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高中数学试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5:48

【导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从2001年实施新课程以来,笔者就围绕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达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笔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尝试,有了颇多的感触和体会。
         1   培养自主性学习的背景和自主性学习
         1.1培养自主性学习的背景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更要着眼于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自主性学习模式,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有效手段。
          1.2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习能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需要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调控学习状态,并能作出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一般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独立性,即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表现为自尊、自立、自控、自强等。(2)主动性,即积极自觉地学习,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等。(3)自信性,即相信自己能学好,表现为学习困难面前不急躁,学习挫折面前不气馁、学习失败面前能反思并继续努力等。(4)创新性,即能创造性地学习,表现为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等。
        2   教师角色转换
  钱梦龙先生说过:“教师教学必须致力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为了真正做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做好三点:一是感情上相信学生,即相信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尊重学生学习上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时间上支持学生,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体验,避免包办代替,避免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三是行动上精心指导,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把重点放在学法指导上。
        3   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
      数学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工作,其渠道也是多方面的。新教材中有许多素材能运用,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阅读材料、教学配套光盘等,但还不够,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提炼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实践。
   同时,对于“数学世界”中的一些趣题、思维题、规律题,尽量的分化到各知识点上,不定时的出给学生见面,激发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思维美、内在美,感受数学的魅力,陶冶情操,让其对数学有一种渴求。
        4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内情绪化”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调节。
  教师要放松课堂,丢去“严肃性”,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充分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意见,特别对一些独特的看法、思维方式、解题方法,要不惜牺牲上课时间去给予鼓励、表扬、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个别学生的不“正规性”问题,要善意指责,不呵斥,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对话。
     其次,课堂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探讨性和解决的可能性,不过分拔高课标的要求,这是学生思维能得到展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次,知识的检测题目难易要适当,针对本班学生命题,不照抄照搬资料,尽可能让90%的同学能及格,让大部分的同学能感受到学习是成功的,从而具有积极性,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5   创设情境,形成问题意识
  根据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提问。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从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其次是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在数学课的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问题中找出差异性,从非相关问题中找出相关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精心设计一些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引起学生兴趣而又符合学科特点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去解决一些教师安排的跟下面的新课有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的自学。
        5   积极评价,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多肯定、多鼓励、注重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有目的通过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让学生围绕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浅析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    自主学习

[正文]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但是,当前学生学习自主性仍然不高,这与许多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够有直接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这个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成败的问题上,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重新确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通过一系列互动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模式。那么应如何在新课程条件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做好自主学习的基础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知识从生活中来,把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是生活所必需,是他们内心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如讲“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时,我讲了几个省级行政区简称的由来,河北古为冀州地,河南古为豫州地等,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探索氛围,建立自主学习的平台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建立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去质疑,去探索,去创造,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尝试操作,自己决定探索方向,要诱导联想,捕捉灵感,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以学生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如讲“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结合学过的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自己总结出影响世界气候的因素。另外,我还举出“俄罗斯位于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为什么成为终年不冻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的意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合出这是洋流作用的结果。课堂上能让学生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学生能对所知识大胆的质疑,这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精神。

    三、挖掘认知潜能,推动自主学习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识,也包括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具体的对象概括化,成为学习新知中可利用的认知条件,这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如讲“保护水资源”时,对于生产和生活出现的水的污染和水的浪费问题,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及解决的措施。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加强意志培养,指导自主学习

意志品质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保证和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不是生来就有的,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培养。现代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这要求教师不断对学生在学习上提出新的要求,这种要求需要学生学习离不开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对问题解决有顽强的意志力。

例如,在教学中某些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动手实验等方式自己探究,得出结论,这个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如讲“聚落”一节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我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从利弊两发面发表了看法,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也学会了辨证地分析问题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终身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怎么办》:徐州市教育学会编 开明出版社

    2、《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胡明根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第10期

