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袖珍罐能开出85ss:南京專家驚世發現 "高等生命" 起源提早4000萬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2:00:34
2011年02月18日 08:09:03  來源: 現代快報
也許,你無法想象6億多年前,地球是什麼樣子的。那時候,地球上的生物長相又如何?
昨天,國際權威雜志《自然》刊登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一新成果認為,6億多年前,復雜的多細胞“高等生命”已經出現,門類繁多。這一發現,把“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進了近4000萬年。
6億多年前,多細胞的植物、動物都生活在50米~200米的海底,呼吸著時有時無的氧氣,享受偶爾照進海底的陽光。最終,由于缺氧而“窒息”死亡,形成化石。
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生命 飛躍演變的節點在哪裏
“大約在38億~42億年前,生命開始起源。在澳大利亞,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發絲大小的生物,可以證明。”袁訓來說,地球如今已有46億年,這期間,地球上的生命在不斷地演化著。
最早,生命都是單細胞體。漸漸地,才演化成多細胞、肉眼可見的“高等生命”。在袁訓來的介紹中,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細胞高等生命,有一個學術用語:宏體生物。國際早期生命研究專家、加拿格?納波尼教授說,“生物此刻已然變大”。
“從單細胞向多細胞演變,這是一個裏程碑式的飛躍。生物多細胞化以後,才有細胞的分化,進一步實現器官的分化……節點在哪裏?”袁訓來說,這麼多年來,國際上的科學家們都在尋找答案。過去,大家都認為,“高等生命”最早不會早于5.8億年。為啥?當時科學家們認為5.8億年前海水還沒有被氧化,高等生命不可能在“缺氧”環境中生存。
具有科學預見的大轉移有了突破
袁訓來也已經找了20多年。說起這次最新成果,不得不說安徽藍田鎮的化石找尋之旅。“1995年,我們在貴州甕安發現了很多動物胚胎化石。”那些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億多年,是迄今最古老的動物化石。去年10月,在一次研討會上,大家又提起甕安的動物胚胎化石,袁訓來就想,那麼多的化石都是胚胎的,那動物化石在哪?“我們一直在研究這個事,‘蛋’找到了,但是下蛋的‘雞’呢?”聯想到那些胚胎化石是從其他地方漂移過去的,袁訓來就興奮了:這說明,胚胎化石是淺海中的,很容易被浪打走;而動物化石應該在深海,不容易被漂走。
“當時,我們研究小組都很興奮,討論哪裏有化石,又曾經水很多。最終大家鎖定了安徽休寧的藍田鎮。藍田鎮位于北緯30°附近,緊鄰黃山和西遞宏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科學家在藍田鎮發現了化石,1992年,這裏還曾經發現了不同形態的藻類化石。
隨手扒一番,就能找到多種化石
“那座山上到處都是化石,在一些挖開的地方,隨手扒一番,就可以找到不同類型的化石。”袁訓來打開電腦,向大家介紹他的發現之旅。
從外表看去,那座山很普通,根本看不出來,這座山的石頭裏埋藏了生命起源的大秘密。其實,袁訓來也是偶然中才發現那些沉睡了6億多年的化石。“其實在藍田鎮找化石,1994年就有古生物學家在做。但大家把焦點都放在當地一條國家級公路邊上,因為不能破壞公路,所以每次尋找都是‘小打小鬧’,找不到多少化石。”而這次,研究人員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把“焦點”放在公路對面的山上,結果收獲多多。
帶放大鏡,大山裏摳了半年
在藍田鎮,袁訓來有一個向導和助手,叫余星峰。此人是安徽休寧縣藍田鎮前川村孔坑組的農民,一直以來袁訓來都住在他家。去年,余星峰告訴袁訓來,他準備蓋房子了,不過,挖地基的時候,好像發現有化石。“那岩石都是一層一層的,從上而下,每一層岩石裏都有化石,有的多有的少。”袁訓來給大家看了一張圖片,圖片中是一塊只有1厘米長的岩石,上面布滿了一個個黑色的小圓洞。每一個圓洞,都是一個化石,它們的個頭只有0.5~1毫米之間。袁訓來說,他每天都隨身攜帶放大鏡,就生怕錯過了哪個重大的發現。
