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垃圾:袁世凯家族:全景展现袁氏家族六代人的演变(全文)2_在线阅读_图书连载_嗨!歷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16:07

袁世凯家族:全景展现袁氏家族六代人的演变(全文)

发布时间: 2010-08-25 09:17:25 | 3,365 次浏览 | 发表评论(已有 0 条评论)

频道:图书连载 | 标签: 袁世凯

>>>欢迎非赢利性媒体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自嗨!历史,本文链接及本声明!

2.袁家祖坟冒起了青烟

如果细心探究的话,一个家族的兴衰,必定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

在袁氏家族最初的一轮崛起中,郭老太太绝对是个功不可没的人物。在她含辛茹苦的操持下,家庭境况逐年好转,蒸蒸日上。更为可喜的是,几个儿子不仅用功,而且团结,有的会当官,有的能赚钱,不管会当官还是会赚钱,所有兄弟都是一门心思想着这个大家族。这个传统一直影响了几代人,直到袁世凯这一辈的早期,袁家子孙仍然像群星围绕太阳转似的,整个家族都以郭老太太为中心运转。

这是后话,按下不表。先来说说郭老太太四个儿子以及一群孙子的情况。

大儿子袁树三,年轻时异常用功,人也聪明,曾经以优异成绩考取县学,并且破例成为享受困难补助金的“廪生”。然而长子的地位,决定了他必须得比其他兄弟多承担一份家庭义务,郭老太太虽然能干,但毕竟是个女人,家庭大事上遇到难题,往往是同老大袁树三商量。翅膀上系了包袱就难以飞高,也许因为这些原因,袁树三的科举之路并不通顺,后来他在陈留县署理训导,兼涉教谕事宜,相当于今天的县教育局局长。

不过在为人处世方面,袁树三堪称楷模,言谈举止,进退有度,成为袁家兄弟的一面旗帜。袁树三之妻王氏,也是个通情达理的贤内助,孝敬婆婆,侍候丈夫,抚养子女,均为乡邻们所称道。袁家兄弟几个从小以大哥袁树三为榜样,对他十分敬重。在《项城袁氏家集》中有这么一则记载:有一次,袁树三偶遇风寒卧床不起,请来游医捏脉吃药仍不见好转,听说四十里外有棵神树,跪拜许愿特别灵验,几个弟媳妇商量之后,提着祭品专程前往跪拜祝祷,没过几天,袁树三的病果真好了。

次子袁甲三是袁家由平凡转为荣显的重要一环,情况特殊,下节专叙。

第三个儿子袁凤三,年轻时也试图走科举之路,无奈时运不佳,几次应试都没能考中举人,不免有些灰心。家里人鼓励一番之后,袁凤三继续拼搏,结果仍然不中。于是,袁家人决定捐纳,用银子为他买顶官帽。

捐纳,又叫赀选、开纳,或者称捐输、捐例,通常是由政府根据国库的财政情况和官场上的潜规则,将官位品爵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捐纳制度始于秦汉两代。每逢国家有征战、灾情等大事,财政出现重大危机,就会采用捐纳的方式,拿出官帽子公开兜售。此后历朝历代,国家到了紧要关头无不开办捐例。千百年来,官场上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捐纳制度和科举、荫袭、保举一起,成为登仕升官的四大途径之一。

从经济上看,捐纳是一桩效益奇佳的买卖,一次投资,一辈子受益,而且所花成本和收益比较起来,并不算大;从仕途上看,捐纳比通过科举正途得到官帽子要容易许多。正因为此,清朝从康乾盛世到光绪年间,报捐者众多,一些官宦门第、殷实人家以及有钱的商人财主都乐意为子弟捐官,美其名曰“讨饭碗”,用今天的观点看,也就是找份好工作。

那时候袁甲三还未考取进士,袁家的经济状况正处于上坡起步的初期,郭老太太将几个儿子聚在一起召开家庭会议,说明了要为老三捐官的实情,两个兄长十分支持,争相解囊相助。据史料记载,捐官银两不足,两个嫂嫂(袁树三的妻子王氏和袁甲三的妻子陈氏)立即取出私人钗钏等贵重物品,拿到当铺去典当。袁凤三捐官后,得到了个禹州训导的头衔。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后,此人以平定捻军守城有功,获赏五品衔,以知县候选,但那只是个挂名的官,一直没有补缺。

袁家老四袁重三,年轻时也曾考过科举,几次应试不中,遂打消了这一念头,一直在家当乡绅。虽说袁重三没有出外做官,却也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提起袁家的发家史,怎么也离不开他。