    4、《变教为探,拓宽学生地理自主学习空间》:《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第4期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学习要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的弊端,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特征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学习对象,达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且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与过程,它在操作上主要包括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复习等程序。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即自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自觉的获取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自主学习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座位形式是分组转座式,而不再是全体面对教师与黑板。这一简单的空间改变带动了课堂结构变化,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课堂学习质的变化。在时间上,提出了“自主学习的生命尺度是自主学习的时间”的理念。一般情况下,要求每节课拿出一半以上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二、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性学习分为自动学习、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三个层次。多数学习者只能处在自觉学习的层次上,甚至还有部分处在自动学习这一最低层次上。自主学习则是终身的活动。

(一).培养兴趣

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教师通过表扬、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从自己微小的进步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循环往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另外,学生能在讨论中发觉有问题并不一定完全需要依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解决,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在教学中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点石成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但是,学无定法,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个人特点、学习内容、实际能力水平,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学生能较易掌握,有较强操作性的方法。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学会自学,按照一定程序主动使用合理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他们就会自觉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死学”为“乐学”“活学”,就会采用最优化的学习方式从事学习活动,使学习任务能够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这才是打开自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维、正确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指导学生用语言有顺序、有条理地阐述所学政治、哲学、经济学中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思维程序,是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引导方法。哲学、经济学学习中,对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矛盾的普遍性、价值、价值规律等抽象知识,从直观到抽象。

(三).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学生虽然有自主学习的意愿,但常常困惑于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采用了“自我阅读法”、“自主分析”,帮助学生在自学时把握重点、难点。同时也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教材、材料,寻找其中的重点。并让学生尝试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问题提出后,就要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一系列自主活动,发现新知,感悟数学思维方法,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在探索中最常用的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转化法、调整法、猜测法、实验法等,这些方法要使学生运用自如,灵活应变。利用图书与网络资源、参看资料,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虚心向别人求教,学会与人讨论,辨证认识别人的观点等,也都是探索问题的重要方法,这能使个体在探索问题有困难之时,通过帮助,解决问题,应用这些方法的学习只要个体是积极的、主动的和创造性的,也是自主学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适时调整解决方案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

浅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学习、合作探究、评价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要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所谓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能动的主体,是教师"探究性地教"和学生"探究性地学"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下面本人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情景是指外语交际的社会情景。我们知道,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为此,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要使学生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问,从而诱发探究的欲望,激活探究的思维。目前,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校园网的普及,瑞博数字化平台的开通,它们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创设良好语言情景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英语教学中营造生活情景,使课堂生活化,把学生置于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语言情景之中,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供“场所”,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作好铺垫。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情景,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还要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外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各种社会情景理解和掌握语言所含意义,从而达到为交际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感悟语言  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只要是学生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教师要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够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知语言,要求学生简要表述探究中的难点、疑点,要求学生不重复、围绕主题提问题。面对学生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还可以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三、自主选择,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已见的特点,使大家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众所周知,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探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探究还有助于弥补教师难以面向存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从而让大家达成共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对探究有困难的同学给予辅导和帮助。

合作探究既需要学生一起通过观察、思维、归纳、概括才能得出结论,也需要教师在关键处作恰当点拨,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明确用法,理清结构。

四、激励评价  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评价,作为一种较重要的师生沟通方式,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评价几次就会出现更多的好学生。以往的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评价没有贯穿在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中。以往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裁判员”,这常常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从课程改革评价的根本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学生应该参与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为此,我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合作精神、探究意识等,让学生参与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可让学生找对子互评,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最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每月一次的英文书法比赛,优秀作品会贴在班内墙上展览;每日课前三分钟英语“Daily report”的同学会获得掌声;积极参加校英语角的同学会得到表扬;每期的黑板报上都开辟出一角刊登由同学们亲手搜集的英语名言……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注重评价的激励性,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上了英语,尽管有部分学生在笔试测验中不一定会获得好成绩,但他们在其他方面有着亮点,同样会受到同学、老师的关注。他们对英语学习会有一种持久的兴趣, 也会产生一种探究的意识,从而慢慢地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英语的能力,也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1. 《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崇善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淮南市田家庵区淮化小学 王 琴

