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传奇四星宋江打印:中国评论新闻:台湾第一本介绍海西经济区的专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8:59
台湾第一本介绍海西经济区的专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0 00:15:38  

  中评社台北6月20日电/对于台湾民众来说,“海西经济区”名称很熟,但是对内容却知道不多。在台湾,有关海西经济区的报导多是片面与新闻性的报导。有鉴于此,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特别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协助下,与李闽榕主任共同编撰《海西经济区与台湾》一书,内容包括海西经济区的形成、海西经济区的内容、海西需要台湾、台湾需要海西等四大部分。

  该书由两岸统合学会赞助出版,是第一本在台湾发行的有关海西经济区的专书,对于台湾学界、企业界、政府单位与一般人民深入海西有相当大的助益。

  以下为该书三篇序言。

  序言

  海西需要台湾、台湾需要海西

  李闽榕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大陆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陆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由区域战略跃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重大使命。这是因为,海峡西岸是一个与东岸台湾密切联系的概念,没有东岸也就不会有西岸的独特优势,而没有西岸也就切断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联系。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而构建由“海西”和东岸台湾所组成的“海峡经济区”,是两岸同胞携手共建“共同家园”、共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尝试与举措。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当前,闽台经济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台湾成为福建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和第七大出口市场。闽台经贸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必将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两地经贸合作的持续深化。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在台湾内部带来了强烈回响。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以及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等均曾造访福建,台湾其他党派也在研究海西,追踪海西建设动态。近年来台商在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台湾百大企业在闽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机械、电子、食品等企业纷纷迁移海西。但总体上看,台湾同胞对福建为什么提出建设和如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湾经济发展能够提供哪些重大机遇、台湾同胞如何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仍未甚瞭解。

  今年(2010)年3月本人与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先生在福州讨论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关系时,有感于为方便学者、业者、一般民众能够深入地了解海西经济区,因此着手编写这本有关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关系的专书,是为本书的出版缘起。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重点介绍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的背景和福建省的省情概况;第二章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内容,重点介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未来愿景;第三章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台湾的积极参与,重点分析海西建设为何与闽台合作是紧密相联;第四章是台湾加快发展需要借力海西建设,重点分析海西建设可以为台湾发展提供重大历史机遇,能够有力促进台湾经济的加快发展。希望藉助本书,能够加深广大台湾同胞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瞭解,并积极参与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事业,早日将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包括海西、海东在内的海峡经济区建设成为亚洲和世界的新增长极,而台湾海峡亦将成为串连起中国大陆和世界的“金海峡”。

  编撰本书期间,承蒙闻盛、卓祖航、廖荣天、邱凡、甘邱锋、陈少红、白丽月、胡文浩等同仁的参与,本书方能付梓,也要感谢张亚中理事长的整理、补充、编排,以及两岸统合学会的热心支持与协助出版,本书才有可能在台湾问世。我们期盼能够透过此书,化解海西与台湾在认知上上的隔阂,带动两岸更深层与宽广的全面发展! 
  序言

  预祝海西顺利腾飞

  张亚中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先生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讲话中,就两岸关系发表了六点意见,强调要在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两岸同胞福祉增进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2009年5月中国大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赋予福建对台先行先试权限,允许福建省采取更灵活开放的政策,探索进行两岸区域合作试点。

  国务院发布的这项《意见》,使得海西战略更进一步自区域战略跃升成为国家战略。依照大陆之规划,在两岸方面,海西经济区之发展包括下列重要之定位:第一、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在海西特区中建立两岸经贸往来交流之平台,建立旅游合作机制,以及成立两岸物流中心,鼓励企业投资发展。第二、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与台湾地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第三、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

  海西经济区正在蠢蠢欲动、蓄势待发,它也像一条正在准备飞跃的巨龙。做为一位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学者,我想,也有必要充分地认识海西。2009年的夏天,很幸运地,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李闽榕主任热情与完善地安排、迟程与王真芳两位先生的陪同下,与台湾竞争力论坛理事长,也是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林建甫、秘书长彭锦鹏教授、执行长谢明辉先生一起走访了福州、宁德、平潭、莆田、泉州等地,连同先前多次访问厦门与龙岩,算是对福建省有了初步的了解。

  福建由于地理位置近台,在康熙时间,为了靖台,沿海发展缓慢;在冷战对峙期间,福建又扮演着军事安全的角色,经济发展因而受挫。1979年起改革开放,深圳赶上了头班车,珠江三角洲开始崛起。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也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另外,除了老东北工业区外,在邻近日韩经济扩张的带动下,渤海经济区也逐渐形成。中部地区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内伸而扮演愈来愈重要的经济推动角色。西部大开发虽然沈寂一阵子,但是在政策的引导下,也是蓄势待发。唯一被长久忽视的,却是邻近台湾的海西地区。此次北京决定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福建而言,是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期,福建宜充分掌握。 
 任何经济发展均必须以完善基础建设做为开端。福建由于山多,各城市之间交通不便,使得长久以来,福建省不仅自己无法形成一套整体的互动交通商业网络,也无法接纳其它外省城市所产生的经济外溢效果。

