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设计:没有人类的北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49:13
 

以下文字都是我胡思乱想出来的。

如果有一天,北京这个臃肿的城市突然没有人了,而且一直没有人,一万年后才有人,它会变成什么样呢?你会说,怎么就没人了?您还别说,真有这个可能。而且还不是因为核战争让人类消失,说不定天天喝牛奶就能让我们种族灭绝。有科学家研究发现,现在男人的精子含量越来越少,原来一个人有1.5亿,现在只有3千万,过些年说不定就真没有了,因为精子减少的速度是加速度的。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突然有一天,中国没人了,世界没人了。

北京空城后大概会是这样。首先,没有人就意味没有电。它到了晚上会万籁俱寂,不管是王府井还是后海。没有电就意味它会出很多问题。到了冬天,由于没有暖气,很多房子的水管会被冻破(假如里面还有水的话),各种动物会占据这座城市,哪怕是禁区广场,它们也会用民主的方式在这里栖息。也许你会说,如果没有人类,北京可能很快被沙漠吞没。我倒不这么认为,由于没有人类,也意味着没有人为破坏环境,杂草丛生,反而会减缓沙漠的扩张速度,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减少和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地球的环境比有人类居住的时候变得更加和谐。

下面我们就一步步来想象没有人类的北京会是什么样。

第一年:最先发生变化的是挂在天安门上面的毛主席像,这个标志性物体一直以来是天安门的组成部分,每半年多会更换一次。没有人类,一年后它会因风吹日晒而褪色、脱落。当然,由于没有人类活动,以宽阔闻名的北京各大街道开始长满荒草,它们先从路边向路中心蔓延,然后是柏油路出现裂缝的地方,还有一些相对比较老的楼房,也会开始长满蒿草。一年后的北京,有点像一个被废弃的城市,看上去有点破旧,但是还能看出它昔日的繁荣昌盛之类的图景。只是统治这座城市的主角由人类慢慢变成了飞鸟和爬行动物。而北京动物园里的大多数动物由于无人喂养而饿死,只有蛇与乌龟之类的动物由于耐饿还继续生存。直到有一天关闭它们的牢笼因为损坏而让它们逃生,重返大自然。它们能等到这一天。

第二年:路上的蒿草越来越高越来越茂盛,紫禁城,这座王权象征的建筑群,已经变成了乌鸦、麻雀、燕子以及其他飞禽的天堂,一些年久的楼房因为漏水而开始出现裂缝,空气和水的侵蚀让更多的建筑物出现松动,曾经的古迹开始出现风化现象。

第五年:昆明湖、北海、中南海等城区内的湖水慢慢干涸,湖里长满各种芦苇、杂草,野鸭、野兔、野鸡等小型动物将这些回到天然状态的区域变成自己的迪斯尼乐园。花了好几十亿建造的鸟巢体育场如今真正变成了鸟的家园,但是那些从外部看上去比较雄浑的钢筋已经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生锈,它的颜色不像现在这么凝重,而是变得像一个微醺的女子,微微泛红。CCTV大楼现在还不会坍塌,它至少还能扛上五年。而北京环路上的立交桥由于风化和蒿草的侵蚀,开始松动,而钢筋连接处由于空气与水的侵蚀和热胀冷缩的影响,都将摇摇欲坠。而故宫、北海、景山、前门、钟鼓楼这类文化古迹在第五年开始坍塌,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这类建筑看上去还很结实,但是众多鸟类筑巢会加速连接处的松动。大批楼房因为漏水而受到侵蚀,建筑时间稍久一点的房屋开始坍塌。京广中心这类地标性建筑会变成风干的木乃伊,从外观上看,丑陋无比。

第五十年:如果这时鸟瞰北京,是一种凄凉的景象,比当年鸟瞰震后的唐山好不到哪去。不同的是,这时的北京,城市的特征被自由生长的植被掩盖,那些比较高的楼房,差不多的都坍塌了。没有坍塌的差不多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古罗马遗址或圆明园遗址的样子,隐约中你还能看出点原貌。鸟巢的形状还在,大裤衩基于力学原理的倾斜结构在十年后会向当初的设计师发出一次挑战,告诉设计师这个美好的创意在没有人的时候只能维持几十年。

