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6打电话听不到声音:美突出对华竞争 中美新冷战不可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7:33:47

美突出对华竞争 中美新冷战不可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9 00:17:01  

希拉里提出“前沿部署外交”概念,目标对准中国。

  中评社香港2月19日电/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飞涛博士在《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发表专文《美国亚太新战略与中美关系》。作者认为“美国‘前沿部署外交’把对华竞争置于突出地位,但其重心仍是经济竞争、多边竞争和软实力竞争,军事上的对华围堵和防范成分显然存在,但在其亚太战略及对华战略中并非主要方面。不过,该战略的潜在风险是,由于中美战略互信不足,正常的国家间竞争可能会滑向战略竞争甚至战略较量。”“竞争与合作并存并交替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中美关系发展的一种常态,将其中任何一面的极端化都会偏离中美关系发展的复杂现实。”文章内容如下: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对亚洲的战略关注和投入明显加大。继2009年2月国务卿希拉里的亚洲协会演说、11月奥巴马的东京演说、2010年1月希拉里的夏威夷东西方研究所演说,10月28日希拉里在夏威夷再次发表“美国的亚太接触政策”演说,提出了“前沿部署外交”(forward-deployed diplomacy)概念,确立了竞争主导型亚太新战略。

  “前沿部署外交”的基本内容

  “前沿部署外交”涵盖了美国亚太外交战略的基本姿态、资源配置和接触框架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亚太采取进取型战略姿态。所谓进取型立足点,主要是指美国基于对亚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变化而在战略和外交上采取的一种积极应对的姿态和立场,主要包括基本立足点、身份定位和目标定位。其基本立足点是“美国的未来与亚太地区的未来连在一起,而该地区的未来取决于美国”;身份定位是美国不仅是“跨大西洋国家,亦是跨太平洋国家”,美国将以“常驻大国而不是临时过客”的身份参与亚洲事务;目标定位是重塑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权。

  (二)全方位的外交资源投入。希拉里称,美国已经把包括高级官员、发展专家和各类专门性外交团队的全方位外交资源派遣到了亚太地区的每个角落和每个首都。美国高官对一个地区出访密度是观察其外交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奥巴马总统在国内遭受严重经济危机、国内各项改革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在上任的第一年内即对日本、新加坡、中国及韩国进行了访问。2010年11月初,奥巴马总统借首尔G20会议之机,二度踏上访问亚洲之旅,对印度、印尼、韩国和日本展开访问,并出席于日本举行的APEC会议。希拉里就任国务卿以来,已经六次到访亚洲,足迹踏遍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及南太平洋等众多国家。国防部长盖茨继2009年访问日本、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以后,2010年7月相继访问韩国、印尼,上月又初出席了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

  (三)多层次的接触路径与全方位的接触框架。希拉里称美国将围绕“打造未来的亚太经济、保证地区安全、支持加强民主体制和传播普世人权价值”三大任务,通过与“同盟国家、新兴伙伴国家和地区合作机制”三个途径加强与亚洲的合作,构建美国在亚洲的“前沿”接触框架。 

 “前沿部署外交”是竞争主导型外交

  (一)牵动亚洲崛起的最主要动力是中国,美国“前沿部署外交”主要围绕如何与中国展开竞争打造。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上升,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日益增多,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发展等领域的贡献越来越大,其国际影响力也自然而然随之上升。尤其是,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美国看来,中国已具备挑战美国霸权的实力地位,但中国崛起后的未来走向不明,是否有意挑战美国霸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衰落论”、“霸权更替论”也加剧了美国对丧失霸权地位的心理恐惧。美国防范中国的心理比危机前明显加强,“前沿部署外交”正是以与中国展开竞争为核心而量身定做的一套竞逐亚太的新战略。

  (二)“前沿部署外交”是一种“交友竞赛”,美国试图藉此展现其在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国际号召力和国际资源整合力。

