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裤真正官网: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适用诉讼时效规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8:19


针对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存在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22日作出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1]14号)。该解释为劳动争议案件中许多模糊和有争议的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应当说该解释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但笔者对该解释第三条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该条解释的第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笔者认为该条解释将诉讼时效和仲裁时效混为一谈,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产生极坏的后果,同时与我国民法的基本原理相违背,建议对该条款款立即进行修改。
一、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时效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当事人因劳动纠纷向劳动争议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定期间。《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作为一项新的时效制度已经在劳动法中做了明确规定,并在劳动仲裁中广泛使用。
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机关问题的通知》(劳动部(95)338号)指出:劳动法第82 条对一班情况下仲裁申诉时效做了规定,《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3条第2款“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前款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的规定是对特殊情况的特殊规定,应当继续执行。在实践中,仲裁委员会也是按照劳动部的这一规定执行的,这实际上是说 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时效一班般情况为60日,但在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仲裁时效可以延长。
二、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的关系,在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是适用仲裁时效还是诉讼时效?
《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是所有民事案件普遍适用的时效;而劳动仲裁时效是一种特别时效,仅适用劳动争议这一特定民事法律关系。在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是适用仲裁时效还是诉讼时效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仲裁时效在诉讼阶段仍然适用,应审查当事人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时是否超过了仲裁时效,对已经超过仲裁时效又无不可抗力和正当理由的,一律驳回起诉讼请求,很显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超过仲裁时效也就超过诉讼时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1]14号)第三条的规定就是这种观点的集中反映。另一种观点认为,仲裁时效是当事人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时效,仅适用于仲裁阶段,而不适用于诉讼阶段,对于超过仲裁时效仲裁机构不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只要当事人在法定的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都应当按照《民法通则》所确定的诉讼时效来审理,而不再审查当事人是否超过仲裁时效。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对第一种观点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则持反对态度,理由如下。
1、最高法院该司法解释第三条将劳动者实体权利的诉讼时效由两年缩减到60天,不知依据是什么?《立法法》第8条规定,对于民事基本制度和诉讼仲裁制度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法律。劳动者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属于基本的人权,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使之"缩水",很显然是属于越权,系越权解释,违反我国《立法法》等有关法律规定。
2、《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说明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在只能够在仲裁阶段试用,而在诉讼阶段不应适用,有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是仲裁机构应当受理的依据,而不是人民法院对案件如何处理的依据。更不是人民法院做出实体权利处理的法律依据。
3、劳动争议属民事法律关系,应当适用民法的有关规定。劳动法源于民法。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仍然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双方因权利义务产生的纠纷,各国仍然按民事纠纷来处理,适用民事诉讼程序,我过现在所有的劳动争议案件均在民庭进行审理,这一切说明,劳动争议诉讼属于民事诉讼的范畴。审理民事案件,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首先适用劳动法,但劳动法并没有诉讼时效的规定,当然应适用普通适用的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
4、法院受理这类劳动争议案件后,如果再去审理当事人申请仲裁是否过了仲裁时效,有无正当理由,实际是在审查仲裁机构的不予受理是否正确,这与我们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宗旨向悖。人民法院不是对仲裁机构的的裁决进行评说。而是对当事人的请求是否正确应予支持。仲裁和诉讼是两种不同的程序,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在诉讼阶段再去审查仲裁机构应否受理,这一做法无法律依据,还有从诉讼阶段回到仲裁阶段的嫌疑。

三、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已经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对违法行为的变相保护,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让人民群众感觉到这不是善法,而是恶法。
当前正处于改革阵痛期,企业效益不好,职工工资被拖欠的现象比较常见,这种拖欠多是今月推明月,在不断承诺中慢慢积攒而成的。职工作为劳资中的一方往往处于弱势,在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般不愿也不敢与资方因工资拖欠对簿公堂,往往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问题。是对企业的莫大支持。可是按照该规定,只要单位拖欠工资,职工就要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否则司法机关就不保护其实体权利。换句话说,欠资职工要想得到法律的保护,每两个月就必须要去仲裁一回,不管拖欠的是5元还是500元。可以想象这样要耗费职工多少精力和时间,他们有没有精力再去打这个官司。职工虽然一直追索工资,用人单位并不否任工人的工资,而是一拖再拖。工人再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申请仲裁,但用人单位却矢口否认,往往一句"他一直没有来要工资"就了结了。这实际是将诉讼的成本转移到本应受到保护的劳动者身上,违反了劳动法保护弱者权益的立法精神,也未考虑到社会实际情况,明显是脱离实际的书斋立法。当前许多基层法院依据这个规定驳回了这类被拖欠工资、养老金的诉讼。劳动者并没有感到《劳动法》在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相反在损害他们的利益,这对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是很不利的。
四、建议对该条款作如下修改。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依据《民法通则》有关诉讼时效的有关规定审理。


