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之刃怎么退出战队:台湾饮食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37:14

台湾饮食文化

以福建闽南饮食文化为主,但又结合了中国大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高山族饮食文化。台湾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为主食,食皆用手。后来,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逐渐吸收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渐成为主食。不过,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特色,如兰屿的雅美族的吃鱼有男女之别限制。高山族人喜欢饮酒,其用小米所酿制的酒,也呈现出特有的饮酒文化。

闽客饮食文化。这是台湾最主要的饮食文化,是从大陆的福建与广东饮食文化发展而来,成为今天“台湾菜”,其主要特色是强调海鲜。闽客饮文化中,餐丁酒店多设佛龛,以求保佑发财。另外,与福建、广东一样,台湾具有浓厚的饮茶文化,喜欢冲饮壶茶,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特别流行“功夫茶”。在历史上,台湾还生产过供春、秋圃、潘壶等几种质坚耐热、外观雅致的紫砂名壶。如今,台湾茶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

宗教信仰的饮食文化。台湾宗教信仰流行,在祭典或祖先的祭祀人,十分重视供品的食品内容。如生的用来祭天,熟的祭品是祭祖先。现今的台湾,也十分流行吃素。

食补文化。台湾与大陆南方一样,饮食非常讲究食补。现在可以说是一种健康饮食文化。在台湾,养生防老,“阴阳互补”,“五行调和”等观念深厚。目前台湾食物养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机饮食、断食疗法及传统中医食疗。台湾民间常有以“四神汤”(淮山、芡实、莲子与茯苓)作滋补饮料,是著名的滋补小吃。民间食补习俗中最独特的是所谓的“半年补”,即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用米粉搓丸子,做成甜粢丸,吃后可除炎夏百病。另外,台湾还有“补冬”或“养冬”,即立冬日进补。

特殊风味的饮食文化。台湾特殊风味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包罗万象,结合了台湾本地与大陆各地的风味小吃。知名者有基隆庙口的天妇罗,彰化的肉圆,嘉义的鸡肉饭,新竹的贡丸,台南的担子面,士林的大饼包小饼等。

 

 


美浓东门楼。(资料照片)

东门楼是美浓镇最具历史价值的古迹之一,也是台湾无城墙聚落中最大的城门楼,楼高三丈五,门楣上嵌有“大启文明”匾额。崇尚知识、注重教育的客家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文人辈出”,于是,就在四座栅门中的东栅门兴建内楼,与台湾屏东县南大武山的“文笔峰”相望,期望子孙能够“金榜题名”。东门楼原建于乾隆20年,目前我们见到的东门楼是1950年重建的。晴耕雨读,诗书继世,勤劳而聪慧的美浓子弟没有辜负先辈们的厚望,多年来,先后有300多人成为各个专业的硕士博士,美浓因此也有“全台湾博士、硕士人数最多的乡镇”之誉。

..

 

红毛城是淡水镇最著名的古迹,位在淡水街尾淡海方向的小丘上方,自公元1629年西班牙人建立以来,历经荷兰人、郑成功、清朝、英国的管辖,至今三百多年历史,已被列为一级古迹。因为当时称荷兰人为「红毛」,因此红毛城的名称沿用至今;红毛城是一座由红砖所砌方形的建筑物,里面的摆设仍依旧时,颇具荷兰风味,目前由历史博物馆负责陈列有关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及台湾开发过程的史料,使游客台湾历史有更深一层的认识。登上城上则可眺望淡水河及观音山,欣赏著名淡水八景之一的「戌台落日」。
    红毛城主堡的建筑特色
    红毛城主堡前后历经西班牙. 荷兰. 明郑. 清代以及英国等数次不同使用者的整修。由于所处的山坡地形陡峭,可供建筑之地有限,因而自初建至今都未曾移过。他的基础为西班牙人所奠。
主堡的总高度约十三公尺,内分上下两层,底层使用俩个并列的穹窿,呈东西向。二楼亦使用俩个并列的穹窿,方向却转为南北。此为红毛城建筑之最大特色。
    底楼分成四室,其中两间在英人整修后做监牢之用,在清末,凡是在台湾北部犯罪的英人,经英国领事审判定罪后,阶囚禁于此。
    二楼亦分为四室,阶作办公之用。它的穹窿顶部高达六公尺多,初建当年大概做为守军指挥官的办公室。
屋顶的四周围以石条砌成的雉堞,为英国人所改造。西南角,与东北角各有一悬吊出去的眺望小堡,是以五组类似中国式石雕斗拱作支撑。

头城 是兰阳平原上开发最早的城镇,占着临近兰阳地区唯一商港——乌石港的地利,与大陆和台北商业贸易往来频繁,盛极一时。今日头城车站附近的和平街,即当时最热闹的市街,是头城兴衰的见证。
    老街北段是十三行遗址及卢家宅院,卢家宅院占地宽广,在清代素朴的闽式传统风格中揉合了日据时期的繁复雕饰与彩瓷洗石,斜顶、灰瓦、圆拱,看起来别有风情。而位于公馆左前方的十三行,是卢家13家商行、仓库的总称。
    沿老街南行,可抵开兰第一古庙——庆元宫。庆元宫建于嘉庆元年,为大规模移民入住宜兰时建立的第一座庙,奉祀着庇佑移民的妈祖。若以庆元宫为界,老街南段为当年小商家的所在,因此屋舍较为密集,虽不象北段那样宽阔,却更有老街的独特韵味,成排的红砖店屋前圆拱连绵,女儿墙上仍刻着昔日商号。

