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连2西线军团破解:打造国民教育的第二课堂--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13:47

  打造国民教育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浙江样本” 人民网记者  杨雪梅 2011年02月18日07: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月10日,文化部等四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在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是2008年由政府出面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文化惠民的又一重大举措。

  从2001年浙江省文博界率先试水免费开放算起,到如今也不过十个年头,从当时的一片质疑之声到随后的几成共识,再到今天的全面推广,形势发展之快令人惊叹。

  春节前,记者有机会到最早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浙江省进行调查,他们的经验不但对于全国的博物馆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而且对于即将免费开放的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① 免费开放从来都不是博物馆自己的事

  在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的记忆中,浙江省尝试博物馆免费开放开始于2001年。当时浙江的许多媒体已经注意到博物馆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状况。浙江省文物局就和省财政厅商量,可不可以拿几家博物馆作为试点进行免费开放,当时财政部门觉得可以出一半的钱,另一半还是由博物馆自己负担。

  “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一年的门票收入有上百万。一半就是五十万,那还是可以做许多事情的,所以免费开放的事情就放下了。但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博就开始实行成人10元/人,儿童5元/人的年卡制度。较之平日15元/张的门票,凭年卡参观博物馆不受时间、次数限制,几乎相当于免费,公众接受度很高,第一年就办理了40万张年卡。后来实行免费开放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03年。在那一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杭州西湖周边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章太炎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加上之前已经免费开放的于谦祠、俞曲园纪念馆、林风眠故居纪念馆、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等,正式宣布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杭州市的率先试水等于“将”了浙江省文物局一军。许多市民都询问省博物馆什么时候也能免费开放。

  “这次坐不住的是省财政部门,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商议免费开放的事情。于是就有了2004年1月1日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鲍贤伦回忆说,“2004年1月1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仪式上,我们找了三个人来剪彩,一位是1929年出生、与博物馆同龄的市民代表;一位是分管博物馆的省领导;还有一位就是博物馆馆长。这三个人代表并反映了政府与博物馆与市民的关系。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向博物馆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并无偿提供给公众,公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

  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杭州和浙江省的举措赢得了社会上的一片叫好,但这一举措却在博物馆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论。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记得2006年参加在昆明举行的一个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时,到会的馆长中除了军事博物馆馆长外,大多数馆长明确表示不赞成现阶段实行免费开放。浙江省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得到了省财政充足的经费支持,然而全国又有多少博物馆具备这样优越的条件?在公民的素质还需要提升的时候,免费开放会不会对博物馆的展品造成伤害,服务和管理怎么可能迅速提升?这些质疑的人中自然也包括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同行,但令陈浩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湖北省便成为中西部试水免费开放的省份,而在2008年免费开放会由政府自上而下在全国推广。

  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所说,博物馆免费开放能够得到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首先反映了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了,政府执政为民有了更好的载体,同时这也是推动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求。

  ②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转型

  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其实有两个,一是保存遗产,二是服务社会,免费开放终于打开了服务社会这扇门。然而,这也是所有考验的开始。

  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免费开放的第一年,参观人数呈现“井喷”状态,春秋季节,平均每天有七八千人进馆,节假日每天达1万多人,最高峰时甚至达到3.5万人。2004年全年总参观人数达到105.6万人,是免费开放前人流量的5倍。

  当时有专家公开声称博物馆变成了农贸市场。“我们的想法倒是从来没有动摇过。在免费开放这件事上,我们知道什么是大方向,什么是必须坚持的,什么又是暂时的、局部的,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服务设施不够可以增加,管理不到位可以逐渐改进,公众的素质可以逐步提高,就是不能走回头路,重新设立门槛儿。”陈浩的想法代表了当时浙江省文博界的主流想法,大家想出了“免费不免门票”、适当控制总量等方式对参观的质量进行调控。现实中碰到的问题只有通过免费开放才能真正解决。 

  正是这种坚持使得浙江省博物馆界开始调整自己。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各地博物馆改善基础设施,改造基本陈列,增加临时展览,拓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对144个博物馆免费开放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显示,免费开放以来这些馆新增观众存包位4479个;新增观众休息椅8365个;新增纪念品销售处183个;新增餐饮服务处79个;新增厕所376个。多数博物馆增设了残疾人通道和轮椅等设施。在免费开放政策带动下,有18个省级以上博物馆、132个地市级博物馆和69个县级博物馆启动了新建或改扩建馆舍项目。