  福建省目前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实施意见中,即表示要“建构现代化基础建设设施体系”,包括要加快形成海峡西岸北部、中部、南部三个港口群。建构以“三纵八横”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以加快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建设大运动力的快捷铁路运输通道,推进形成“三纵六横九环”海峡铁路网,使得未来不仅可以全省连结,也可以透过铁路网接长三角与珠三角,深入中西部地区,并加快连结全省主要港口、重要工业基地的铁路支线,强化与国家干线的联系,使得海西铁路成为国家路网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至于在空港方面,则是以完善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要干线的布局,推进三明机场建设、开展宁德、莆田、漳州等新建、迁建的前期工作。

  说实在的,福建省这种大气魄的交通基础建设令人佩服。我们相信,这些交通基础建设一旦到位,福建的发展一定是快速崛起。目前台商喜欢落脚长三角与珠三角,而没有选择福建,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海西的交通网不方便,现已有北京中央政策支持,海西的交通建设应可如期完成。

  2009年9月中旬,在北京遇到《中国报道》的主编温志宏与何流两位朋友,她们知道我曾经走访海西,希望我写一些感想。说实在的,虽然已经大量研读相关资料,并了解了一些城市,但是自己对于海西的理解还是极为有限的。但是基于关心,还是尽力将不成熟的意见,以“台湾如何看待海西”一文刊登于该杂志的2009年10月号。

  该文登出以后,立刻得到了另外一份重要媒体《中国评论》的重视,随即在中评网上转载,从而也引起更多读者的关心。

  据福建省政府迟程兄转知,该文也引起了福建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福建省陈桦副省长特别批示,要求省台办和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研究落实我们的一些建议。今(2010)年3间,福建省政府更进一步在福州召开“平潭开放开发研讨会”,邀请两岸相关学者专家上百人共同讨论如何推动平潭的“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福建省政府这样的积极态度。显示其推动海西的求好决心以及希望两岸共同参与的期待,令人敬佩。 

今(2010)年春节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视察福建并会见台商,当时陪同的国台办主任王毅在相隔两周后,再度到福建考察。福建省方表示,胡锦涛对平潭发出重要指示,“要积极探索建立一个比较有利于开发、开放的机制,首先要搞好规画,在开发初期搞好基础建设,创造好的发展条件”。从北京的态度可以看出海西经济区已经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接下来要看福建省如何大力地推动此一重大战略规划。

  本人在“台湾如何看待海西”一文中,曾建议福建省政府,宜将未来海西经济区的完善交通网路,相关联络以及所可能带来的效益,透过各种方式,包括经由在台交流访问,大量向台湾人民介绍,让台商对于去福建投资的利多,有更深入与充分的了解。
今(2010)年3月份在福州访问期间,与李闽榕主任再一次见面,在谈及如何让台湾人民对海西经济区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时,我们一致认为,如果在台湾能够有一本完整深入介绍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关系的专书,将有助于台湾人民认识海西。本书《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就在这样的因缘下诞生了。

  两岸统合学会致力推动两岸统合工作,其目的在为强化两岸重迭认同创造条件,以有助于两岸持续蓬勃的和平发展。具体工作包括:建立两岸和平发展的论述,推动两岸在文化、经济、货币的统合,在身份、安全上的认同,寻求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的解决方案,并为双方签署和平协定预作准备。

  两岸统合学会从2008年10月起,透过《中国评论》,陆续地已经发表近二十篇的文章,完整地将两岸统合的理念与路径做介绍。在实际推动方面,2009年6月在北京由两岸统合学会与清华大学法学院、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两岸关系高级论坛:两岸和平协议”,以及2009年9月在北京由两岸统合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举办“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研讨会”,今(2010)年4月由两岸统合学会与佛光山日本本栖寺共同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亚太和平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协办的“本栖会谈”,总共有近四十名两岸重量级学者,一同探讨“一个中国与两岸定位”等重要核心议题,成果丰硕。另外,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文化大学等重要学府都分别成立了两岸统合研究中心,共同推动两岸统合的学术研究及传播工作。今年1-2月间,两岸统合学会并与联电荣誉董事长曹兴诚先生进行有关“和平共处法是否可行”的辩论,以及与联合报就“一中同表”或“一中各表”何者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石,进行文字上的辩论。3月底,两岸统合学会出版“一中同表或一中各表”一书,以记录此次重要辩论。