 

矗立于台中市中心的台中火车站 ,这座仿巴洛克风格的公共建筑,已被列为二级古迹。
    以红砖为主要建材的台中车站,反映了当时西方美学潮流下的建筑风格:墙面以洗石子做出红白相间的环带装饰,避免一色红砖建材的单调,也可增加华丽感;由正面看来,位于正中央,突出于屋顶平直线条中的三角形山墙,正好成为视觉焦点,山墙后方的尖塔则隐含着威权意味,增添建筑物的雄伟;而墙面上雕刻精美的浮华藻饰,、月台廊柱柱头如同羊角般的卷曲花饰,处处显示出细部装饰的用心。
    位于火车站旁的铁路货运仓库,昔为南北货运的集中地,后来随着公路等运输系统发达,已渐趋没落;近年在“铁路艺术网路”的规划下,这些已见斑驳的老仓库,摇身一变为新兴的艺术展演场地,洋溢人文气息。由后火车站进入,即可见到红砖砌造的建筑主体,结合了线条流利的铁、铝建材,加上厚实的枕木步道,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步入室内,挑高4.5公尺以上的高旷空间,在回旋梯的衬托下,更显气派。仓库正对着火车月台,于此啜饮咖啡,坐看火车进出,或欣赏艺术家们精彩演出,别有风味。

 

 

位于嘉义县水上乡1号省道旁的北回归线标志,自1908年起,至今已兴建到第五代,材质由早先的石材演变成现今的H型钢骨水泥,形式也由传统的石碑变化至时髦的“飞碟”。
    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北界,即北纬23度27分4秒50,以此为界,北半球地表气候划分为温带与热带。台湾的位置在北纬21.9度至25.3度,恰为北回归线所经。
    第四代北回归线标志,由空军设计、施工,为钢筋水泥材质的三角柱体,顶端有颗由三圆环组成的地球,雄伟高大,迄今仍挺立在北回公园旁。第五代北回归线标志座落于公园内,为嘉义县政府所建,外形为倒扣碗状半球体,周围有四根巨大弧形柱脚,中央呈圆柱状,远望有如幽浮。标志高28公尺,内部分成地下一层与地上四层,地下楼规划有集会场、贩卖部;地上一至三楼为办公室,四楼是视听展示室,展示北回归线纬度地区的自然生态与人文风貌。
    为协助天文教育,顶层设计为瞭望台,水上乡公所特别设置了16架望远镜,可供观测天象 教学使用。

 

 

 

 

 

 

 

台湾宗教信仰民俗

宗教信仰的盛行,是台湾民俗的一大特色。台湾的寺庙多、信徒多,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地方,共分为佛教、道教、基督教、摩闷教、回教、印度教等,不仅崇向传统信仰,还接受外来宗教思想,也就形成了许多宗教的发展。其中香火最旺的为妈祖。当你来到台湾时,如同进入一个古老的中国,有看不完的寺庙,过不完的节。
  神猪竞赛:农历正月初六,是清水祖师诞辰。每年这天,人们聚集在三峡祖师庙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神猪竞赛是祭典活动的高潮。
  炮轰寒单爷在台东,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举行炮轰“寒单爷”活动。上面站着的真人不畏四面鞭炮袭击,勇往直前。
  放天灯:是台北平溪一带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元宵节晚上在十分村施放。天灯又称孔明灯,相传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发明,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神轿过火:每年元宵节,在宜兰利泽简,都举行“神轿过火”的民俗活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过火:农历二月十七,在台湾花莲吉安慈惠堂,进香客怀抱神像,赤足过火。据说参加这种仪式可解除灾祸与病痛。
  王船祭:台湾西港庆安宫的王船祭每三年一次,通常在农历四月中旬举行。烧王船是整个祭典仪式的最高潮。
  天子御宴:此宴共有108道菜,供坐在椅子上的神像享用,众侍从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服务达五、六个小时。
  普渡祭品:台湾各地都要举行普渡,普渡的祭品多为猪、鱼、面仙等。
  基隆放水灯:农历七月十四夜,在台湾基隆八斗子望海港举行中元祭放水灯的民俗活动,水灯飘得越远,预示家族越兴旺发达。

台湾民族风情

民族语言  台湾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全省总人口为2300万;人口的分布特点是西密东疏,城市人口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台湾同胞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的2%,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台湾民间的主要语言是闽南话。
  民俗习惯  台湾是从明末清初福建广东人大规模移居后才得以开发。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又有大批人员来到台湾,所以台湾同胞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在许多方面与大陆基本相同,一直保持着闽、粤地区的特征。
  民间节庆  台湾人、大陆人同为龙的传人,尽管台湾是一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地区,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却根植于民众的心中,台湾最重要的节庆与大陆是完全一致的。
  民俗技艺  台湾的民俗技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不仅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技艺的基本技巧和表现形式,而且揉进了浓郁的海岛风情,独树一帜。而台湾的山地民歌,则是世界民间音乐的一枝奇葩,不但为研究人类歌唱的起源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还发展出了令人惊异的复声或和声合唱技巧。
  祭奠活动  台湾民间的祭典活动名目繁多,数量惊人,差不多每个月的祭典都在15种以上,农历正月则多达47种。重要的祭典活动包括孔子、妈祖诞辰祭奠,城隍爷出巡祭奠及郑成功祭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