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巫蛊术小说免费: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0:59:36
8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


    (一)列宁在《哲学笔记》里为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一书所做的摘要里写道:“人是需要理想的,但需要符合于自然界的人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接着引用了费尔巴哈的话:“我们的理想不应当是被阉割的、失去肉体的、抽象的东西,而应当是完整的、实在的、全面的、完善的、有教养的人。”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去达到这个理想,善于在活生生的人的具体表现中看出这种理想,——这可不是一件像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事。决定教育工作的技巧、完善的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善于以活生生的理想为目标,要善于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出、珍惜和爱护主要的、有决定性的东西。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一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身上,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满与和谐,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绪的、身体的完善等。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学校是知识、教养、智力文明和劳动的策源地;教师年复一年地领着自己的学生沿着知识的小道向人类智慧的顶峰攀登;智力财富和脑力劳动——这是我们手中借以造就人的最重要的工具。

    但是,人的心灵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从孩提时期进入学校的受教育者,在走出校门跨进生活中去的时候,都是同样地精神丰富的,都是在同样的程度上对于吸取智力财富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训练有素的。对一些学生来说,中等教育只是通往进一步的智力丰富、认识和臻于完善的第一步,而另一些学生就连中学的教学大纲也是十分艰难而勉强地掌握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人就是不幸的、没有前途的。    

    对智力才能的不平等,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学生自己也渐渐看清了,他们把这种不平等理解为注定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同样智力发展限度的原因,——这种情况正是今天实现全面发展思想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微妙而复杂的问题的根源。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不要让某些受教育者感到这种不平等是一种不幸。遗憾的是,在某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某些儿童知道了自己在智力发展上有限,正是这一点成了他们不想学习的原因。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感到自己似乎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这种状况不应当出现!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

    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非常微妙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际解决,恰恰在于不要把学校和学生的精神生活仅仅局限在掌握教学大纲所取得的成绩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在这里,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共产主义道德贯穿于人的个性的各个方面,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打开了通往公民的、思想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和智力的财富的道路时,全面发展的思想才可能得到充分实现。

  学校应当成为一个道德丰富的——即在每一个人的行为中,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都有共产主义的道德、有向往和有激情的——炽烈地燃烧着的策源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获得幸福和欢乐,这个活动领域的顶峰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完善。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中有几个女孩子,曾经在掌握知识方面感到极其困难。从少年早期,我们就让这几个四、五年级的女生当小朋友(学前儿童、一年级学生)的教养员。她们从这项充满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自己的人格尊严感的幸福。否则,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她们就会感到自己是不幸的人。后来,这项劳动成了她们寄托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的事业。

    作为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个性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学生是年龄尚小的人,他对这种日常的衡量的体会和感受,特别敏锐和极其脆弱。应当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信人们是用许多尺度衡量他,是从各个方面来看待他的。一个人,他还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到我们这里来上学,我们就不应当用对“学生”这个词的狭义的理解来看待他。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中和成就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和谐的教育就在于,要使我们所教育的人的多方面活动的道德丰富性在学校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得到表现。总的说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在正在形成的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种多样的现实态度的体系中贯穿着道德丰富性这一条主导的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是一条如此广泛而多方面的规律性,以至可以写成一本论述它的专著——供教师读的理论参考书。

    有那么一部分(即使是不大的一部分)青少年不愿意积极而刻苦地学习,在掌握知识上怠惰消极,以致在这种情况下令人痛惜地不得不采取强制而并非鼓励的办法,——这些正是我们可以称之为“非和谐”(缺乏和谐)的教育这种不良现象的后果。    

    (二)在实现全面发展思想及解决由此而来的一切复杂而困难的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进入这样一座宫殿——它的名字就是知识和教养,以及获取人类文化的宝藏,这是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的一项最大的福利;青年一代应当把这项福利作为我们革命的最宝贵的成果加以珍惜。然而看来有一种反常的、简直令人莫解的事实是:一部分青少年却把这种伟大的福利当成一种苦事,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而教师在许多情况下不得不无休止地跟这些懒汉和二流子进行斗争。那些世世代代以来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东西,那些人类多少优秀儿女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东西,在一部分青少年有时还包括一些儿童的眼里,好像都失去了意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种现象再也不应当继续下去了!把学习当成一种苦事和沉重的负担——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缺乏和谐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把责任感变成学校精神生活的核心,把我们所谈到的个性对环境的态度的丰富多彩和多方面性集中于一点,才有可能克服这种现象。我们的时代在这个极其重要的道德问题(它同时也就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上开辟了新的境界。这就是社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就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取得和谐。使个人服从社会义务,应当符合人的个人愿望。这就是责任感的含义。道德依赖心理是一种严重的恶习,它在我们国家里有时浸入到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世界里去;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由于年长的人对待年轻的人采取了不正确的(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采取了缺乏理智的)态度,以致在年轻人身上形成了一种歪曲的观念,不懂得年长的人应当如何对待他们年轻人,以及他们——年轻人应当怎样对待年长的人和社会。个性的和谐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即从幼小的年纪开始,就应当使一个人从亲身经验中得到一种信念:生活中有一个叫做“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有允许做的事和不允许做的事,有值得赞扬的事和应受谴责的事,有道德高尚的事和卑鄙可耻的事。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这一点正是以责任感教育学生的技巧和艺术之所在。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件复杂的事物中,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以致要想理解结果的由来,就非得深入地钻研我们可以称之为各种原因的接触点不可。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学生遭遇困难;正是在遭遇困难中萌发出能力——一种具有深刻道德性的能力,即珍惜年长一代所给予他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遭遇困难是个人幸福和欢乐的泉源,它只有在一个人从社会得到什么和他对社会贡献什么这两者之间达到高度和谐的地方才得以展开。

    (三)现在我们谈谈个性全面发展的第三个问题——需要的教育。任务还不仅在于应当培养多方面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这不是什么很难的事。复杂得多的事是达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达到使一个人的生活中有一种积极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形成和满足高级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在我们的时代,物质福利源源不断地涌进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世界,以致出现了这样一种危险: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丧失关于这些福利是由劳动创造的观念,甚至完全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得来的。现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教育学问题,就是要在儿童、少年和青年身上培养一种对待物质福利的可以说是严肃的态度。我们看到,在培养这种态度方面,许多教育者——父亲,母亲和教师们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和道德的丰富性。这里特别重要的是,要使学校生活具有鲜明地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我们要在年轻公民的意识里发展这样的思想和认识:这样的东西我有权利希望得到它,那样的东西我没有权利希望得到它,而企望别样的东西对我来说是不体面的、不能允许的、可耻的。培养愿望的文明——这是我们称之为学校生活的道德意义的那一复杂事物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只有学会合乎情理地提出愿望的人,才能懂得和感到:什么是困难的,什么是可以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愿望的文明是责任感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培养有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的愿望,劝止不能允许的和不可容忍的愿望,就能预防大的祸害——不加遏制地满足欲望的那种腐蚀性的、使人堕落的影响。

    (四)培养愿望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人的生活中,满足物质需要与形成、发展、满足精神需要之间,能否建立起明智的和谐。这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第四个问题,是相当复杂而且艰巨的问题。学校作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没有集体的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议的;而个性——要是我们的理想是像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那种鲜明表现的个性的话(我们正是应当这样来设想教育的理想),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议的。

    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乖谬的事实: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现在,当我们正在实现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候,学校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也还能继续下去。

    学校的精神生活——这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激发、发展和满足各种与必修的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智力兴趣,又包括我们称之为知识的运动、知识的活用的东西(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开展积极的活动,以便在集体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它还包括创作活动和独立的智力发展,个人才能、志向和生活目的的形成。

    在个性全面发展这一教育过程中,精神生活中的集体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结合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的多方面,以致能使每一个人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我们认为,如果每一个学生,不能在少年时期,特别在青年早期,就在一种最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他的天才和禀赋的活动中达到优异的成绩(当然,这里指的优异成绩是跟学生的年龄相适应的),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够完善的。在一种创造性劳动(这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实质本身)的领域里形成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个性,——这是人生观的基础和核心,没有这一点,和谐的教育、乐观主义和对自己力量的坚强信心的形成都是不可思议的。这种人生观会对思想、想法打上特殊的印记。只有在一个年轻人由于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显示了自己,从而体验到自豪感的地方,我们才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看到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力量的东西。作为劳动的学习的实质就在于,人愿意动脑筋,他有一种想进行思考,想解决其中有许多困难的智力任务的愿望和志向。脑力劳动的欢乐——这正是一个人所能享有的东西,如果他的精神生活中充满着对自己力量的乐观的信心和自尊感的话。

    只有当学习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时候,只有当集体与个人的和谐成为这种丰富性的核心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人愿意去从事的活动。个别儿童、少年和青年不愿意学习,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证据,说明学校里只有学习,而没有集体和个人的丰富多彩而充实的精神生活。懒惰、散漫、希望尽快地摆脱学习负担,——这是危险的孪生子,它们的“母亲”就是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五)实施普及中等教育,千百万工人、农民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现象,其根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性和人道性。在剥削者的社会里,学到知识,取得文凭,就意味着有了劳动群众所不能企及的一定的特权,首先是脱离劳动的特权。受过教育和参加物质生产劳动是不能相容的。我们的社会所提出的目标,则是使全体劳动者都能享受文化的财富和宝藏。教育的功能完全改变了。知识之所以是需要的,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享有一种与劳动并无直接联系的、丰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普通教育学校的这一教育方向,就提出了全面发展思想的第五个问题:应当使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做好准备,“安置”他去从事工人和农民的普通的、“粗重的”、平凡的劳动。应当不是单纯地教育他作好准备——对这种劳动的实际的和思想的准备,而且要培养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劳动的愿望、志向和向往。这个问题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它和前面的那些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在学校工作中,一切都是这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以致可以不必担心陷入夸张地说:

    学生是否向往耕地者和播种者、饲养员和拖拉机手、泥瓦工和车工、面包师和厨师的劳动,这件事就取决于未来的劳动者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是怎样以及抱着什么目的读书的,取决于他从学习诗歌和研究其他人类文化财富中看出了什么意义。

    学生是否愿意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田地里或畜牧场上、机床旁或建筑工地上的“平凡的”、“粗重的”劳动,这件事就取决于在学生时代人的欢乐的源泉是什么,劳动在他的精神生活里占有什么地位,以及除了劳动以外他的精神生活中还有些什么。

    培养具有中等教育或者甚至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要通过许多途径才能解决这项任务。首先,通过教养和知识的传授,应当在学生时代就使学生认识到:“普通”劳动并不像初看起来可能觉得的那样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学生时代,知识、教养和学校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一切都应当帮助学生理解任何“普通”劳动(特别是农业劳动)的无限复杂性和丰富的创造性。在农业劳动中,劳动的创造性能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个人的能力、天才和禀赋。任务就在于,要使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成为认识劳动的手段,使劳动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不要以一种原始性工作的形式呈现在人的心目中。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应当单纯地成为“起码的生活资料”的获取者。人对于创造性活动的永不停息的追求,这是借助教养和知识而变得越来越充实的一种源泉。一个人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范围越广,他在提高到教养水平的一定高度之后的眼界越宽,那么他对自己将要终生从事的需要智力的、充满创造性的劳动的要求就越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从儿童的学校生活的最初几步开始,就要使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就是对劳动的认识,把劳动看成是需要智慧的、非常复杂的事情,从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年轻的劳动者的人的尊严感。

    这个“秘诀”的意义就在于:要使一个人从童年就开始的劳动生活成为他的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教育者会接触到一连串的麻烦和困难,如果不理解它们,就会在教育上把复杂的问题看得很粗浅并采取落后的工作方法。

这个问题的最主要的复杂性之一就在于: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跟劳动、跟学生的劳动生活、跟他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极其独特的。我们不能把这个复杂的问题设想成这样:劳动要么只是用来巩固课堂上所教的具体知识,要么只是有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和丰富教学。这些固然都有道理,但是知识和劳动的联系却并非如此直接和简单。劳动和知识的真正的、对于确定人生目的有重大意义的联系就在于,思想的文明能够培养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文明;劳动能给人以欢乐,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因为劳动是一种创造,在劳动中能展示人的能力、禀赋和天才,从而能够确立人的尊严感。如果教育者能够做到使劳动在学生时代就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会发生一种极其重要的现象:劳动的创造性将激发起新的智力兴趣;人就想要多知道一些,以便更深刻地探索劳动的奥秘;他就会去读书和思考,力求丰富自己在劳动中的创造性探索。教养与劳动的结合,能合乎规律地导致一个人越出教学大纲的范围。这里就产生了求知欲、好奇心、对知识的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有了这一点,一个人会终生都在学习,一辈子抱有认识的渴望,不满足于已获得的知识,总是感到:我知道的还太少。

    这个问题的第二点复杂性就在于,从学生时代开始的劳动生活,应当被理解和体验为一种独立于学习、上课、完成家庭作业等之外的精神生活的因素。如果没有劳动对于学习的一定的独立性,就不可能有学校与生活、教学与教育、知识与劳动的真正联系——这正是教育这个广义的概念的辩证法。为什么有必要不仅谈到这种独立性,而且还要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去实现它呢?

    首先是因为,如果我们对学生说:“你们在学校里学习的一切,将来在你们的劳动中都会用到,”——这个说法是给他们指出了不正确的方向。在实施普通教育的中等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只有很小一部分跟生产部门的劳动有直接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联系并不是直接的:我们的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认识世界(自然界、劳动、人)以后,到了他们参加劳动后也应当是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并不是他们在劳动中直接需要的;它们之所以需要,是为了使一个人在接触了文化财富之后,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产生一种自己是劳动的聪明而有才智的主宰者的尊严感,为自己在生活中不只是为求得一块面包在操劳而感到幸福。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学校目前面临的复杂的、多方面的、互相交错的教育任务的话,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得出一条很重要的结论:现在特别尖锐地提出要让所有的学生在所有的学科上必须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普通学校毕业生要去参加工作。如果认为只有那些准备升大学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知识,而其余的人学得平庸和肤浅一些并没有什么危险(一个泥水匠或拖拉机手何必要知道作诗法的理论知识或者知道古希腊雕塑的特点,一个饲养员或厨师不懂得浪漫主义或感伤主义的细节也完全过得去,等等),那么这将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牢固的、深刻的、理解透彻的知识,对于明天的物质生产劳动者、对于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之绝对地必不可少,并不亚于未来的学者、设计师或诗人;充实的、多方面的知识对于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重要性,并不次于脑力劳动者或艺术工作者。因为这些知识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生活中是主要的精神财富,在这种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将会产生、形成和确立起新的智力兴趣。

    重要的不仅是要使这些思想成为全体教师的信念,而且需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学生在思想上确立这样的信念:就是到了共产主义时代,还是会有不轻松的、紧张的劳动、去种出粮食和建造住宅,生产衣服、机器、电能和书籍。没有这种劳动。就不能设想社会的生活,就不会有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人的幸福。同时,如果没有文化财富——知识、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美,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暗淡、狭隘,从而失去了真正的人的幸福。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在每一个未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身上,培养起一种对知识、文化和美的不可熄灭的向往。

    (六)掌握牢固的、深刻的、理解透彻的知识,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都在追求“我要比今天知道得更多”的不能动摇的愿望,——这是全面发展思想的第六个问题。我们没有把这个问题摆在第一位,只是因为它跟全面发展的其他问题一样,是跟其他许多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性和依存性的,既取决于那些问题,同时又制约着它们的顺利解决。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中,一般地说,没有任何一样是次要的东西。这里的一切都是重要的,如果有任何一点被忽视或者做得不正确,就会使全面发展这一完整统一事物的和谐的基础遭到破坏。

    今天我们的社会所处的这个历史阶段,可以说是提高人的人格的阶段。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切努力都用来使每一个人理解和体验到自己对人民的义务和责任感,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个人的尊严,珍视它,并且努力在多方面的活动中展示自己,以便赢得人们的赞许和表扬。荣誉和自尊感——这是在其上面构筑劳动的道德刺激物的基地。如果说一时一刻也不要忘记,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很不轻松的劳动,那么我们也应当时刻留心义务和劳动荣誉的统一这个微妙的事物。如果教育者不能对我们称之为学生的年轻劳动者的荣誉和自尊感抱着一种敏锐的爱护态度,那就既谈不上义务感,也谈不上服从,——而这两样东西,也和对儿童的爱一样,是不能从学校教育中分离出去的。形象地说,如果荣誉和自尊感没有它的产儿——学习的愿望,那么教师为了培养纪律、服从性和责任感而做出的最高明的“创造”,也会显得无能为力,而且往往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学习的愿望这个产儿是娇嫩的,任性的,调皮的,需要时时刻刻照料它。你要每一分钟地接触它,否则它就会变得无人照料,而且你不得有任何一次粗暴地、疏忽大意地去对待它。只有当你学会保育这个产儿时,服从、纪律、责任感、义务感在你手里才会变成精巧而得力的工具。

  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要经常地评价自己学生的工作。在衡量知识质量(也就是劳动质量)时,教师的评价带有明显的道德含义。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儿童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通过这种评价,不应当使儿童对于人们怎样看待他(是爱劳动的还是懒散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评价所起的这种微妙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就是它一定要跟儿童的内在的精神力量结合起来。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的一种惩罚。如果由于学生不善于学习而给他一个不及格的评价,那就更糟:儿童觉得教师已经把他看得什么都不行,他就会欺骗和弄虚作假。学生不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会酿成大祸——懒惰和散漫。

    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作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一个真正内行的教师和教育者,如果他看到儿童还不会学习,还不理解对他的要求是什么,他是绝不会就给儿童作出评价的。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每一个儿童都非常珍视教师给他所做的评价时,学校里才会充满一种热爱劳动的气氛。评价的次数不要过多。过多的评价会降低它的教育价值。同时,教师在给学生做出评价的时候,不要只评价所谓纯粹的能力,而要评价劳动和能力的统一物,并且把劳动放在首位,只有这样的评价在道德方面才是正确的。

    我们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应当称之为智育的东西,恰恰在于这种劳动和能力的和谐的统一。破坏这个统一是不能容许的。有教学,但是没有智育,——这是许多儿童知识肤浅和不巩固的主要原因。智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通过获得知识而变得聪明起来,使学习对他来说并不因为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而变得越来越难。所掌握的知识的分量本身,并不是智育水平的标志。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使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所必需的脑力劳动成为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手段。要使获得牢固的知识这个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同时成为智慧的培育者。这是学校生活中最微妙的、也可以说最难以捉摸的事物之一。多年的经验证明: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包括他能采用哪一些专门的方式,使得掌握知识的过程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这些方式实质上应当成为教师劳动的起码要求。

    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整个智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在学校里,应当让智力生活之火永不熄灭地燃烧和发光;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兴趣越丰富多样,知识的最重要的泉源——书籍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越珍贵,那么智力局限性、对知识抱冷淡态度的危险就会越小。

    要解决掌握牢固的知识这个问题,还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每年入学的儿童中都有少数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他们对教材的记忆能力很差,思维过程迟钝。关于这些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我们主要通过系统的日常观察(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有了哪些进步)积累了一些事实资料。观察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得出一条结论:在对这些儿童的教学和教育中,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要对他们采取细致的、温和的、个别对待的态度。主要的是:不要让这些儿童觉得自己“不够格”,防止他们对学习劳动产生无所谓的态度,不要伤害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对这些儿童的教学和教育,应当就在一般的普通教育学校里进行,用不着为他们开办什么特种学校。这些孩子并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圃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他们在入学的时候脆弱无力,缺乏足够发展的从事脑力劳动的能力,但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我们认为学校和教师负有人道主义的使命:挽救这些孩子,引导他们以完全够格的、幸福的人的资格进入交往、精神生活和美的世界。我们的具体工作,首先是查明每一个儿童的不幸的原因(父母患酒精中毒症,家庭关系不健康,等等)。然后,更为重要的是:要使能力差的学生在学校的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气氛中,任何时候也不要感到自己“不够格”。应当为这种儿童找到他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选择出他能够接受的克服困难的途径,用有趣的、引人入胜的工作吸引他,以便使他在智力上不停地得到发展。

    要完成这些任务,以及总的来说要完满地解决掌握牢固的知识的问题,没有家庭的配合是不行的。

    (七)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第七个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不是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减弱,而是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这个问题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我们今天是变得更加复杂了: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作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一项严重任务,就是形成学生对于做父亲和做母亲的道德准备。没有这种准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对于当父亲和当母亲这一崇高使命的准备,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公民素养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深信,要善于把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看做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要善于从这样的立场来看待教育现象,这就是再过20年,我们的小学生就会领着自己的儿子来上学,就会跟我们一起来思考怎样更好地教育他,——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是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者的高度劳动技巧同样重要的。教育学生怎样做父母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对他们进行完满的道德教育。教师如果关心使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好的父亲,他就会看到:树立一种极其重要的道德特征——积极的义务感,是一项有重大教育意义的任务。因此,道德教育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就是要努力做到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早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就懂得对别人的生活、健康、精神安宁和福利负有劳动的责任和道德的义务,认识到逃避劳动、不负责任、不尽义务是一种可鄙的品质。    

    从道德上准备作父母的第一课,就是早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就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能把人看得最为宝贵,而且能对于那种给别人带来不幸、侮辱别人、使别人蒙受耻辱的思想采取不调和的、不能容忍的态度。真正的人道精神是以行动、情感和思想的高度纪律性为前提的。我们的座右铭就是:人并不是自己的情感冲动的奴隶,而是它们的主人。

    在实施从道德上准备怎样做父母这一教育任务时,我们进行一系列关于做父母的崇高使命的伦理性谈话。这是一些关于爱情和友谊、关于婚姻、生育和教育子女的谈话。当然,全体教师和家长都应当关心,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里都能亲眼看到自觉的劳动和责任感的榜样。

    从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我们的学校那一天起,他们就成了我们举办的家长学校的听众。不断提高父母们的教育学知识水平的教学大纲,这实质上就是我们跟家长一起进行共同的工作——细致而艰难的工作,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最困难的事就是怎样使父母亲们跟我们一起看见和理解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学会分析事情的原因和结果,把教育看做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劳动。在这项共同工作中,主导的思想就是要想到将来,看到将来。如果家长学校的活动不能变成我们和家长的集体思考,那就是白白地浪费时间。我们要跟家长一起思考:应当怎样认识教育的目标,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子女提高到了怎样的阶段,我们做了哪些教育工作和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果,应当怎样预防错误,如果不加预防就会造成哪些后果,以及要成为好的教育者必须具备哪些知识。我们努力使家长们注意,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永远也不要忘记:我们的孩子也要当父亲和母亲的,这件事不应当使我们感到出乎意料。

