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过关斩将13关卡:外资银行并非“狼来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24:21
2011年02月15日 14:46 BJT

《沪港小生专栏》外资银行并非“狼来了”

发表评论 (2)

路透投资中国主编 陈澍/文

编者按:自2008年金融危机伊始,尚未有一位国际金融大鳄宣布要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是中国当前强劲的经济势头使然,同时也包含着外资银行与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新出版的《外资银行在中国》一书围绕着外资银行在华起源、生存和成长展开论述,内容涵盖了外资银行在中国150多年的历史,着重於改革开放之後,外资银行重回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

现今,外资银行与中国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都正朝着“双赢”(win-win)的合作模式而共同努力。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欧盟智库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与该书的作者陈澍在2011年2月就外资银行与中国经济的话题进行了专访,该专访亦被中国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收录,路透中文网获作者授权,现将专访全文转载如下:(图片说明:位于伦敦的汇丰银行分部。)

ICTSD:您在书中很精彩地描述和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历程。2011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十年,您认为中国过去十年在银行领域的对外开放有哪些特点?

陈澍:我记得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那会儿,大家都说“狼来了”,把外资银行视为“狼”,觉得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无论是服务还是产品设计都不具备竞争力,很多中资银行一定会被外资银行抢走市场份额。

如今十年过去了,结果如何,大家都看得到。外资银行没有抢走中资银行固有的市场份额,反而在很多方面,中外资银行一起把市场这个蛋糕做的更大了,这里固然和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蓬勃发展无不关系,老百姓收入提高,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自然提高了。十年前,信用卡还是很新鲜的事情,我记得我大学毕业时候想申请一张信用卡,去中国银行办理,一开始还不给办,只给我发了一张长城借记卡,现在身边的年轻人,不单单有中资银行的信用卡,外资银行的卡片也可能都有好几张。

总体来说,中国政府从2003年开始的银行业改革就目前来看还是很成功的,通过“重组、引资、上市”这样已经形成中国特色和规律化的三部曲,如今四大国有银行全部上市,其中中国工商银行还摇身一变成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这其中和发源於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有一定关系,但不可否认,中国银行业改革配合中国入世,不但改善了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金融版图。

要说过去十年对外资银行开放的特色,我觉得四个字最能概括,那就是“循序渐进” 。中国政府事实上比入世承诺更早开放很多金融领域给外资银行进入,许多外资银行家对此都很认同,不少银行家甚至表示,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和法规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其实胜过印度。中国在开放市场时按照自己的进度表,一步一个脚印,口子一下子开得太大太快,会给国内金融提醒造成不利影响,从现在的效果来看,开放的尺度和节奏还是把握的不错的。

ICTSD:外资银行的进入中国对於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什麽作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陈澍:要说经验教训,还记得当年建设银行上市时候的争议吗?很多人都说中资银行被“贱卖”了,乃至後来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少中资银行股权又被外资银行抛售,从中赚取了不小的利润,这固然和那些全球金融机构自家“後院着火”有关,需要钱补充自己的资本金,但是想起当年入股时口口声声称要做长期战略夥伴,难道所谓的战略只是持股一两年时间这麽简单?

外资银行作为战略夥伴入股中资银行,究竟在中资银行在其发展战略上给与多少帮助?只是发行一张联名信用卡那麽简单?还是拉高董事会薪酬,和国际接轨?我想许多中国银行家和中国的银行业监管者比我应该更清楚。我在书中特别提到交通银行和汇丰银行的合作,总的说来,它们之间的战略合作,相对於其他一些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之间所谓的“战略合作”,目前来看还是很成功,很有效的。

从一个金融消费者的微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还是对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有很大影响的。因为有汇丰、有渣打,一些正在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终於有机会可以对那些服务较差的国有银行说不,也迫使国有银行在服务水平上不断向国际化看齐。

如果说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五年或者十年,在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资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什麽?我会说,从微观角度来说,服务是一大挑战,在很多城市,“排队取款”还是常见事。从宏观角度来说,如何改善中资银行的贷款结构,从而降低债务风险,这不单单是中资银行的一个挑战,甚至会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

ICTSD:如何评价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

陈澍: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据我知道,国内有不少的经济学家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持有一定负面的意见。去年岁末,一家知名的美国投资银行发表了一篇有关建议抛售中国股票的研究报告,造成市场一定恐慌,再之前,中国往往有什麽重要的经济决策,比如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外资银行的经济学家总是“先知先觉”,搞得很多国内的投资者很被动,个中原因,值得思考。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随着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各个角落不断深入,外资银行和中国的经济联系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外资银行需要中国市场,希望中国经济振兴,这样他们可以给华尔街的投资者继续讲述一个美好的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外资银行帮她“唱戏”,在全球金融舞台寻求更多支持,比如最近正在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提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话语权,这和外资银行与中国经济整体互动就有一定关联。

ICTSD: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就是中资银行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从您了解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经历来看,您对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战略有哪些建议?

陈澍: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两件事情,一件是近来年中美金融关系得到很大程度改善,撇开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谈,单单从美国监管机构对中国金融机构的态度和认可度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在纽约开设代表处、分行,这些都是很积极的一面。

海外扩张需要长期作战,目前肯定不是谈胜利或者失败的时候,如果说有什麽建议,我只想说关键是要有耐心,不要一窝蜂。

民生银行最早走出去,收购了位於美国加州的一个社区银行,国开行也在英国老牌银行巴克莱集团中有一定股份,最近工商银行也通过收购香港东亚银行在美国的服务网络,把ICBC的招牌打到美国更大城市,这些举措在我看来涉及两个很基本的问题:第一,收购零售服务网络,工行是否打算在美国安营扎寨,长期服务“散户”。第二,如果只为打名气,国开行要找一个时机把巴克莱的股份给卖掉,怎麽说也要赚一点,按照中国人持股的习惯,只要不抛,就不能说我赔。

作者简介:

陈澍(George Chen)现任路透社投资中国主编,常驻香港。做新闻八年,伴随中国银行业改革一起成长,见证国有银行重组、引资、上市,跻身当今世界市值最大银行之列。工作之余,陈澍还在路透中文网设有《沪港小生》专栏,聚焦香港和上海的历史和现状,体会别样文字乐趣,亦颇受读者青睐。

《外资银行在中国》是陈澍的第一本书,该书的简体中文版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於2011年1月出版发行,现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当当网等图书网站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