    在一次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阅读教学同样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他主学习”、“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皮连生认为,“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和相对性等特征。“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把学生放在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实践“我要学”
    “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分野,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关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学中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疑是一个好的途径,而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课件再现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情景,以“看了一个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画面,你想说什么?会有什么疑问”质疑,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走向生活》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文本之一。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训练:1.朗读课文题目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了许多问题,并动手在黑板上写了出来。2.学生把提出来的问题整理、归类,成为有共性的问题。3.带着这些有共性的问题,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理解了哪些,在解决了的问题上打钩。解决了问题,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怎样才能取得采访成功?”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寻找答案,从采访的准备、采访中注意的问题两方面谈一谈。4.创设情境,模拟一次“采访”。学生在获取了采访成功的秘诀后,迫切想展示一下自己,于是采访活动有声有色。
    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我要学”意识贯穿整个学习中。
    二、参与目标制定,坚信“我能学”
    在自主学习中,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拿上述《走向生活》的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这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程,学得快的拓展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学得慢的能“保底”就行——达到基本训练要求: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由于学生参与了学习目标的制定,无论是学优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很大的学习热情,在力所能及的学习成果中,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我能学”的思想。
    “知识是什么?是学生自己的问题。”《黄河象》一课的教学中,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研读,问题的解决仍然在于学生的研读。比如:大象的尾椎骨哪儿去了?学生由大象这么完整,连舌骨都在,为何独独尾椎不在,产生了疑问,于是产生了各种假设。教师参与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比如:象儿子为了救遇险的象爸爸,大鼻子一卷没卷着,把尾巴给卷掉了,这样,尾椎骨就不在了。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学生更充满探索的勇气和热情。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知识,创新始于问题,信心来自探索。
    三、自主选择内容与方式,达到“我会学”
    叶澜教授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如教学《暮江吟》这首古诗,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尽显其能,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
    又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中,学生自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谈一谈喜欢的原因。学生们积极踊跃,有的说喜欢小男孩,因为小男孩非常懂事;有的说喜欢阿姨,因为阿姨有爱心;有的说喜欢小女孩,因为小女孩也像她妈妈一样有爱心……
    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无疑会越来越强,从而坚定了“我会学”的信心。
    四、反思教学过程和成果,作出自我评价,成就“我善学”
    学生自主学习还表现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并对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学生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归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对某个问题百思不解时,教师要作适当的讲解;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要设计精当的练习……如《鸬鹚》中有这样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往船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这里的“抹”字用得非常传神,而这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它的情味,我提示学生试着换一个词。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快就把“抹”换成“敲、赶、挥、磕、摆”等词,通过朗读比较,入境体会,觉得都失去了原文的韵味。至此,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抹”是那么轻轻巧巧、毫不费力,好像渔人手中拿的不是长长的竹篙,倒是一截小棒,写出了渔人动作的熟练,也写出了鸬鹚训练有素。
    又如《坐井观天》一课中最后两个自然段——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学生对这两个“笑”一时不能理解。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找答案:青蛙生活在哪里?他每天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他相信小鸟说的天“无边无际”吗?通过讨论,学生茅塞顿开——原来青蛙在笑话小鸟呢!前一个“笑”是讥笑的意思。小鸟生活在哪里?他告诉青蛙自己飞了一百多里,青蛙却认为自己“说大话”;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青蛙天无边无际,却遭到了青蛙的讥笑。小鸟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能说服青蛙,于是笑了。这是什么笑?学生豁然开朗——是“无可奈何”的笑啊!
    在教学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促使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份自尊心和自信心,事半功倍中,提升“我善学”的感受。
    五、拓展阅读教学的天地,实现“我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不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的逻辑。他还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阅读教学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在《向往奥运》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作者到底向往奥运会的什么?在这些内容中,哪些是你所向往的?学生通过搜集历届奥运会的申办口号、申办活动、设计会标等,从中了解通过申办奥运会,这些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给他们的城市带来哪些影响及第一届雅典奥运的举办意义,顾拜旦爵士对奥运发展的贡献,中国清朝末年首次参加奥运会的耻辱等等。学生从中了解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人们的盛情,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水火交融的圣火点燃盛况;观看网络视频的同学再次重温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喜爱建筑的同学展示北京各个新建体育运动场馆的图片;大家欣赏张艺谋为北京申奥拍摄的宣传片,结合全中国兴起的“全民健身热潮”以及自己的运动体验,表达出对奥运的赞美,对奥运给国家,给城市,乃至给人民带来的美好的喜悦。正是这样广阔的学习空间,丰富的信息资源,正是这样自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奥运精神有独特的理解。这就是开放课堂的魅力,它为学生提供着不同的思维维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整个生活相等,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图书馆、电视、网上阅读、旅游……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增长知识,拓展见闻,增长文化积淀,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动机、参与目标制定、自主选择内容与方式、反思教学过程和成果、拓展阅读教学的天地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原载《安徽教育》2009.6)

