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45个介词:苏小和:个人不自由 我们都成了国家的附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21:23
/*20090904*/#theCurrent {width:578px; _width:576px; margin:-10px 0; padding-bottom:-10px;}/*100105a*/#theCurrent .bt{width:400px; float:left;padding:5px 0 25px 0;}/*#theCurrent .gg{ width:50px; 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0; padding:-10px 0 0 0;}*/#theCurrent .gg{ float:right;}/*100105a*//*.textLogin{ background:url(http://img.ifeng.com/tres/finance/deco/2009/0908/icon_21.gif) no-repeat center;}*/凤凰网财经 > 评论 > 随笔杂谈 > 正文

苏小和:个人不自由 我们都成了国家的附庸

2010年12月09日 08:14时代周报 】 【打印共有评论5

苏小和

虽然陈志武教授的著作这两年在大陆洛阳纸贵,似乎他正在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于我而言,教授的著作更多是一个邻家的理财高手,在喝茶聊天之际传播个人如何通过积极努力和市场自由交换而致富。金融,在一般人看来,本是十足的工具理性,但在陈志武的逻辑之下,却指向了极具价值理性的伟大事物。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对陈志武的热爱不断弥漫,以至于蔚然成风。我是如此喜欢他的金融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这甚至像一首优美的现代诗歌,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金融得以自由发展,仿佛一个个具体的人从此挣脱羁绊,在这个世界上自由行走。对于传统的中国文人而言,陈志武金融话语,我以为是一种空谷足音。多少年以来,我们抱守一种君子固穷的人生原则,抵制各种现代经济手段,尤其是抵制现代金融工具,以为那些纷繁的股票、债券、保险才是我们浮躁的原因,而事实上,当我们的金融不自由,我们的学问随之也不自由,从生存到思考,我们都成了国家的附庸。

在陈志武的世界里,现代金融正是促使政府放权给市场的有效手段。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陈志武的金融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国家能力思考的层面,他的终极目的,乃是人的自由发展。这正是陈志武了不起的地方。

陈志武是湖南人。近代以降的湖南人热衷于宏大叙事,已然是一种文化态势。从曾国藩、黄兴、宋教仁到毛泽东、刘少奇,均是绝对的国家主义思维。我们看到,作为学者的湖南人,似乎也不能幸免。所以我要说,湖南出了陈志武这样的教授,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种地理文化可能的新方向。

我们所有的努力,究竟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还是为了每个人的发展,这是个问题。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国家是我们发展的目的,还是个人才是我们发展的目的,这种看似陈旧的问题,事实上已经辖制我们几千年。在几个狭小的历史时段里,即便国家发展了,那种宏大的国家能力迅速转变成为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现实力量。

我们很容易误以为经济学必然是一堆枯燥的模型,或者是一串干瘪的数据,以及对效率崇拜,对竞争的推崇。但事实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持守,才是经济学的最大意义,经济学与人有关,而且只与人有关。

多年以前胡适就说过的,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人才是这个世界的最高主题,人的行为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最美丽的风景。沿着这样的学术路径,我私底下认为,国内出版的陈志武教授的著作,最好的当属他写给女儿的《24堂财富课》,其次才是《金融的逻辑》等等。所以,陈教授注定不是那种出入庙堂,为官家出谋划策的“宫廷理财师”,他的坚守个人权利,热爱独立思考,既迷恋工具、也迷恋价值的学术风格,让很多中国人有了视角,长了见识。

作者系知名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