“動物化石都很軟,它們在岩石裏沉睡了6億多年了,要一點點地摳。”去年,袁訓來就在藍田足足“摳”了近半年。由此,也打開了一個活生生的藍田生物化石群。
在袁訓來發現的生物化石群中,既有動物的,也有植物的。它們最小的個頭,幾乎快看不見了,只有針尖大,最大的比巴掌還大,大多數只有三四厘米。它們都是壓在岩石上的,小小的身軀,經過6億年,已經在岩石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有的看上去像一把扇子,有的像竹節,有的像一個個小小指環連在一起,還有的像香腸……
高等生命起源提前近4000萬年
根據對比三峽岩石的年限,袁訓來把藍田發現的化石鎖定在6億年前左右。按袁訓來學術的說法,應該是埃迪卡拉紀早期,距今6.35億~5.8億年前,約6億年左右,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高等生命。而之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埃迪卡拉宏體生物組合是“埃迪卡拉生物群”,距今5.79億~5.4億年。袁訓來的發現,把“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了近4000萬年。
現在,大家能看見的花草樹木、人魚蟲鳥,都是“高等生命”。和現代的動植物相比,那些最古老的“高等生命”,它們是如何生活的?袁訓來說,這次新發現的最古老高等生命,至少有15個不同形態類型,不僅有海藻類的植物,還有像腔腸動物一樣的最古老多細胞動物。
生存狀態和演變過程仍有待研究
《自然》雜志上,袁訓來等人撰寫的《埃迪卡拉紀早期具形態分異的宏體真核生物組合》的科研論文,引起了國際轟動。國際早期生命研究專家、加拿格?納波尼教授撰寫了題為“生物此刻已然變大”的專文進行評述,他指出,藍田生物群為早期復雜高等生命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窗口。
說起這次發現,袁訓來說,這僅僅是個開始,只是將那個不為人知的生物群展現在了大家面前。“這些迄今最古老的‘高等生命’,為什麼生存在安靜的水體中、它們的演變過程等還有許多未解之謎。”袁訓來說,這些生物化石說明,6億多年前已經有了多細胞高等生命,以後會不會發現更早的,還很難說。
袁訓來說,它們在進化過程中是走向了死胡同,還是不斷適應環境,一直到現代都有“後代”,這都是謎。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現代的動植物中可以找到它們的“親緣”,比如腔腸動物水螅類就是它們6億年後的“親緣”。
昨天,安徽休寧縣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他們正在把藍田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將來這個地方將成為科普基地。據透露,安徽省已正式下達“藍田生物群”化石地質遺跡保護項目的任務書和設計審查意見。
[釋疑]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它們都生活在50~200米深的海底。那時候的海底,間隙性地有氧氣。在陽光照進來的時候,植物們就像現在的海藻一樣,抓緊時間“深呼吸”,靠光合作用過活;而動物,雖然不能四處遊動,但頭上有很多觸手,它們靠這些觸手捕捉身邊經過的小生物過活。
通過仔細研究,袁訓來發現,這些“高等生命”一輩子都沒挪過“腳步”,由于突然爆發的火山把它們吞噬。有的則是因缺氧窒息而亡,然後被掩蓋,和泥土一起結成化石。
名詞解釋
埃迪卡拉紀&甕安化石群
埃迪卡拉紀:埃迪卡拉的名字來自南澳大利亞得裏亞的埃迪卡拉山。1946年,科學家曾在這裏發現古老化石,這些化石一起叫做埃迪卡拉動物。而埃迪卡拉紀是指6.35億~5.4億年前。
甕安化石群:1995年,古生物所專家在貴州甕安發現了球狀化石。專家認為是某種埃迪卡拉紀不知名動物的胚胎化石。
當時甕安化石群被認為是迄今最早的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億年。(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