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传奇手机版叫什么:一生热爱党,胸怀祖国情系人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5 03:12:56
 冯理达把爱党深情化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她在《八十抒怀》一诗中写道:“八十春秋一瞬间,岁月沧桑未等闲。少小即怀报国志,毕生几曾敢息肩。”她就是这样用毕生报国图强,诠释着对党的深厚情感。

  早在1957年,冯理达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研究生时,面对列宁格勒市白喉病流行严重,苏联医学界采取各种防治措施仍无法见效的情况,她主动请缨,担任该市白喉病防治负责人,在不断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创造性运用针灸、中药和西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使当年列宁格勒市白喉病发病率降到了零。列宁格勒市为她颁发了列宁格勒科技大奖,苏共《真理报》、苏军《红星报》和各大电台等主要媒体作了深入宣传报道,苏联社会各界的感谢信纷沓而至,32岁的冯理达成为苏联医学界的新闻人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当年,国家副主席刘少奇访问苏联期间,在驻苏大使馆接见留学生时,紧紧握住冯理达的手说:“你不仅有很好的学问,还有很深刻的思想,我为中国有你这样的专家而高兴。”

  1958年毕业后,冯理达归心似箭,她毅然谢绝苏联的真诚挽留,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中。冯理达作为年轻的西医专家,怀着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挚爱,把探索运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免疫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倾其所学,竭尽全力。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工作期间,组织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并担任该室和流行病科负责人。她先后作为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防治传染病工作组负责人,29 次带队奔赴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河南、北京郊区等血吸虫病、流脑、霍乱、浮肿、痢疾等重疫区一线,以及邢台地震中心区,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农村基层干部同吃同住,深入偏僻公社和生产队,挨家逐户防病治病。期间,她的14份工作经验总结和研究论文,被国家卫生部转发用于指导全国防疫工作和被学术期刊转载。

  冯理达当年的同事,现年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守一同志回忆说:“1961年新中国发生了第一次霍乱,当时我们到广东进行传染病防治。我记得冯理达是一个防治组的负责人,她工作非常敬业,不怕艰难和危险,经常下乡去采样、调查,一边进行防治,一边坚持搞科研,制定相关规范和手册。因为她是留苏博士,医学功底非常深,把一些新知识和方法运用到传染病的防治上,取得了显著效果,起到了核心骨干作用。”调入海军工作后,冯理达把为兵服务作为回报党恩的事业平台,以对部队战斗力极端负责的精神,精心组织抗疲劳、抗严寒、抗饥饿等课题研究,登舰艇、下海岛、深入部队为官兵进行免疫调理和治疗,为海、陆、空官兵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授课500 多场次。冯理达自主创新,建起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开辟了运用传统中医治疗和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相结合进行免疫学研究的新路子。80 年代末,冯理达作为饮誉国内外的医学专家,被美、日、德、俄等多个国家医学机构许以丰厚待遇聘请;1999 年,她不再担任医院领导职务后,很多亲友和父亲老部下一再请她到国外安度晚年,她坚定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冯理达把爱党深情融入服务人民的自觉行为。她日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感谢党、感谢人民”和“为党增光添彩”。正是出于这种对党和对人民深切的爱,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强烈的内在需求。

  冯理达把自己看作是“党的形象的名片”,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对孤残儿童、贫困学生、重病患者、受灾群众和困难家庭,总是不遗余力地关爱帮助,被人们敬称为“爱心妈妈”、“爱心奶奶”。冯理达把扶贫帮困作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和快乐,2006年11月23日是她81岁的生日,儿子罗悠真拉着她到商店购买生日礼物,她却购买了4000支圆珠笔,当天就寄给了西北贫困地区希望小学。她每年在党的生日和自己生日这一天,总要做一两件像这样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冯理达格外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她10多年心系北京市石景山区红十字绍家坡康复医院的“党娃”,时常送去钱和学习生活用品,与他们促膝谈心,给他们上文化课,讲革命传统,教革命歌曲,鼓励和引导他们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她经常深入癌症患者之中,为他们提供咨询和帮助,鼓励他们与疾病抗争,还积极协调北京市政府下拨专款120万元,为北京市抗癌乐园解决办公活动场所。许多群众说,从冯理达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