    (八)一个人的成熟不是突然到来的。如果家长竟是在某一天突然证实了自己的孩子已经变成了成年人而不得不仓促采取紧急的措置,那么社会就接受了一批20岁的小孩子,他们只是在生儿育女方面成熟了,而在道德上却并未成熟。培养道德的成熟性,这是全面发展的第八个问题。学校是一个幸福的童年时代的世界,但是照耀这个世界的思想应当是想到儿童在明天将要变为成年人。成年人的思想、操心和观念——这一切都应当逐渐地进入无忧无虑的童年的世界。培养道德成熟性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正在形成的个性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态度的一切领域,从家庭中的相互关系起直到履行公民义务。儿童的道德成熟性、“成年性”,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待劳动的态度,更准确地说,取决于劳动在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成熟性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为了什么而生活,对哪些事情的操心和思虑充满着他的生活,以及生活的意义在他的心目中表现在哪里。最重要的教育学任务之一就在于,早在少年早期,就使对劳动的迷恋成为充满人的精神生活的最为关心的事。成熟性——这就是对未来的向往,就是能够认真地思考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培养道德成熟性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鼓舞学生的劳动具有社会意义。

    公民是从这样的信念开始的:“我要以自己的劳动履行对于人们的义务。”从13—14岁起,为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活动就应当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工作仅仅局限于老是提醒青少年:你们首先是学生,你们的主要义务就是好好学习。如果一个共青团员感到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一个受教育者,那他就会变成一个无忧无虑的消费者,而这就是向寄生生活靠近了一步。成熟性、成年性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在13一14岁的时候,就要使一个人不仅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而且是社会的一员,自己对于人们是负有义务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劳动(要使他通过亲身经验体会到这一点),别人也就不能生活。教学与劳动的真正结合正在于此。这种结合是与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这是个性的道德成长的本质之所在。

    培养成熟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知识是怎样进行的,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智力生活是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道德成熟性跟思考成熟性不可分割。只是获取现成的知识,把基本的智力活动局限于死记硬背,——这是产生道德幼稚病的危险根源之一。防止这种危险的办法在于使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只有当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时,学习才是一种劳动。这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巩固性所必需,而且只有独立地获取知识,才能产生思考的成熟性。成熟的思考意味着:要把知识变为信念,要有思想上的坚定性,忠于信念,并随时准备捍卫自己的信念,为信念而斗争。培养不可动摇的思想信念,这在学校的精神生活中是思考与劳动、知识与积极活动相汇合的领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对信念活动予以极大的重视。思想和政治信念,不是靠布置回家看教科书,不是靠记住它们并且回答出来,也不是靠打分数来培养的。它们表现在思想里、行动上、活动中和相互关系里。它们的表现形式是:确立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反对敌对的意识形态,对违反我们的道德原则的行为不能容忍。    

    上述各个问题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要求把全面发展的思想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和实施。对于理论家和实践家,对于科学研究者和教师,作为具体任务来看的所有这些问题,也像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精神丰富、道德高尚、体魄健全构成它们的和谐)一样,都是如此紧密地相互联系着,以致只要触及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其他的方面。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指他是公民——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主义者,是祖国大地的英勇保卫者,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的思想坚定的战士,是诚实的、干练的、热爱自己工作的劳动者,是集体主义者,是能享受生动完满的欢乐和人生乐趣的有教养的人,是忠实的父亲和丈夫,是有爱心的母亲和妻子。让我们再一次重复地说明,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规定出,在这个和谐中,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我们只能说,全面发展的某些方面(角度、特点)对于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可能比其他的方面大一点。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使我们有权利以充分的根据作出结论:一个具体的人受教育的水平和修养如何,他是怎样接受精神财富的,这归根结底不单是以他掌握了多少知识来决定的,而且是由一系列其他条件决定的:首先是对待社会环境的各种道德态度如何,是否善于(形象地说)用诚实的人们——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的眼光来看自己,是否具有使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服从于社会利益的道德能力,是否能把知道什么是善与恶跟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善(为祖国福利而劳动、对祖国的敌人毫不妥协)的行动和谐起来。思想信念——形象地说,这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我们接收到学校里来的人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什么样的劳动者,什么样的社会福利的创造者,什么样的父亲和自己子女的教育者,这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个方面的教育和磨炼。


    82、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我想不厌其烦地再三重复: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的充沛程度。如果把我在小学4年期间对儿童的全部关心和操劳都计算一下,那么起码有一半的操心是花在他们的健康上面的。

    关心学生的健康需要跟家庭保持经常的联系。我跟家长(特别是一、二年级学生的家长)的谈话,绝大多数都是谈孩子的健康。我对家长们说明,学校将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孩子们对规则和定义将在课堂上记诵。学生在家里主要是做些练习,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深刻地理解教材。此外,孩子们在家里读书,画画,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写一些关于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小作文,背诵一点他们所喜欢的短诗。课外的脑力劳动不应当使儿童过分疲劳,但是没有脑力劳动也是不行的。有一种议论说,由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善,可以完全取消家庭作业,对这种议论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这种议论没有反映出教学的真正目的和规律性,因为不可能把儿童的全部脑力劳动都集中在3、4小时的上课时间内进行完毕。

    家长们答应说,要尽量做到使孩子们多参加户外活动,早睡早起,开着气窗睡觉。我跟家长们约定:在整个夏天,以及在春秋两季较暖和的月份里,要让孩子们完全在室外睡觉。父母们为孩子安置了专门的“睡觉的角落”——于草垛上或者防雨的棚子下面。孩子们对这一点非常高兴。在每一个有学生的家庭里,都在果园里或者宅旁园地里盖一个凉亭,可以让孩子们从早春直到深秋都在那里读书、画画和休息,——关于这件事,是我们早在几年前就跟家长们谈妥的。高年级学生们帮助给那些家里没有劳动力的孩子们盖凉亭。

    早在“快乐的学校”里,孩子们就有了做早操的习惯。现在重要的是要使这个习惯保持下来。我深信,做早操的习惯正是要在童年早期巩固下来。家长们训练孩子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孩子们在室外做完早操后梳洗。夏季里,他们习惯于在湖里洗澡。此外,许多家长在院子里和果园里安上了淋浴装置,使孩子们在6个月(五月到九月)里洗淋浴。这养成了孩子们的牢固的习惯,他们到了冬季还能在室内用冷水擦洗上身。.我还注意让那些先天有某些缺陷的孩子(如驼背,躯干和面部不匀称)经常做早操和洗淋浴。一个人不仅应当健康,还应当美;这种美是跟健康、跟身体的和谐发育不可分开的。

    童年时代的营养如何,决定着身体各部分的和谐和匀称,决定着骨组织特别是胸腔的正常发育。多年的观察表明,食物里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会使骨骼的某些部分发育不协调,对人的体格留下终生的影响。为了预防这种情况,我注意让学生的伙食有足够含量的维生素,食物里要把维生素和矿物质结合起来。

    我们在好几年期间进行的观察和专门调查,得出了一个使人担忧的结论:学龄初期儿童中有25%的人不吃早饭(他们说早晨不想吃);30%的儿童吃的早餐达不到正常营养所需要的一半;23%的儿童吃到合乎要求的早餐的一半;而只有22%的学生的饮食合乎标准。在连上几节课以后,没有吃早饭的儿童下腹部不适,感到头晕。学生回家以后,虽然几个小时没吃东西,但并没有良好的健康的食欲。家长们经常反映说,孩子们不肯吃普通的健康的食物(菜汤、红甜菜汤、粥、牛奶等),而是挑食,想吃点“好吃的东西”。

    食欲不振对健康是严重的威胁,是身体不适和生病的根源。其主要的原因是:连续几小时地坐在气闷的教室里,从事单调的脑力劳动,缺乏多种室外的活动,总之,处在一种 “氧饥饿”的状态中,孩子们整天呼吸着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空气。多年的观察还使我得出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学生长久地坐在充满二氧化碳的房屋里,会引起内分泌腺的疾患,而内分泌腺对食物消化的作用是很大的。同时,这种疾病会变成慢性病,没有任何治疗方法能够奏效。消化器官的疾病还有一个起因,就是有些家长为了引起孩子的食欲,就拿各种零食特别是甜的东西给他们吃。消除“氧饥饿”的状态,建立一个合理的变换空气的制度,——这是关心学生健康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

    在儿童的和谐发展中,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健康状况也取决于教师给儿童布置了哪些家庭作业,以及他们是怎样和在什么时候来完成这些作业的。在家里的独立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儿童是带着很不愿意的情绪去拿起书本的,那么这就不仅压抑了他的精神力量,而且对内部器官的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了解很多这样的事例:当儿童怀着厌烦的心情去做作业时,他的消化机能就严重减退,终于发生胃肠道疾病。

    各种假期我们都是在户外、在自然界里度过的,我们举行远足旅行,在旅行中途休息,到树林去,做各种游戏……在第一个寒假里,所有的孩子都学习滑雪,我们还滚雪球,堆雪城。在冬季从事室外劳动是健康的重要源泉。在轻度的寒冷季节(不到零下10度时),8岁的孩子每周劳动2小时,9、10岁的孩子每周劳动3小时,1l岁的孩子每周劳动4小时。他们用芦苇叶包扎树干,用小担架抬雪以便保护植物过冬,等等。这种室外劳动是锻炼身体和预防感冒的最好手段。暑假里,孩子们到草原上、田野里、树林里去远足旅行。和自然界直接接触的这几个月,不仅对增进健康而且对孩子们的智力发展都有很大益处。整个八月份,一年级的孩子在集体农庄的果园里和牧场上度过,二年级的孩子们在瓜园里度过。在夏秋之交,农村的空气里含有特别丰富的植物杀菌素。如果你想让那些容易得感冒、肺病、风湿病的儿童得到锻炼,那就让他们在暑假期间整天整夜都在室外度过吧!

    在上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在瓜园附近的葡萄园里度过暑假。孩子们在种植园里劳动:帮助大人们把摘下来的葡萄放进篮子里。早晨和傍晚,他们在湖里洗澡。孩子们想出了一种有趣的游戏:在他们的想像里,三条小船变成了捕鲸船队,小湖变成了海洋,我们出去侦察,寻找鲸鱼。在这里,我们做芦笛,每天晚上集合起我们的音乐小组。我们演奏民歌的旋律,编奏关于夏天的傍晚、大雷雨、深红色的天空、拦河坝旁边的神秘的漩涡、候鸟等的乐曲。音乐一年多于一年地进入我们的精神生活。孩子们无论在哪里休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录在磁带上的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和民间歌曲。

    孩子们上完四年级的那个暑假,他们在草原上休息,靠近湖岸边的一个橡树林。他们用树枝搭了几个窝棚,上面盖上稻草。家长们帮助我们盖起浴室和厨房。现在孩子们帮助厨师做饭,我们回到村子里去运面包、土豆、鱼、牛奶和蔬菜。我们负责照料20头小牛和两匹马。孩子们白天放牛,晚上把它们赶进湖边上的一个畜圈里。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骑马,到村子里去驮食品。在这件事上排了严格的顺序:因为每个人都想骑着马奔驰它几公里。我很高兴的是,沃洛嘉、萨尼娅、季娜成了特别好的骑手,骑马增进了他们的健康。

    这一年,所有的孩子们都在蔚蓝色的湖水里洗澡,并且都学会了游泳。我选择了一个安全的地段让孩子们洗澡,并且我每一次只带领一个孩子游过湖面。

    割草期的那些日子使我们感到特别高兴。我们帮助大人们晒草和堆草垛,晚上我们就睡在高高的草垛上。这种时刻是最能使孩子们入迷的:大家都想听一些关于星星和遥远的世界的故事。在星空下面,孩子们感到自己跟宇宙面对面地相逢了,不断地向老师提出问题:“这一切——地球、太阳、星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相信,只有当大自然的美和伟大引起儿童的惊奇和赞叹,占据了他们的理智和情感的时候,才能在儿童的意识里产生这一类问题。关于宇宙的无穷尽性的真理,是孩子们最难理解的。我记得,当时孩子们听到这个真理后震惊得一语不发,他们企图想像出什么是无穷尽,但他们想像不出。这一夜,孩子们久久不能入睡,恐怕不止一个人梦见了许多遥远的太阳和行星。第二天,孩子们还不时地回到这个使他们念念不忘的问题上来:究竟什么是无穷尽呢?对我的学生来说,在他们所有的上学年代里,这个问题都没有失掉其使人惊异的新颖意义。

    我从学生一入学起就很重视运动性游戏。在高年级学生的帮助下,我们装备了运动场,栽了一些秋千架。我们总是备有足够数量的球。从二年级起,孩子们就开始打乒乓球。有些孩子喜欢掷铁饼和铅球,有的喜欢爬杆和爬绳。

    孩子们整个夏天赤脚走路,下雨天也是一样。我认为这是体育锻炼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在一、二年级,我这个班患感冒的有3人次,到了三、四年级,就一次也没发过病。

    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是,要锻炼对各种感冒的抵抗力。多年来,这个毛病一直搅得人们不安宁:每当天气急剧变化的时候,几乎有半数的孩子打喷嚏。即使孩子的体温并没有增高,他在这种病态状况下也无法正常地学习。治疗感冒是没有什么特效药的。医学科学已经证明:有许多种感冒并不是传染病,而只是敏感的机体对于周围环境急剧变化的反应。多年的经验证明,特别敏感的是双脚。如果一个人的脚害怕有一点点着凉,他就容易患非传染性的感冒。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办法,是从锻炼双脚开始的(当然,我们同时也注意儿童的全身的状况)。锻炼双脚并不需要规定一定的期限,进行专门的练习。需要的只是经常遵守总的制度,不要让孩子习惯于只待在暖和的环境里,不要过分地为他们操心,那样反而会削弱儿童的抵抗力。如果不让孩子在夏季里赤脚走路,那么洗澡啦,用湿毛巾擦身体啦,都无济于事。

    这样,我的孩子们从小学毕业了。暑假的最后一天,他们在湖里洗完澡,在碧绿的草地上集合起来,一个个显得很结实,皮肤晒黑了,也变得漂亮了。他们都是11岁,但是看起来很像12、13岁那样壮实。就连长期以来被大家喊做“小不点儿”的丹柯,个子也长得能比上许多五年级学生了。

    每一年,医生都要对孩子们的视力、心脏和肺进行几次检查。一年级时曾有4个孩子的视力衰退,到二年级时剩下2人,到三年级时全都恢复正常了。事实证明,视力衰退并不是一种眼病,而是在儿童的机体里缺乏身体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和谐统一的结果。
 

    83、“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


    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读完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不少于半数)是应当在上学的年代里读过的。因此,我非常严格地挑选供少年们阅读的书籍,目前共有图书360种。  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为什么有的少年在学完功课以后就在家里待不住了呢?为什么他不肯跟人的最好的朋友——聪明的书本单独在一起度过几个小时呢?为什么总的来说,少年不喜欢一个人独处而很自然地总想跟别的人在一起呢?为什么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少年学生读书读得入了迷,惋惜时间不够用,不能再多读一些好书呢?

    因此,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我们的“思考之室”(我们给阅览室起了这样一个名称,是为了强调表现出书籍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开放了。开放这天,我们集体阅读了我写的一篇关于俄国士兵斯采沃尔的故事。斯采沃尔是一个俄国士兵,他在拿破仑进犯俄国的时候被法国人俘虏。当斯采沃尔被人在左臂上烙上一个N字形的印记时,他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抓起一把斧子,砍断了这只“被弄脏了的”手臂。这个故事使少年们深为感动。第二天,我又给学生们讲了一本关于谢尔盖·拉佐的书的内容。谢尔盖·拉佐是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他是被白卫军投入火车头的炉子里烧死的。我还把自己记了不止10年的读书日记给学生们看。我力求在少年们的想像里形成一幅文明人的最高幸福的图画:这就是跟书籍交往的幸福,智力的和审美的享受的幸福。

    少年们喜欢听表情朗读。对作品的感知如何,要看听众的人数和朗读的时间。听众最好不要超过一个班,他们也应当有共同的精神兴趣。设在被白雪覆盖的果园中间的明亮舒适的房间,傍晚的暮霭,繁花盛开的草木,树叶的轻微的沙沙声,晚霞——这一切都加强了审美的感受性,加强了词的美感。

    起初,“思考之室”吸引来的学生并不多。他们挑选书籍和阅读。在这里阅读是不出声的。我高兴地看到,少年们面前放着书,眼睛里露出发自内心的光芒,这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在活动。

    费季柯在读一本关于宇宙的书。能在他身上唤起对这本书的兴趣该有多好啊!对费季柯的教育有过不少麻烦。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唤起他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愿望。他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觉得已经到顶了。一种过分的自信不知何时潜入了他的心灵。还是让书籍不仅在他面前打开周围世界,而且揭示这样一条真理吧:他所达到的还只不过是认识这部巨著的第一行而已!

    如果有一本好书成为少年的朋友,那么他读得越多,就会越清楚地认识到:要知道得多,就要多用功。

    我是多么希望,让所有的少年都走到那个摆着名人传记的书橱跟前去啊!我在那里放了几十种关于英勇无畏、精神坚强的人们的书,这都是一些宁可牺牲生命而不肯背弃真理和自己的信念的人物。英雄人物的传记是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

    有一些知识里渗透着道德的政治的思想,这首先是指历史知识。正是历史知识反映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为形成信念打下基础。当读者把充满着道德政治思想的理论材料拿来跟自己对照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应当让少年一边读有关英雄人物事迹的书,一边对照自己。

    这里有一条微妙的心理学规律,只有那种不一定要识记,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解剖”的东西,才能最有力地用来跟自己对照,并且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反映出来。这条规律对于少年期更有代表性,因为少年的思想经常是把周围世界跟自己本身隔离开的。正因为如此,历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需要更加广阔的智力背景。

    我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少年都有一本心爱的书,使他反复阅读、反复思考这本书。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他必须把读过的东西记住并且用来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是为了使他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激动。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而如果在少年的精神生活里只有上课、听讲和单单为了识记而死抠书本,那么这种自我衡量、自我认识就是不可能的。单是这种为了识记的心理定势就把道德的和政治的思想推到了次要地位。正像一个医生在解剖人的时候会忘记人的伟大(虽然他的劳动归根结底是要确立人的伟大)一样,少年在为了识记的目的而对理论材料进行逻辑分析的时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离开材料的道德和政治意义。对于那些在脑力劳动中遇到一定困难的学生来说,思想性很强的材料也不会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因为他们的全部精力都用到“解剖”上去了。

    在教室里,在田野里,在树林里,在参观的时候,我随时给学生讲一些关于伟大人物生平的故事。使我感到高兴的是,“思考之室”成了一个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策源地。我看到,男女学生们在把同一本书反复地阅读。譬如尤尔柯,他是我们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对什么都要怀疑一番,对一切都要加以仔细的探究。现在他已经把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在法庭上的演说读了5遍。华里亚在摘录谢尔盖·拉佐谈到信念时的那些热烈激昂的语句。米什科已经把关于卓娅·科斯莫捷绵斯卡娅的英勇无畏的精神的描述反复读过好几遍。我看得出,米什科的思想已经不是停留在书本上,他在思考自己。这样的时刻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要在一个人的面前打开通向生活的道路,使他用英雄人物的眼光来看自己,用英勇行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易啊!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生活的这个崇高的境界。我认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

    我给学生们介绍了关于索菲娅·别罗夫斯卡娅的一本很有意义的书的内容,建议他们读读这本书。我走进“思考之室”,很感兴趣地等着,看谁第一个来打开这本书?当我看到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是季娜时,心里很高兴。季娜今年13岁。从最初几页起,那本书就把她吸引住了。季娜一连好几天都不离开这本书。她忘记了本来积极参加活动的文艺课外小组。没有必要向这个女孩子提醒参加小组活动的事,不要去打断正在激动她的心灵的思想和情感的潮流。也不必去问她:“你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想法?它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让她自己去理解那些思想,去经受内心的体验和激动吧。过了一两个星期。季娜又来反复地读这本书,开始写笔记。在这些日子里,不应当再推荐她读别的什么东西,用不着跟她进行任何谈话,因为她的内心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思考和情感活动,这个人正在认识世界和自己。

    后来,在一次讨论会上,季娜发言说:“读了关于索菲娅·别罗夫斯卡娅的那本书,使我深信:人不是一粒灰尘,在生活的旋风里一掠而过,便永远消失,不留任何痕迹。每一个人,如果他热爱祖国,愿意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就能在自己的身后留下深深的足迹。”

    若干年过去了。前不久,季娜到学校里来了。她已经是一位幸福的年轻妇女,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是来征求怎样教育孩子的意见的。我们回想起“思考之室”,季娜说:“那本书(指关于索菲娅·别罗夫斯卡娅的那本书——作者)永远地留在我的心里。我希望,让孩子们都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书。而‘思考之室’,是一颗非常需要的火花,让它永远不要熄灭吧。”

    在为“思考之室”挑选书籍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人的认识能力是巨大的。当时我们掌握的科学资料说明,在人的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共有140亿神经细胞。过了几年,我们又了解到学者们的新发现:在一个人脑里,竟有1000亿个思维物质的细胞。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所能掌握的知识,就数量说要比他日后掌握的知识多10倍。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的“可接受性”这个概念是相对的,一切都取决于脑力劳动的素养,而首先取决于下面两种知识的相互关系:第一种是那些必须记诵、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第二种是那些只要加以思考的知识。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他并不以识记为目的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在一学年的过程中,就所学教材的性质来说,总有几个时间是要求紧张地使用随意记忆的,而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时间里却在“思考之室”里花很多时间读他们所喜爱的书籍。

    我们还特别关心,使书籍也成为那些头脑迟钝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彼特里克所走的通往知识的道路就是很艰难的。在六、七年级,学习那些复杂的概括和规律性时,他就碰到了困难,而只有书籍才帮助他克服了那些困难。为此,我们挑选了一些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的读物。在这些读物里,包含着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情感因素:以人渴求知识而受到鼓舞,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为背景,来阐明抽象的真理。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有时候,我们就对彼特里克说:你把教科书先放一放,读读这本书吧。于是,读了那本书,使他身上增添了新的认识力量。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少年还没有着迷地爱上一本科学书籍,在“思考之室”里还没有他最喜欢去翻阅图书的那个书架,那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他的心灵的那条小路。当少年在“思考之室”里读过几本书而体验到认识的乐趣以后,他才会在家里看书。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不仅是指规规矩矩、认真努力地完成功课。一个人可能以不坏的、甚至是“优秀”的成绩从学校毕业,但他可能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智力生活的世界,没有体验过与书籍交往的巨大乐趣。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是指去接触最美妙的文化领域,体验到一个深知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的人是多么胸襟宽阔。