  “前沿部署”作为军事用语,其主要功能是前沿控制,而就“前沿部署外交”而言,就是要区分哪些国家是可以控制的、哪些国家是可以拉住的,哪些国家是可以争取的,哪些国家是应当防范的,哪些国家是必须孤立和压制的。首先,美国亚太“前沿部署外交”的基石是继续巩固并深化美国在亚洲的同盟体系,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其中,美日同盟仍是在美国的亚太接触框架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美韩军事同盟被视为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关键;美澳、美菲、美泰军事同盟是美国重返亚洲的重要支点。所有这些国家都是“前沿部署外交”格局中可以控制的“关节”或“支点”。其次,“前沿部署外交”的增长点在于缔造新的伙伴关系国,目的是拉住更多的国家,主要包括印尼、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新西兰等国。最后,“前沿部署外交”的最大挑战是能否获得新兴大国印度的支持。在美国看来,印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世界最大的新兴民主国家,与美国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及价值观冲突,但对亚洲乃至世界未来都将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对美国的亚太“前沿部署外交”能否成功具有重大意义。美国的策略是鼓励印度与东亚积极接触和融合,在亚洲扮演美国准盟友的角色,也就是应当大力争取的物件。以传统盟国为基础,扩大伙伴关系国范围,可以让中国看到,环顾亚洲,还是美国的“真正朋友”更多。   
合作大于竞争,中美“新冷战”可能性不大。

 
  (三)“前沿部署外交”是一种“积极介入”的外交战略。

  “前沿部署外交”除了具有潜在的控制功能,它更为直接的功能是为美国军事或外交力量的介入提供便利。一般而言,美国的直接介入主要通过三种操纵均势的方式实现:一是通过为盟友当头,直接介入亚洲各国间的争端、摩擦或是危机;二是扮演均势操纵国的角色,利用亚洲国家间的矛盾、摩擦或分歧,居间制衡;三是制造议题,扩大矛盾,在亚洲国家间进行挑拨离间。通过扮演均势操纵国的角色,美国可展现其超越亚洲国家之上的领导地位,防止地区大国削弱甚至是挑战其对领导权力。2010年以来,美国在韩国天安号事件、钓鱼岛撞船事件以及南中国海问题上的一系列动作使美国操纵和玩弄均势游戏的“艺术手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四)“前沿部署外交”是竞争为主防范为辅的一种外交战略。

  “前沿部署外交”是竞争主导型外交。首先是对亚洲多边事务话语权的争夺。希拉里称,亚洲任何一个机制,如果它“讨论重大的安全、政治和经济议题,并涉及美国的利益,那么美国将谋求谈判桌前的一席之地。”为此,美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已举办两次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10+1),已正式加入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两大区域机制。其次,建立针对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竞争机制。美国认为以“10+x”方式推进的亚洲一体化进程,尤其是以“10+3”为框架的贸易一体化机制具有排斥美国的倾向。为此,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进“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扩大,使之与亚洲国家自主的一体化进程形成竞争格局。美国的盘算是,如果亚洲自主的一体化进程能够持续走向成功,TPP可以与之形成竞争态势,从而降低美国贸易利益可能遭受的损失;如果亚洲自主的一体化进程不够顺利或成功,那么亚洲国家就会把主要精力转向TPP,美国藉此可以掌控亚洲一体化进程的主导权。再次,重树价值观与民主外交,把“模式竞争”推向亚太竞争的前台。希拉里称,美国价值观的“说服力”(persuasivepower)是超过美国军事力量和经济规模的最为宝贵的财富,为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所珍视。奥巴马在印度议会演说中称赞印度,没有受“发展必须以牺牲自由为代价这种错误观念的干扰”。他在印尼大学演讲时先是批评了“民主妨碍经济发展”、“以人权换取国家实力是一条更容易的发展捷径”等观念,接着更明确声称,自由与繁荣相辅相成,“没有自由的繁荣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贫困而已”。这些言论一方面是对“美国模式”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受到的质疑做出回应,更重要的是要在后危机时代,把“发展模式竞争”推向亚太竞争的前台,扩大美国在亚洲的软实力影响。最后,美国并不放松军事上的防范措施。美国在加强与亚洲盟国关系的同时,继续扩大以三条“岛链”为重点的亚太军事部署,三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今年同时进驻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军事基地,目的是彰显美国在亚洲维护绝对军事优势的决心和对亚洲安全事务上的主导权。 

 
  “前沿部署外交”格局下的中美关系

  (一)中美关系的基本定位。

  “前沿部署外交”是一种划线外交,也就是对潜在的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清晰的界定。在美国看来,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最重要的代表,它的持续崛起不仅影响着世界的未来走向,更是对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一种考验。中美两国政治体制及意识形态不同,两国在地区及全球问题上虽有共同利益但矛盾分歧同样很大,而且随着中国持续崛起,两国关系发展日益受到“零和思维”和“遏制思维”的干扰和制约,因此希拉里认为中美关系复杂且具有重大影响,两国关系滑向战略竞争的可能性极大,因而是需要努力加以“校正”的一对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在美国的伙伴关系序列中不过是一个战略上具有不确定性、战术上具有摇摆性的工作和共事伙伴,可用“不确定的功能性伙伴”和“潜在的战略竞争者”两种身份加以概括和描述,因而是一个既需要接触又需要加以防范的“特殊物件”。

