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拉姆或是湖人新核:鸡精与味精到底怎么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3:45
 鸡精味精到底怎么选?       如今市场上的调味品越来越丰富,鸡精品牌也不少。很多人认为,味精是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没什么营养,常吃还会对身体有害。鸡精则不同,是以鸡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不仅有营养,而且安全。那么,这两种调味品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先来认识味精

    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种钠盐,为有鲜味的物质,学名叫谷氨酸钠,亦称味素。此外还含有少量食盐、水分、脂肪、糖、铁、磷等物质。味精是鲜味调味品类烹饪原料,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制得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

    味精易溶于水,具有吸湿性,味道极为鲜美,溶于3000倍的水中仍具有鲜味,其最佳溶解温度为70℃-90℃。味精在一般烹调加工条件下较稳定,但长时间处于高温下,易变为焦谷氨酸钠,不显鲜味且有轻微毒性;在碱性或强酸性溶液中,沉淀或难于溶解,其鲜味也不明显甚至消失。

    鸡精中含40%的味精

    大部分鸡精的包装上都形象地画着一只肥鸡,或者写着“用上等肥鸡制成”、“真正上等鸡肉制成”。其实,它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主要是由鸡肉、鸡骨或其浓缩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谷氨酸钠)和盐。其中,味精占到总成分的40%左右,盐占到10%以上。另外还有糖、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淀粉等物质复合而成。

    鸡精的味道之所以很鲜,主要还是其中味精的作用。另外,肌苷酸、鸟苷酸都是助鲜剂,也具有调味的功效,而且它们和谷氨酸钠结合,能让鸡精的鲜味更柔和,口感更圆润、丰满,且香味更浓郁。至于鸡精中逼真的鸡肉味道,主要来自于鸡肉、鸡骨粉,它们是从新鲜的鸡肉和鸡骨中提炼出来的。鸡味香精的使用也可以使鸡精的“鸡味”变浓;淀粉的作用则是使鸡精呈颗粒状或粉状,一般来说,鸡精以颗粒状为主。

    鸡精的成分由于比味精复杂,所含的营养也更全面一些。但和味精一样,鸡精在食物中只是作为增鲜和调味目的,用量只占食物的千分之几,因此比较他们的营养价值意义不大。而且,据调查,发现市场上不同品牌的鸡精之间,蛋白质含量并不一样,这主要与它们的鸡肉粉或鸡骨粉含量有关,甚至有的产品号称“鸡精”,但却并不含有鸡的成分。

    鸡精同样也怕高温

    很多人不敢吃味精,主要是担心它会产生一定的致癌物质。但实际上,在普通情况下,味精是完全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只是不要将它加热到120℃以上,比如煎鱼、煎肉前先放味精腌制进味,否则其中的谷氨酸钠就会失水变成焦谷氨酸钠,产生致癌物质,但一般情况下炒菜的温度都不会超过120℃。

    而鸡精中同样含有一定的谷氨酸钠,因此它与味精一样,应注意不要长时间高温加热。不仅如此,鸡精中所含的水解植物蛋白、水解动物蛋白同样不耐高温,所以鸡精也应该在炒菜起锅前加入,不要放得太早。

    选鸡精还是味精?

    在实际生活中,作为增鲜和调味,选择味精还是选择鸡精,这主要看烹饪对象和每个人的口味要求。

    如果您的烹饪对象、食物特征、风味比较突出,如肉、鱼等可以选择单一味精,只起到增鲜效果,特别是瘦肉的食品,肌苷酸含量比一般食品高,只需加一点单一鲜味的味精就可达到增鲜效果,这时如果加复合调味料可能有损本身食物的特殊风味。

    对酸性菜肴,如:糖醋、醋熘、醋椒菜类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物质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食品暂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假如你烹饪的食物,风味不明显,如馅类、汤类的食物,可以考虑用复合调味料,也就是鸡精。     此外,由于鸡精本身含有约百分之十几的盐分,所以炒菜和做汤时如果用了鸡精,用盐量一定要减少。鸡精里还含有核苷酸,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痛风患者应该少吃。   味精与鸡精有什么区别?     如果仅从商业营销的角度来说,鸡精打败味精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鸡精出现的时候,商家一方面宣传“味精有害”,另一方面鼓吹鸡精的“天然”。仅仅从名字上,“鸡精”就比“味精”占了优势。所以直到今天,相信“工业合成的味精有各种危害”而“天然的鸡精有营养”的还大有人在。