    当自学还没有在少年的生活中占有必要的比重时,有关如何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的一切争论和想法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自学,没有为了认识和自我认识而进行的紧张的智力的和意志的努力,那么教养、教学都不可能是教育性的。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

    我坚定地认为,青少年中间发生的那些日益使社会感到不安的不良现象——酗酒、流氓行为、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等,产生这些东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在上学时代里,他们的智力兴趣就很狭窄和空虚,而在毕业之后,这种精神生活的空虚、狭窄和局限性就更加严重起来了。现代人的生活每日每时都涉及到他的生存的最精细、最敏感的一些领域,这就要求他在这些领域里受到经常的、最细心的教育,这种教育常常是采用最精细的手段——好的书籍、音乐、美术来进行的。如果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没有坚持进行这种细致的理智和情感的教育,那么任何对于酗酒、流氓行为、违法现象的斗争手段都将无济于事。但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如果一个青年工人不能每天在业余时间里,面对一本好书坐上两三个小时,那我就无法设想他的精神生活是完美的。如果在青年中间出现一批热爱书籍,把读书看得比从事其他(业余)活动都更加重要的怪人,那么,那些用其他的、似乎是强有力的手段也无法对付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 84、我们的“家长学校”

 
    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这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这个问题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教育现象的相互联系在我们今天变得更加复杂了: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我们在帕夫雷什研究和了解每一个家庭的精神生活。这一点只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开端。我坚定地认为,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因此,我们努力使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最低限度的教育学知识。为此我们开办了“家长学校”。家长们在自己的孩子入学的两年以前就报名参加家长学校,在那里听课,直到他们的孩子从中学毕业为止。家长学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共计250学时。(顺便指出,这比任何学院或大学的这门课程的授课时间都多得多。)家长学校的听众们分为五个组,这是按他们的孩子的年龄划分的:①学前组(5至7岁儿童),②一、二年级组;③三、四年级组;④五至七年级组;⑤七至十年级组。每组每月活动两次。主要的活动形式是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最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讲课或谈话,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跟家庭教育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大纲涉及师范学院课程的各个部分,但是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年龄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理论。我们尽量地做到,让每一位父亲、每一位母亲把在家长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跟自己孩子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这里需要我们当教师的人具有高度的机智和敏感。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把儿童的心灵“兜底翻出来”,不要去讨论家庭关系中那些尖锐的、易伤感情的方面。这一类问题只可以在个别谈话中去涉及。

    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一学校教育。 

附:“家长学校”的谈话题目

    (摘自《帕夫雷什中学1970—1971学年工作计划》

    (一)学前组(包括未来的父母在内)

    1.家庭内的相互关系和儿童的道德教育。2.儿童爱父母的情感及其对未来的责任感。3.婚前的道德准备。4.酒精中毒和儿童。5.对儿童的爱和对儿童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爱?6.母亲教育。7.从个星期到3岁的教育。这个年龄期内,智力训练的极其重要的意义。8。从出生到3岁和从3岁到7岁的情感教育。9.儿童由3岁到7岁的身心发展。10.学校进行正确的智育的最重要的条件。11.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智力。12.怎样预防儿童的神经疾患。13.3岁到7岁儿童的劳动教育。14.怎样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尊敬别人的情感。15.学龄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教育。16.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自然界。17.学龄前儿童的作息制度。18.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和智慧。19.游戏在学龄前儿童精神生活中的作用。20.学龄前儿童是怎样认识人的,道德环境的作用。21.美在3岁至7岁儿童教育中的意义。22.故事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23.创造性活动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24.学龄前儿童跟年长儿童的关系。25.愿望文明的教育。26.母亲是学龄前儿童的第一个主要的教育者和教师。27.父与子,母与女。28.学龄前儿童对入学的心理准备。29.学龄前儿童道德文明的基本标准。30.如何防止儿童任性、好发脾气和爱生气。31.男孩子勇敢精神的教育。

    (二)一、二年级组

    1.7岁到9岁儿童的身心发展。2.家庭的精神生活与儿童在这一年龄期的发展。3.本族语及其在学前期和入学后最初几年的作用。4.家庭内的相互关系和7岁到9岁儿童的道德教育。5.7岁到9岁儿童的行为和公民义务感的教育。“我想”、“可以”、“不许”、“应当”的教育。6.家长的公民义务感对儿童教育的影响。7.如何培养7岁到9岁儿童对丑恶事物的不妥协精神。8.7岁到9岁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自然界。9.美在7岁到9岁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中的意义。10.家庭里的书籍和7岁到9岁儿童的精神发展。家庭图书室。11.如何使7岁到9岁儿童领会伦理标准和家长的榜样。12.学校里和家庭里的爱国主义教育。13.学校里和家庭里的劳动教育。14.学龄初期儿童的精神需要和兴趣的培养。15.7岁到9岁儿童的义务感和纪律性的培养。16.父母亲的相互关系对7岁到9岁儿童教育的意义。17.对儿童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18.学校里和家庭里的无神论教育。19.忠诚老实的教育。20.关心人和尊敬人的教育。21.自我教育的初步训练。22.酒精中毒症与儿童。23.关于神经类型和气质的概念。24.7岁到9岁儿童的作息制度。25.电影、电视与儿童的教育。26.人道精神的教育。27.求知欲的培养。28.乌里扬诺夫一家对儿童的家庭教育。29.怎样预防儿童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私心理。

    (三)三、四年级组

    1.酒精中毒症、结婚、儿童、家庭。2.9岁到11岁儿童的身心发展。3.学校教学和家庭的智力生活。4.书籍对9岁到11岁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家庭图书室。5。列宁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6.公民的培养。7.家庭的道德气氛和9岁到1l  岁儿童的教育。8.9岁到11岁儿童的情感教育。9.学龄初期儿童的意志教育。10.9岁到11岁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和言语的发展。11.9岁到11岁的男孩子和女孩子。12.怎样给小孩子讲人是怎样生出来的。13.自然界和劳动在对9岁到11岁儿童的教育中的作用。14。9岁到11岁的男孩子的勇敢精神的培养。15.自尊感的培养。16.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17.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18.在对9岁到11岁儿童的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和母亲的作用。19.教育机智。20.奖励和惩罚。“我想”、“可以”、“不许”、“应该”的教育。21.9岁到11岁年龄期的需要和自我纪律。22.怎样教育儿童热爱和尊敬父母。23.怎样预防儿童的意志薄弱、任性、爱生气、爱发脾气、爱哭、过于敏感的自尊心、个人主义、自私心理。24.什么是“成长加速化”?25.合理的儿童饮食制度。26.学校里和家庭里的审美气氛。27.克服宗教和迷信对儿童意识的影响。28.怎样理解儿童的幸福。

     (四)五至七年级组 

    1.少年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的发展。2.性教育。性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3.少年的行为和道德意识。4.少年的劳动教育,他们的劳动的道德意义。5.少年教育中的善良、爱抚、鼓励、严格要求、坚定性、对愿望的限制。6.少年的人道精神的培养。7.少年对丑恶事物在道德上的不屈不挠、不能容忍、不肯妥协精神的培养。8.家长的威信。威信从哪里来,它的巩固性。善于使用家长的权力。9.少年的智育和家庭的任务。10.少年的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11.怎样培养少年的兴趣。12.母亲、父亲、孩子的义务、责任和公民教育。13.少年的“愿望文明”。对愿望的限制和纪律是正确教育的重要条件。教育少年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14.培养个人的爱好和才能。15.少年应当阅读哪些书刊。家庭图书室和少年的教育。不允许对精神财富的单纯享受态度。精神需要的问题。16.少年的意志训练。17.男孩子的勇敢精神的培养。18.女孩子(未来的母亲)的教育。19.少年期的忠诚老实教育。20.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随时准备好保卫祖国的教育。21.作为一个集体的家庭和少年的教育。22.少年的美育。23.少年的职业定向。24.怎样才能使知识成为少年的需要。25.预防少年期的神经疾患。26.预防意志薄弱和懦弱无能、没有性格和无原则性、个人主义和自私心理。27.少年之间的冲突的调解。

    (五)八至十年级组

    1.15岁到17岁男女青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2.身体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性的成熟的统一。3.要善于尊重青年的独立性。4.青年时期的世界观和信念的形成。5.道德坚定性、对丑恶事物的不肯妥协、不屈不挠和不能容忍的精神的培养。6.书籍在青年的精神生活的作用。男女青年的个人图书室。7.男女青年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性教育的统一。8.男女青年公民义务感的教育。9.男女青年的劳动教育。10.青年早期的自我教育。11.青年的精神需要及其发展。12.青年的智育和兴趣。13.个人爱好、才能和志向的培养。14.青年的知识、信念和行为。15。怎样跟男女青年讲恋爱、婚姻、家庭的问题。16.青年早期的劳动和学习制度。17.职业定向和专业选择。18.青年的法制认识。19.年长者的榜样在青年教育中的作用。20.男女青年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公民义务活动。21.对青年教育中的教育机智。22.预防青年期的神经疾患和心脏疾病。23.勇敢精神、坚定性和不屈不挠精神的培养。24.青年服兵役的准备。25.对男女青年的阅读指导。26.教育男女青年珍视我们社会的道德财富。


    85、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
 

    农村学校跟城市学校有很大的区别。现在,农村学校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农村学校是农村的最重要的、主要的、有时候由于已经形成的条件还是唯一的文化策源地。它对农村的整个智力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生产的文明程度无可比拟地提高了,在劳动中、日常生活中和人们的意识中,正在实现着列宁当时称为群众的电气化教育的伟大变革。现在,不是土地的占有权,而是在土地上的操作技能,决定着农民的生活和劳动。

    但是,农业生产文明的迅猛增长已经大大走到农村精神生活的增长前面去了。如果我们拿城市和农村拥有书籍的情况比较一下,如果我们再思考一下,受过中等教育的人有多少留在农业生产上和有多少留在城市里,那么这种比较的结果,显然是城市占优势的。

    从农村中学毕业出来的青年人,有60%以上永远离开了农村而一去不返,出身农村而在高等学校毕业的人则有90%以上成了城市居民。如果细想一下,这种现象不仅包含着某种令人担忧的东西,而且包含着某种危险。如果农村青年中在智力发展方面最好的这部分人继续地离开农村,那么农业生产的发展必将有一天会停滞。我们整个社会的利益要求,应当让智力上发展的、受过教育的青年人去充实农村。没有这些人,就既谈不上农村的科技进步,也谈不上农村的智力丰富的精神生活。

    谁来完成这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呢?首先是学校,是农村学校。当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特点时,人们通常总认为劳动教育是个重点。据说,只要从小训练农村青年在土地上劳动,农村学校的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当然,我们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点还不少,但是我认为,这些缺点并不是产生主要毛病的原因。当农村学校和成年人的劳动集体的智力生活不能满足青年的要求和需要的时候,农村青年是要离开或者想方设法离开农村的。

    如果不提高整个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家庭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水平,那么农村学校要改进教学,提高知识质量,就简直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在农村学校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气氛。应当使书籍在家庭和学校里占统治的地位。总的来说,应当使农村生活的世界成为思考、书籍、阅读、深深地尊重知识、科学和文化的王国。遗憾的是,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农庄庄员家里有电视机,有摩托车,有收音电唱两用机,但是却没有书籍或者只有很少几本书。这一切都是因为,书籍应当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思想,没有像明亮的火把一样从学校里放出光芒,没有在学校毕业生的心灵里确立起来。

    不论一个农村居民从事什么工作——当农艺师或拖拉机手,挤奶员或养牛员,土壤改良技师或医生,我们农村学校都应当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培养对知识的需要。我认识一个饲马员,他的个人藏书有2000册;而我认识的一个医生,他的房间里连个书架也没有,桌子上放的唯一的一本书,还是两年前从图书馆借来而未归还的。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努力做到,使一个农村居民在少年时代就以自己是一个种粮食的、养牲畜的人而感到自豪,那么农村学校的最优秀的学生还是继续要离开农村的。遗憾的是,把农业劳动看成一种低人一等的,不需要什么智慧的事,这种多年形成的偏见至今仍然存在。而我们的目的,却恰恰在于使那些最聪明的、精神丰富的、对于充实的智力生活有所准备的男女青年留在农村,到大田里和畜牧场去工作。只有当思考和使用智慧的、带研究性的、被一些有意义的设想所鼓舞的劳动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的时候,这件工作才能具有牢固的科学基础。对劳动的热爱是情感和思考相结合的产儿。但是,如果没有思考,就永远不会产生情感,也就没有二者的结合,没有它们的产儿。

    对许多农村学校来说,正是在这样一个领域里的教育水平太低,就是应当用思考,用科学认识的光芒来照亮普通的农业劳动。只有把土地、果园、菜园当成思考的实验室,把单调的劳动过程不是当做最终的目的,而是当做达到目的的手段,使人享受到创造性的、研究性的、试验性的劳动的欢乐,才能产生对农业劳动的热爱。即使当一个人翻地、施肥、挖粪的时候,他也可能体验到一种智力的欢乐——研究者和创造者的欢乐。当一个人看到,在劳动中可以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的时候,他就能享受到这种欢乐。不管看起来多么荒谬,但这是事实:在某些农村学校里,对于揭示农业劳动的智力教育方面的工作,反而比许多城市学校里进行得更差。农村主要依赖学校,农村的文化水平有赖于农村教师的文化水平。农村学校的主要教育力量是教师,是他的精神丰富性、知识、多艺和宽阔的眼界。那种认为农村教师只要懂得田里的农活,不怕农业劳动的艰苦和困难就可以胜任的观念,是已经陈腐过时了。事实上,农村教师对青年有没有吸引力,主要是看他本人有没有一种对知识的不可熄灭的渴求精神,是不是热烈地追求书籍、科学和文化。

    农村学校里有着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我认识一位叫法尔图什尼亚克的农村教师。他在一所十年制学校里教历史。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村里所有的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小孩子,看到他都肃然起敬,仰慕他那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研究过有关本国和外国历史的数千种文献资料。虽然住在农村,他通过自学掌握了9种外语。他能阅读莎士比亚、赛万提斯、歌德的原文著作。对学生来说,听他的历史课就像过节日一样。凡是从法尔图什尼亚克所在的学校里毕业的学生,都能终生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像这样的农村教师,能够用认识的欢乐和一种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去感染别人。

    如果我们说,教师是用知识来教育人的,那么,在我看来,这一复杂的、至今尚未研究清楚的过程的实质,就在于知识能够使一个人在自己的眼光里变得高尚起来,树立他的自豪感,发展他的不可熄灭的钻研精神,教给他为合理的思想的胜利而斗争。

    农村现在迫切需要精神丰富的、在智力上多方面发展的、能够驾驭青年的思想的教师。像上面所说的法尔图什尼亚克这样的教师,毕竟是不多的。令人痛心的是,我们还有许许多多学校,在那里还没有点燃起探索性的智慧的火把,为青年们照亮道路,使他们体验到认识的幸福,形成一种永远不知满足的求知的需要。我们还有许多农村学校,学生在那里的学习一步也没有跨出教科书的框框。农村需要千千万万个精神丰富的教师。

    怎样才能吸引他们到农村来呢?这一点,是需要另外讨论的一个课题。


    86、致未来的教师
 

    我常常收到大学生其中主要是师范生的许多来信。几乎所有的信里都提出一个问题,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许多未来的教师是有一定意义的。这个问题的意思是: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我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32年。回答它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在我们的工作中,没有哪一样是次要的东西。不过,教育工作毕竟还是有个核心的。

    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儿童的脑力劳动、他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请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敬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

    不久前,在一所学校里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学生,无论怎么也弄不懂,植物是怎样吸收营养、怎样呼吸的,怎样从幼芽里发育出叶子,怎样从花里结出果子的。生物教师经常提问他和刺激他:“难道你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弄不明白吗?你究竟能干点什么呢?”在这个男孩子的心里,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基本的知识对他来说也变得复杂了,因为缺乏自信心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了他通向认识的道路。有一次上课时,生物教师说:“再过几天,幼芽就要长出来了,我们全班都到长着栗树的林荫道去观察。在那里,要是阿辽沙还说不出别人都明白的东西,那时候事情就毫无希望了。”

    生物教师很喜欢自己栽种的东西,他从种子培育出栗树的幼苗,再把这些小栗树排成一条林荫道。当全班学生来到栗树林荫道的时候,教师惊呆了:树上的幼芽全被剥掉了……学生们也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而在阿辽沙的眼光里,一刹那之间露出幸灾乐祸的火花。

  这个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是内心的深深的痛苦,屈辱,精神力量的突然燃烧和暴发。阿辽沙以此表示抗议。他感到,教师的话里含有恶意。而孩子是要以怨报怨的,有时候甚至做出奇怪的、荒唐的、毫无意义的事来。

    但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学生,接连不断地吃“两分”,他就跟自己的命运妥协了,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想法,就是“自己什么都不行”。每当我看到这种态度冷淡,毫无怨言,准备好耐心地倾听教师的讥刺和训斥而无动于衷的学生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不平和愤慨。我的年轻的朋友,请你像怕火一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吧!要为这种毫无怨言,默不做声,准备接受任何训斥的学生而感到可怕。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可怕的事。当你看到学生性格执拗、爱发脾气的时候应当感到高兴,应当容许学生对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而让他去检验,去研究吧。“执拗性格万岁!”——我真想用最鲜明的字体写下这句话,并把它张贴在教员休息室里……

    你是明天的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教师对学生力量的信心表现在哪里呢?我们的工作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教师永远也不会遇到这样的时刻的到来,使他有权利说:由于我尽了自己的努力和操劳,这个学生已经达到极限,从他身上再也得不到更多的东西了。学校教育里的许多失误,其根源正是在于有些人抱有这种思想。请你记住: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我想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思维的觉醒”)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灰心失望。学生今天不会的,过三年才能会,那么我在这三年里始终坚信人的力量是不可穷尽的。

    结合这一点,我想向你,年轻的朋友,提出如下的建议:正像外科医生把一些非常锐利的手术工具放在清洁的金属盒子里以备使用一样,你也有一些最精细、最有灵性、最锐利而不十分安全的工具——评分,最好让它多在盒子里放着,而不轻易使用。我认为,那种几乎学生说了每句话都要给他打个分数的习惯,是一种教育修养处于蒙昧状态的标志。以这种态度对待事情,这种最精细的工具就一会儿变成蜜糖,一会儿变成棍棒:它使这一个人陶醉,使那一个人受伤。我希望,学校里不要搞那种所谓“积累分数”的追求评分数量的事。在一个学季里,一个学生该有几个分数,让教师去掌握就可以了。

    请记住,即使是成年人,白费的、毫无结果的劳动,也会使他感到羞愧难当和头脑糊涂的,何况我们接触的是些孩子。如果学生从他的学习里期待不到什么成绩,他就会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就会变得要么粗暴,要么灰心。

    学生如何看待自己,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道德面貌。在学校里,目前还存在许多手工业方式的东西: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却不认识自己,更不了解自己。我坚定地相信,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当你走上教育工作这个创造性的岗位时,请记住:你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当跨进校门的时候,你不仅成为本门学科的教师,而且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你应当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一样思考,一样感知,一样识记的。一个学生已经弄懂了你想教会他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还没有弄懂,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愿意学习。要让他有时间再想一想,不要把他那一点渴求知识的微弱的火花吹灭。只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取得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时,再来给他做评定。你要善于从每一个学生身上,看到和感觉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有一次,听到某位教师说:“这个学生毫无希望,他的命运就是这样——永远当差生。”这时我想起了亨利·海涅说过的话:“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

    阿尔玛——阿塔师范学院的女大学生塔玛拉很关心教学方法的问题。她写道:“我看到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教学方法就使我感到害怕。几乎每天在报刊上都能看到:这是一种新方法,那是一种新教学方式……怎么才能搞清楚这么多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呢?其中的哪一些才是真正有效的呢?”  塔玛拉和别的大学生都关心“有些教学方法产生了,而其生命又不长久”(伏尔加格勒的一个大学生也这么写道)。你们应当懂得: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譬如说,有一套很精致的钳工工具。它们都放在那里,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用途。可是,当人的手还没有接触它们的时候,所有这些工具是什么呢?是一堆金属——如此而已。这其中的每一块金属,只有到了匠师的手里,才能变成工具。教学方法也是如此。有了匠师才会有方法。这个方法能对儿童起什么作用,这一点取决于你们,而且仅仅取决于你们。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这里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87、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如果你教的是物理,那么你就应当对基本粒子有所了解,懂得一点场论,能够哪怕是粗略地设想出将来的能源发展的前景。教生物的教师则需要懂得遗传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熟悉生命起源的各种理论,知道细胞内部发生的生化过程。教育素养就是由此开始并在此建立起来的。可能会有人反驳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我认识几十位这样的教育能手。他们的教育素养从备课就能看得出来。他们是按照教学大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他们仔细地思索过教学大纲以后,就把教科书里有关的章节读一遍。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真正的教育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因此他不需要在课时计划里把要讲的新教材都写出来。他的课时计划里并不写叙述(演讲、讲解)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的简短的纪事。教育工作的能手对于课堂上所学的自己那门科学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如此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  请你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教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的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有时候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和准备好的东西)。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会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

    当人们谈到形成信念的问题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对教材的知识——这还不是信念,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有信念。这样把两者对立起来是毫无道理的。所谓真正地有知识,这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而如果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反复地思考过,如果知识变成了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那么,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由此我们还是得出那个同样的结论: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

    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你,作为校长,也会被教师的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来检查教师的工作的,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15岁的少年们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我们州的一所学校里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给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至当教师向同学们问道:“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位校长竟举起手说:“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技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这种境界只能是教师具备深刻的知识的结果。他的知识要如此深刻,以至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儿童们的脑力劳动。

    而在另外一种课堂上,当你看到教师跟学生之间并没有交往,教师一头钻进他的课时计划里,而孩子们在看着天花板或者天空中飘浮的云朵时,你会作何感想呢?你会在学生面前觉得不自在,你会替教师,替自己,也替教育学觉得难为情。你后悔不该来听课。在课后,你不想当时就跟教师进行谈话,你会想:是不是把谈话推迟到明天,是不是应当再来听他一节课呢?
 