第一百年:如果这时候你有幸来一次北京,你会感叹,这是多么美好的大自然啊,到处是飞禽走兽,金水桥上长满杂草,天安门城楼下,你试图寻找“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木匾,很遗憾,它早被蚂蚁之类的小动物和雨水吞噬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连接处都剥落了,拂去尘土,你还能分辨出虎门销烟、南昌起义……对了,那个国家大剧院,只剩下一个轮廓。而鸟巢,只是一堆废铁,上面长满了各种杂草和树木。大裤衩好像还不如周边的建筑,因为它的倒塌会比其他方形建筑死的更难看。

第五百年:北京就是一个遗址。这五百年间,北京因为风沙、暴雨,这座人类在地面上制造出带有各种棱角的建筑都被慢慢抹平,它更像是连绵不断的山丘,森林会从北京的西部向东南方向蔓延,将整个北京覆盖。

第一千年:那些最顽固的东西,钢筋混凝土、塑料、玻璃开始分解,大自然像姑娘清除脸上的雀斑一样,尽可能用最好的、最快速的方式消除人类一度带给这个世界上的特有的东西,收复失地,恢复自然。

第五千年:这时北京会是什么样呢?你现在去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看看,就是那样。大自然把人类文明的降解成丰富的营养,供各种动植物享用。这时你再找人类的遗迹,估计只能挖地十米,哦,天哪,你猜你看到了什么?

============


 上面这些文字都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可能某些东西的变化程度不会象我想象的那样,但基本上是,一旦人类不再统治这个世界,世界就会恢复它的原貌。所谓文明,不过是人类自己把玩的一种东西,目的是为了消解寂寞。而我做出的上述想象,完全是因为一本书——《没有我们的世界》。

我最初只是出于好奇去翻这本书,看着看着就感觉有些悲怆了。看完后的感触是,人类其实是多么渺小啊,貌似他们可以统治这个世界,最终都会被化解成无机物,包括我们人类创造的文明。你可以在书中看到作者描述的未来是多美好,但是那个世界没有人类。这就是,你永远不可能穿越时空隧道到达另一个世界的原因。

作者艾伦·韦斯曼是个记者,他用大量的采访和调查分析,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人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而且是一步步变成什么样子的过程。有一次,《发现》杂志的编辑跟韦斯曼说:“如果所有的地方人类都消失的话,地球会是什么样子?”于是韦斯曼按照这个思路开始想象……

这种想象需要科学依据,韦斯曼开始采访,这可不是个好差事,你可以去描述过去,因为有史料记载指导你如何下笔,但是科学准确描述未来,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它不同于科幻小说,可以尽情想象,你必须建立在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这样才能有根有据。

韦斯曼为了能全面描述没有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选择了很多地方作为样本,然后分别去推导出该处将来的在没有人类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子,甚至包括一些我们发明创造的物质——混凝土、玻璃、塑料、钢铁,它们将来都是如何消解成尘土的。

写这本书,不仅需要很好的思路,也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它涉及到遗传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等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自然科学领域。但是,这本书阅读起来像是科幻小说,又像是看约翰·巴勒斯的《清新的野外》,十分优美。一本科普著作能让你同时看到科幻和散文的感觉,很不容易,但这些文字却又时刻严肃地提醒着人们,我们在主宰自然的时候,其实正在一步步为自己掘墓。

有人会说,将来的事情,我们管不着。可是谁知道将来的某些事情就会发生在明天呢,说不定就让你赶上了。也许每一个读完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冲动——如果我要是出现在没有人类的一万年之后该多好啊。这本书给人的启示是——虽然通过假设来描述一种虚拟的未来,但确实也让我们看到一点,如果人们真正做到了尊重环境、爱护环境,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就是美好的。今天我们发现周边环境有各式各样的不美好的东西,都是人类自己制造的。

艾伦·韦斯曼是很热爱地球的,所以他写的很细致动情,但是不管人们怎么去用文字描述我们的世界,其实都起不到警醒作用,在利益面前,谁还去顾及环境与生命呢?

您说是不是,李长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