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少年在线观看:透视购物卡的灰色利益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4:02
2011年02月16日 11:28:16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上海2月16日电(记者周琳、李烁、姚玉洁)无论是逢年过节送礼、发年终奖,还是平日里的节日费、人情往来,购物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与此同时,对于购物卡“灰色消费”“洗钱腐败工具”等的指责也随之而来。国际通用的购物卡,缘何到了中国就有些变味了?市场混乱是源于事物本身,还是监管漏洞?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购物卡背后“多全其美”的利益链
“收卡,收卡!”在许多大型商场门口,都回响着“黄牛”们这样的吆喝声。记者春节回乡时看到,在合肥、无锡等城市,各大超市和百货集团对购物卡业务都非常热情,不少商家打出买10万元购物卡即可享受2000元优惠的促销活动。而元宵节前,长三角各大城市的大商场、发卡机构生意也非常红火。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购物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单项消费卡,由零售商家(如家乐福、沃尔玛等)、专卖连锁商家(百思买、苏宁等电器连锁企业、美容美发企业以及健身机构)等发放,只可在自己旗下商户使用;一种由专业发卡公司发放,比较典型的如上海斯玛特卡等,可以在多个特约商户使用;还有一种既可以在多个特约商户使用,又可以在自己公司旗下的百货公司使用,例如北京资和信的商通卡等。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出差,第一件事就是去当地的超市或者发卡机构买上几千元的购物卡送给合作企业。”一家民营企业的营销人员告诉记者,购物卡携带方便、又可以开具发票,成为送礼的首选。
事实上,叫停“购物券”“购物卡”的呼声和努力从未停止。早在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禁止发放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的通知》,要求“已发放尚未使用的购物券,一律停止使用,由发放单位立即收回销毁”;1993年、1998年和2001年相关监管部门又出台了很多禁令和条例,但效果都难令人满意。
记者调查发现,购物卡屡禁不止,是因为背后有一条“多全其美”的利益链,商家、第三方发卡机构、消费者乃至参与倒卖的“黄牛”,都在链条中各取所需、各得其利。
对于自行发卡的各大商场或餐饮、美容、健身企业,发卡不仅可以锁定客户、提前获得巨额现金流,还会由于购物卡过期、损毁、零头放弃等各种原因,获得过期未消费结余金额。据估算,这个比例占发卡总额的8%-16%,这还不算回笼的现金流可观的利息收入。
对于第三方发卡机构来说,帮助商户发卡,可以取得1%-3%的返佣,且这个比例随着近年来发卡机构的强势还在提高,其中餐饮、美容等服务类企业的最高返佣比例甚至可以达到20%。
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催生了购物卡利益链上的第三环——以倒卖商场购物卡为生计的“黄牛”。在上海徐家汇商圈,一名倒卖各大商场(超市)购物卡的“黄牛”周某对记者表示,他的收购价一般为卡面金额的96-97折,然后以97.5-98.5折的价格卖出。“一张卡也就赚个几元钱,但有时候一个月能收购30万元-50万元,年前那段生意最火爆!”
搜索更多购物卡 机构 的新闻
透视购物卡屡禁不绝之谜:各方得益 怎么禁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