    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怎样才能使读书成为每一位教师的需要呢?这里很难确定地说有些什么特殊的方法。读书的需要是靠教师集体的全部精神生活培养起来的。

    但是,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毕竟还是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容易捉摸的、易于检查的条件和前提的。这首先是时间——供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的空闲时间越少,他被各种计划、总结之类的东西弄得越忙,那么他对学生将要无物可教的那一天就来得越快。我们的教师集体遵循着一条规则:教师不写任何总结和汇报。除了教育工作计划和课时计划外,教师不写任何别的计划。课时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文献,它能反映出教师个人的创造性实验室的情况。对课时计划不规定什么固定的格式。当然,也对它提出一定的要求。这首先就是要对学生将要学习的理论性教材进行教学论的加工。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所做的课时计划,就是对课堂上应当发生的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最大限度的预见。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性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一年比一年丰富起来,——这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指的是教师劳动的工艺学。例如,数学教师们一年年地积累教学资料——几种不同难度(不同变式)的应用题,教师和学生制作的直观教具等。教师为每一节课积累的资料每年都在增加,因此他也就没有必要再写课时计划了。地理教师每年在充实他的各个专题的直观教具册。语文教师在逐年编辑用于语法教学大纲的每一章节的个别作业卡片集,编写和修订应当让学生牢记的最低限度正字法词汇表。

    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儿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由观察构成的。这里应当再说一遍:教师应当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了解他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个人特点,了解影响他的智力发展的解剖生理因素。关于解剖学和生理学、心理学和缺陷教育学的书籍,应当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必备书。教师到了学校以后(这种提高是在许多教师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才开始真正地研究心理学:他要时常去翻阅心理学书籍,以便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儿童的行为中、脑力劳动中、同学的相互关系中的这种或那种现象、这一或那一特点。

    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有些教师觉得心理学是一门枯燥的科学,在学校里得不到实际的应用。我们很关心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真正指南。我们经常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介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在教师休息室的“新书”陈列架上陈列心理学书籍,让教师去阅读、思考和研究。当然,我们宣传这些书籍,不能让它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我们每一位教师(包括校长和教导主任)都在经常地、用心地写儿童的“教育鉴定”,这种“教育鉴定”要求弄清楚儿童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了解儿童的欢乐和忧愁,而这种“教育鉴定”所依据的基础就是心理学的分析、观察和研究。

    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我和教导主任把一些需要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分析的问题记在单独的一页纸上(例如下面这些问题:积极的脑力劳动是怎样影响旧教材在记忆中的保持的;在决定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方式时怎样考虑到学生的神经系统类型;采用哪些特殊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和具体教材的兴趣;等等。)还有,校长、教导主任和负责课外活动的教师,我们也随时随地会碰到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问题。在学校生活的这个领域里,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缺乏心理学知识,简直就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交给班集体去讨论,而他的行为的哪些方面则不宜于在集体中讨论;在评定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教育机智,等)。我们每星期聚会两次,读自己写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笔记,并且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那些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提到校务委员会上进行讨论,而就个别问题我们还到科学研究中心去请教。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二十年前,我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讲解。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时简直是精疲力竭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他教生物学),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至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概念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

    为什么我作为校长,也没有立即发现这一点呢?因为我听的是自己很熟悉的教材。我有足够的暗示——我实质上是用自己的思想补上了教师讲课中的“漏洞”。我又听了几节课,逐字逐句地把教师的讲解记录下来,我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读了这些记录,问同事们:请大家想一想,一个对所讲解的事物毫无了解的人,能不能听得懂。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们对叶绿素、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本来一无所知,那么你们从我所读的记录里能听懂些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是痛苦的,令人为难的,但是回答只有一个:什么也听不懂。如果说在下节课上,学生毕竟还知道一点东西,学习最好的学生还能得到优秀的分数,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只能归功于学生的勤奋和努力,而获得这些知识却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这是以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因为他们实质上不是在教师的课堂上,而是独立地在课外时间抠教科书去获取这些知识的。  我们全体教师敢于正视真理,虽然这个真理是严峻的。我和教导主任又去记录了几节课,又把在其他课上(历史、物理、化学课上)的逐字逐句的记录读了一遍。情况并不像生物课上那么严重,但是几乎在所有的课上,教师的讲解都不符合语言修养的许多基本要求。而最主要的、使全体教师深为忧虑的一点是:对于概念的解释不够明确,教师力求用语言手段创造的那种表象模糊不清以至有些混乱,然而没有清晰的表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由具体到一般的过渡就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得不深感遗憾地、痛心地承认:是的,我们还不会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而鲜明的形象正是儿童思维的出发点和源头。

    从那时起,语言修养的问题跟其他同样重要的问题一起,成了我们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对象。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已经有25年了。全体教师向自己提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分析应当向学生讲解的那些表象和概念。我们分析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大家在一起考虑:怎样找到鲜明的、准确的和经济的语言外壳,才能使儿童建立起关于这样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例如:天空、田野、草原、灌木丛、沙漠、火山、严寒,土壤的肥沃度、收成,等等。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东西,但是当我们试图创造出每样东西的鲜明的、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时,就会发现这件事并不那么简单。

    “怎样解释天空这个概念呢?”一位教师惊奇地说。“那里,那就是天空……”——他用手指着说。但是难道可以一直让学生用可以看见的形象来思维吗?我们的语言的缺点就正在于此:由于我们不善于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我们就使得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感到困难,——需知抽象思维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而概念又是在以语言创造的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开始学习用语言来描述可以看到和观察到的东西,然后逐渐转到解释那些跟用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有联系的概念。接着,我们转向深入地分析教科书的课文:确定逻辑顺序,找出因果联系、质的联系、时间联系。我们发现: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这首先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

    教师们开始仔细地考虑自己的叙述形式,在他们的课堂上出现了创造性劳动的一种重要特征——自我监督。我们日益明确地认识到: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儿童所理解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88、教师们的教育观点的一致

 

    在五年级的教学开始的一年前,我就开始对由于分科教学将要带来的教学性质的急剧变化做准备。除我以外,这个班里还将有八位教师来任课,这一点要求班主任花费很多心思,首先关心的是教育观点和教育信念的一致。

    我承担了本族语、俄语和历史的教学任务,考虑到这样能体现教学与教育相一致这一重要原则,班主任还应尽可能地担任那些从开学到毕业都一直开设的学科。

    我认为我的使命(既作为班主任,又作为校长)是,要使教师们在教育和教养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能够保持一致的观点和信念。观点的一致能够保证每一位教师的个人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那就是抽象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这一点正是每一位教师对于教育学生的复杂过程所做的个人的贡献。但是与此同时,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文明的源泉)的一部分。

    我们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是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以下几点:

    (1)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2)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着他们上进的愿望。在我们的学生的身上,隐藏着天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大田里和机床旁的创造性劳动能手的素质。这些天才的素质,只有在每一个学生遇到教师有这样的“活命水”来浇灌的时候,才能蓬勃生长,否则就会干枯和衰败。智慧要靠智慧来培育,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祖国的忠诚要靠真正的为祖国服务来培养。

    我对这些把学生的命运托付给他们的教师,有了不止一年的了解。这是一些聪明的、诚实的、热爱儿童、热爱科学和热爱书籍的人。一种强大的力量——对知识和认识的渴望把我们大家结合成一个集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是小学生,每一个人都在精神生活领域里有一种爱好。O.A.比斯敏娜娅熟练地掌握法语和德语,又自学了英语和拉丁语;M.A.里萨克念念不忘的一个理想是必须从五年级起就教代数,他还自编了一本算术应用习题集;A.A.费里波夫编了一份五年级物理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他深信学习这门学科将为儿童的智育创造有利的条件,他还编了一份物理课外活动大纲;O.И.斯杰潘诺娃在研究土壤里的生化过程,进行着有趣的试验;在她任课的每一个班里,都有两三个学生下决心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农业劳动;M.T.绥罗瓦特卡在研究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绘制了几幅地方志地图;A.A.沃罗什洛力求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信念,他深信“人的智慧在他的双手上”,这不仅是培养实际技巧和习惯,而且是训练好钻研的、创造性的智慧;Г.T.扎依采夫迷恋于图画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思想;С.И.叶甫列缅柯认为在自己的课上进行音乐修养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他编了一份欣赏音乐作品的大纲。

    (3)我们认为,只有教学是在集体和个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条件下,才可能有完满的智育。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在智育上的飞跃和新的质变阶段,在我们看来,不仅在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定的过渡(过渡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儿童也有抽象思维的因素,少年也还保留着形象思维的因素),而且在于少年在智力生活中的自我确立:在正确的教育下,少年会感到一种把自己的智力财富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吸取智力财富的精神上的需要。上课、在课堂上获得的科学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脑力劳动的素养——这一切在智育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些只是多方面的智力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个集体中,应当经常感到有一种勤学好问,向往科学,钻研有趣的、引人人胜的问题和书籍的志向的脉搏在跳动。

    而集体的这种智力生活的源泉、指路明灯和第一个推动者仍然是教师。智力生活的存在这一事物本身,就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思想、兴趣和博学的程度。在学龄初期,教师对儿童来说,是打开事物和现象的世界的人,而在少年时期,教师就是打开思想的世界的人。

青年的精神志向的纯洁、高尚和无私,在自我确立时期对于知识渴求,以及师生关系中的诚挚和相互关心,这些都取决于集体的智力生活的丰富性。要预防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一大祸害——精神空虚,预防他们虚度年华,预防他们对长辈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以至预防犯罪行为,都首先要求一个人在少年时期能够认识智力生活的丰富、美和完满。知识不仅以真理的内容使人的心灵丰富,而且会使一个人变得更加高尚。

    (4)我们深信,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能获得智力的财富,就能享受完满的智力生活的幸福。无论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完善,它们都不能保证给人以完备的教养。一个人接受课堂上的科学基础知识越是困难,那么不要把他的智力生活局限于这些基础知识这一点,就越加重要。只有当一个人认识的东西,比要求他知道的东西多得无可比拟的时候,他才能享受到认识的乐趣。预防学业落后现象,预防对认识、科学、书籍和学校的冷漠态度,并不在于无休止地催赶和挽救那些学业落后的学生,而在于要把每一个学生引进集体的丰富的智力生活的世界。在少年生活中的无数挫折和不正常的现象,其根源就在于一个人怀着这样痛苦的思想:我什么都不行,我的学习毫无收获,别人能做到的我总做不到。如果在一个人自我确立的年代里在他面前展开的是这样一种残酷的真理,那么悲剧就会在他身上发生。他失去了对于善良的信心,他会变得性格孤僻,疑心很重,待人刻薄;而如果再有人不断地讥刺他:“你是个懒汉”,“你是个浪荡子”,那么他还会变得冷酷无情,并且真正地变成一个懒汉、浪荡子和堕落的人。读书对他来说是一种痛苦,而不是欢乐的源泉。少年的精神空虚是一大灾难。

    (5)我们深信,少年期的智育和教学,完全不同于童年期。我们在少年学生面前不仅揭示自然界、社会及其规律性,而且揭示他们自己本身。这里所指的不仅是心理的修养,而且指在所有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性质和方向性。少年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自己。少年在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的同时,应当确立一种信念:他前进了一步,这不仅是因为他学到了一些新东西,而且是因为总的说来他变得更聪明了。

    我想起了在开学前夕跟五年级教师们的一次谈话。我们设想我们的学生的未来。我们教师当中,未必有谁会活到2000年,而我们的学生将在他们创造力最旺盛的时候迎接二十一世纪。他们将成为世界的主人——成为工程师、农艺师、医生、教师、建筑家。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首先应当成为热爱祖国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具有清醒的智慧,高尚而勇敢的心和一双灵巧的手的人。他们将要从事几十年创造性的劳动。在这期间,科学将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把学生参加工作那一年的知识水平作为一个单位,那么在他的劳动生活的过程中,他还必须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增加5、6个单位的知识,否则他就会落后于生活,无法顺利地工作。生活要求知识的不断更新。没有对知识的渴求,就不可能有完满的精神生活,从而也就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对自学的发自内心的需要。

    89、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课——这是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着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的质量高低不仅决定知识的巩固性和深度,而且决定能否培养起学生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念、对知识和科学的热爱、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尊重。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认识力和创造力,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对书籍的热爱。课是学生的智力生活的这样一个主要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进行着生活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刚刚迈出生活的初步的学生之间的精神交往。教师的个人榜样在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

    课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信念、他的生活的整个的道德方向性和智力方向性、他对自己教育的对象即年轻一代的未来的观点)是否紧密地融合为一体。教师的个人榜样,——这首先是指他的信念的力量,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他的道德面貌(用自己的智慧、理智和知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而服务)。

    在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的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经验证明,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有许多东西——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生活的智力丰富性、教师的教学法技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多方面性,都取决于听课和分析课这一工作是否有高度的科学水平。由于学校领导人对课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而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改进,就能提高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水平。从课好像引出了几十条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线索,这些线通到课外活动,通到学生的自我教育,通到教师个人的创造性实验,通到经验的交流,通到全体教师对家长的工作。下面我想就听课和分析课的问题向年轻的校长提几点建议。

    (1)听谁的课,何时去听,听多少课?

    只有当学校领导人掌握了足够的事实和进行足够的观察时,才能在教学和教育过程的这个领域里达到工作的高质量。经常听课和分析课的校长,才能了解学校里在做些什么。一所学校里可能有15名教师,也可能有50名教师。无论是前—种还是后一种情况,校长都必须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情况。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地、按一定的制度去听课和分析课。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尽管学校领导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应当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我给自己定出一条规则:如果我没有听过两节课,我就认为今天我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如果今天碰上开校长会议,那么,本来在今天要听的两节课,就得移到明天来补上。这样一来,我明天就得过一个很紧张的工作日:要听4、5节课。要是预定将到外面出差4、5天的话,我就提前在两星期内把每天听两节课改为听3节课。遗憾的是,有些校长,学校只有15个到30个班,在整整一年里只听70、80节课,甚至更少。这种领导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去上班的人,他在黑暗里徘徊:能听到一点,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

    在教育学上来说,校长分析教师工作的最适当的形式,就是定期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既要听有20、30年教龄的教师的课,也要听一年以前刚进校的教师的课。有些学校的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对于那些有多年教龄的教师,可以少听他几节课。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在我看来,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他的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进修提高首先意味着,教师今天对于某一教育真理的看法已经不同于昨天。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不断地处理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好像是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他的成长和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

    校长去听课和分析课,不只是为了教给教师一些东西,给他们提些建议。学校这个教育实验室,是全体教师的创造性的结合体,是每天不断的智力交往,是精神财富的相互交流。对有经验的教师,应当听他足够数量的课,这是为了把他个人的创造性实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吸取到学校的集体的教育实验室里来。

听课和分析课,应当从开学的最初几天直到停课前的最后几天都在进行。既不要在开学初“加快进行”而浪费时间,也不要像有时候所做的那样,在学年结束前的两三个星期就停止听课了,认为学业就要结束了,一切事情实质上已经定了,校长对于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干预未必会有什么益处。其实,正是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在上课的最后几天,听课和分析课能够提供许多东西,不仅有助于对知识质量做出有价值的概括,而且能够看出教师是否善于制定进一步改进自己工作的途径。

    在校长的工作中,除了经常性的听课以外,有时集中地听一系列的课(即一个课题、一个章节的好几节课),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听课方式之所以必要,是为了看出和理解各种教育现象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揭示出教育过程的主要的依存关系——掌握牢固而深刻的知识的条件和产生肤浅的知识的原因。总之,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

    (2)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达到?

     许多课(甚至有多年教龄的教师的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善于明确地提出课的目的,并且使课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服从于这一目的。问题并不在于在课时计划里写上本节课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规定可能是被照做了,但是教师并没有认识课的真正的目的。漫无目的的课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增加学生的疲劳,使它们养成一种松松垮垮的习惯,形成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懒惰。

    看起来,好像理解课的目的是再简单不过的事。“课的目的吗?”一位一年级教师重复着我的问题说,“那就是让学生读读,做做复述。这就是课的目的呀。”

    我们走进课堂。一种令人担忧的感觉控制了我:这里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学生上完这节课就跟没上时一个样,他们的技能毫无长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没有提出正是应当在这里提出的主要目的,即:教给所有的儿童(不只是那几个被喊到的儿童)阅读,发展他们的阅读技巧。教师对孩子们说,当被喊到的同学在朗读时,大家应当仔细地听,记住他读的错误,然后大家来纠正。一年级的阅读课文是很简单的,词也很容易记住,所以孩子们记住那些读错的地方并不难。当发现同学朗读中的错误以后,孩子们就不再听了,他们也忘记了要仔细地看着课本的要求,因为他们害怕忘记了错误。接着孩子们纷纷举手,要求纠正同学的错误。气氛是很热闹,但是益处甚少:孩子们并没有学习阅读。

    问题并不在于让儿童看着课本去检查同学朗读得如何。问题首先在于让儿童看着课本,按音节地读词,进行默读(或者轻声地读)。在这种课上的教学目的,正在于让每一个儿童独立地阅读。要达到这个目的(这正是小学特别是一、二年级阅读课的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很容易的。这里必须最大限度地注意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情况。有的孩子读得快些,有的孩子读得慢些,这一切都应当估计到。不要害怕有的孩子落在后头,读的不是被教师喊到的同学所读的那个地方。也不要害怕孩子们读得嗡嗡响,好像一窝蜂。并不是所有的一年级孩子都会默读的,在这一点上不必着急。孩子们朗读时的声调表情力较差也并不可怕,——先让孩子们学会读词,以后就能表现出词的情感色彩来。

    在听课后分析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我所注意的正是这些缺点。现在教师对于在这种教学工作中,什么是课的目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在那些好像工作非常单纯、确定目的没有任何困难的场合下,确定课的目的反而是很困难的。属于这一类课的,除了小学的阅读课以外,还有外语课,还有那些要解应用题的算术课、代数课、几何课、三角课、物理课、化学课。在外语课上,主要的学习形式是阅读课文。可是正是在这种课上,经常会遇到浪费时间的现象:没有让每一个学生去独立地、个别地钻研课文。而外语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训练发音器官,每一个人单独地读课文,最好是小声地读。还应当专门分出时间让学生进行默读,这时教师必须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应当教给学生独立工作。

    在解答应用题的课上,应当怎样提出课的目的,并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你们大概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把应用题读了一遍,几个最好的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弄懂了,于是造成了一种印象,好像全体学生都懂了。就连教师和校长也常常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如果你去问问学习较差的学生,他对应用题的条件是解释不出的,他并没有弄懂。一个学习最好的学生在黑板上解应用题,在他解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喊一些学生——主要也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在原地回答问题,解释应用题……于是,教师认为,这节课上所提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在学习解应用题。然而在这种课上,实际的情况究竟如何呢?总的来说,差生和中等生没有学会独立工作。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上了7、8年学,他没有独立地解答过任何一道应用题(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里)。

    遇到这种现象,就要向教师提出建议:不要过分迷恋于集体作业的形式,不要造成一种一切顺利的表面现象。要把学生的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可以向全班布置好几种不同变式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去独立地解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应用题的条件,让他自己去思考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性。在开始阶段,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差距:一个学生用15分钟就解出了一道应用题,还需要再给他一道新题目,而另外一个学生直到下课还没有解完一道题。对这一点,你丝毫不要感到着急或失望。在下一节课上,你还把那一道没有解出的题让那个学生去做,让他思考、再思考。一定要迫使学生独立工作。

    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总有一天,就连最差的学生也终于会独立地解出应用题的。

    我想对年轻的校长和教导主任提一点建议:请你们去听一些和分析一些数学课(包括初、中、高各个年级的数学课),其目的在于专门地分析一下学生思维和脑力劳动的独立性。在听这些课和分析这些课的时候,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师是否提出了这样的目的——即毫无例外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

    (3)为了什么以及如何检查学生的知识?

    许多课的严重缺点就是在课的第一阶段——即在检查家庭作业时浪费时间。正是在这里最容易忽略课的明确目的。教师在15—20分钟内提问3、4个学生,给他们评分,而全班其余的学生在这个时间内却无事可做。这样日复一日,就使学生逐渐变得懒惰了:在一节课的1/3时间里,他们什么事也没有做。这种惰性接着又会迁移到课的下几个阶段。检查和评定知识变成了目的本身,教师提问学生就是为了给他打一个分数。在听课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当被喊到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班上其余的学生在做些什么。在检查知识的时候,应当让所有的学生都在从事积极的、独立的、个别的脑力劳动,而且在高年级(七至十年级)这种劳动应当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  但在实际上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些优秀的教师有一种做法:每一个学生有一本草稿本(各门学科合用这一本)。在检查知识的时候,学生都把草稿本打开,听着教师向被提问的同学所提的问题,然后各自拿起铅笔,在自己的练习本里写出简短的、主要含义的答案。根据问题的题意,经常可以把答案写成图表、示意图、详图、简明的列举等形式。这样,教师就能逐渐教会学生独立工作,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查,学生就会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每一个学生好像都在把自己的知识跟被提问到的同学的知识进行比较。

    在有一些课上,全班作业的性质可能把学生引向机械地、单调地重复黑板上所写的东西。例如,在语法课上,被喊到黑板跟前的学生把自己造的句子抄在黑板上。许多教师就让全班学生把这个现成的句子照抄下来,这样做是不能刺激学生的独立脑力劳动的。在这样的课上,只有使学生的脑力劳动个体化,才能保证学生的积极的智力活动。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都要求每一个学生自己造句。

    这样,在分析课的时候,就要注意分辨:教学是怎样进行的,在检查和评定知识时,学生的知识是否得到了发展和深化。使学生的脑力劳动积极化的途径是很多的,善于思考的教师有着发挥创造性的广阔余地。

    在检查家庭作业时浪费时间,还往往表现在教师所提的问题完全是重复教科书里的小标题,这样一来就会促使学生去死记硬背,复述背熟了的东西。这种错误做法在一些学校里甚为盛行。在文学、历史,社会常识课上,学生往往用20—25分钟的时间整段整段地复述教科书。这种经常地、一节课又一节课地背诵,会使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变得迟钝。必须向教师提出具体的建议:应当怎样提问题,才能刺激学生的智力发展,防止把学生推上死记的道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所提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教科书里的教材进行思考性的阅读,做到充分理解。  在小学各年级,检查知识的形式比较特殊。这里没有必要划分出专门的时间去检查学生对语法规则和算术规则的知识,——这些都可以在完成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去检查。如果能够做出结论,说明小学教师在让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也检查了知识,那么你就是分析了课堂上的极为复杂的教育现象之一。在课后跟教师谈话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到这样一点:在做练习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学生在这样做的时候在发展他的知识的道路上有了什么进步。

    (4)是否在教给儿童学习?