  推动两岸经济统合是两岸统合学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海西经济区对于台湾是一个机会,更是两岸经济统合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与李闽榕主任有了共同出版专书的构想后,爰由李主任所属研究单位,收集整理重要文章,由两岸统合学会将其列入“两岸和平发展公益品”,在台湾赞助出版,以提供学者、业者、官员、一般民众参考。另外,两岸统合学会将继续推动台湾内部对于海西经济区的研究与了解,例如,今年5月底即在成功大学由该校两岸统合研究中心主办一场“ECFA、海西经济区及两岸区域整合”的学术研讨会。

  我们很高兴能够以编撰此书方式为海西经济区与台湾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心力,更欣喜看到海西区即将崛起,希望海西经济区为两岸经济共同体的建构打开大门。我们期许与预祝海西能够快速腾飞! 
 序言

  海西经济区:台湾的机会与挑战

  林建甫 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暨人文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台湾竞争力论坛总召集人

  过去听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广东因香港而富,福建因台湾而贫。刚开始我很不以为然,觉得,福建不发达关台湾何事?后来仔细思考,两岸三地六十年来的发展,也真有不得不然的道理。

  今天大陆推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 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在台湾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回响与讨论。我觉得有些可惜。希望藉此书的出版,能够促进海西与台湾的共同发展。

  海西的设计

  以地理型态而言,福建省山多人稠、可耕地少,交通条件的阻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福建省自2004年以来不断致力于推动海西经济特区的发展,并于2006年首次纳入“十一五规画纲要”;2007年在中共17大报告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目标逐渐明朗化。

  “海西”,是以福建省为主体,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西与广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周边涵盖了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合计人口约6000~8000万人。其目标是希望透过台湾海峡东岸的台湾地区、海峡西岸的福建地区(加上周边的浙南、赣东南、湘南、粤东部分地区),在整合的架构下进行经济发展,以加速促进这个区域的成长。

  2009年5月6日,中国中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其内容相当完整而且复杂,可以说是一套“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的经济建设蓝图。其内容涉及台湾的部分包括了第二和第九部份,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赋予对台先行先试政策。在该政策之下,有如下的重要内容:“探索进行两岸区域合作试点。积极推动建立两岸金融业监管合作机制,在此机制下,优先批准台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福建金融企业,支持设立两岸合资的海峡投资基金,进一步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这些内容显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已经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将成为两岸经济合作重要的试点;许多突破性的合作机制会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会以弹性处理的方式,优先于其他区域来加以推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值得台湾方面争取各种企业所需要的市场准入和配套机制,藉由海西区的发展需要来寻求台湾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腹地,创造互利双赢的局面。 
 海西的机会与发展

  在福建省积极推动,以及中国大陆中央的全力支持下,海西经济区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在生产总值上,2008年海西占全中国17.30%,略逊于环渤海经济区(20.96%),但高于长三角经济区(14.90%),也高于珠三角经济区(8.02%)或大珠三角经济区(14.63%)。不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产总值比重只有5.22%,明显落后其他几个经济区。特别是在人均生产(GDP per capita)上,虽然海峡经济区为36,348元人民币,接近长三角经济区的38,759元,但海峡西岸经济区仅有13,915元人民币,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经济区(38,759元)和珠三角经济区(42,608元)之后,也不如环渤海经济区的20,613元。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落后于其他竞争区域之后,成为中国东海岸的滞后区块,这也是为何早先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或目前的“海峡经济区”发展战略,受到中国中央重视的原因。

  2009年海西特区的GDP产值达到2.06兆元人民币,年增率为12%,高于全国平均水准的3.6%;其中光是福建一省,2009年的GDP产值就有1.19兆元人民币,连续8年有2位数的成长,在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准,是近年来大陆发展最快速的地区之一。根据大陆当局预估,海西特区到2020年的GDP产值将上看4兆元人民币,被誉为是大陆经济成长的“新引擎”。

  虽然自海西经济区开始推动后,相关的基础设施亦大力建置,对外资及台商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沿岸地区劳工的薪资水准大幅提升,使得外资及台商的人事成本亦大幅增加,许多台、外资企业纷纷往中国内陆发展,以求降低生产成本维持竞争力。此外,受限于腹地及市场,在商品的销售及流通部分,随着中国大陆国内工资水准及购买力的提升,除高科技等相关产业外,许多台、外资企业的市场主攻点已逐渐转移至中国大陆内部,而非在国际市场竞争,尤其是民生用品制造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此两大方向的转变,对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未来中国持续推动海西经济区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隐忧。 
 台商的优势

  政治问题,往往是零和的结局,因此古代常常杀得你死我活。今天也不乏为了自己利益,争得脸红脖子粗。经济问题,把饼造大,大家可以分得更多,产生双赢的结果。因此合作才是最佳的策略。海西与台湾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