  实际上味精不是工业合成的。最初的味精是在海带汤中发现的,后来通过粮食发酵来生产。它跟酱油、葡萄酒、米酒等等传统食物的生产方式没有本质区别。它的化学结构是谷氨酸钠,而各种蛋白质中一般都含有谷氨酸,被水解释放出来就会形成谷氨酸钠,典型的例子就是酱油、豆豉、奶酪等等。而有一些食物中,天然就含有一些游离的谷氨酸盐,它们也就具有天然的“鲜味”,典型的有海带、土豆、豌豆等等。实际上,像海带和奶酪这样的食物中天然含有的味精量比很多时候人们在其他菜里放的还要多。

  “味精有害”的说法一直存在,也确实有不少人相信“吃多了味精会怎样怎样”,最离奇的一个说法还在1968年登上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医学杂志。这些传说的危害几乎都被仔细研究过,但是都无法重现―――这在科学研究中的意思就是,传说的危害不可靠。而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中也有“大量味精对老鼠产生危害”的实验结果,不过那里的“大量”一般都是纯吃味精或者食物中的味精含量高到百分之一二十。这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菜里味精放得太多”不可同日而语。

  基于这些科研结论,现在学术界和各国主管部门认为食物中的味精是无害健康的。即使是在食品安全方面非常保守的欧盟,也把味精列为最安全的一类。

  除了味精能产生“鲜味”,科学家们发现有一些核苷酸不但自己产生鲜味,和味精一起用的时候还能让鲜味增加很多倍,它们被称为“呈味核苷酸”,最早是从香菇和鱼干中分离得到的。鸡精的关键成分是“味精”和“呈味核苷酸”,跟鸡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其他的成分,则是点缀。早期的鸡精会加入一些鸡肉粉,从而可以心安理得地自称“鸡精”。其实鸡肉粉对鸡精的味道贡献很小,到后来加入的比例越来越少,就更是“挂鸡头,卖味精”了。

  总的来说,味精和鸡精实际上是同一类东西,只是鸡精的味道要丰富一些罢了。如果喜欢它们的味道,用不着担心“有害健康”;如果不喜欢,也用不着勉强自己。它们不会提供任何营养―――尽管鸡精的名字暗示着“鸡的精华”。

  味精与鸡精  
  所有的调味品里面,“诽闻”最多的莫过味精。有人视若天赐,无它不餐;有人拒之千里,决不沾唇。反对者对味精大有意见,所谓味精是化学会成的,吃多了,轻则掉头发,重则导致记忆力衰退。支持者永远只有一句话:拿出证据来。一直以来,还真没有确凿的证据。
  味精是日本人发明的,“味之素”,早些时候在中国的广告语非常夸张,叫做“清水变鸡汤”。对于收入拮据的人家来说,是一种不小的吸引。
  后来,味精成了中国人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东西,做什么都放,鲜。放味精最厉害的应该是四川人吃火锅,桌前每人一只盛着香油的小碗,桌的一角总是搁放着两只小罐,-只是盐,一只是味精。客人落坐,放盐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怕失手放多了;倒味精的时候就少了许多顾虑,大刀阔斧往碗里倾泻,搅匀后,将筷子提出,往嘴里一送,舌头灵活地一舔,够味,然后开怀大吃。
  从80年代开始,不利于味精的传闻多了起来,而且,很多外国人真的就不吃味精,每到餐馆,都会反复叮嘱服务生。
  90年代初,有消息传来,人家早早地改用鸡精了。据可靠方面统计,到目前,美国、日本、瑞士、韩国和香港,鸡精和味精的消费比例为85%比15%,食用鸡精者占绝大多数。 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根据多年对味精的试验,取消了对食用味精加以限量的规定。 1999年,我国对味精也做了一次严格的毒性试验。专家告诉我们,实验证明一个人每天吃50克、100克或200克的量,一般都没有问题。
  味精是菜肴增鲜剂的第一代。在我国,它始于1922年的上海天厨味精厂,至今已有近80年历史。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主要的生产工艺是通过大米、玉米等粮食或糖蜜,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进行提取。按谷氨酸钠含量,市场上主要有两种味精。一种是
  80°味精,其谷氨酸钠含量为80%;另一种是99°味精,其谷氨酸钠含量为99.9%,又称纯味精或无盐味精,也就是说,味精一旦达至99度就到了一个极至,不太可能再往上提升了。
  80年代初期,人们发现一种叫做核酸的还能够把味精的鲜度提升上来。将味精与核酸按某一恰当比例混合后,便奇迹般地发现了第二代增鲜产品,分别取名为“鲜味王”、“加鲜味精”、“特鲜味精”等。第二代产品在鲜度上比传统高出许多,以99°味精鲜度为100计算,第二代鲜味剂出现了120°、150°、200°、400°等不同鲜度等级的产品,满足了人们对鲜度的不同追求。
  第二代增鲜产品鲜则鲜矣,但口感单一,尚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丰富口感的追求。为了既增鲜又增味,于是产生了提供复合性鲜味的第三代增鲜品。这种产品最早由日本人于1970年开发成功,名为鲤鱼精。特点是具自然鲤鱼风味,鲜味强烈,且由多种调料配置而成,口感更丰富,更有层次,营养更充分。此后,在美国、瑞士、韩国、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按当地的口味特点,开发出了各具特色却相类似的鲜味品,如鸡精(欧、美、港)、牛肉精(韩)、猪肉精(泰)等。特别是鸡精,以其特有的风味和纯正的鲜味,又富有营养,被称为第三代味精。有了近三年的发展,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当然对鸡精这样的第三代鲜味品比较了解,容易接受。
  鸡精是种复合鲜味剂。它除了含有鸡肉粉、鸡蛋粉,又添加了解蛋白、呈味核酸,还有一定比例的精盐和鸡油等。所以,除却味道更鲜之外,它也更富有营养。鸡精等新一代调味品的出现,可以说是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很多人已经开始把使用鸡精当作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但鸡精在我国的普及量还很小,远远追赶不上传统的味精。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认知和习惯的过程。反正,味精和鸡精,市场都有卖,价格也差不了多少,愿意吃什么就买什么,或者,都买一些,做一个比较,然后,再为以后的生活做一个打算与安排。
   