    那些目的在于教会儿童学习而采取的方法和方式,应当引起校长的特别重视。儿童在课堂上获得的智力发展,具有下列两个方面或两个组成部分:(一)关于自然界、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知识;(二)在教师指导下或独立地去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眼界、对书籍和科学的热爱,都取决于智力发展的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与和谐。

    在小学,掌握知识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校长要经常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看见和观察周围世界的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这些能力处于一种怎样的相互联系之中?在小学里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应当研究和计算一下:教师上课时有多少时间是用来教给儿童掌握知识的。在朗读上是否用了足够的时间?阅读是否被各种各样的谈话所取代了?教师是否检查儿童在课外朗读了多少?多年的观察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朗读,学生在小学的4年时间内,朗读的总时数不得少于200小时(以一、二年级每天朗读10分钟,三、四年级每天朗读15分钟计算)。教师对这项工作应当在时间上加以统筹分配,而校长则要检查教师是怎样指导每一个学生的个人阅读的。

    我和教导主任在小学里听课时曾提出一个专门的目的:听学生的朗读。同时提出一项任务:每一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评价,看他掌握迅速阅读的能力的程度如何,以及除了教科书以外还读些什么书。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在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这是预防智力惰性和学习落后的可靠手段之一。这也是一个人沿着它向智力文明的顶点攀登的一条崎岖小路。谁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他就是一个没有受到教育的人,一个道德上的无知者。  要学会足够迅速地、清晰地和正确地书写,学生应当在上小学的年份里,完成一些为了培养书写速度的专门的练习。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应当不仅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要研究他的学习分量。

    思考能力(对比、比较、概括、解释因果联系、机能联系和其他联系及依存性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校长要注意研究:学生解决了哪些思维性的任务,以及这些任务是否有机地包含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在中、高年级,还有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能力,这就是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能力。经常听课和分析一系列的课,能为校长提供足够的材料,来判断学生的这样能力是否得到适当的和目标明确的训练。

    周围现实是知识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源泉。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这一源泉。有经验的教师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学生的训练首先借助于使自然界、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现象成为学生思维的主要对象。校长的任务就是要看教师是否善于把儿童带到知识的源泉那里去,使儿童通过观察周围世界和在劳动过程中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的逻辑方法。在小学里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必须特别注意教师是否带领学生到自然界里去进行发展言语的工作。

    如果没有进行这种工作,这就是一个严重的信号,说明教学有脱离智力训练的危险。应当告诉教师,如何到自然界里去上课,如何教给儿童思考。

    (5)在学习新教材过程中学生的脑力劳动

这里很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积极性程度做出正确的结论。要做出这样的结论,不仅对校长来说,就是对天天教每一个学生的教师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教新教材的方法是教师叙述(讲解、演讲)的时候,就特别难以做出这样的结论。

    在叙述的时候,很难检查学生是怎样感知新教材的,他们的脑力劳动的积极性程度如何。但是正是对于这一点,教师和校长都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里涉及的是在学习新教材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即保证反馈联系的问题:在叙述(讲解、演讲)还没有结束以前,教师就应当知道,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如何,本节课上所学的新东西在学生的意识里是否跟他们已知的概念、规律性联系起来了。

    我听着教师的叙述,从他叙述的内容本身就能看出:教师是否在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化,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促使学生去回想和运用已知的东西去解释未知的东西,教师采取了哪些特殊的逻辑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精神集中的脑力劳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在学生面前揭示出能够引起他们的疑问的那个方面,而疑问的鲜明的情感色彩则会产生一种惊奇感,引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愿望。这种愿望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是思维的情感——意志的源泉。在这里,极其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这样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让他们一心一意地想看到不易看到的东西,想理解隐藏着的东西,以及从平常的、习惯的、随时随地可见的东西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

    促使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完成独立作业,把这种独立作业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把整个学习新教材的过程跟学生的独立作业结合起来。在讲解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看出某些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程度,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所学的某一规律性越复杂、越困难,让学生随堂完成家庭作业就越重要。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很轻松、毫无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必须给学生挑选出这样的智力任务,使他使足力气,集中注意,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东西,使他取得成绩,同时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验不到克服困难的欢乐。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研究事实和现象,是刺激积极的脑力活动的一种手段。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校长要特别注意:独立研究是否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包含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之中。在课堂上所要阐明的概括、结论、规律性,本来就是从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应当使这些事物、事实和现象成为学生独立研究的对象。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在一个真正的教师手中,直观手段不仅是为了演示,为了形成关于事物的鲜明表象,而且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独立研究。这里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教学论目的:在独立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会产生许多问题,在普通的、经常遇到的事情中有许多复杂的东西这一点使他激动,促使他去思考现象的本质。所有这些也就是一种情绪——意志刺激,没有它,思维活动的幼芽就会枯萎。

    独立研究的对象,可以包括图画、草图、示意图、进度表、模型、活的语言事实(词、句)等。教师的技巧就在于,不要把这些东西以现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是作为一项脑力劳动任务让他们去解决。

    有些教师在刚刚讲完新教材以后,马上就转入所谓巩固阶段:喊到一些学生,让他们复述教师刚才讲过的东西。当然,这时候喊到的都是那些最好的学生。这样急于提问学生是不必要的。讲完新教材以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使教室里保持安静,让学生想一想教师讲过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这种思考可以采取不同的作业形式:看书,编提纲,制图,等等。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弄懂教师所讲的东西。有经验的教师们都认为,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

    (6)知识是否得到发展和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使知识得到发展和深化,——这是教学论和教育工作中最重要而又研究得最少的问题之一。学生当堂所知道和理解的那些真理、规律性、规则、公式,还不能算是牢固的、扎实的知识。只有在以后的思维活动中得到运用的知识,可以借助它们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的知识,才能变成牢固的、扎实的知识。

    在听课和分析课的过程中,校长应当特别予以注意的,就是要看以前获得的知识是否被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称为“知识的巩固”这一现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关于规律性的知识在长时间内得到运用。这样,就可以把复习跟学习新教材很好地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必要再专门划出时间进行复习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完善地掌握了这种技巧,就使得他们能够不需要布置学生在课外去复习教科书而达到了复习教材的目的。

    特别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在语法课、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上,不必专门划出复习的时间而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和深化,这就是说,学生对于规则、公式、法则和其他概括的知识,表现为他们能够完成实际作业。在分析课的时候,应当注意教师如何挑选实际作业,使学生以前学过的关于规律性、规则、法则、公式及其他概括的知识得到发展和深化,以及完成这些作业跟学习新教材是否联系起来。要做出这种结论,也像做出关于课的其他结论一样,当然不只是为了评价这一节课,而首先是为了把所有的课都上得更好。

    要使知识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必须特别重视课外阅读:学生在读些什么,他在书籍的海洋里找到了哪些杂志和科普性的小册子和书籍。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以及要有目的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都应当在日后通过新的事实和现象加以反复地思考和理解。所谓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就是对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依存性和相互关系的更深入的理解。

    (7)是否让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牢固的知识?

    课的效果、教师的工作成绩,并不在于教师喊到的个别学生做出最好的回答,而在于全体学生都掌握了良好的知识。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由最好的学生做出最好的答案的情况,校长切莫被这种表面上的顺利所迷惑。应当注意的是,教师是否考虑到布置给学生独立地、个别地去完成的作业,使全体学生都把这些作业彻底做完。让全体学生毫无例外地在独立作业上取得成绩,这是促使学生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的动力之一。有经验的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完全独立地完成作业(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选择有好几种变式的作业题)。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估计到能让最差的学生也把作业做完。教师并不急于提问最好的学生,——既然教师把全体学生的独立作业的效果当做脑力劳动积极性的主要指标,那么一般来说这样做就毫无意义了。对于那些能够很快地完成作业的最好的学生,教师应准备好一些补充题,这些题目的难度要大一些,使得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也要认真地动一番脑筋。要使中等生特别是差生,从作业的开头直到完成。都不指望有别人来帮忙。在数学、物理、化学、语法的许多课上,最好是对全体学生的讲解少一些,而使每一个学生安静地、无声地、聚精会神地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多一些。

    校长和教导主任要很好地了解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实际技能和技巧的情况。我和教导主任在整个一学年内在小学听课,着重检查学生的阅读和书写能力,我们私下给每一个学生打分数,分析他的能力的总的状况,并且跟教师一起商量,需要做哪些工作来改善学生的能力。具体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技能和技巧的情况,是领导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8)教师应当怎样布置家庭作业?

    校长要努力做到的一点,就是使教师不要把课外作业当成课内作业的量的追加。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劳动现象,发展个入的爱好和需要,满足和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

    教师在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里的教材时,应当同时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实际作业(练习、应用题、制图等)应当是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因此,在布置这类作业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怎样把对理论规律性的思考跟完成实际性的作业结合起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这样做以前,要使学生在课内做过类似的作业。

    分析、研究、比较——这些积极的脑力劳动形式应当贯穿在家庭作业里,这样的家庭作业能把读书跟观察,劳动结合起来。

    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学生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通过对学生脑力劳动特点的研究,教师会发现,有些儿童遗忘得很快。知识的遗忘特别是技能的遗忘,是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的问题。每个班里总有那么两、三个学生,需要经常地为他们布置一些不大的、专门为了防止遗忘的作业。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应当注意教师是否忽略了实际工作中的这一重要因素。应当经常和教这个班的所有教师商量,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应当给同一个学生布置哪些防止遗忘的家庭作业,以及他的负担是否过重了。

     (9)在分析课的过程中进行概括

    在分析课的过程中,校长的面前会揭示出一些教学和教育过程的重要规律性。对这些规律性的认识,会从具体的教学和教育方法中反映出来,会从那种成为全体教师的教育信念的东西中反映出来,它还会在优秀教师的经验中得到发展,丰富年轻教师的教育技巧。多年的经验证明,在听课的过程中应当把实际材料加以概括,整理成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某些问题的报告。就这些报告进行讨论、交换思想、进行辩论,有助于形成集体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技巧,鼓励创造性的探索。

 
    90、我怎样写教育日记

 
    我想再一次提醒校长要有一个记事簿。只要你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这个记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记录和保存下去。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日记,同时也是你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学和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大约二十年前,我在七年级的文学阅读课上,听了两个学生的朗读。他们的朗读很单调,毫无表情,而且据我的感受来说,还觉得他们读的很紧张,很费劲。我觉得,对朗读的人来说,那些词好像是一座复杂的迷宫,朗读者是在黑暗里穿过这座迷宫的,每时每刻都在碰到障碍。我在想:“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朗读呢?他们是怎样领会所读东西的意思的呢?”我把这个疑问写了几行在记事簿里,它一直使我不得安宁。我又去听了几次文学阅读课,于是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原来,这两个学生不能用视觉和思维感知一个以上的词。用思维一下子感知好几个词,特别是一个长句的逻辑意义完整的部分,对他们来说是不能胜任的。我跟文学教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想方设法来改善这些学生的阅读技巧,但是毫无收获。然而,最奇特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并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使人惊异的发现,就从这里开始了。通过对这些少年的言语的研究,我断定,这种不会阅读的情况是早在三、四年级的什么时候就扎了根并且固定化了的,它对学生的思维留下了烙印。

    我们把这种令人惋惜的现象称为“思维不清”。它表现为学生的思想混乱,没有条理,好像患有幼稚病:你很难弄懂他想说些什么,他的思路从哪里开头和在哪里结束。他开始说一件什么事,很紧张、很费力地把几个词连接到一起,但是马上又好像忘记了他在说什么,断了思路,尽力地回想教师的问题而又回想不出。我们在六、七年级又发现了几个这样的学生,他们读起来都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非常费劲。记事簿里那条短短的记载,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持久的研究,迫使我去深入思考儿童和少年的智力发展的许多复杂现象。这场研究引出了一个初看起来使人感到意外的结论:不会阅读并不是智力发展上的什么不正常情况的后果,而相反地是,不会阅读阻碍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我们对三百多个在小学时没有训练出流利阅读的牢固技能的少年和成年者的脑力劳动情况进行了观察。我们想在他们身上像在小学的完善学习的正常条件下那样培养出这种技能,但是没有任何一例取得成功。

这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是由于观察到初看起来并不怎么重要的事实的结果而开始的。这使我们全体教师都看清了:智力发展,脑内发生的解剖生理过程,对于阅读、对于日常所进行的智力训练,有着极其精细的依存关系。我们感到自己对于一个人的命运负有重大的责任:他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他的智力发展。教育上的“半成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都开始特别注意阅读技能的培养。我们认为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过程。我们开始努力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儿童的阅读技能停留在对单个词的感知上。那样是很危险的。凡是一个词一个词地阅读的人,他必然在学习上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实际上他是不可能正常地学习的。我国学校里的成千上万的落后生、不及格生和留级生,一般地说就是那些没有学会阅读的少年。在许多情况下,教师认为这种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有些不正常的意见是对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智力发展的不正常并不是原因,而是后果。

    我们开始精雕细刻地培养阅读技能:教给学生由按音节阅读一步步地过渡到一眼就能领会一个句子成分和一个整句的意思。这种过渡是一个分水岭,我们要训练和引导儿童达到这个境界。关于这个问题,教育心理学里谈得很多。A.H.列昂节夫、Г.С.科斯丘克、П.И.任琴柯在这个问题上写了不少卓越的著作。我们依靠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使学习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我们全体教师深信,没有家长的帮助是不行的。智力训练不仅要在教室里进行,还应当在家里,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进行。

    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家长的心理学素养问题。这是我们全体教师正在从事的一件工作,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家长们去认识人的心理素养的世界。我校的心理学研究会召开了一次会议,邀请六年级学生的家长一起参加。我们向家长们讲述了在阅读时人的头脑里发生的极其复杂的过程。给家长们提了一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帮助少年完成家庭作业,怎样注意使阅读成为发展智力的手段。

    教育概括的途径就是这样:从初步的观察和简短的记录,到全体教师进行广泛的研究工作,再到深入地钻研学生头脑和意识里发生的过程的实质。我在上面所举的例子,对于教育概括和整个教育领导的逻辑来说是有典型性的。从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研究事实,到做出概括性的、抽象的结论,——这是我们学校领导人应当每天在走的一条路。

    思考记事簿里所记的东西,是我对自己一天工作的总结。我的记事簿里另外分出一栏,我把那些带一般性的结论、概括,专门记入这一栏里。这种记录不多,不是每天都有的。而到了一周的末尾,我把这个期间所听过的课通盘思考一遍,从大量的事实中抽象出来,着重研究最主要的东西。下面是我在一个星期的末尾所思考的几条主要东西,并且在以后记入记事簿里的:

    1.教师的脑力劳动和学生的脑力劳动相一致。教育过程的技巧就在于,要使学生的作业形式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使教师有可能根据学生活动的外部表现来判断,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等。如果教师要等到上课结束后才去了解学生哪里懂了、哪里不懂,那么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

    2.不应当过分追求直观性。不要在儿童早已知道的东西周围“摆满”各种直观手段,——这会阻碍抽象思维的发展。即使教师拿一只活猫到课堂上来,儿童对猫也不会有更多的理解。如果真的有必要讲到猫,那你就得想一想,怎么给学生讲一点完全新的东西。

    3.注意力并不靠什么专门的教学方式来维持,而是首先取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性质。目标明确、思想专注——这才是注意力的主要泉源。应当尽量做到使思维的努力和意志的努力统一起来。       4.在低年级,特别是在一年级,儿童会很快由于智力集中而疲劳。不要让儿童长时间地处于脑力紧张的状态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找出这样一些作业,使儿童通过做这些作业得到休息。

    5.记忆力过度疲劳——是智力衰竭的原因之一。必须特别细心地对待记忆力这件娇嫩而精细的东西。有一些思想和词组是特别难记的。无论如何不应当使儿童的记忆力过度疲劳。当你刚刚发现疲劳的征兆时,你就要设法给儿童变换一种不需要随意识记的活动去做。

    这些记载是进行概括性总结的素材。按照同样的原则,在一星期末的时候,把日常工作中其他方面的概括性的想法记入记事簿。如:检查教师的课时计划,查看书面作业、教室日志,观察复杂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有关师生之间、各个班级和各个年龄的集体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的问题等。下面是在一个星期末所写的几条:

    1.真正精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不把教材的提纲写进课时计划的。他的知识就在自己的头脑里。课时计划只不过是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而已。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教师死守住讲课提纲,如果教师很费劲地寻找着他要讲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听懂教师所讲的东西的意思,他们的头脑里就会是一团乱麻。

    2.现在正在大力推广的课题计划(即按整个课题把几节课列为一个计划)是否有必要呢?对这一点应当好好思考一下。一个教师能不能预见到,在5节至10节课以后,在某节课的哪个阶段将进行谈话,在哪个阶段将进行独立作业呢?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的课是按照其内在逻辑发展的,因为课——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儿童。一个适合于六年级甲班的计划,不一定适合于六年级乙班,因为那里是另外一批儿童。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能确切地预知课的发展的一切细节。但是,他善于在课的进程中,正好发现只有这节课上才需要的那个细节。

    下面我再举出在几个星期的末尾所写的关于教育工作的几条想法:

    1.集体对个人的教育作用应当是非常细致的。不要让学生(特别是少年)感到,人们专门地“整”他是为了拿他作靶子来教育别的人。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在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上可能出现的最不好的现象之一。它会使少年学生对自己的命运抱着无所谓的、满不在乎的态度。不要让学生感到他是供人做试验用的兔子。

    2.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的女教师到区里的一所学校里参加一次讨论会。她回来说:那里举行了一个有关道德问题的示范性辩论会。一群七年级学生在那里辩论,二十位辅导员在旁边深入思考地研究“教育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可以把学生的心灵拿来供展览用吗?这种做法不是在少年身上培养虚伪的作风吗?

    3.在一所八年制学校里有四个延长学习日的小组。小组里的学生给我讲了这样一些奇怪的事:所有的学生在课后都要毫无例外地留在小组里,谁也不许回家。下课后门口有一个教师值班,只有把书留在教室里的学生,才放他出教室的门。学生们想出了巧妙的办法:先把书包从气窗口里丢出去,然后再空手走出教室。后来学校下了命令:在窗台下面也派一个教师值班。我原以为这是讲笑话,但经过了解确是事实。关于这个问题,应当在下届区党委全体会议上提出来。延长学习日小组的问题以及对这种小组的教育工作方法问题,必须加以认真思考。

    4.我对米嘉——一个身材矮小、长着一双黑眼睛的五年级学生,已经进行了半年的观察。他在学习上感到非常困难。有一次,他的作文得了“四分”。当时我正好在听五年级语文教师的课,我跟米嘉坐在一起,(为什么他一个人坐一张课桌呢?)曾经帮他造了两个句子。那篇作文写得还好。女教师在办公室里改作业的时候夸奖了米嘉。我特地又去听了下一节课;我想看看米嘉对自己的进步有些什么感受。为什么教师没有当着全班的面表扬米嘉呢?然而,即使没有表扬,米嘉也高兴得很。他写起来多么努力啊!听课又是多么用心啊!过了一天,我去参加少年植物栽培家课外小组的活动。可能是我觉得如此,但是头脑里出现了一种思想:米嘉心里在俄语课上点燃起来的欢乐的火星,可能到现在还没有熄灭。是的,米嘉在尽量把自己的那一小块地弄得更好看些。我看着他在工作,一边在想:大概,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某种好的东西中来认识自己——善于支持人的这种高尚的志向是多么重要啊!教育者往往在那么长久而痛苦地寻找的那种自我教育的强大推动力,不是就在这里吗?应当在心理学讨论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人的表现问题。康·季·乌申斯基就正好使用过人的表现这个术语。怎样才能做到,使人尽量地努力在好的方面表现自己呢?我深信,一个人想在某个好的方面表现自己的愿望越深刻、越诚挚,他在内心对自我纪律的要求就越高,他对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就越加不肯妥协。应当认真地思考一下:一个人不单单是在学习上,在分数上,在准备功课上表现自己。人还应当有表现自己的其他领域。对米嘉来说,他要在学习上(更确切地说,单单在学习上)表现自己是多么困难啊。他还应当在别的什么事情上表现自己。而且,像米嘉这样的学生,不止是他一个人啊。

    5.一位女教师通知孩子们:如果星期六遇到好天气,我们就到树林里去参观。星期六到了,天气晴朗,可是大家并没有到树林里去。我看见孩子们眼睛里含着泪花。孩子们不只是想去游玩一次,而且对即将到来的欢乐抱着一种欢欣鼓舞的心情。女教师对儿童的这种心情采取了冷酷的态度。为什么要给孩子们造成痛苦呢?他们不仅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而且失去了对真话的信任。必须像爱护珍贵的火花一样爱护儿童的这种兴致勃勃的心情。

    6.科里亚的分数不好。班主任决定采取一次“强有力”的手段:在星期六,他把科里亚喊到黑板跟前,强迫他讲一讲他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这孩子性格孤僻。他脸色发白,站在黑板前一语不发。教师为了发起这次谈话而很不高兴。后来了解到,科里亚的家庭情况很不顺利:父亲和母亲不断地吵架,有时候弄得孩子整夜不得入睡。一个教育者需要多么有洞察力和富于同情心,才不致在不小心的时候触痛儿童痛苦的心,并且给它加上新的伤害啊!不公正会在儿童的心里引起怨恨。 91、我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


    在我看来,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发源地——科学、技巧和艺术。所谓对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好领导,就意味着完善地掌握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我们的教育工作的性质就是如此:要领导它,就意味着我们自己首先要不断地丰富和革新,我们今天在精神上就要比昨天更充实。一个学校领导人,只有当他每天都在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技巧,把学校工作的最本质的东西——教学和教育,了解儿童和研究儿童——摆在首要地位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博学多识的、有威信的教师,并且成为教师的教师。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你就要努力首先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家:不仅对自己班上所教的那些儿童,而且对于社会、人民、家长所委托给你的全校学生,都是一个好的教师、教学论专家和教育者。如果你占着一个校长的职位,认为只要自己有一些什么特殊的行政工作能力就可以取得成功,那你还是放弃想当一个好校长的念头吧。

    只有成为教师的教师,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受到人们的信任和爱戴。而要成为教师的教师,你就要一天比一天深入地钻到教学和教育过程的细节和微妙之处去,那时候,人们称之为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的东西,才会在你面前一点一点地展开新的境界。我在记忆里回想着自己当校长的年代,我回想起来的最鲜明的东西是什么呢?首先是一个教师的平凡的、沉重的劳动中那些细微末节的小事,其中充满着令人激动不安的,有时是痛苦的探索和思考、发现和挫折。在这种劳动中,有时候像闪光的宝石一样,燃起幸福的发现的火花,使你受到鼓舞,特别是使你的同事们、教师们受到鼓舞。毫无疑问,这些发现、这些创造性灵感的迸发,正是一种能够驱散和消除对工作消极冷淡、因循守旧的情绪的火花,从而激发起全体教师的创造热情。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的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谁在努力分析自己的课的优点和缺点,分析自己跟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问题,那他就已经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我回想起自己当校长的最初几年。我与其说是懂得(至少当时没有深思过这一点)不如说是感觉到:要激发教师们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志向,不能靠一般的号召,而要想点别的什么办法。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们的回答是那么贫乏、苍白无力、毫无表情,为什么在这些回答里常常缺乏儿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我开始记录学生的回答,分析他们的词汇量,分析他们的言语的逻辑因素和修辞因素。我发现,学生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并没有在他们的意识里跟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在分析我在自己的课上观察到的情况时,我越来越多地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词是怎样进入儿童的意识的,词是怎样成为思维的工具的,儿童是怎样学习借助词来思考的,而思维又是怎样反过来发展言语的,在对儿童思维的教育学指导(这是学校精神生活中最复杂、最细致的一件事)上究竟有哪些缺点。我开始首先分析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课和自己学生的回答。例如,儿童要讲一滴水旅行的故事,按道理他应当讲到春天初融的小溪,讲到春雨,讲到彩虹,讲到苏醒的湖水的轻轻的拍岸声。总之,儿童讲述这些,应当把自己作为这个有生命的自然界的一部分,来描述他周围的世界。可是儿童说的是些什么呢?是一些硬挤出来的、笨拙的、死背下来的句子和词组,这些句子和词组的意思连儿童本人也理解得很模糊。为什么儿童的思想如此贫乏呢?我仔细地倾听和思考着儿童的言语,有一个信念逐渐地在我心中形成:这就是我们,教师们,没有教给儿童思考,我们从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天起,就在他的眼前把通往周围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门关上了,于是,儿童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潺潺的流水声,听不到春天融雪的滴水声,听不到云雀的歌唱声了,他只能在背诵关于这些美好事物的那些干枯乏味的、毫无色彩的句子。

    我把自己的想法跟教师们在一起交谈,把我的观察说给他们听,力求激发起大家对自己的劳动进行创造性思考的兴趣。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下教育劳动这个概念的含义吧。给我们带来成就的,绝不是偶然的走运,绝不是幸运的意外发现,而是细心的探索和分析,我们的收获只能取决于我们所做的工作。让我们来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自己的言语是否丰富,它是怎样从我们学生的言语和词汇中反映出来的?