贾素芬 [第1楼]    发表于: 2003-06-05 16:27        引用此帖

新成员


组: 论坛成员
发表总数: 3
会员编号: 5?01
注册日期: 2003-06-05
短消息

我找了一些相关资料贴上来。


贾素芬。

谁来维护她的权益

——质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有关规定

《法制日报》社通讯员、西安联合大学教师 褚宸舸

四十八岁的西安市工贸中心女职工L最近十分苦恼:她按照单位规定,从1996年开始内退。几年来单位换了几任领导,每换一任都要拖欠她们几个月工资,到今年九月份一算帐,三年共拖欠了十一个月工资。同时拖欠应缴统筹金、医疗保险金等已经五年,两项总计一万余元。另外单位从个人内退工资中扣除个人应缴的"两金"也挪作它用。在多次讨要无果的情况下,L到西安市劳动局申请仲裁,却被告知工资问题已经超过仲裁期限, "三金"问题不在劳动局仲裁范围内,因此对于她的仲裁申请,劳动局不予受理。

劳动局的答复并无错,《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按照法律规定,结合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多、标的小、案情简略的特点,为了节约诉讼成本和审判资源,我国把政府劳动部门的劳动争议仲裁作为诉讼的必须的前置程序,也就是说对于劳动争议只有不服仲裁结果或仲裁不予受理的才能到法院诉讼。L欲去法院诉讼,却被过来人告知,2001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1]14号)的规定对她十分不利,十有八九要被驳回诉讼请求。她现在是彷徨不安,感觉求告无门。

这个司法解释的第三条是这样表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这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即象L这样的劳动者的权益谁来维护,怎样来维护?《劳动法》第82条所谓的劳动者争议发生之日,根据劳部发[1995]309号文件,是指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其立法初衷是为了及时有效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提高仲裁部门办事效率,减少案件的积累。然而,由于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劳动者与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往往先通过行政途径或内部反映的方式寻求保护,加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一定隶属关系,职工因害怕报复不愿与单位搞僵,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仲裁,造成权利的丧失,因此仲裁申请时效成为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羁绊。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11月30日刊载的《劳动法》疑难问题研讨会综述谈到,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和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引入民法的有关规定,对于劳动者有证据证明曾向单位提出请求,或到行政部门信访举报的,应当按照民法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诉时效也可中断,在处理劳动争议时,仲裁部门应当适用60天的时效规定,而法院应当按照民法通则时效两年的规定来审理。

但最高法院该司法解释第三条将劳动者实体权利的诉讼时效由两年缩减到60天,不知依据是什么?这里面实际包含两个问题,一是该规定是否合法;二是该规定是否合理。

《立法法》第8条规定,对于民事基本制度和诉讼仲裁制度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法律。劳动者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属于基本的人权,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使之"缩水",是否属于越权呢?

当前正处于改革阵痛期,企业效益不好,职工工资被拖欠的现象比较常见,这种拖欠多是今月推明月,在不断承诺中慢慢积攒而成的。职工作为劳资中的一方往往处于弱势,在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般不愿也不敢与资方因工资拖欠对簿公堂,往往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劳动者就放弃了索取自己工资的权利。可是按照有关规定,只要单位拖欠工资,职工就要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否则司法机关就不保护其实体权利。换句话说,欠资职工要想得到法律的保护,每两个月就必须要去仲裁一回,不管拖欠的是5元还是500元。可以想象这样要耗费职工多少精力和时间,他们有没有精力再去打这个官司。这实际是将诉讼的成本转移到本应受到保护的劳动者身上,违反了劳动法保护弱者权益的立法精神,也未考虑到社会实际情况,明显是脱离实际的书斋立法。

据了解,当前许多基层法院依据这个规定驳回了诸如L这类被拖欠工资、养老金的诉讼。司法解释里面虽规定"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但因为没有解释何为"正当理由"因此不易被法官适用。特别是追索工资这类的举证由职工承担明显难以实现,哪个资方会出具欠资文书呢?职工虽然一直追索工资,但资方往往一句"他一直没有来要工资"就了结了。在笔者看到的西安市碑林区法院的一个判决书中,单位拖欠职工三年的工资、医疗费就这样被法院一笔勾销了,而且判决对当事人诉状中要求责令单位办理正式退休手续的诉讼请求竟然不置可否。当事人是一个工作三十多年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劳模高级知识分子,试问难道退休这样的权利也因超过60天的仲裁时效不能受到保护了吗?

劳动者的权益应该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这不但是法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



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适用诉讼时效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湖北省高院意见1 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作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适用证据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理解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 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程序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程序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劳动争议案件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08) :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程序的规定【2011-03-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程序的规定1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