鸡精味素有啥不同

   

 

有一种说法称:“味素吃多了对人体有害”,那么是否说鸡精就一定安全?鸡精与味精有哪些区别?

大部分鸡精的成分是40%谷氨酸钠和10%的盐,一部分鸡骨头做的粉,还有一些香辛料。

味素就是谷氨酸钠,是从粮食中提炼的。

一般来说,植物性食品选择鸡精风味更自然一些,而动物性食品选择味素即可达到自然的口味。

味素和盐一样,成年人每人每天不能超过6克,不放最好。另外,鸡精里还含有核苷酸,而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痛风患者应少吃。

用食物自制“味精”:

1、干香菇烘焙一下,磨成粉当鸡精用。香菇含有提鲜物质,可代替鸡精味素。

2、虾皮磨成粉,不仅可代替鸡精味素,还可代替盐。

3、黄豆粉代替鸡精味素,适合炖菜。

 

 

味精与鸡精的危害道多少?  

如今市场上的调味品越来越丰富,鸡精品牌也不少。有人说,在添加剂里,只有味精无害,而且很有营养,甚至要多多益善。但是你知道吗,味精、鸡精对身体都是有害的,严重的甚至可以致命。提醒那些爱吃鸡精、味精朋友,一定要注意慢慢减少食用量了!

其实,古代就有味精了。只是古代不叫味精而是叫海草粉。在明朝的时候,中国的厨师就使用一种海草粉当做调味品,烧菜时加进去,令食物味道浓郁。直至1908年,东京大学教授池田菊苗博士研究发现:原来这种海草粉里含有的谷氨酸盐,是令食物味道浓郁的秘密。于是他把这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形成结晶体,称作味之素,我们中国人称作味精。日本商人马上拿了这个发现去赚钱,第二年就有味精在市面出售。

谁发现味精有害

有一个美国医生在纽约一家中国餐馆吃饭之后,感到身体麻痹,从颈后部开始,一直伸延到手臂和背部、臀部,同时他感到全身软弱,心跳加速,这些症状维持了大约两个钟头。这个医生发现他的许多朋友也是吃过中国菜之后,出现类似的不适症状。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美国一份医学学报提及此事。他的信发表以后,陆续有许多人投函撰文说有类似的经历,有人提出那些症状可能是由味精引起。是的,中国餐馆里使用了大量味精来调味。这些症候被称为中国餐馆症。多个医生和科学家做过试验,发现有些人吃了含有味精的食物,会产生中国餐馆症。从此,中国餐馆症令有些西方人谈虎色变。有些人对味精特别敏感,例如有些患哮喘者吃味精后病情恶化。会出现了各种中国餐馆症,再过12~14小时之后就会有哮喘发作,有些哮喘病人因为情况严重而要送到院抢救,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就可能死亡。澳洲医生也曾经医治过一些哮喘病人,就是这样以急性病入院的。中国餐馆症以及中国餐馆哮喘症,与食用的味精的重量无关;无论是每日吃6克,还是1.5克,都可能出现这种味精症候群。

