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凉夜已成梦小说:长江江豚仅剩千余只 或在15年后消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25:46

长江江豚仅剩千余只 或在15年后消失

2011-01-27 09:37:06 来源: 南方都市报(深圳) 跟贴 209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今年1月初,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出现了十来只浮出水面的江豚黑黝黝的背脊,立刻成为广泛传播的新闻事件。人们冀望这是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的景象,而科学家监测的数字却是如此冰冷--这一物种正以每年5%- 10%的速度减少。


江豚“晶晶”与第一个孩子“陶陶”,这种天伦之乐没能持续多久。 资料图片


这头江豚被发现时,嘴部因受伤严重感染。 资料图片


洞庭湖长江口的运沙船连成了片,洞庭湖江豚已经被迫与长江分离,成为相对孤立的群体。 南都记者 杨传敏 摄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流域的特有淡水豚类,和亚马孙河的亚河豚、巴基斯坦的印河豚、印度恒河豚同为四大淡水豚。2002年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琪琪”离世后,再无白鳍豚被发现,科学家宣告其“功能性灭绝”。

●长江里的江豚,只在这条水系上分布,是中国的特有亚种,如今数量可能仅剩1000余只,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或在15年后消失。

今年1月初,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出现了十来只浮出水面的江豚黑黝黝的背脊,立刻成为广泛传播的新闻事件。人们冀望这是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的景象,而科学家监测的数字却是如此冰冷--这一物种正以每年5%- 10%的速度减少。

长江淡水豚的生存状况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继“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之后,它的近亲江豚又陷入了危机。

武汉光谷是正在崛起的科技C B D,在这座正在大兴土木的城市东南郊区,一块发黄变旧的指示牌“白鳍豚馆”———指向一条略显荒芜的小路,快走到尽头转弯处,能看到蓝白相间稍带现代气息的建筑群,三只嬉戏的白鳍豚塑像相互缠绕指向天空。

这是中国唯一的白鳍豚馆,但馆中已无白鳍豚。2002年,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琪琪”在这里孤独离世。近10年过去了,人们甚至没能在长江里再发现它的同类。豚类学家宣告白鳍豚“功能性灭绝”(50年之后若再无发现才能宣告此物种灭绝),但白鳍豚馆不愿更名,仍固执地保留着原来的名字。

“琪琪”生活过的地方,如今饲养着5只长江江豚,科学家们正在对它们的生活习性进行研究,期望这个物种能在人的保护下延续。江豚是白鳍豚的近亲,两者都进化上千万年,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自然的天敌,它们的逐渐减少甚至灭绝,只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按照中科院水生所豚类监测网的数据,江豚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目前,长江江豚可能仅剩1000余只,或许15年之后,我们便很难在自然江湖中与它再见。

唯一的“琪琪”

第一只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也是最后一只

淡水豚的保护是从白鳍豚开始的,但随着“最后的白鳍豚”“琪琪”的去世,一切似乎已黯淡下去。白鳍豚馆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挂在门口的馆名已发黄,馆中空余“琪琪”和“珍珍”发黑的标本,还有“琪琪”在1岁时被捕获的黑白相片。

琪琪是一头雄豚,享年22岁,相当于活到了人的80多岁。它是第一只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也是最后一只。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流域的特有淡水豚类,和亚马孙河的亚河豚、巴基斯坦的印河豚、印度恒河豚同为四大淡水豚。这一物种在中国土生土长,国人对它的认识,却恰如流星一瞥,还未看清,已不能挽留。

中国对长江淡水豚的研究,始自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对外开放,一些外国科学家给中国政府写信,希望研究长江里的白鳍豚。中科院水生研究所研究员王丁,现在是该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带头人,他回忆说,当国务院问中科院有没有白鳍豚的资料,才发现国内科学界对这个物种知之甚少。白鳍豚研究课题组因此成立,由原来研究鱼类的陈佩薰担任课题组组长,一切几乎是从头开始。

1980年1月,1岁多的幼豚“琪琪”来到了研究所。它在被捕获的时候还受了伤。最开始,人们连“琪琪”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试着喂它吃肉吃菜吃鱼,最后才知道它只吃鱼。这时候,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白鳍豚还有200余头。科学家们开始设想,为“琪琪”寻找女朋友,让它们在人工环境下自然繁殖;如果有可能,还要在长江里找到更多的白鳍豚,把它们分别保护起来。

物种保护,国际上公认有三种办法,王丁说,一种是通过保护它生存的生态系统,让它在自然环境下继续存在,这叫做“原址保护”(如保护长江);一种是把物种迁徙到一个更适合它的环境,这叫“迁地保护”,属于在半自然状态下的保护(如选址湖北石首天鹅洲作为白鳍豚国家自然保护区);第三种,则是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来延续物种。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