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英雄相克:乞丐”回乡 直奔“别墅2011-2-16站长经验心得-经验心得-四方站长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8:50:47

  昨日,在贵阳乞讨的朱批福和朱建夫两夫妇终于坐在自己宽敞明亮的“小别墅”里。俩人从贵阳的救助站出来后,就带着女儿马不停蹄地赶往家乡云南红河县垤玛乡牛红村,因为村干部通知他俩,不按时到达村里将会受到镇上的处罚。

  乞丐”回乡 直奔“别墅2011-2-16站长经验心得,这几天,垤玛乡向各村下发了本报刊发的乞讨儿童系列报道的复印件,随之下发的还有乡里的命令:“必须限期把这些人通知回来!”接到村里的通知后,类似朱建夫夫妇的在外村民都陆续往家里赶。

  回到家里,朱建夫已经换了装束。

  ★“乞丐”的家★竟是两层“小别墅”

当垤玛乡的唐斗们乡长把记者带到牛红村朱建夫家时,记者顿时被眼前的房子吓了一跳。眼前一栋几乎可称得上别墅的建筑,让人实在难与带着女儿在贵阳乞讨的朱建夫夫妇联系起来。被粉刷成天蓝色的两层小楼,盖着漂亮的琉璃瓦,深红色瓷砖镶嵌的大门安装着牢固的防盗门。与四周的泥胚房相比,整栋小楼与这个贫困的村庄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一些村民认为这就是一栋“小别墅”。

  牛红村支书光使劲在防盗门上敲了许久,一个男人才从门缝中伸出头来,此人就是带着女儿在贵阳乞讨的朱批福。见有乡里干部陪同记者,朱批福很不情愿地打开门,从屋里抬了几个凳子。换了白色短袖的朱批福用哈尼话与当地村干部交流着。当记者问及和他一道在贵阳乞讨的女儿时,朱批福笑了笑,一言不发。

  村支书光告诉记者,朱批福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17岁,另外一个女儿才13岁左右,在读六年级。

“不是13岁,是15岁了!”光话音未落,朱批福的妻子朱建夫从屋里走了出来,边走边说。在贵阳乞讨时,就是朱建夫带着女儿回旅社打探,结果被警方拦住。看见记者,朱建夫苦笑了一下,开始给记者介绍这次回家的经历。从救助站出来后,她与丈夫在2月13日马不停蹄地赶往昆明,14日抵达昆明后,就从昆明坐班车回到垤玛的家里。记者进屋时,她和丈夫也是刚到家不久。

  记者从门缝里看到,朱建夫家里有实木沙发、电视等家具家电,地板也拖得干干净净,并不比城里人生活得差。

  谈及她带到贵阳的那个可爱的小女孩朱燕夫(花名)时,朱建夫有些羞愧地说:“打工去了!”村干部告诉记者,垤玛的小学已经开学,应该是已经读书去了。对于家里的房子,朱建夫说:“花了万,但是都是贷的款。”

  记者向村支书光求证朱建夫家在当地算不算贫困时,光面露难色地说:“不好说得。”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朱建夫家并不算是真正的困难户,在牛红村不少人眼里,她家已经很富裕了。

  唐斗们,该乡确实存在一些经济较为富裕的人外出乞讨,像朱建夫家这种情况只是极少数,乞讨和经济贫困仍然是导致乡里大量人员外出乞讨的主因。

该乡朱雅松回忆,80年代,垤玛乡乞讨的人数有时多达两百多人,但当时是因为生计问题。不少人外出乞讨都会背着粮食回家,然后供给全家养家糊口。但在1988年左右,红河县民政、、教育等多个部门通知当时外出乞讨的25个人,区委会干部和乞讨人员家属共同召开了大会后,乞讨现象有所缓解。但到2000年以后,乡里的乞讨现象有所反复。可是现在的乞讨与以前的乞讨性质上已经明显不同,现在乞讨主要是大人们好吃懒做,外出不再是因生计问题,而大多数是为了赚钱。他认为:“打工再累都不怕,怕的就是这种带着孩子去乞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限期回家★垤玛出现童丐返乡潮

  “钱!”垤玛乡的人只要谈到乞讨,嘴巴里就会不由自主地蹦出这个字。读初一的哈尼女孩朱孟梭谈到乞讨时,也不例外地说到了“钱”上来,但说着说着,她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朱孟梭有四姐妹,姐姐已经出嫁,家里还剩下一个弟弟和妹妹。她和弟弟的学费给家里增添了很大的负担,可是不幸的是她的叔叔在一次意外中去世,婶婶见叔叔去世也不知去了哪里,留下的一个堂弟朱晓军(化名)和一个堂妹只能由朱孟梭的父亲朱干斗来抚养。朱孟梭家田地不多,而且很贫瘠,每年只能收1000斤左右大米,这样只能维持一家人两三个月的生计。

  朱晓军和朱孟梭都读初一年级,15天前,谈到开学的事,朱孟梭的母亲朱呀车就骂朱晓军,因为家里已经没钱给他和妹妹交学费。朱晓军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和村里的一些人到了昆明开始了乞讨生涯。10天过去了,朱晓军还没有回来,朱呀车急了。打听到他在昆明乞讨,就带着识字的儿子前往昆明一寻去,并也在昆明开始了乞讨。