谁证实味精有害

急性味精中毒的症状是面部充血、热辣辣或烧灼的感觉、舌根肿胀;心跳反常或加速、晕眩、头痛、偏头痛、颈部僵硬,肌肉收缩、作呕、失眠、肠胃不适;皮肤刺痛、颈痛、臂痛、胸痛;上肢酸软、情绪低落;哮喘恶化、咳嗽等。而慢性味精中毒会导致下列情况发生:

①妨碍胎儿发育,令后代畸形。

美国科学家在一次兔子实验里,把兔子分为四群。第一群兔子10雌4雄,所有的雌兔一连27天吃了每公斤体重25毫克的味精,而雄兔不吃。后来雌兔怀孕;两只雌兔子宫里有变质胎儿,后来小产,产下畸形死胎;另外两只后来怀孕,正常生产,但小兔四肢有多种畸形残缺、生长迟缓。

②破坏遗传因子、影响生殖力,而且幼年时看不出来。

美国科学家在1970年及1971年,和1975年的三次小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母鼠吃了味精,那么产下的幼鼠长大后纷纷内分泌失调。这三次实验又发现,小鼠出生后不久一连10天用皮下注射法打进相当于每公斤体重2.2~4.2克的味精,后来在40日大时杀死剖尸检验,结果发现这些小鼠体重减少、睾丸及卵巢坏死,肾上腺及甲状腺重量减少,前大脑垂体内的生长激素及促黄体发生素水平下降。结果两性的老鼠长大后生殖都有问题:雌鼠怀孕较少,产生的小老鼠体积特别小;雄鼠能育性亦大减。

③加重过敏性鼻炎、加重过敏性哮喘。

中国医生发现,许多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病人,在停止食用味精之后,其症状不治而愈。

第二群兔子4雌2雄,全部吃了每公斤体重25毫克的味精。有两只雌兔怀孕,产生畸形小兔,出生后不久都死掉,骨骼变形,多个器官萎缩。

第三群兔子6雌1雄,全部吃了每公斤体重25毫克的味精。雄兔睾丸萎缩,雌兔产下的小兔身体全部多重残缺。第四群兔子6雌8雄,作为对照;由于不吃味精而没有以上情形。

④导致肥胖症。

美国科学家在1970年的一次实验中,一群老鼠在出世后开头10天用皮下注射方式把味精打进体内,结果长大后纷纷痴肥——附睾脂肪垫重量增加,细胞体积增大,脂肪质细胞数目下降。此外,这群老鼠长大后与对照的另一群比较,体内较大型的细胞对于肾上腺素的脂解作用反应特别差,但是对胰岛素的抗脂解作用反应却特别厉害。负责研究的专家认为味精造成肥胖症,原因是味精改变了细胞对肾上腺素及胰岛素的反应,令在脂肪质里的脂类成分增加。

美国科学家在1974年的一次实验中,发现幼年老鼠长期吃了含1%~2%味精的食物之后,断奶时体重比对照那一群较高。在1997年的一次实验中,一组老鼠在出世后开头10天用腹膜注射法打进相当于每公斤体重4克的味精,结果发现长大后生长畸形、内分泌反常、行为反常,其中大部分尾部自动裂开,全部明显又矮又痴肥,雌鼠比对照的另一群卵巢小、子宫小、脑下垂体小。另一组老鼠同样在出世后开头10天打进了同样分量的味精,但分5次注射,结果上述典型的味精遗害轻微很多。

⑤造成永久性脑部创伤。

美国科学家在1970年的一次老鼠实验里,把65只10~12日大的老鼠,一次性喂食不同分量的味精,包括每公斤体重0.5克、0.75克、1.0克、2.0克,其中有10只没有吃味精,作为对照。喂食后3~6小时,所有的老鼠用灌注法杀死,结果发现吃过味精的54只老鼠之中,有51只老鼠的脑神经细胞纷纷坏死,而坏死的比率正好跟味精服量成正比。该次实验还发现,若味精与糖精同吃,脑部受损加倍严重。

⑥破坏视网膜,影响视力。

在1960年的一次实验里,美国科学家用腹膜注射的方法,把味精打进幼年老鼠体内,分量为每公斤体重3.2克,结果发现那些老鼠视网膜中毒受损。

在1967年的一次实验里,美国科学家在一群老鼠出生后1~10日,用肠道外注射法把相当于每公斤体重2.2~4.2克的味精10次打进体内,结果视网膜全部毁坏。

在1969年一次实验里,一些1~10日大的老鼠被一次皮下注射每公斤体重4克的味精,然后分别在30分钟到48小时之后被杀,结果发现视网膜严重损毁——处处有神经枝状突起,还有神经细胞逐渐坏死。