     过了几个星期,我们召开一次教学法会议,每位教师都谈谈自己的初步观察。这样做,可以说是把研究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某一问题的兴趣传授给教师们,我深信这是领导学校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没有具体的榜样,没有你亲自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作为发源地,这样的领导是不可能的。

  于是,我带领孩子们到果园里去参观。选择的正好是这样一个时刻:半边天空被灰蓝色的带雨的云覆盖着,太阳照出一道彩虹,苹果树正繁花盛开——有乳白色的、粉红色的、红色的花,蜜蜂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把你们感到激动的、赞叹的、惊奇的、担心的事说出来吧!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发出高兴的光芒,但是他们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很难找到适当的词语。在这里,我心里替孩子们感到惋惜: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那些日子,都是离开这个令人惊奇的思维的泉源而逝去了。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缺乏鲜明的形象,因此,它已经从一朵芬芳的鲜花,变成一片干枯的,夹在书页当中的,只在外表上令人追想起那个活的生命的花片了……

    不,不应当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们忘记了知识的最重要的泉源——周围世界、自然界,我们强迫儿童死记硬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迟钝了。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教导过教师的那些话,有时候被我们淡忘了。我开始一课又一课地带领儿童出去,到知识的取之不竭、永远常新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去:花园里、树林里、河岸边、田野里,等等。我跟孩子们一起学习用词来表达事物和现象的最细微的色彩差异。

    你瞧,云雀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歌唱,风卷起田里的麦浪一望无际,直到地平线的尽头……在那很远很远的地方,—片蓝色的轻烟笼罩着神秘的古斯基福人的陵墓。这儿,在长着百年老橡树的密林里,潺潺地流着清澈见底的小溪,在它的上头,黄鹂唱着歌儿……关于这一切,都要说得确切和优美。在我的写字台上出现了一批批的新书:关于实物课的教育文集、各种辞典、有关植物学、鸟类学、天文学、花卉学的书籍。我开始经常地在春天的寂静的早晨,一个人来到河岸边、树林里和花园里,仔细地察看周围世界,力求尽可能确切地表达出它的各种形状、颜色、声音、运动。我写一些小作文,渐渐地积成了一本,里面有写玫瑰丛的,有写云雀的,有写深红色的天空的,有写彩虹的,等等。

    我开始把这种到自然界去上的课称为“到活的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这种课逐渐地在目的上、儿童脑力劳动的形式上越来越丰富了。这首先是一种思维课。譬如,在一次课上,让孩子们议论什么是现象、原因和结果。他们在周围世界里寻找各种因果联系,描述这些联系。我看到,我的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加鲜明、丰富和有表现力了,词有了情感色彩,显得活泼而动人了。

    看起来可能觉得,这一切都跟领导学校没有什么关系。不,这一切跟校长的工作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这是实行领导的开端、源头和最细致的根源。在我的面前,展现出教育技巧的一个极其丰富、无限美妙的境界——这就是要善于教给儿童思考。这个发现鼓舞了我,我体验到一种创造性灵感的异乎寻常的幸福。我逐步地把自己的发现向同事们做些介绍,他们也来参观我在自然界里上的课。我还把自己写的小作文读给教师们听。于是,在早秋季节的某一天,我跟教师们一起到橡树林里去,欣赏树木的瑰丽多姿的盛装。我们不仅欣赏美,而且尽量鲜明地、有表现力地把这种美描述出来。

    在苏联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特别是在A.H.列昂节夫、Л.B.赞科夫、Г.С.科斯丘克的学术著作中,已经对有关思想和思维的极其复杂的理论问题做了极精辟的论述。我深深地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而同时始终感到自己只是一个实际工作者,一个人民教师。我,还有许多教师都觉得,怎样把科学的原理变成我们的创造性劳动的活的经验,这是一个科学跟实践相结合的极其复杂的领域。科学家所做出的发现,当它活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之中,不断地激发着新的思想和情感的产生的时候,它在一个教师的面前就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这项任务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解决,而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正在于选择方法,把理论性的原理实际体现到人们的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中去。

    校长、副校长、课外活动的负责人,都应当成为教育科学跟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者。他们不仅应当宣传和把科学知识推广到实际工作中去,而且要用自己的创造性的意图和思想把全体教师组织和联合起来。

    我向教师们介绍了我研究词的教学和发展儿童言语的工作情况,我觉得这好像是把一颗灵感的火星传给了他们。同事们对于所谓“到活的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的做法很感兴趣,他们也开始带领孩子们去参观旅行了。在小学各年级,词的教学跟儿童的观察和积极活动融合起来了。  逐渐地,词和思维相统一的思想被全体教师接受了。我们大家聚在一起,经常谈论这件吸引人心的事。我们的谈话是友好的,同志式的。我们也激烈地争论,而在争论中逐渐地辨明真理。当然,这些真理在教育学上早就是已知的了,但是对我们来说,却是真正的发现,是我们的发现。词——这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是任何别的东西不可取代的。自然界——这是思维的取之不竭的泉源,是发展智力的学校。不要消极的感动,而要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积极而有效的认识,——只有在这个非常精细的活动领域里,才能找到智力丰富和智力发展的取之不竭的泉源。

    这些真理逐步地变成了全体教师的教育信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小学各年级的所有教师,都有了写小作文的本子。我们开始分析儿童在各个季节里到自然界去参观(譬如春、夏、秋、冬到果园里去参观)时,他们能够掌握哪些词汇。我们把可以在观察过程中引进儿童的积极词汇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都写出来。然后教师们再向大家介绍自己进行有趣的试验的情况。这些介绍使大家感到激动,我们都受到同样的思想和同样的探索的鼓舞。

    深入探索儿童思维奥秘的活动(可以这样来称呼我们的探索和发现),把我们大家团结在一起了。通过集体的工作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已经成为可能。到现在,我们进行这种有意义的集体劳动,已经有15年以上了。曾经一度在教师集体中存在的因循守旧的情况没有了,大家都对自己的工作发生了兴趣。现在我们在研究一个新的问题:思维和情感的问题。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从教学论方面钻研课的细节,我们在研究各个教学阶段上的思维方式。

 
   92、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我们办学的一些成绩

 
    学校工作,教育儿童成了我的天职。起初我在小学里工作,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后来我考进师范学院,通过函授学习了3年,又在面授站学习了1年。这时候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学校工作是最有意义,最令人向往的工作。

     热爱儿童,这不是在任何学校里,从任何的书本中所能学到的。这种能力是在人参加社会生活,与别人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就其本身的性质来说,教师的日常工作——每天跟儿童交往,则能够加深对人的爱和对人的信心。对教育活动的志趣,是在学校里、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我怀着亲切的心情怀念我在那里毕业的波尔塔瓦师范学院,怀念给我们讲授教育学、文学、历史的教员们。在那里,教育学不是讲些枯燥的结论,而是生动活泼地谈论教育的艺术,探讨影响学生的意识和情感的方法。在这里教会了我热爱语言。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当时是怎样写关于晚霞、关于正月的暴风雪的作文的……

     我在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中学的校门。我教的是高年级学生,而同时我感到离开年幼的儿童就无法生活,于是我担任了一个少先中队的辅导员,帮助总辅导员工作,带领孩子们去远足旅行。

     现在,当我思考着教师的工作时,得出一条结论:只有你自己依恋孩子们,离开他们就感到无法生活,只有在跟他们的接触中你才能找到幸福和欢乐的时候,孩子们才会依恋你。当然,在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最初几年里,我并没有想过这条规律性,我只是喜欢孩子而已。当学年结束后,我跟孩子们一起去远足旅行,——到田野里去,树林里去,河岸上去。对我来说,跟孩子们在南方的灿烂的星光下过夜,煮粥吃,讲述神话故事和一些书的内容,确是一种幸福。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孩子们才满意地背负着沉重的背包,在炙热的阳光下行军。

     当我被任命为校长的时候,我非常高兴:我有了可能跟全体教师一起实现我的教育信念,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我的学生了。这是伟大卫国战争前夕的事,当时我有5年当教师的工作经验,而向前看,我的终生都是跟儿童不可分离的了。

     当时的(战前年代的)苏联学校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祖国的命运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战前年代里,我们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有一块园地,学生们在那里培育果树的幼苗;少年技术员和设计师在教学工厂和操作室里劳动;到了暑假,高年级学生就顶替拖拉机手和联合收割机手的工作。我们学校在战前六届毕业生147名男女青年中,有42人为了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阵亡。

     战争一开始,我就到了前线,参加了斯摩棱斯克方面、莫斯科近郊和加里宁斯克前线的战斗。1942年,我在尔热夫附近受重伤,在乌德穆尔齐亚的一个小村子乌瓦的野战医院里躺了几个月。当我出院的时候,我被作为残废军人复员了,于是我担任了乌瓦中学的校长。那是一个艰难的时期,但是那一年半的学校工作还是给我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当我们的村子刚刚解放的时候,我就回到了家乡的学校。德国侵略者在这里占领了29个月,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精神生活上留下了可怕的痕迹。我们在战前曾经那么爱护地所创造的一切——实验室、图书馆、宝贵的果园,都被毁坏了,甚至课桌都被烧光了。我和教师、高年级学生们一起,花费了巨大的劳动,修建教室和实验室准备上课,调查登记所有的学龄儿童。

     在我们国家里,对科学、知识、学习和教育的热爱风气,是由整个社会生活的制度造成的,而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则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掌握知识应当给儿童以欢乐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滋养儿童对知识的热爱的第一个源泉,就是教师,首先是校长的高度的智力素养。不具备教学计划里所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就没有可能领导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从我担任校长工作的最初几天起,我就开始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地理、生物、历史,我用了3年时间,自修完了学校所有学科的教科书和主要的教学法参考书。我在数学上花了特别大的功夫:我把学校教科书里的全部习题都解答出来,还从补充习题集里演算了许多题目。渐渐地,在我的练习本里,把各种习题按章节和课题分别写出,直到现在,每一个练习本里每年还补充进去新做的习题。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端。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则,就是要不断注视跟学校教学大纲有关的那些科学的最新成就和进展。特别重要的是要了解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电子学的新成就。在我的实验室里(我给自己的工作室起了这个名称),放着一堆堆的笔记本(每一门科学或者一个科学问题分别使用一个笔记本),里面都有几千条从杂志里摘录的材料和从报纸上剪下来的资料。我的这些兴趣和爱好,或者直接地或者通过教师间接地传给了我们的学生。

    例如,我有一阵迷住了研究土壤里的生化过程。国内外在这方面进行的试验,为提高农作物的收成开辟了极其广阔的远景。我经常跟几位爱好植物栽培和园艺的教师谈论这个有趣的问题。渐渐地,生物教师和几位低年级教师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他们又给孩子们讲述土壤生活的诱人情景,讲述那些在土壤里帮助制造养料的奇特的微生物的情况。这个问题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在生物室、绿色实验室、教学实验园地和温室里搞起了各种试验。对校长来说,这又是跟学生进行精神交往的一个领域,又是通往最难教育的学生的心灵的一条途径。

     我带着强烈的兴趣阅读遗传学、自动学、电子学、天文学方面的科学著作。物理教师们都知道,没有任何一本新书能够逃脱我们的注视。我跟物理教师的每一次谈话,都要出点什么新的主意,订个什么新的计划。我喜欢到操作室、专业教室里去,那里是少年自动化和无线电子学爱好者小组、少年电工和无线电工小组、少年天文学家小组活动的地方。我跟孩子们一样怀着浓厚的兴趣装配仪器和模型,装备我们的听音室。我跟学生们一起建造气象站和儿童天文台,跟他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观察行星和星系,幻想那些遥远的世界。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盼望着土壤在春天的苏醒、树汁在春天的流动,盼望着长出第一批绿叶和开出第一批花朵。在我们的学校果园里和教学实验园地上,进行着许多试验,培育着几十个品种的谷类作物、技术作物和果树。在春、夏、秋三季,我们有好几个少年植物考察队要出发到野外去。我们挑选小麦和其他谷物的耐旱的穗子进行育种,收集土壤标本,寻找能够提高土壤肥沃性的新的(也许是科学上至今还未知的)有益的微生物。在冬季的几个月里,在我们的温室和柠檬苗圃里,芬芳的鲜花仍在开放,金黄色的柠檬正在成熟。这些鲜花盛开的角落,吸引着那些应当用劳动的美来引起他们的兴趣的学生。

     我是文学教师,我承认我热爱自己的学科。我的文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就是要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感受文学原著。在我们学校里,我们认为文学教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条件,就是要热爱语言,感受语言的美。全体教师都在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水平。文理不通、言语不清和表达笨拙,在我们这里就会被人看做是无知。“你要正确地遣词造句: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意思,不会挑选需要的词就等于在图画课上用钉子代替削尖的铅笔。”——在教员休息室里有一块小黑板,上面经常写着这一类的话,张贴一些发展言语的材料(好的课堂记录,剪报等)。

     我有一个丰富的藏书室,我只选购那些有重大艺术价值的作品。我想让这个藏书室成为审美修养的标准。教师、学生、家长都到我这里来借书。跟读者的每一次见面都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彼此交谈起来,我从这些谈话中了解到许多有趣的生活故事,借以扩充我的教育学眼界。

     照料一棵结满果实的葡萄树,朗读几首写人状物的抒情诗,也都给我以巨大的享受。我也写作,不过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这些年份里,我写了1000多篇小作文,这些小作文有的是描写自然现象的,有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的。  我把自己写的小作文和短诗读给学生们听。我喜欢跟他们交流关于周围世界(自然界、人)的思想和印象。我看到,当儿童从作文里和短诗里发现了他们也曾有过这种体验的东西时,这样的作文和短诗就使他们特别激动。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我觉得,对词的感觉、想用词来表达人的最细腻的内心活动的要求,这正是一个人的真正文明的重要源泉之一。

     对于语言教学,我不能设想它没有到家乡各处去旅行和参观,没有对自然景色的观察,没有用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河岸边,在田野里,在夜间的篝火旁,以及在淅沥的秋雨声中坐在帐篷下的时候,我教给儿童怎样说出关于他们周围的事物的思想。使我高兴的是,我对语言的热爱传给了孩子们,占据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他们感受到了词的美丽、清香和细腻的色彩,他们也写起关于自然界的小故事,作起短诗来了。

     当你看到,到处都有你的学生——有在你身旁的,有在学校工作的,有在医院工作的,有参加集体农庄生产的,你会感到高兴。我们的10个毕业生,在读完高等学校以后,又回到母校来工作。当地医院里有3个医生是我校过去的学生。还有我们“共产国际集体农庄”的总农艺师,区农业管理处的总工程师,荣获“共产主义劳动集体”称号的生产队的队长,都是从我们学校毕业出来的。

     我们高兴地看到,本村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从1949年到1965年,这个村子有611人受完了中等教育,他们当中已经受完高等教育的有242人,正在高等学校里学习的有143 人。我们村子约有居民6,000人,但是其中出了工程师84人,医生41人,农艺师38人,教师49人,其他专家30人。在革命前,这个村子从1867年到1917年的50年间,只有7人受过中等教育,1人受过高等教育。

     我们高兴地看到,个别家庭里,一家就出了好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粮食收购站的一个工人家庭里,四个儿子都是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后来又都上了大学,都当了工程师。一个普通的农庄庄员,大女儿是医生,二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是工程师。这样的家庭我可以指出几十个。对于我们这些人民教师来说,共产主义建设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在培育、教养和把他们领进生活的活生生的人。
 

    93、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在某一个学校里,八年级学生米哈伊尔成了使全体教师感到担忧和头疼的人物。他是母亲的独生儿子,高高的、匀称的身材,长着一双蓝眼睛。他像水银一样好动,眼光里总是带着嘲笑的、乐观的意味……啊,就是这一双好奇的、故作天真的、不信任别人的、顽皮的眼睛,常常把教师们惹得大发雷霆。早在五年级的时候,这个男孩子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大名在外”了,都说他是一个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随机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他被勉强地“连拖带拉地”跟班升上来,但仍不免留过一次级。这孩子长成了少年,又长成了青年……

    离八年级结业还剩下3个月,米哈伊尔跟母亲一起来找校长。米哈伊尔显得特别沮丧,一语不发,而母亲央求说:“请准许他不要再继续上学了,我想给他随便找个什么工作去做……”

    米哈伊尔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作文。小伙子跟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之间发生了一场难解难分的冲突。在他看来,作文真是一种高不可攀的智慧的顶峰。女教师在教室日志里一个接一个地给他打上“两分”。于是,米哈伊尔他就不再交作文了。在尼娜·彼特罗芙娜的课堂上,他开始“搞出各种各样的花招”来……女教师气得面孔发白,在课间休息时回到教员休息室,双手颤抖着。同事们都愤慨地说:这究竟要容忍到什么时候才算完结?当知道米哈伊尔要离校参加工作的消息后,同志们都向尼娜·彼特罗芙娜表示祝贺……

    由于工作繁忙和要操心的事很多,也就没有时间再想到米哈伊尔了。有一天,尼娜·彼特罗芙娜的电视机出了毛病。她打电话给新近在区中心开设的电视机修理部,请他们派一位手艺高的师傅来修理。她还再三叮咛说,不要随便派一个马马虎虎能应付的修理匠,而要派真正顶用的老师傅,电视机已经修过3次了,还是不好用……修理部回答说:一定派一位真正顶用的师傅来,他是我们这儿有名的手艺高超的师傅。

    尼娜·彼特罗芙娜刚从学校回到家里,就听见敲门声。站在她面前的正是米哈伊尔。他穿着一身朴素的但是非常好看的工作服,手里提一只小箱子。尼娜·彼特罗芙娜惊慌失措了。

    “你找我吗?”