  (二)中美关系的竞争性一面凸显。

  “前沿部署外交”本质上仍是一种守成战略,美国无法阻挡中国崛起,但试图通过竞争维护其对华优势地位。因此,在“前沿部署外交”框架下,竞争将成为美国处理对华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涉及竞争力竞争和影响力竞争,前者主要表现为“美国模式”的自我调整和修复能力,后者主要表现为整合国际资源的号召力。一年来,中美关系在双边及多边领域的竞争都明显加强。2010年初,奥巴马政府通过启动对台军售、会见达赖、炒作网路自由等手段,此后两国又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了持续博弈。美国还利用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以及延坪岛炮击事件,不断拉近美、日、韩关系,挑动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集体向中国发难。可以说,美国从双边到多边欲与中国一比高下的阵势已经拉开。

  (三)中美之间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中美关系竞争面凸显,但双方在竞争的限度方面应当说存在一定的战略共识,即双方都尽量避免或尽可能减少触碰对方的战略底线。就美国而言,这意味着接受中国和平崛起并让中国体会到美国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不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并让美国体会到中国不挑战其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前沿部署外交”具有咄咄逼人的进取性一面,但本质上它仍是一种守成战略。其根本目标是修复或巩固美国自二战以来在亚太地区确立的优势地位,首要任务是维持亚洲秩序的现状,主要手段是向盟国及伙伴国转嫁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基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个根本战略选择。因此,中美两国并不必然发生战略碰撞。
 
  即双方都尽量避免或尽可能减少触碰对方的战略底线。就美国而言,表面看来,其“前沿部署外交”具有咄咄逼人的进取性一面,但本质上它仍是一种守成战略。其根本目标是修复或巩固美国自二战以来在亚太地区确立的优势地位,首要任务是维持亚洲秩序的现状,主要手段是向盟国及伙伴国转嫁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而对中国而言,和平发展,决不称霸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基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个根本战略选择。就此而言,中美两国并不必然发生战略碰撞。

  另一方面,中美竞争并不排斥两国继续开展功能性合作。美国在地区安全、防扩散、反恐、全球治理、金融改革、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领域都面临着挑战,而中美协调与合作对于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都具有关键性意义,因此,美国不可能在亚洲制造一场类似冷战时代的分裂与对抗。

  冷战时代,美苏两国主要通过“胆小鬼游戏”相互碰撞战略底线以形成战略默契,其中潜藏着爆发正面冲突与碰撞的极大风险。“前沿部署外交”虽然也是进行区分远近疏密的划线外交,但它不是隔绝两个世界的“铁幕”,不排斥机制性的协调与合作。

  一年来尽管中美关系震荡起伏,但中美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仍然引人注目。截至2010年11月G20首尔会议,“胡奥会”已举办七次,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还对美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除首脑峰会,美国还通过战略与经济对话等60多个机制性安排与中国保持接触;美中高官的非正式磋商与会晤近乎成为常态,如美国财长盖特纳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的青岛会晤以及国务卿希拉里与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的海南岛会晤。显然,沟通与协调是中美两国凝聚战略共识的主要管道,这与冷战时期的美苏互动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别。

  总之,美国“前沿部署外交”把对华竞争置于突出地位,但其重心仍是经济竞争、多边竞争和软实力竞争,军事上的对华围堵和防范成分显然存在,但在其亚太战略及对华战略中并非主要方面。不过,该战略的潜在风险是,由于中美战略互信不足,正常的国家间竞争可能会滑向战略竞争甚至战略较量。因此,就美国方面而言,应放弃“国强必霸”的逻辑,在包容、接受并适应中国崛起的基础上,同中国进行竞争力和影响力竞争。中国方面亦须看到,竞争并不必然表现为对抗,不能一提到中美竞争就立刻上升到中美战略较量甚至战略摊牌;合作也不意味着步调一致,不能一提中美合作就上升到G-2构想和“中美共治”。竞争与合作并存并交替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中美关系发展的一种常态,将其中任何一面的极端化都会偏离中美关系发展的复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