⑦造成恶心以及呕吐。

在1944年的一次实验里,美国科学家用静脉注射方法,把酪朊水解产物或人造氨基酸混合液,打进狗群体内,结果狗群纷纷恶心及呕吐。

在1947年,美国医生用谷氨酸钠盐来医治尿毒症,把血液里的氨含量水平降低,结果发现受治疗的人,用静脉注射方法打进了38克之后,17人中有11人呕吐。

⑧味精含钠离子量大约是13%,身体吸收太多钠离子可能导致高血压症。

美国科学家在1962年一次实验里,使用静脉注射方法把大量味精打进兔子体内,结果兔子纷纷产生心肌损害,并证明这是由于味精,促使动脉紧张所造成的结果。他们把割出的心脏单独研究,发现大量味精令心脏运动减缓,令心脏收缩幅度增加,令冠状脉管受压缩,很大量的味精会令心脏停止活动。

⑨味精在高温之下会形成致癌物质。

西方及亚洲的许多医生都大声疾呼,指出给幼童吃含有味精的食物可能极端危险。新加坡大学小儿科系主任说:“这样做很危险,因为味精是一种神经的传导物,吃进体内之后,变成了一种物质,把一个神经细胞的刺激传送到另一个,于是因而造成中国餐馆症,令一些人感到晕眩、面部发红、呼吸紧促、感到灾难临头。”他还说:“我见过婴儿患肿瘤,当时唯一可以解释该症的线索,就是该婴儿吃了超级市场买来的婴儿食品,里面含有大量味精。”日本科学家最近也做过研究,发现味精在高温之下会形成所谓的致癌物质。

⑩造成猝死。

1971年,日本国家卫生研究所选用小鸡做了实验,给予含2.6%味精的溶液,结果三日之内,小鸡大部分死掉,而尸体内的心脏、气囊、肝部、肌肉及其他内脏部位都发现大量白色物质沉淀其中。据该次研究的报告,小鸡死前一天或半天之内拒绝进食,“站在那里,双眼闭合,然后倒在地上,软弱地啼叫,脚部关节僵硬,想站起来但失去平衡。”当地中学生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亦发现喂以2.6%味精溶液的小鸡,在19日内死亡。

然而我国人每年味精的消费量大约是100万吨,也就是10亿公斤。请问我国13亿人口,每人每年要消费多少味精?如果每人每年要消费769克味精,那么每人每天要消费多少味精?告诉你,我国人每人每天要消费2克味精,已经超过所谓的最高安全使用量1.6克/每人每天。

一些科学家不断发明新的添加剂,而另外一些科学家也在不断揭露添加剂的危害。你说你听谁的?我说还是听你的。如果你,或者你的父母,以及你的儿女,不怕吃了味精而发生以下情况,那么你就尽管吃:

①不怕胎儿畸形。

②不怕阳痿或者阴痿。

③不怕加重过敏性鼻炎、加重过敏性哮喘。

④不怕肥胖症。

⑤不怕造成永久性脑部创伤,而学习吃力。

⑥不怕得近视眼。

⑦不怕胃气下降而造成恶心呕吐。

⑧不怕得高血压症。

⑨不怕得癌症。

⑩不怕猝死。

其实,许多病人的胃气非常难以提升,许多阳痿或者阴痿病人非常难于壮阳,许多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病人非常难于抗过敏,许多肥胖病人非常难于减肥,许多低智商病人非常难于聪明,许多小孩子得了近视眼而非常难于矫正,许多高血压病人非常难于降压,许多癌病人非常难于控制,许多人非常容易发生猝死等等,仅仅在于他们不断地吃味精。

不适宜放味精/鸡精的菜肴或危害健康

鲜,是人们烹调时的第一追求。所以,味精这种方便又能明显提鲜的调料,就成了每家每户厨房必备品。可味精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会毁了菜肴的美味,甚至还能危害健康。

1.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2.味精用咸不用甜。

在适当的钠离子浓度下,味精的鲜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鲜美表现,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并产生一股异味。所以,鸡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肴中不能加味精。

3.调馅料不宜加味精。

许多人在调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味精,这样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馅料后,会一起经过蒸、煮、炸等高温过程。但是,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危害人体健康。除了不能拌馅,在制作热菜时,也是要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味精。

4.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5.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

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