    “是的,找您,”米哈伊尔发窘地说,“是为了电视机的事儿,您不是给修理部打电话丁吗……”  “是的,请进来,”她邀请米哈伊尔走进室内,把摆在电视机上的花瓶拿下来,不由自主地掸了掸灰尘,虽然上面并没有什么灰……

    我不再详细叙述当米哈伊尔在修理机子的时候,尼娜·彼特罗芙娜所经历的那非常难受的2个小时的情形了。米哈伊尔调好了电视机,演示了极好的清晰度和可听度,说:“保用3年。”当他开好发票,说出应付的数目后,尼娜·彼特罗芙娜羞愧得脸上发烧,另外多给了3个卢布……米哈伊尔把钱退还给老师,低声地、然而带着一种激动的心情说:“您这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您是这样教育我的吗?我的作文写得不好,可是我毕竟学会了正确地生活。当时我也喜欢您的课……是的,比任何别的课都喜欢。这些课会一辈子留在我的心里。”

    米哈伊尔匆忙地收起工具走了。

    “而我手里捏着那张3卢布钞票,久久地坐着,哭着。”过后尼娜·彼特罗芙娜对教师们说,“当他在修理电视机的时候,我惊奇地看着他,心里想:这完全不是当时在我的课堂上的那个人啊。他那眼睛,他对我的态度,都和那时候不一样了。一个思想折磨着我:我们作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不,这不仅是蕴藏着一个巧匠的天才,而是蕴藏着一个我们没有看到的大写的‘人’。是的,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大写的‘人’,——我们的主要过失就在这里……”

     这件小小的但是含意极深的事情,好像一股强烈的亮光,一下子把我多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给照亮了。(我想,这不单是我一个人的想法。现在,当苏联学校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步骤——向普及中等教育过渡的起点时,这些想法同样激动着许多教育工作者。)

     为什么常常看到,一个儿童跨进学校大门以后,只过了2、3年,他就不想学习了?为什么对许多少年来说,就像一位母亲在信里所说的,学习简直是“活活地受罪”?为什么不愿意学习这件事,不但给少年在校内的全部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使他遭受挫折,和别人发生冲突,逼使他跟马路上的坏人结交起来,使得教师简直无法工作?为什么现在我国正开始向普及中等教育过渡的时候,每年却有成百上千的少年中途退学?所有这些现象的根子究竟藏在什么秘密的地方?  使我最感不安的,是一部分男女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所抱的那种漠不关心、毫不在乎的态度。“伊凡诺夫,你得的是‘两分’,”教师说。“得两个‘两分’也行啊,”愤慨的伊凡诺夫回答说。再加上他那么得意洋洋的一笑,这真像一根尖利的东西直刺教师的心。教师由于无能为力而气得声音颤抖,可是这些17岁的人(要不是实行普及中等教育,他们早已应当站在机床旁边工作,跟着犁头或播种机在田间耕地、播种和伺弄庄稼了),由他们所组成的学生集体,却常常竟然也对教师表示愤慨或满不在乎。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该怎么来解释这一切呢?不仅是要解释,而且要采取措施消除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制止和预防教师心里的这种真正的痛苦。

    我觉得,在以共产主义教育的思想为指针的学校里,一个人竟然在集体面前表现得满不在乎,吊儿郎当,自己贬低自己的人格——无所事事,敷衍塞责,不愿意掌握知识这种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一点是骇人听闻的,完全不可思议的。

    教育学的理论家们,当谈到集体对人的个性的巨大影响时,经常是这么来解释某些青少年缺乏教育的原因的:既然如此,那就是说,集体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对学生的教育不够,而教师呢,据说是不善于通过集体来影响个性。这是一种多么幼稚可笑而又软弱无力的辩解啊!它给教师指错了方向,实质上是在妨碍愿意思考的教师进行工作。如果一个人在集体面前对自己随随便便,如果他自己贬低自己,那么这也就败坏了集体。只有健康的、生机蓬勃的小溪、泉水和水滴才能汇成集体的大河。如果这些小溪污染了,大河就会成为一潭臭水。

    我坚定地相信,只有当教育者时刻关心使这条大河流域没有一支溪流干枯、腐败和发臭,那时候集体才能成为人的精神、人的个性的一汪活水。集体成为教育者的能力,是要加以明智地培养出来的。俄语里有一个不大常用的词——“可教育性”,我认为,这个词应当成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应当使人成为“可教育的”,也就是说,使他能够接受教师的特别是集体的教育影响。如果一个13岁或16岁的人(是的,让我们不使用“学生”,而使用“人”这个字眼吧)说:“得两个‘两分’也行啊”,那么这就意味着他丧失了“成为可教育的人”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毫无疑问地,而且生活也已证实,是在每一个跨进学校大门的人身上原来就有的。他成了不可教育的人,于是,从此时起,集体对他已经不再起教育作用了。

    这种不可教育性(即不能接受教育)的根子,究竟埋藏在什么深远而秘密的地方呢。现在对这个问题加以深思是特别重要的。使人惊奇的是:在即将实施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刻,教育理论家和教学法专家们谈论最多的是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方式,把学校将来的一切成败都跟教学大纲编得如何、各门学科教得如何联系在一起了。

    每一次,当我读着现代的学术著作时,看到里面那些关于如何迫使人们(是的,我们不说“学生”,而说“人们”)在课堂上进行思考、记忆和理解,如何不要浪费每一分钟时间,以及要使所有的人都掌握、掌握、再掌握的那些议论时,我就不由得回想起一个世代相传的关于我的同乡——一个不走运的农民奥麦尔柯爷爷的故事。奥麦尔柯爷爷有一俄亩土地,他决定用粒选的种子播种春小麦。整整一个冬天,奥麦尔柯爷爷和他的老伴玛丽雅奶奶坐在坑头上。用手工一粒一粒地选好了种子。播种的时刻到了,可是发现,奥麦尔柯爷爷在关心种子的时候却忘记了耕地。去播种了,而地没有耕……

    许多教育学家和教学法专家的那些善意的、聪明的忠告和建议,我总觉得很像奥麦尔柯爷爷那件倒霉的事。只关心种子而忘记了耕地,那等于撒下种子去喂麻雀。现在,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考虑我们将要做些什么。而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我们将要去做的那一切,将如何在我们所教育的人们的心灵里折射和反映出来。而我认为,教育就是形成“可爱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这一点,在我看来,乃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最宝贵之点:使一个人想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里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索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的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这就是我们必须细心地准备的土壤。最聪明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最完善的教学方法——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如果我们只把希望寄托在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方法上的话。我们现在必须认真考虑从根本上改革学校的全部教育工作。

    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现在我们的许多弊病,其根源就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畸形的单方面性。如果说在许多学校里(也许可以说在绝大多数学校里),人的表现的唯一领域就是知识的评分,就是他能达到学校所规定的那个最高点的程度,那么这样说恐怕并未远离事实。形成了一种习惯的、牢不可破的观点:一个人得了好的评分,那他就是好人,得了坏的评分,那他就是毫无出息。

    我的想法并不是要赞扬考两分的学生或者对他们表示怜悯,并不是轻视良好的学业成绩。良好的学业成绩是巨大劳动的结果,而对劳动是必须加以尊重和爱惜的。我也绝不为像米哈伊尔那样的人的命运而感到庆幸。我的理想是: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儿童,特别是所有的少年和男女青年)都能热烈地爱科学、爱学习和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当做自己最重要的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但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

    只有用这样的态度来极其细心地准备好土壤,把知识的种子播种下去,我们才能得到良好的幼芽,使它们有旺盛的生长力。然而要这样细心地准备土壤,这就意味着要注意: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性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一个人表现自己的领域越狭窄,全体教师的关心越是局限在知识上,那么反而对知识越有害,人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就越冷淡,他的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中的一个领域。而偏偏在这个领域中,许多人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挫折。

    如果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是什么样的人啊,幼小的,非常娇嫩的,在兴趣、愿望和需要上都还极其脆弱的人)仅仅被局限在这个领域里,也就是说,他只能在掌握知识上、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是的,事情确实如此。当儿童的心还没有穿上冷漠的冰冻的铠甲以前,每一个不及格的分数都会使儿童感到痛苦,对他来说都是一场莫大的灾难(一位母亲写信来说:“我的女儿流着眼泪打开写满了两分的记分册,恳求说:‘妈妈,咱们搬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吧……’。”说这话的是一个10岁的孩子)。

    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而我这里所指的,并不是天生幸福,譬如说是心爱的父母遗传给他的某种天赋,而是指劳动的幸福,——我们应当引导儿童去获得这种幸福,而这种引导又是谈何容易啊。但是如果你不能引导年轻人去获得这种幸福,那你就等于什么也不会做,于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幻想得到的那只仙鸟——想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就会躲藏得无影无踪了。没有儿童的劳动的幸福,就没有教育。

    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然而,如果在学习的领域里有着无法克服的(初看起来觉得是这样的)困难和障碍,那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在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里得到表现。一个人的认识活动(学习、掌握知识)越多,认识世界在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遗憾的是,往往成了唯一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应当越多地关心使他也在其他活动领域中表现自己,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的自豪感;我从我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了自己,我在某一件事上表现了自己的智力的、体力的、意志的、创造性的、道德的力量,我能够克服困难,我能够在最艰苦的斗争(为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道德美、高尚和完美的精神的斗争)中成为胜利者等。

    一个成为学生的人,应当在哪些领域里表现自己,才能使学习成为他所喜爱的活动呢?

    一个人在学校里应当首先表现出他是一个劳动者,一个能工巧匠,一个独一无二的创造者,他能在某一件事上达到完美的程度,在某一项劳动中能主宰一切,远远地超过了自己的同学。我这里所指的不是这样的劳动教育,这种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往往令人遗憾地,仅仅是定期地给每一个学生布置一定的劳动负担、劳动定额,而学生在完成这种定额以后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的劳动,并且还常有这样的事:他很出力地劳动,只是为了尽快地摆脱它。我这里要说的是人在劳动中的精神生活,是劳动与精神世界的统一。要使学生热烈地爱上一种劳动,使他的心由于激动和自豪而快乐地战栗,使他在劳动中自己尊敬自己,使他由于珍爱自身的劳动而珍爱自己。

    我坚定地相信,只有那种在亲身的劳动中发现、显示和看到了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可教育的人,才能敏锐地感受到长辈(父亲、母亲、教师)的道德力量的影响,特别是敏锐地感受到集体的影响。应当通过劳动教育来发掘一个人的心灵,发掘每一个人身上所蕴藏的那个唯一的源泉,而这种源泉经常是被表面上的冷漠、无所谓和消极的态度所掩盖着。

    我在学校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进行的几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条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教育的明智、复杂,令人痛苦的艰难而同时又是令人欢乐的地方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早在童年时期、童年和少年交界的时期以及少年时期,就在一项心爱的劳动中发现自己,忘我地迷恋于心爱的劳动,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并不是什么幻想,而是活生生的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竭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着迷于做一件什么事情:培养出一个麦穗里有一百粒麦子的小麦良种啦,把一块死寂的不毛之地改造成高肥度的土壤啦,在一小块地上取得一年两熟的收成啦,饲养一种长出前所未见的细羊毛的羊羔啦,会开小型的拖拉机啦,制作复杂的活动机器模型啦,造出各种工具啦……。

    如果说在300个学生身上发现了300种各不相同的天赋的源泉,那么在如此多样的人力财富的情况下,就可以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找到同样多的各种各样的劳动,使无比丰富的劳动爱好在这块土地上繁花盛开,——只要我们能够感觉到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表现自己的不可泯灭的意向。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当学会这样来指引自己学生的创造力和才能,使每一个年幼的人、每一个少年都首先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我但愿一千遍地重复这一点: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是你的学生。如果你想要每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以及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自己来,那么就请你在学校里创造、保持并不断地鼓舞这种自我教育的气氛。只要哪一个人在某一件事上得到了优异的成绩,他就应当鼓舞起另一个人,唤醒另一个人身上的那种独一无二的个性的源泉,——这是集体生活的最主要的规律性之一。

    十年级的学生能够非常熟练地操纵真正的、“大人的”拖拉机,因为他从一年级起就生活在机器的世界里。他,这个十年级学生,又是一个六年级学生的教育者,不仅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他,教他开小拖拉机,而且好像成了他掌握技艺的榜样。而这个六年级学生又有一个年龄更小的朋友——二年级学生,教给他操纵一种半玩具式的、装有真的内燃机的小汽车。一个学生,只有当他表现出自己,以自己的钻研精神的亮光给别人照亮了道路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地接受教育。这种钻研精神越深,这条道路就越鲜明,它鼓舞别人的力量就越强烈。

    在这个自我教育的复杂的乐队里,教师起着作曲家、指挥者和第一小提琴手的重要作用,他是别人的技巧的主要评定者,促使人们表现自己,并且在表现自己的同时鼓舞别人。这第一个推动力就应当来自教师。

    假如每一个学生没有在劳动中表现出自己,没有体验到自身的尊严感,那么我们就会成为无能为力的教育者,我们的话、我们的教导和劝告都不会被年轻人的心所接受。只有借助每一个学生心灵的这些极其细微的活动,只有依靠每一个学生在劳动中表现出自己,我们才有可能维持和保护住持久的学习愿望。

    儿童在掌握知识上越感困难,在他通往良好学习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碍越多,那么尽量设法让他在别的劳动创造的领域里突出自己这一点就越重要。年轻的人需要这一点,但这并不是说,既然他在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里遭遇了不幸的命运,那就让他在其他领域中取得成功而补偿他的幸福。不,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么教育就成了一件很容易的工作:既然你接受不了学习这件最费脑筋的事,那么你就别学了,当一个好的木匠或牧羊人也满好。不,绝不是这样。我们谈的是和谐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智力的财富在他的面前封闭着(而达到这些财富的道路只有一条:接受普通教育),那么他是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种劳动中显示自己,他就不会变成对什么都不关心的人,他也就会在其他的活动领域(包括学习的领域)中找到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志向。

    在学校里工作了25年以后,我可以指名道姓地说出178名中学毕业生,他们如果不是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在劳动中表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如果不是经常地体验到一种深刻的、无可比拟的道德满足感、自豪感和尊严感,那么他们就根本谈不上接受过中等教育(这一点,不仅教师们,而且包括他们自己,都是深信不疑的)。对这些学生来说,以上这些感情就是一种刺激,它促使他们去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保护了他们对自己和自己力量的自信心。在劳动中表现自己,这一点千真万确地是把他们从灰心绝望中、从人类真正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了。

    我们过去的一个学生尼柯拉,在大学毕业后已经当了13年农学家,工作很出色。可他在小时候的学习是多么艰难啊!而使他精神振作起来的,竟是他在劳动中取得了一点很不显眼的、有些奇怪的成绩:他在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把一种果树的幼芽嫁接在野生砧木上,结果培育成了匀称而漂亮的一种果树苗。我们的生物教师发愁地说:“学生走到老师前面去了……孩子们,这叫我以后怎么再教得了你们呢?”然而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的逻辑就在于:让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是好教师,让学生连自己也赶不上的教师是不好的教师。

    劳动,使人在劳动中表现自己,理解生活的意义,认识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为自己的人的尊严而自豪,珍惜自己的荣誉,——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道德的开端。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而缺少了这一点,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每一个人想在集体的眼光中成为好人的愿望越深刻,他对集体的教育影响的敏感性就越强;而只有当一个人有某一点可以自豪,在为人们的劳动中取得某些成绩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这种有深刻道德意义的愿望。

    当学校里由于劳动、由于人在劳动中表现自己而使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候,教育者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的教育。只有学校里有一个“思想的王国”的时候,学校才能成其为学校。而如果在学校里充斥着一种思想贫乏、死抠书本的气氛(我想把它叫做思想幼稚病),如果知识像浪潮般地接连涌来,像货物一样赶紧包装、压紧,有时候翻出来检验一下,却又保藏在堆栈里,连翻个身的机会也没有,那么,这种知识很少进入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生活,于是就很难谈得上什么和谐的教育了。

    当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思考,又一边思考一边工作的时候,思想才能作为一种钻研精神、求知欲、想要知道和认识的有机的精神需要而进入个人的精神生活。几十年的学校工作使我坚定地相信:只有借助于这种有生命力的思想,人的脑力劳动才能跟他的意志、自觉的体力上和脑力上的努力结合起来,而这也就是想要成为一个好人(一个聪明的、有教养的、知识丰富的、善于思考的、热爱劳动的人)的愿望。

    我们的和谐教育的规则是:要使一个人在思考和运用体力的时候,不是单纯地相信什么就完了,而且要他去维护真理,采取自己的立场。例如,一个人很清楚地知道,粘质土和砂石土的荒地上不会长出任何东西,但是可以把它改造成高度肥沃的土壤。他之所以知道这一点,并不单是因为听信了教师的话,而且因为他亲眼看到了别人在从事这项劳动。但是如果这种思想和知识还没有同自己的紧张的体力劳动结合起来,那么,这种知识就还是一种死的负担,这种思想就还是沉睡的巨人。当一个人挖着粘土,挑拣石块,使土壤里的微生物得到生命,从而把这块土地改造成肥沃的黑土时,他才会珍惜真理,思想才会变成他的道德财富。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知识才能变成一种魔术棒,用它来唤醒真正的人类心灵的巨人——即道德信念。

    人在劳动中的表现,正是去获得和理解这些无价的宝藏——道德信念——的途径。如果人没有使出全部的体力和精神力量,手上没有老茧,没有流过汗水,没有疲劳和克服困难,他是不可能取得和理解信念的。我深信,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手上就磨出厚厚的老茧,这是人的心灵的最可贵的财富,是一把打开通往和谐的教育世界之门的金钥匙。谁能在学校里创造一个思想的王国,他就能获得这把金钥匙。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94、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     列宁关于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决定着劳动教育(即实际培养年轻一代自觉而积极地参加社会生产、参与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原则。我们是紧密联系德育、智育、美育来看待劳动教育的。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的生活,要使热爱劳动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我们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工作遵循下列各项原则和要求:

    (1)劳动素养和一般发展(即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身体的发展)相结合。在“劳动素养”这个概念里,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素养还指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公共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着他的生活,并且从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

    (2)在劳动中展示、发现和发展个性。我们的劳动教育的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我们在分析一个人对劳动生活的准备程度时,总要考虑到:他能给社会贡献些什么,以及劳动能为他的精神生活提供些什么。

    (3)劳动的高度的道德意义及其公益方向性。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为社会谋福利而劳动的愿望。因此,首先吸引儿童参加创造全民财富的劳动(提高土壤的肥沃性,种植防护林带,开辟果园等等)。一个人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在为社会的无偿劳动中贡献的力量越多,他在内心就会更加深切地珍惜那些好像是与他个人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事物。劳动的高度的道德实质还在于: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对事业的无私的热爱变成劳动的物质成果,他会享受到光荣感、自尊感,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

    (4)在童年期和少年期早期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生活。要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从劳动开始认识世界——只有在这个条件下,人才能理解和希望劳动的欢乐。为了早期吸引儿童参加生产劳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周围的生产环境中,找到一些儿童力能胜任的并且有社会意义的劳动项目。

    (5)劳动种类的多样化。儿童的天性喜欢各种类型的劳动活动相互交换、轮流和交错进行,不同的劳动类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所要求的技能和操作也各不相同,就是到了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这种对多样化劳动的兴趣仍然保持着。高年级学生的劳动多样化,还是培养他们自觉地选择职业的重要条件。

    (6)劳动的经常性、不断性。只有在贯穿着一种创造性的意图、其目的在于达到社会目的的经常性劳动中,才能为个性的劳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创造条件。

    (7)儿童劳动中要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性质。儿童的劳动,无论在社会意义方面,还是在劳动过程的技术和工艺方面,都应当尽可能多地具有与成年人的生产劳动共同的因素。不应当限制儿童的发展:应当让他们尽可能地使用跟成年人一样的劳动工具。当然,供儿童使用的机器、机械和工具,应当符合年龄特点、学校卫生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为儿童制造的专用的机器和工具,也应当尽可能地体现出真正的技术,并且能利用它们来进行真正的劳动,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

    (8)儿童劳动的量力性。在任何劳动中,都允许有正常的疲劳,但是绝不允许过度地耗费体力和神经系统。所谓儿童劳动的量力性,不仅是指体力负担要适合儿童的力量,而且要求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正确地交替进行,以及变换劳动活动的种类。由于把农业劳动(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和技术创作活动(设计、制作模型、金属加工)交替进行,就使得儿童在从事单一的劳动时不能胜任的劳动变得能够胜任了。经验还使我们深信,当儿童的劳动不是只进行一些零散的操作,而是在一件有意义的设想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活动时,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就能大大增长。

    (9)劳动内容、技能和技巧的衔接性。我们力求把儿童在学龄初期和中期所做的一切,在他们以后的各年里,继续地发展、深化和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十分重要的是,要使少年时期的劳动成为他们以后在青年时期掌握新的技能和技巧的阶梯。例如,我们不能让16、17岁的青年才刚刚开始学习在金属上钻孔、为播种小麦整地、做果树的芽接,——这些技能和技巧是他们在5年之前就应当掌握的;他们对这些东西掌握得越好,他们在进入青年期时的全面发展就越扎实。我们全体教师都很关心,使学生掌握一套多样性的技能和技巧,使之符合综合技术训练的目的,但这并不是职业化,也不是过早专业化,而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劳动基础。

    (10)劳动的创造性,脑力和体力相结合。劳动的意图越有意义,学生的活动兴趣就越高,即使最简单的劳动也是这样(而人的劳动生活中是无法避免这种最简单的劳动的)。掌握技艺、不断地改善技能和技巧、进行实验、把科学知识运用于劳动——这一切都应当使学生作为一种道德高尚行为来理解和体会。

    (11)生产劳动的普及性。无论一个人对哪些活动种类表现出天赋和爱好,他在学校期间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特别是那些包含着并不吸引人的、并不愉快的操作的体力劳动)——这是保证集体有一个健康的思想基础的极重要的条件。

    (12)劳动与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相结合。人的生活中不是只有劳动,只有当他同时享受到其他的欢乐、文明宝藏和精神财富(文艺、音乐、绘画、运动、旅行)的时候,劳动的欢乐才能在他面前展开。这些精神财富能够提高人,发展他的精神的崇高品质,从而使他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创造活动的欢乐。在青年时期,人类文明的源泉在人的理智和心灵面前打开得越多,劳动就越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使人变得高尚。

    (13)使学生理解和体会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福利和文化财富是与他个人参加共同的劳动有依赖关系的。生活应当使人深信,对于懒惰和不负责任的人,通往热爱劳动和勤奋工作的人所能享受的东西的大门是关闭着的。我们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尽量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使劳动者的生活充满欢乐的那些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无法享受的。

    建立物质基础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学问题,因为有了物质基础才能保证早期吸引儿童参加劳动,保证劳动活动的多样性及其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在我们学校的工作室、教学工厂、实验室、专业教室、暖房里,除了简单的手工工具外,还有比较复杂的机器、机械和设备(例如加工金属和木材的车床、刨床、铣床、钻床等),还有高年级学生、教师和家长制作的专供8至10岁儿童使用的小型播种机、割草机、脱粒机、谷粒清理机。男女孩子们都要努力完善地掌握手工劳动的技能和技巧,这是他们过渡到操作机器的必经阶段。学生先要亲自动手做出一个活动的发电机模型,并且把它跟播种机、脱粒机等的小型活动模型连接起来,才能被允许使用电工装配和无线电工方面的复杂的工具、机械和仪器。学生先要在儿童发电站掌握了维护发动机和发电机的技能,才能被允许到教学发电站(少年们称它为“真正的”发电站)去进行操作。少年们先学会驾驶学校里制作的微型汽车,然后才能学开摩托车,最后再学驾驶真正的汽车。由于创造和利用了适当的物质基础而进行劳动教育的结果,我校所有的上完八年级的学生都会操纵内燃机,驾驶微型汽车和摩托车。约有75%的八年级毕业生能驾驶汽车和拖拉机。九—十年级的所有学生能开拖拉机。但这并不是专业化,而是劳动和综合技术训练的基础,掌握这个基础是学生劳动定向和专业定向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为了正确地组织劳动教育和充分发挥劳动在个性全面发展中的教育力量,我们按照下列特征把劳动进行了教育学的分类:

    按社会意义来分。使学生认识到,为全区的集体农庄培育麦种,和每天在教室里、在家里擦洗地板是同样重要的,要做好这种道德上的训练。但是,那些对于创造社会物质技术财富和增加全民福利有明显作用的劳动种类,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教育意义。

    按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的相互关系来分。某些种类的劳动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另一些种类的劳动则主要追求教育的目的——形成道德概念、信念和习惯,丰富道德经验,锻炼精神力量。个性的全面发展就取决于,在学生的生活中,既要有前一种劳动,也要有后一种劳动。

    按劳动在实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来分。为了达到个性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劳动中要使共产主义教育的所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都能得到体现。

    按智力和体力的相互关系来分。体力劳动越简单和单调,那么使它不要成为“为劳动而劳动”,而要使它成为达到一个最终目标——一种创造性的意图的手段这一点就越加重要。

    我们力求使学生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使体力劳动作为一种精神成长和完善的领域而吸引着男女青年。

    按劳动工具的性质来分。劳动的技术手段和工艺过程越复杂,个性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运用复杂的技术手段,则要求学生预先掌握手工劳动素养,掌握手工操作的技能和技巧(设计、制作模型、装配零件和部件、整顿和调节)。  


