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论文修改润色:“九一三”后毛泽东为何要政治局读《晋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2:14:00
“九一三”后毛泽东为何要政治局读《晋书》?

2011年02月15日 07:5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逄先知 金冲及

字号:T|T
11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毛泽东把《晋书》中的谢安、谢玄、桓伊、刘牢之传编成一组,有正有反,让周恩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阅读,以“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为鉴,可谓用心良苦。

本文摘自:《东方早报》2011年1月9日B08版,节自:《毛泽东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主编:逄先知 金冲及,出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毛泽东特别关注中国动乱分裂的历史。1971年林彪突然出走,预示着“文革”的彻底失败,对毛泽东来说是一次最为沉重的打击。中共九大党章上钦定的接班人,怎么会落得如此不光彩的下场?对毛泽东来讲,他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有一个明白的交待,而且这个交待必须说得过去。而且林彪一死,接班人成了空缺,原来的交接班打算全部落空,身后之事还得重新盘算。而这时北方边境又有苏联陈兵百万。为处理好这些麻烦透顶的事,心力交瘁的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调整党政军领导机构,提升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要他主持中央政治局工作。毛泽东还对中央军委办事组的成员说:“凡讨论重大问题,要请总理参加。”(《毛泽东传》)从《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在连续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贯彻毛泽东的指示,讨论重大问题。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是那样的顺利。

虽然如此,当毛泽东心中有难消的郁闷,仍然习惯于从史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972年10月1日,毛泽东通过姚文元向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的朱永嘉布置大字本古籍的校勘注释任务,首次布置的是《晋书》中的《谢安传》、《谢玄传》、《桓伊传》、《刘牢之传》,要求将四传标点简释,合订为一册,上送毛泽东。

又是几十年过去了,研究“文革”史的学者感兴趣的是,毛泽东选读这四篇古文,而且还要政治局的人都读,究竟是为什么?毛泽东要用传记中的哪些事情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对这些问号的破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毛泽东在这个重要时刻的心态。

毛泽东是影射史学的高手,善于以古代之矢射今世之的。但是历史和现实总要有某些相似之处,方可给咏史的人抒发机会。因此,不妨把这四篇古文所记事件的背景作简略介绍:东晋在北方苻坚百万大军压境,江南处于弱势,如何能以弱胜强,克敌制胜,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国家危难之际,谢安出山,率侄子谢玄迎战苻坚于淝水,最终使东晋政权稳定,得以偏安于江南。王、谢两家是东晋的名门望族,是东晋政权的顶梁柱,一直维持到南朝结束,到了中唐时,当然都已经衰落了。当时面临各种危局,谢安这个人临危不惧,对朝廷大局的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谢安字安石,是谢尚的堂弟,童年时就神色沉敏,风宇条畅,受到东晋名臣桓彝的称赞:“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长,官府召用,称病不就,与王羲之、高阳等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谢安隐居会稽东山,放情丘壑,每出游必以妓相随,后人称之为“东山之乐”。善清谈的简文帝司马昱能猜透谢安的心思,说:“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朋友们为谢安对官府的屡召不应,深为感叹地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可见人们对谢安所寄予的期望,恰如当时期望于周恩来。周恩来读《谢安传》不会不注意这两句的,读了之后又该作如何想呢?

1 2 3

相关新闻:

·走下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延安文化怪人拒毛泽东邀请:那里岗哨层层·新春见闻:大年初一12万人和“毛泽东”同过春节·陈晋:毛泽东为什么喜欢读谈法国近代史?麦克阿瑟公然宣布作战计划 毛泽东发电提醒1949年毛泽东首次访问前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