近70%的干部有“触网”经历。古有微服私访,今有网络问政。在网络问政已成潮流的时代,只有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增强网络运用技能,才能跟的上时代。新形势下,掌握网络工具是广大领导的基本功,基层领导要加强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的能力、搜集和倾听社情民意的能力,利用网络与民众互动的能力,并且主动接受网络监督,提高对海量信息的明鉴力、包容力、引导力。

二、加强与网民沟通,理性倾听民意,网络问政从交流开始。2009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开通人民网微博,截至当晚8点,该微博已注册粉丝8088人。总书记的这一行动开启了网络问政的新时代。基层领导也要经常上网,放下领导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网民交流沟通,以此消除官方和民间的隔膜,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网络上的激烈言论,要辩证看待,从正面加以引导。过激言论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虽然表面上看与我们的和谐社会不相容,实质上正是反映了我们社会舆论的宽松环境,打压过激言论,势必与我们所追求的民主政治背道而驰。

三、建立健全网络问政机制,使网络问政常态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公正透明行政体制。网络问政的绿色通道当数各地政府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建设,要替老百姓说真话、办实事,首要问题是信息公开。透明公开,双向互动是网络独特的优势,政府网站的信息越是透明,政府的公信力也就越强,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就越近。在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工作中,干部职工要普及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知识,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程序、目标、要求和任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机关政府信息工作的积极性。建立重大事件征询意见制度,汇聚民智进行科学决策。众人拾柴火焰高,和谐社会就是要听民声,聚民智,办民事。通过网络发起民众讨论,采纳有建设意义的言论是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强化监督,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措施。重大民生决策征询公众意见,广泛听取民意,充分调查论证。这也是很多地方政府的执政方式。

四、建立长效机制,保证网络问政切实可行。网络问政刚刚起步,在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同时也要冷静分析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如何让网络问政成为长期可行的机制,而不是过场,怎样甄别建言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怎样在尊重网络匿名表达特点的前提下实现网络建言办理等。要全面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网络问政的形式和结果纳入政绩考评体系,是网络问政真正落到实处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