原来,袁重三这个人读书不怎么样,然而很有经济头脑,尤其善于治家理财,在三个兄长离家出外当官期间,袁重三是支撑整个家族的重要支柱。袁重三敛财的办法有很多,三个兄长按月寄回帮衬家用的银两,他都尽量节省下来,拿去购买土地田亩,然后租给农户耕种,到了年底稳收租金。除此之外,袁重三还在县城开了好几家典当铺,偶尔也放放高利贷。十几年的功夫,袁家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变化,由清贫之家一跃而成项城首富。

精明强干的袁重三如果活在现代,大概是个各方面素质都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袁氏家族男女老少几十口人,在他的管理下井井有条,这种大家族的日常管理貌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看过《红楼梦》的读者就会心知肚明。如果说袁甲三是袁氏家族最初一轮崛起的发动机,那么他的四弟袁重三则是这轮崛起的掌舵人。许多年以来,袁重三都是影响袁氏家族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少年袁世凯的身上,依然还能看见他这个四爷爷的影子。

项城袁氏家族由郭老太太发端、四个儿子齐心协力共创的红火家业,到了他们下一代“保”字辈头上,仍然保持着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

老大袁树三,娶妻王氏,生子袁保中、袁保庆;老二袁甲三,娶妻陈氏,生子袁保恒、袁保龄;老三袁凤三有一子,名袁保颐;老四袁重三有四子,姓名分别为袁保晋、袁保纯、袁保恬和袁保皖。

正应了一句俗话:“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大概因为袁家老大、老二当年勤奋苦读的缘故吧,在“保”字辈的这九个儿子中,真正能为袁家争得荣耀的,还是袁树三、袁甲三生下的四个儿子。

袁保中是一代枭雄袁世凯的亲生父亲,少年时两次应试科举不中,遂断了这个念头,一生也没有入仕做官。在郭老太太孙子这一辈里,袁保中是老大,顺理成章地留在家中帮助四叔父袁重三操持家务,即使后来太平军占领了清朝半壁江山,袁家子弟办起了团练,纷纷奔赴疆场效命杀敌之时,袁保中依然没有迈出乡关一步,尽心尽力帮忙主持家政。他曾经走过捐纳之路,以附贡生的资格捐过一个同知,不过那只是个挂名的官衔,并无实际意义,相当于名誉副县长之类虚职。有了这块金字招牌,袁保中与人打交道时多了一个筹码。

袁保中生有六子三女。先是娶妻刘氏,刘氏病故后纳了个妾,又是姓刘。原配妻子刘氏生有二子,长子袁世昌早夭,次子名为袁世敦,自持嫡传,血统正宗,与父亲后娶继室小妾所生的袁世廉、袁世凯、袁世辅、袁世彤诸兄弟素来不和。即使后来袁世凯当上了民国大总统,权势极重,他们之间的关系仍未能改善。这是后话,下边的章节还将叙述。

袁保庆是袁树三的二儿子,也是袁世凯的嗣父。咸丰八年(1852),袁保庆考中举人,此后再考进士,初试未中。太平军兴起,朝廷暂停科举,天下读书人断了做官的正途,袁保庆收拾起书袋,跟随叔父袁甲三南北征战,建立功勋。由于平乱有功,也由于叔父在官场上的照应,袁保庆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奉旨候补知府,赴山东济南补用,后调赴南京署理江淮盐运道——这是天下官人全都羡慕的一个肥缺。袁保庆走马上任,带着正室妻子和新纳的美妾金氏,以及过继来的10岁的嗣子袁世凯。

官运亨通的袁保庆,私下里却有一个难言的遗憾。原配夫人牛氏出身大户人家,知书达礼,夫妻间感情一直不错。不幸的是,她生了两个儿子均因病早夭,牛夫人伤心欲绝,从此郁郁寡欢,再也没有生育。从繁衍后代的想法出发,袁保庆先后续纳了小妾王氏、陈氏,可惜两个小妾的肚子并不争气,生下三个女儿后,便再也没有了动静。

一晃袁保庆年龄过了40岁,官运财运样样都很通畅,就是未能有一个儿子,心头时常泛起断后之忧。妻子牛氏见丈夫整天如此郁闷,想到了一个两全的主意。原来,她在生下头胎时,正巧袁保中的继室刘氏也生下了袁世凯,当时刘氏奶水不足,而她的奶水极为充足,于是经常将两个婴儿放在一起哺乳。后来牛夫人的孩子不幸早夭,而袁世凯却健康地活了下来,在牛夫人的眼里,她一直将袁世凯视为己出。袁保庆无子,袁保中却有六个儿子,牛夫人所出的主意是,将袁保中家的老四袁世凯过继为子。