  从2004年的105.6万人到2010年的157万人,免费开放7年来,浙江省博物馆参观人数一直稳中有升,并在参观者结构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外地观众从原来的1/5变为现在的“半壁江山”,二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大量走进博物馆,三是未成年人群体不断增加。

  经过几年的实践,当初的井喷已经成为过去,一切回归了正常。公众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博物馆自己也受益良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局长刘颖向记者说了实话,“免费开放带来的也是双赢。西湖景区的公园景点和博物馆门票免费后看起来门票收入损失了5000万,但景区内人流增加了,商业服务资源增值了。这几年,景区的财税收入每年以两位数递增。另外,免费开放后,游客在杭州逗留的时间比原来平均增加了0.8天,由此产生的吃、住、行、购物等消费,对杭州市财政的贡献是每年100多亿元。”

  陈浩还认为,免费开放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平台。免费开放前,浙博年观众量约在18万人次左右,免费开放后年观众量超过了100万,馆舍空间特别是陈列展览场所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浙博提出保留老馆建新馆的申请,得到省政府的支持。2009年底,2万余平方米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建成开馆,使浙博的陈列展示空间大为拓展。目前浙江省已投入3.2亿元对新建成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浙江省科技馆新馆进行布展装修,还设立了每年1500万元的陈列展览精品项目专项补助。

  宁波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认为是办得最好的市级博物馆。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孟建耀副局长说,以前觉得没有丰厚的收藏品就不可能建一个好的博物馆。现在大家意识到普天下的文化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面对自身资源有限的现状,宁波博物馆与国内众多大馆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而且将资源网络延伸至国外,与英国诺丁汉、德国亚琛、韩国大邱等9个宁波国际友好城市的博物馆签订了《关于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的建议》,并在此框架下开展展览互换、人员互访、信息共享,极大地丰富了免费开放的内容和层次。他们先后引进《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皇家珍宝——故宫藏御用金银器特展》、《流光溢彩——上海博物馆欧洲玻璃陶瓷器精品展》等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质展览30余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③ 把博物馆资源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陈勤说,学生中流传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鲁迅的十多篇文章,且都是重点文章,但鲁迅文章中不好领会的地方比较多,带学生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将之变成理解鲁迅的“第二课堂”,很多文章中不好领会的地方便迎刃而解了。

  以前去鲁迅纪念馆,成人80元一张门票,学生一张4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免费开放后,增长最快的有两部分人群,一个是学生,第二课堂开到了这里,许多学校的作文课上到了这里;还有一部分是民工,来绍兴打工,回去以后不好意思说自己没有去过鲁迅故居。

  免费开放之后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近博物馆是各个馆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各博物馆不得不积极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提高办展的质量和水平,把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将博物馆从以往少数专家、学者涉足的精英场所转变成面向大众的文化教育行业,成为集展示、收藏、教育、娱乐于一体的“社会大课堂”。

  杭州市在打造“第二课堂”方面的措施已是全国闻名。杭州市共建有公益性场馆118个,包括各类博物馆,目前已有71个场馆成为“第二课堂”的活动场所。一方面杭州市博物馆、纪念馆承担着举办适合青少年成长需要的“第二课堂”的重任,中小学生每人每学年必须参加6次以上“第二课堂”活动;另一方面,中小学生是有自己的选择权的,他们会将自己手中的教育券用在哪家博物馆呢?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兑付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教育券”,这笔资金也是博物馆的发展资金。这其实是将这些博物馆放在了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

  在许多发达国家,市民参观博物馆的平均次数达到了每人每年3—5次,而目前我国还只是平均5—6人每年有一次走进博物馆。西方人曾经自豪地说,他们不是在博物馆美术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美术馆的路上。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这句话也将在中国成为现实。正如西湖风景名胜管委会主任刘颖认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是一所综合型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学费是免费的,课堂是生动的,气氛是活跃的,知识是无穷的,没有毕业生,大家都是终身学子。

    

打造国民教育的第二课堂--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老师评语里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模式的特质--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警惕“大”的隐忧--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文学批评应有的气质--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官僚病”的治疗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反向创新”的启示--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落实”的艺术--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以人为本”的几个维度--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叶小文:中国共产党的“定力”所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五大特征--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孙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党员名言--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期刊选粹--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文集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新华网“一二三四”工程打造学习型党支部--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目?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以人为本”?反腐败--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