  海西对于台商的利基点在哪?首先是对于基础建设的需求孔急,在福建设厂的水泥业者将是首要受惠者,国产和台泥在福建都有设水泥厂,且陆续接获高速公路等发包订单,已实质参与当地建设工程。在占中国GDP 1.5%以上的汽车业中,台商也没缺席,中华汽车在福建转投资的东南汽车,2009年总销量超过8.5万辆,年成长达202%;轮胎大厂正新透过子公司厦门正新转投资2000万美元,计划在厦门集美区筹设一座试车场,积极扩展版图。

  台湾的科技实力,也是福建省亟欲拉拢的目标。鸿海投资的厦门光电园区,未来计划与高雄软体园区连结,并成立转运中心,旗下的群创也配合母公司政策,在厦门的投资将倍增至1亿美元,挑战面板双虎的地位。2009年8月初赴海西特区参访的经济部官员也表示,台湾的LED照明、无线网路与车载资通讯等3大产业,可与大陆业者合作发展,尤其LED是两岸政府推动节能政策的核心产业,无线网路也是福建打造“无线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未来想像空间很大。

  台湾金融业在海西具有发展潜力

  金流往来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福建省也加速成为两岸金融合作的前置平台。今天长三角的上海与珠三角的香港都是金融中心,介于地理位置中间的海西,可以发展成另外一个金融中心。由于海西特区肩负振兴当地经济及对台工作的使命,未来对岸当局来台寻求合作的态度将十分积极;而台资金融业具备提供金流及政策指标的要件,先行试点的可能性高。

  迄至2009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71家分行,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29家代表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49家、外资法人银行32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54家。台湾金融业要进入中国市场,似乎已经太迟。然而根据统计,中国大陆每十万人拥有1.33家银行分行,远低于台湾的21.3家,更低于美国的30.86家或德国的49.41家,显示中国大陆银行或金融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在众多的外资金融机构中,多数集中于上海。截至2009年底,在上海开业的外资法人银行有19家,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总数的57.6%;资产部份,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资产总额的57%,盈利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盈利总额的71%。2008年,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共有395家,占了外资金融机构的八成以上,竞争十分激烈。相形之下,福建省迄今仅有19家外资银行机构,其中法人机构2家、分行12家,下设同城支行11家;现有外资银行代表处7家。易言之,和上海相较,福建省的金融业尚在起步阶段,台资企业若进入福建经营,既具有竞争上的优势,又没有类似上海的激烈竞争压力,可说是不错的起跑选择。

  除了银行业以外,证券和保险业在福建省有非常好的发展机会。截至2009年底,福建省目前仅有三家法人证券公司、111家证券营业部。全年实现交易量37,369.85亿元,较交易最为活跃的2007年还多出4,5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A股成交30,993.97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08.10%。股基交易量占全国3.01%的市场份额,福建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再创新高,部均交易量在全国36辖区中,位列第六。

  在保险业方面,迄2008年底,福建全省保险公司分支机构40家,其中产险19家、寿险21家。2008年的保费收入为272.3亿元人民币,较前一年成长11.69%。其中产险保费收入72.7亿元,人身保险收入175.4亿元。

  国内目前已有国泰金和台寿保在福建设立寿险子公司,富邦金也已在厦门设立银行,统一证也在福建设立办事处,将是金融MOU签订后的先得利益者。尤其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海西特区的保险市场发展度仍低,市场竞争也没那么激烈,台湾保险业挟着多年的发展经验,未来发展空间不容忽视。

  目前,福建省正在大力发展各种产业。以制造业而言,其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包括:(1)电子信息业,(2)汽车制造业,(3)石油化工业,(4)高新技术产业。这些耗用大量资金的产业将产生对金融业大量的服务需求,值得台湾金融业适时切入、争取商机。 
 台湾的角色

  在台湾,政府对海西不感兴趣的理由是海西是属于地方的层级。如果台湾政府和海西的合作而会被有被矮化,堕入“地方化”的陷阱。因为虽然海峡两岸正在和解之中,但目前的台湾政府无论是在名义上或实质上,仍然属于“中央层级”;在和代表海西区的“福建省政府”有不对等的嫌疑。

  但是海西对台湾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海西既然是经过中国大陆国务院加持,又是整个国家的重点发展单位。离台湾又是如此之近。闽台两地有割不断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是加强合作交流的优势所在。未来台湾与福建在进行谘商时,宜由台湾方面的各种“产业公会”或社会团体领衔出面,搭配政府相关官员以“顾问”身份出席,让官方既能掌握全局,又不致于受到矮化,才是最适当的作法。

  祝贺

  很高兴看到《海西经济区与台湾》一书在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教授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中心李闽榕主任的共同促成下,得以出版。本书是第一本在台湾出版有关海西经济区的专书,我相信,将有助于台湾民众对海西经济区的全面性深入认识,对于未来推动海西经济区的台湾的发展有绝对性的助益。为示祝贺,特撰本文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