袁保庆听了这个主意,也表示赞同。他先去向郭老太太请示,郭老太太一心巴望袁氏家族早日兴旺发达,没有不同意的。袁保庆再去找他哥哥商量,袁保中也十分豪爽地满口应承,挑个吉祥的日子,把过继的仪式从简办了,从此以后,袁世凯就始终跟随在他的嗣父身边,过着一种轻裘肥马、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生活,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庆因霍乱死于江南盐运道任所,那年袁世凯14岁。

袁世凯处世的八面玲珑,与嗣父袁保庆的教育和少年时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据史料记载,袁保庆到南京署理江南盐运道时,新娶了一房漂亮的姨太太金氏,此人是南京城里有名的交际花,凭借花容月貌,恃宠而骄,经常和正室牛夫人争吵,闹得家中硝烟弥漫。此时才十一二岁的袁世凯却能调停其间,既可博得牛夫人欢心,又可逗得金太太开怀大笑,两个女人往往看在袁世凯的分上,暂停了她们之间无休止的“战争”。

袁保恒是袁甲三的长子,也是袁氏家族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此人字小午,道光三十年(1850)考中进士,时年25岁,经馆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之后不久,太平军起事,他离职随父从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袁保恒在与捻军的作战中,是一名彪悍威猛的战将。因为平捻的战功,于咸丰七年(1857)被封侍讲学士衔,并赐顶戴花翎,次年又被加封伊勒图巴图鲁封号,这个满语封号的意思是“勇士”。这之后,袁保恒在宦海中几经升迁沉浮,先是在李鸿章麾下差遣任用,后来随陕甘总督左宗棠赴陕西,担任帮办,专管西征粮草,功绩卓著,赢得赞声一片。

据说,袁保恒之所以深得左宗棠赏识,是因为一件国宝。随左宗棠西征途中,有个偶尔的机会,袁保恒听说了一则传闻,陕西岐山有个破落的大户人家想卖掉一尊大盂鼎,因无人识货无法出手。袁保恒听后兴致盎然,专程秘密前往,以700两白银的价格买下那尊价值连城的国宝。这事后来传到了左宗棠耳边,他围着大盂鼎足足看了两个时辰,连声称赞袁保恒慧眼识宝,独占大运。袁保恒来了个顺水推舟:“所有的好运气都是左大人带来的,当初买下这件宝贝,原本就想送给大人。”左宗棠一听眉开眼笑,并不谦让,当场笑纳。

不知道这则传闻是否带有一些演义成分,但是袁保恒在官场上为人豪爽、出手大方的特点确实比较突出。至于袁保恒是否爱拍长官的马屁,据笔者所看到的史料分析,此论并没有多少根据。事实倒是恰恰相反,袁保恒为人耿直磊落,遇事敢于直言,在颟顸衰颓的清朝官场中,算得上一个口碑不错的好官。大概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袁保恒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光绪元年(1875)入京任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成为正二品朝廷大员,也是袁氏家族中功名仅次于其父袁甲三的二号人物。

在袁世凯成长的道路上,袁保庆、袁保恒是两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们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了袁世凯的一生。关于袁保庆、袁保恒的故事,在本书以后的章节中随着主要人物袁世凯的出场还将提到,此处暂且略过。至于袁家“保”字辈中的其他人物,相比袁保庆、袁保恒而言要逊色许多,事迹乏善可陈,此处也不多叙述。

中国有句古训叫做“盛极而衰”,还有句老话叫做“富不过三代”。袁氏家族因为袁甲三、袁保恒父子连捷考中进士而光宗耀祖,那时候乡邻里所有人都说:老袁家的祖坟开始冒青烟了。但是祖坟冒过青烟之后又将如何,却是一个没人愿意提及的话题。任何一件事物,过了鼎盛时期之后都难以逃脱逐渐下滑的命运。随着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上升,项城袁氏家族的人变得嚣张跋扈起来,有的人甚至依仗权势,肆意干预地方事务,闹得县太爷毫无办法。官员们私下议论时个个摇头,认为“项城官难做”。项城袁氏家族是沿着兴盛的路继续往下走,还是由盛而衰转向滑落?这个暂时成了一个谁也说不清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