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虚空任务:人民日报-人民网 坚守手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5:34
坚守手艺
——王亚雄与传统技艺
王文章
《 人民日报 》( 2011年02月13日   08 版)

图为黄苗子题字王亚雄设计制作的《蝉之鸣》书封。

惟金石可长久 只富贵不妄求 黄苗子题 王亚雄刻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推动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在喧嚣、趋利的市场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传递而来的传统手工技艺,还有生存的空间吗?它存在的价值在哪里?还会有人以执著坚守的信念和辛苦的劳作去从事这些手艺吗?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亚雄以自己不懈的实践,对这些问题作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王亚雄以手工制作家具、文房用具、茶具酒具和其他陈设器具,并从事学术和书籍装帧等项工作。他曾留学日本多年,归国后居住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竟能一以贯之、毫不动摇地从事手工技艺创造,在我的印象中,他信念的坚定,对技艺追求的一丝不苟,似乎没有过一丝的游移。为什么坚守?王亚雄告诉我,传统的手工技艺是宝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失。他还说,“日用即道”。这既是他作为手工技艺的传承者所秉持的技艺创造的宗旨,也从生活方式的层面说明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认识,或许是王亚雄乐此不疲的思想基础吧。
王亚雄的每一件作品,大至家具,小至可握掌心的葫芦砚,都是难得的艺术品。他的作品,首先是形制创造上构思精妙,品格雅致。还有一些陈设制作,不事雕琢,自然质朴,也同样透射出古朴脱俗的品格。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寄寓的传统文人的审美理想,也可以看到现代人崇尚自然之美的一种时尚品位。以传统手工技艺从事生产性创造,做出品格,显出雅致,洗去雕琢的俗气和不陷于粗陋,是我看王亚雄作品的第一印象。其二,是其作品品质的纯真。他的作品的材料,有不少来源于葫芦、灵芝、石头、砖瓦、竹木等等,不管经济价值高低,他都一丝不苟地精选。他的作品有不少是与漆艺结合在一起的,包括漆艺在内的各个生产程序,他都完全使用自然材料,绝不因材料的难得和工序的繁杂而稍有改变。我们看到当代一些传统工艺美术品质量的降低,一方面是制作技艺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材料品质的粗劣所致。而王亚雄的作品,从地道的手工技艺和高品质材料两方面的结合,达到了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其三,王亚雄的创作追求艺术境界、文化品格和审美理想的显现,但每一件作品又都是生活实用品。传统工艺美术的很多类型,大都是从生活实用品的制作演变而来,从生活实用品到追求审美表现,不少类型发展为单纯的艺术品。在当代,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功能,主要分为实用制品和艺术制品两类,生活实用品当然也追求审美表现,但这两种类型追求的主要方向是不同的。王亚雄却是把便于实用与艺术个性融为一体,在他的作品中这两者结合得完美,使人难以评判哪一件是实用品或艺术品。“日用即道”的“道”,非常道,既是要坚持充分体现手工制品“用”的本质特性,又要追求作为手工,同时也是作为精神创作物的文化内涵、情感内涵。王亚雄的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行家的肯定,他数十年如一日不变初衷的追求,也同样是值得年轻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者学习的一种精神。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亚雄作为黄苗子先生的学生,其成绩的取得,除了自身的努力,离不开郁风、黄苗子两位艺术家的教诲。郁风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年届九八的黄苗子先生身体尚健,面色红润,思维清晰,言语清朗,仍握笔有力,写出的字仍有鸿朗高畅之风。王亚雄多年在两位老人身旁,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得益良多。黄老的书法作品,王亚雄多有刻制;王亚雄制作的砖瓦砚和竹刻上,也都有黄老的题铭。这些合作的作品,更以独具的品格耐人审视。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必将以科学发展而崛起,文化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手工技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成为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当今时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王亚雄以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