浅谈新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 。在《课标》的五条基本理念中,第四条有这样一段话:“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这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各项具体活动中能发挥主动性,自觉地乐于、勇于、勤于去进行各项教学实践,自觉、主动地去学,这就是我们理解的自主学习。

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这需要从当代先进教育理论中去找答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它认为的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科学教育的必然结论。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中也强调师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 。依靠学生查找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负担重,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过程抓起,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学习效率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见解最易独到。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还蒂固根深。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也就是教师没有提问时等待教师提问,回答了提问还要等待教师鉴别回答正确与否,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复制知识。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这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3承认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教师可多安排他们进行物理实验;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教师应鼓励他们带着问题去做调查研究;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学习的乐趣,更加主动地去学。

2 抓住教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的作用

过去的教科书仅是知识的载体,是供老师传授知识的文字资料,教材编写从指导思想上不是考虑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而《新课标》明确提出“教科书应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教材中,设置了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栏目和内容,如“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做一做”、“说一说”等,从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主要作用如下: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十分注重情景创设,比如在教科书第二章第5节,开头设置的情景就让学生去思考一个最古老的问题:“为什么一片树叶、一块石头都能往下掉?它们下落得一样快吗?为什么?”这是一个经过两千年才被人们搞清楚的问题,教科书从人类认识运动的历史角度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了伽利略的逻辑推理。

2)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让学生自觉地走进自主学习的境界。教科书中常常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来引入问题,比如在教科书第二章第1节“重力”中,先设置了一些情景,给出了六张图,都是同学们在生活中熟知的事情,学生看这些图片,进行思考,回答问题。因为图中的情况来自他们的生活,结合他们初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身的经验,回答这些问题应当没有困难。而且,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对重力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很容易地进入角色,走进自主学习的境界。又比如在教科书第二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抽象出问题,在“不同质量相同的力”和“不同的力相同质量”的情况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定性地体验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入实验探究,寻找牛顿第二定律正确的表达形式。 

3)从设计学生活动出发,让学生在经历活动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学生的活动,比如在编写“位置及其确定方法”时,安排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你能想出一种方法来表示课桌上一块橡皮(可看作一个点)的位置吗?画一张图来表示你的想法。”让学生先自己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为坐标系的提出和用坐标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打下了基础,自觉地掌握坐标系的知识及其应用。

4)从设计实验探究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利用教科书中引入了许多中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以趣味吸引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比如在第二章第3节“摩擦力”中,先用三幅漫画,引入问题: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是不是也可能产生磨擦力?。接着又用两张漂亮的彩图让学生说说利用静摩擦力的事实。利用这些图片对学生的视觉有冲击力,新颖有趣,教师设计合适的实验探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像科学工作者那样作研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中来,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适当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或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的否定,应该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中正确合理的成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从新《课程标准》中选择,同时,也应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物理科学的探究兴趣的目的。另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在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应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在容易出现困难的地方给予提示,使学生保持不断探究的信心。

3)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而应该分组进行,每组 2~3人,组内分工要明确。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使每个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方法。课改能否成功,教师是关键,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学生。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用好教材、搞好实验、组织好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