  站长经验心得朱呀车在昆明乞讨了5天后,昆明掀起了打拐的热潮,她和儿子以及侄子要被警方送到救助站,三人忙称自己回家。就这样,他们结束了不到半个月的乞讨生涯。

  此时,在垤玛乡上下掀起了要求童丐返家的热潮。昆明警方已经将在昆明发现的13名成年人和23名未成年人名单通知到乡,而贵阳警方解救和核查的42名乞讨人员大多来自垤玛的消息也抵达该乡。

  这个消息对于长期有人外出乞讨的垤玛乡并不意外,但乡领导却感觉很丢人。唐斗们坦言:“这些乞讨人员给垤玛乡造成了绝对恶劣的影响。让认为垤玛有多落后,有多恶劣。实际上,我们落实的惠农政策和国家扶贫政策都很到位。”

  ★中小学生★假期一律不许外出

  几乎与此同时,垤玛乡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核查行动。一是核查外面乞讨人员是否属于垤玛;二是通知乡里掌握了的在外乞讨的人员,限时回家。

  唐斗们介绍,目前乡干部、村委会都在紧张通知中,乞讨人员若不限时回来,乡里将对乞讨人员给予一定数额的罚款,在2010年有一户人被罚款,目前已有近十个家庭将在近期赶回垤玛。

唐斗们所说的罚款并不是新鲜事物,该乡2010在年初就成立了“垤玛乡流浪乞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李文勇担任组长,朱雅松、唐斗们等人任副组长。在当时下发各村的《告知书》中:凡是垤玛乡,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外出流浪乞讨,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其中:对同意或子女外出流浪乞讨的农户,户均罚款1000至3000元,同时取消家庭享受的强农惠农政策,二次发现罚款翻倍。

  “我们了中小学生在放假期间一律不许外出,确有特殊情况外出,必须由村委会出具证明。同时,与乡干部、学校、村委会等签订责任书,杜绝流浪乞讨现象。但是至今仍然有不少人以走亲戚、打工等名义外出乞讨,实在防不胜防。”唐斗们说。

  ★贵阳乞讨★垤玛乡有个“家族乞讨团”

  昨日,在记者的陪同下,唐斗们根据在贵阳乞讨的相关名单到各村进行核查。发现在贵阳乞讨被警方核查的成年人中,有5人不是垤玛乡的人。核查中发现该乡有“家族式的乞讨团”,也有姐姐用妹妹的身份证前去乞讨,在被贵阳警方刑拘的人员中,有一名乞讨人员还有吸毒史。

  经核查,本报暗访后被贵阳警方核查的乞讨人员中,朱哈生和朱黑秋是夫妻,而朱哈农是朱哈生的妹妹,朱合依是朱哈生的二姐,段牛沙是朱哈生的大姐夫。乡干部推断,这个家族中,至少有四户人一起到贵阳乞讨。

  当地乡领导并不否认,关系密切的乡亲之间甚至家族里,会私下交流“乞讨致富”经验。像朱哈生一家子外出乞讨的现象十分典型,乡里将待这个家族的人赶回垤玛后,问明具体情况。

  在核查的过程中唐斗们还发现,贵阳乞讨人员核查名单中的朱约衣并未外出,而是好好的呆在家里。仔细一问,原来是她姐姐朱批夫让妹妹背了黑锅,在贵阳乞讨的正是姐姐朱批夫,只不过她使用的是朱约衣的身份证。

此外,被贵阳警方刑拘的乞讨人员直,他称自己带着乞讨的小女孩李明明是侄女,是堂兄的女儿,经过核查堂兄家并未让其带侄女出去乞讨。直所在的垤玛村总支书段立文说,直曾经有吸毒史,他携带的李明明有可能是从其他地方拐来的。李明明说自己读过一年级,垤玛完小负责人也核查了学校里的学生名单,但未找到“李明明”这个名字。

  杜绝乞讨发展经济和教育才是关键

  经过核查,在贵阳发现的垤玛乡的乞讨人员,分别来自牛红、垤玛、曼培等村。按照垤玛乡掌握的情况,明日将有一批从贵阳返乡的乞讨人员抵达垤玛。

  唐斗们告诉记者,垤玛乡于2010年提出的解决“三加一民生问题”中,除水、电、之外的那个“一”,指的正是垤玛乡源远流长的流浪行乞之风。

目前,当地为了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就如何“拔穷根”采取了“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粮食解决粮食”的措施,目前,该乡重点发展茶叶、核桃、草果、龙胆草、蔬菜种植等开发性产业,2010年又发展了2700亩蔬菜种植,可以实现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万余人次,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3073元,人均年收入增加642.7元。乡里希望以此实现解决“钱袋子”来解决当地村民的“米袋子”。目前,乡里的72个自然村只有三个自然村不通公。随着茶叶、蔬菜、龙胆草、竹笋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全乡人均年收入从1987年的114元跃升至1891元。

  垤玛乡位河县的西部,地处红河、玉溪、普洱三地交界处一个群山环抱的坝子上。这里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乡、省级贫困乡、红河县最贫困乡等诸多“帽子”。因此,在许多设想的产业还未成规模之前,乡里的经济发展仍然有些捉襟见肘;对于普通村民来说,温饱问题依然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牛红村的大学生村官莫昆表示,自己来垤玛乡牛红村已经一年,他对这里的感觉就是:非常贫困。他认为,杜绝乞讨之风,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乞讨人员外出只是一个短期的办法,发展经济、发展教育才是正本清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