    按劳动的成果来分。在一种情况下,劳动能创造出看得见的物质成果,在另一种情况下它只是为创造物质成果作准备,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则根本没有物质成果,劳动只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丰富(例如帮助老人或病人)。在一种情况下,劳动成果可以在人们之间分配,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劳动成果对于社会是有价值的,但并不是消费品。为了达到个性的全面发展,必须把以上各种劳动结合起来。

    按报酬来分。学生应当理解和珍视他们从社会免费地得到的福利的劳动来源。为此,必须首先吸引青年一代参加为社会谋福利的无报酬的劳动。但是,付给个人的报酬、列入家庭预算的个人工资,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劳动教育从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读书时就开始了,课桌——这是一种最复杂的“机床”,掌握它并不那么简单。在学校里,最主要的、也是教育技巧上最细腻、最难做到的事,就是如何使幼小的儿童、少年和青年感到无所用心是可耻的,懒惰和游手好闲是可卑的。无所用心可耻,热爱劳动光荣——这是世界上划分人的第一条标准,我们力求在我们的学生的意识中确立这种认识。在这里,劳动者的尊严感是一种原动力,这就是说:要使坐在书桌后面的人深信他是一个认识的劳动者。为了教育学生卑视无所用心的现象,把懒惰和游手好闲看成可耻的事,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诉诸青年劳动者的尊严感:一个人不做出一点什么事情来是可耻的,不动脑筋思考是可耻的,无所用心虚度终日是可耻的。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教育他们端庄正派,自己尊重自己。  上课——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从事的脑力劳动。但是在培养劳动者的工作中,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课以外的个人的智力兴趣和爱好。我们认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才是完成了自己的崇高使命,就是真真正正地使每一个少年、青年都在书籍和思想的世界里过着他个人的充满激情和欢乐的丰富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而劳动教育的最深的根源也正在于此。如果一个人到了14、15岁的年纪还没有积累下自己的精神财富——带着激动得颤栗的心情、像发现神秘的启示一样,通宵达旦地读过100、200本书(有时候也可以让青年人度过一些不眠之夜),那么他就算不上是一个有着英勇顽强精神的好汉和劳动者、未来的丈夫和父亲。对未来的女劳动者和母亲也是一样。智慧的热情、丰富的智力生活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能使年轻的心灵贪婪地、不知餍足地去追求最伟大的人类财富——劳动。如果一个少年没有在他适时的年纪、通过他亲身的体验,认识到只有知识、思考才能使人变成劳动的强有力的主宰者这样一条真理,那么你就是用锁链也无法把他捆在书桌上,用任何计谋也无法强迫他真心实意地学习。

    掌握为了自觉地选择职业、发展才能和爱好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工作,是按照把下列两条途径相结合的办法而顺利进行的:

    (1)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体学生的必修劳动课(一至四年级的手工劳动课,五至七年级的在教学工厂和教学实验园地的劳动课,八至十年级的掌握工农业生产基础的课业)。儿童直接用手和借助工具加工各种材料,进行设计,制作模型(与此同时改进使用工具的技巧),从小就掌握整地、照料植物和果树的各种方法。劳动的教学因素逐步地、越来越多地与生产因素相结合:制作各种直观教具、仪器、器械、模型、工具;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技能和技巧具有使学生在高度发达技术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的方向性。同时,为女生选择了一些要花费较少的体力但是要求较高的精确度和设计技巧的劳动作业。知识、技能和技巧带有综合技术性,也就是说,它们能运用于各种基本的生产部门:学生们学习操纵内燃机、拖拉机、汽车,学习电工和无线电工的初步课程,进行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方面的实习,学习在金属加工机床上操作,学习每个劳动者须知的保护自然课程。

    (2)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第二条途径,就是根据学生的素质、兴趣和爱好而志愿选择的劳动。例如,我们学校里有许多课外小组,有的是按年龄,也有的是按兴趣结合在一起的。儿童一跨进校门,就进入了一种各式各样创造性劳动的气氛之中。每一个学生都毫无例外地在志愿选择的课外小组里劳动,同时,儿童和少年、少年和青年在一起劳动(少年设计师小组、建筑家小组、机械化工作者小组、车工小组、电工小组、植物栽培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养蚕小组、养花小组、选种小组、土壤研究小组、自动化和遥控学小组等)。课外小组一般地都是独自活动的,由年长的同学领导年幼的同学。各种技术小组和农业小组广泛地把儿童引进创造性的世界。例如,少年钳工设计组的成员,不仅能在活动模型中复制出真正的机器和机件(如谷粒清理联合机),而且能发明动力机和工作机的新的接合法及各部件的新的接合法。少年育种小组的成员在培育含蛋白质更高的小麦及含脂肪质更高的向日葵。在一个课外小组里获得的技能和技巧,有助于儿童转到另一个小组去——即由较简单的劳动过渡到较复杂的劳动,由使用较简单的工具和机械过渡到操纵较复杂的机器。由于在课外小组里从事过各种劳动,所以每个学生到了八年级毕业时,能够在不太复杂的机床上加工金属和木料,用现成的部件装配机器和机械的模型,装配由电动机和工作机组成的联合机,收音机,还学会了整地、播种、照料幼苗、收割,以及饲养牲畜、驾驶汽车和拖拉机,栽培葡萄和果树等。

    在高年级,学生的劳动和智力兴趣加速分化;对某一门科学的特殊兴趣同掌握高度的劳动文明结合起来。高年级学生组成各种分学科的课外小组——技术小组、物理小组、化学小组、生物小组等等。在这里,创造性的劳动同研究理论问题相结合。例如,小组成员们制作了三台程序控制车床,设计了颗粒物的自动化计量器以及几台电子计算设备。在生物小组里,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生活状况,进行试验——这些试验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有利于有益细菌的繁殖和加强种子的生长力的环境。

      劳动和对多种技能的掌握,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目标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探索怎样在农业劳动中运用机器技术。只有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机器或机械取代了某种劳动过程,才能培养起他对农业劳动的热爱。这既是一种提高人的尊严感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是一种对劳动生活的心理准备。要使教学实验园地、暖房、学校果园、养蜂场、生物实验室等这一切都变成技术文明的学校,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要给从事任何劳动的人以幸福,——这就意味着,要帮助他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那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质,其中就包括着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和找出能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的欢乐的那一条“含金的矿脉”。每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地、正确地决定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并且完成自己对人民的义务,这将影响到他的生活在道德上、智力上、审美上的完满与否。在把人摆在首要地位的社会里,任何劳动都可以提高到创造性的高度。对每一个儿童来说,他在其中表现为一个真正的创造者、诗人和艺术家的那项劳动,都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在学校里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毫无个性的、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一个进行心爱的劳动的角落,都应当以一个年长的同学的劳动作为自己的榜样。每一个人不仅应当自己学一样东西,而且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同学,——这正是集体得以建立在上面的内部联系之一。人只有当他进入与别人的道德关系之中的时候,他才会开始感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事业感正是这样产生的,自我教育正是这样进行的。在劳动过程中,当一个人开始看到自身的优点在别人身上表现出来,以及别人对于他好像成为衡量自己的一面镜子时,集体成员之间的道德关系才能最鲜明地表现出来。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药: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儿。灵感、对年长或同年龄同学的技艺的热烈爱慕,就是这样的火星儿。在集体中劳动,——这不仅是人对于自然界、周围世界的作用,而且也是心灵、思想、信念、情感、感受、兴趣、爱好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劳动越复杂、越有趣,其中智力的因素越鲜明,那么年长同学和年幼同学之间的精神财富的交流和互助就具有越重要的意义。在每一个最有能力、最有天才的学生身边,总是聚集着几个也喜爱这项活动的小同学,也有时候他们只是对年长同学所做的事感到好奇而已。而这种最有能力、最有天才的学生,往往并没有想到自己要做指导者,他埋头于自己的事,甚至没有觉察到旁边的人在干什么。对年幼同学的有意识的指导,是后来才出现的。儿童从入学的最初几天起,周围的各种各样的劳动就包围着他,这就像是有着各种力量的磁石吸引着罗盘上的敏感的指针一样,给儿童指示道路。磁石越有力即儿童参加的劳动越有兴趣,就越能鲜明地展示儿童的才能、爱好和志趣。经验证明,在教师或年长同学的劳动热情的感召下,儿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冷漠态度是维持不住的。如果我们发现哪一个儿童或少年对一切都很冷漠,我们就要设法找一个人从精神上去接近他。个别对待就是从这里做起的。

    个性表现的重要规律性,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心爱的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就——掌握劳动的技巧,达到完美的境地。通往成功的道路一般是要经过长期探索的,一个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尝试自己的力量。但是如果学校里有一种普遍热爱劳动的气氛,学生就能找到一项他在其中比同年龄学生更突出地表现自己的活动,从而为自己的技艺而感到自豪。我们特别注意那些他们的天赋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才能和爱好。我们深信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某项活动中成为诗人、艺术家,因此我们千方百计使这些学生把全力集中在一个领域里,挑选一项活动去深入细致地钻研它。

    在培养学生的个人爱好、才能和志趣的时候,我们就同时考虑到了社会劳动分工的未来的特点。马克思写道:“……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建立在社会生产的高度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劳动分工,将会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地选择能够最充分地发挥他的才能的那种活动。不管是园艺或建筑工,冶炼工或地质学家,育种学家或土壤学家,医生或教师,在任何专业中都将把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思想家结合在一个人的身上。

 
    95、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和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呢?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  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种接近和类似之处,首先在于它们都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他就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一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很有代表性的而又非常严重的缺点——即令人苦恼的意外情况。学校里经常有多少这样的意外情况在发生,它们又在怎样破坏着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啊!一个学生,本来都认为他表现得很不错,忽然间发生了流氓行为。一个孩子在四年级以前学习得挺好,突然他开始落进不及格者的行列里去了。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根据对于事实的分析,预见到他的学生在明天,在一年以后,在三年以后将是什么样的,那么这种意外情况就会大大减少。缺乏预见的教师工作,对教师本人来说会变成一种痛苦的差使。

    向教师指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的可能性,——这是学校领导的任务之一。每一位善于思考事实和分析事实的校长都能胜任这项任务。我建议,要让教师学会从事创造性的研究,首先应当从告诉他们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方法着手。事实——这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的现实的反映和表现。为了看出(一)生活本身所提供的东西(儿童是带着他客观具有的特性和特点来到学校的),(二)教师所做的工作,(三)已经达到的结果,这三者之间的规律性的研究者。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里有一个校长对每一位教师进行个别工作的无限宽广的场地,这里有收获和发现,也有欢乐和痛苦。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不过要补充说明一点:这里谈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所指的那种科学研究工作。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里说的是在我们的工作中由于其性质本身而有必要进行的那种创造性研究。这种研究能丰富教师集体的精神生活。在我们学校里,10多年来,每一位教师都在研究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某一问题。研究的题目举例如下:男女青年道德理想的形成;学习新教材时的思维过程的积极化;美育和智育;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一年级学生善、恶观念的形成,等等。

    读者可能要问:是否每一个教师集体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呢?是否可以向教师们提出这样的目标,即在教学和教育间的相互联系,就必须善于分析事实的本质。

    教育现象——这是上述三种因素的合乎逻辑的共同体和统一体。教师的劳动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创造性的过程,而教师本人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积极作用于学生个性的力量,就是他不仅确认一切正在发生的事,而且他本身要去积极地影响教育现象,去创造教育现象。教师在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去创造教育现象,这正是创造性研究的最重要的因素——预见性之所在。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而如果教师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就会变成枯燥的事情。教育经验的实质,也就在于教师每一年都要有些新的发现,而在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志向中,也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低年级女教师M.H.维尔霍汶尼娜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已经10多年了。她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在区和州的讲习班上做过几个报告,后来这些报告被发表在学术性的刊物上(但发表从来不是主要目的)。在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她和其他的教师相比,并不显得有什么特殊的根底。实际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使她非常关心——即儿童的学前训练和家庭里的智育、德育问题。有些孩子在入学的时候眼界非常狭窄,语言极其贫乏,这给教师带来了不少苦恼。但是这些事实的原因何在,回答这个问题却并不那么容易。我建议这位女教师:研究一些事实,分析一下儿童在入学时具备的概念、表象的范围,研究一下儿童的思维特点,同时,也要仔细地观察家庭的精神生活情况,了解儿童在他的有意识的生活中迈出最初几步时所处的智力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环境。

    初步地研究、观察和对比事实,进行了好几个月。女教师把每一个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跟其父母的兴趣、文化修养和知识眼界做了对比。当观察进行到第一学年末的时候,这位女教师已经得出了儿童的智力发展依赖于家庭的文化修养的结论。这些结论说明,必须及早地关心儿童的入学前的训练。女教师找那些有孩子在下一年将要入学的家长们谈话。谈话的内容涉及如何丰富家庭的精神生活,来扩大儿童的表象、概念、兴趣的范围。家长们接受了女教师关于建立家庭藏书、让学前儿童阅读儿童读物的建议。在新生入学前的好几个月里,女教师就把自己未来的学生召集到学校里来活动,并且带领他们到田野里去、到河边去。这是一项有趣的、创造性的劳动,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了儿童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积极词汇,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把自己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概括成一篇文章,在共和国的一份杂志上发表了。

    现在这位女教师正在研究思维过程迟缓的儿童。她学会了观察,学会了研究和分析事实,学会了把本质的东西跟次要的东西区分开来。她从学生的学习劳动中看到一种教育现象,它的根源不仅在于生活给予了学校什么,而且在于教育者付出的积极的劳动。经过研究和分析事实,为女教师进行思考、做出结论和概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是一项真正的创造性研究,它是每一个愿意思考的教师都能做到的。

    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看到了、研究了以前没有被人注意到的教育过程的某一个方面。创造性研究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教师就不会再把教育工作看成是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是把完全一样的讲解、巩固等等做枯燥乏味的表演了。因循守旧、消极应付、缺乏热情——学校生活中所有这些不良现象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蔓延滋长,就是因为那里的教师没有看出教育现象的生机蓬勃的生命力,没有感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 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从我参加教育工作的最初时刻起,就有一个解不开的谜始终折磨着我:究竟那些在发展上落后于正常情况的儿童是怎么一回事?究竟这种不幸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遗传决定的,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儿童在最幼小的时候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当我,教师,在教室里用尽全力想唤起他们的独立思考的那些时刻里,这些儿童的思考器官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每一年都有几个这样的孩子进入我们学校。你拿10个词让他识记,即使经过多次重复,他记住的也超不过3、4个。在普通教育学校里教这些孩子可真是一件苦事:通常他们很费劲地学习一点阅读和写字,但是再也前进不得了,他们对自己遇到的挫折深感痛苦,而到最后还是被“淘汰”了。

    可以说,这些儿童是处于智力落后的边缘上。心理学家们把他们称作“发展暂时受阻的儿童”,并且建议送他们进特殊学校去学习。但我坚决认为:应当在普通学校里对这些儿童进行教学和教育,因为有一个完满的、在智力方面不断地丰富着的环境,这是拯救这些孩子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我在课堂上研究过落后儿童的脑力劳动情况,并且同时对天赋好的儿童进行观察。毫无疑问,儿童劳动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但是,能不能做出结论说首先训练记忆,然后发展智力呢?能不能说记忆是条件,而脑的完善的机能性活动是结果呢?换句话说,能不能先用某种急进的手段来改善记忆,并以此来对智力的发展施以影响呢?

    我密切注视着苏联和国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力求在保持一定的审慎态度的条件下,在对儿童的实际工作中检验学者们的结论和设想。顺便提一下,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德·格列奇跟苏联科学院院士阿诺辛在《文学报》上进行的争论,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动因。

    格列奇教授说,现在已经有一些化学手段,能够大大改善动物的记忆和提高它们解“迷宫题”的能力。对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在今后10年内,借助化学疗法,将有可能使智力落后的人恢复正常生活。据这位教授的意见,把这一发现用于实践,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大好的社会后果,但是对于这些手段本身的效果,他却是深信不疑的。而阿诺辛院士则认为,最好不要去寻找急进的方法来改善人的记忆,而是用自然的方式去使它得到发展。

    我作为一个跟教育实践关系密切的人,对于这场争论特别关心。

    生活随时随地告诉我们,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降低的儿童。这些儿童的思维处于一种受抑制的、静止不动的、“僵化的”状态之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我尝试用直接对记忆施加影响的办法来改善他们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尝试都完全归于失败了。强迫儿童背诵,然后要他把背过的东西再现出来,用这种办法“锻炼”记忆力是不行的,这对于儿童是有害的:他的神经系统和整个机体极度疲劳,而记忆只有变得更坏,因为这样做破坏了记忆跟“脑内发生的许多过程的一个很大系统”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和谐。现在,我引用阿诺辛的这句话,才比较确切地把多年来使我苦苦求解的那个思想表达出来了。

    用心理学的手段来影响记忆的尝试归于失败之后,我又想用其他方法来刺激记忆。曾有一个时期,关于药理学的想法简直使我一点不得安宁。乌克兰的民间医学是几百年间形成,并且被一代一代地悉心保留下来的,它拥有一些能治病的方法:有些方法能使人的记忆更敏锐,有些方法能把人的回忆给“擦掉”和“平息”下去。我在老鼠、海豚、麻雀和我自己身上检验这些方法。结果总是令人惊异的:在动物身上,常常能成倍地加快掌握反射的速度。然而用这些刺激性的手段在我身上试验的结果表明:它们可以使识记过程大大加速,但是在这种轻松的脑力劳动(毕竟这是很奇特的、异乎寻常的现象)过后几小时,又会出现那种受抑制、头脑麻木的状态。譬如,你正当30至35岁之间的年龄,你会突然忘记原来记得很清楚的东西,有些类似老年人记忆模糊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但我认为,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以化学手段来干预思维这个人体的最精细的领域,是危险的,在道义上也是不可取的。

    但主要之点尚不在此。我直到后来才弄明白:以人为的手段来促使记忆积极化,并不能保证脑的完善的机能性活动。离开对人的整个心理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发展就是不可能的——这才是主要的结论。

    在35年时间内,经过我的手教育过共107个孩子,这些孩子我可以有把握地把他们称为能力差的、甚至智力差的孩子(“智力较差”这个说法,是对问题的实质的最确切的表述了)。从5岁到15—16岁(占上述人数的一半),而后又到17—19岁(占上述人数的另一半),我们对这些儿童进行了专门的教育工作。为了查明学生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我调查了两千多个家庭,了解儿童的遗传、日常生活、营养和精神生活的情况。我终于看到:这些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在每一个个别情况下来说,好像是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最初是一个原因在起作用,后来又加上第二个原因。最初的原因往往是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生过什么病:风湿病、软骨病、脑膜炎等。但是,如果没有第二种不良的影响——儿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来加重这种状况的话,在许多情况下还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某些情况下,后一种状况成了使儿童在发展方面落后的主要原因。说到儿童早期的不正确的教育,我是指许多各种各样的条件的综合;虽然不一定确切,我认为还是可以把一些主要的原因找出来的。

    造成儿童发展上的偏差的最有害的因素之一,就是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的酒精中毒症。在这种家庭里,儿童智力落后的征兆起初并不显著,但是很快就会变得十分突出了。其次,我想指出的是,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我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里总共只有200、300个词汇。我很痛心地发现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平常从童话、民歌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茫然无知。

    家庭情感生活的贫乏总是跟智力生活的局限交织在一起的。有一些5、6岁的儿童,从来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过惊奇、赞叹和欢乐。他们也没有幽默感,不理解喜剧性的场面和情境,很少放声地欢笑,而对别人开的玩笑则报以病态的反应。这一点是容易理解的:笑——是认识的渠道之一,是一种观点,世界随着这种观点而在人的面前展开它的多样性。如果这条渠道被堵塞了,思维就得不到完善的发展。

    最后,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2、3年里没有受到完满的母亲教育。我是在几千个家庭里研究了儿童的智力发展对于母亲教育的依存性,又对发展的其他条件做了仔细分析之后,才得出这条结论的。如果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2、3年里,没有通过最亲近的人——母亲,就这个年龄期的儿童所能接受的程度来发现世界,如果他没有感觉过母亲的爱抚的、慈祥的、忧虑的目光,如果他没有听到过本族语言的细腻而充满情感的音调,那么这个儿童的智力生活就会跟有正确的母亲教育的儿童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个领域——母亲教育学,现在还是一般教育学里的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

    总而言之,这些孩子进到学校里来了。然而,他们很快就会感到: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我明白地知道:如果用教所有的孩子那样的办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一辈子受着“我干什么都不行”这个痛苦的思想的折磨。应当时时刻刻保护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儿童时期的智力生活的领域是跟道德生活的领域紧密相连的,儿童会把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当成一种痛苦的屈辱(顺便指出,这是指儿童的心还没有习惯于忍受这种屈辱和没有变得麻木不仁的时候而说的,否则,任何关于拯救这些儿童的讨论都毫无用处了)。

    由此可见,最主要的任务是: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而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当的教学是指什么而言的呢?这里我不准备谈教学法(那是一个专门谈论的课题),而想谈一些主要的原则,因为离开原则,即使是最完美的教学法也会失效的。

    在课堂上的学习要求同时使用记忆和思考。但是这些学习落后的儿童记不住跟其余儿童同样多的东西。在学校里给予脑力劳动的评分,是根据学生记住了多少和按照教师的要求而再现了多少来决定的(总的来说,我做出这个结论是有充分根据的。学生们在学校里所背诵的东西,特别是人文学科的东西,其中一大半是本来就毋需背诵的。我们没有找到评定学生脑力劳动的正确的标准,这是真正的灾难,由此产生了死记硬背,甚至把很有才能的学生都弄得头脑迟钝了)。我们尽一切努力发展能力差的儿童的认识可能性,增强他的记忆,但同时我们始终不让他想到:对他的成绩是根据他记住了多少功课来评定的。他回答了问题,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打分数。这样做的时候,不要让儿童感到他在班上是跟别人有区别的。

    我给一个学习落后的儿童布置一道应用题,把应用题的条件重复讲解好几次,让他记住其中的已知数。他记住了,但是当他刚刚动手运算的时候,又把已知数忘记了。他不会同时记忆和思考。

    我编了一本专门的习题集,是供智力有障碍的儿童使用的。解答这些应用题,要求记住一些鲜明的形象、画面和情境。为此还制定了一套教学法,这在一篇文章里是无法介绍清楚的。我正在写一本叫做《把智力较差的儿童挽救过来》的书,读者可以从该书中对此做详细的了解。

    对于学习落后的儿童,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花两三节课的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引他的思路,而习题被他解答出来的那个幸福的时刻终于会到来。这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他在这个时候所体验到的情感,比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更强烈。儿童会要求教师:“请再给我出一道题,更难一点的。”他会生气地拒绝同学的帮助,因为他想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

    如果儿童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那么求知的愿望就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

    当儿童有了求知的愿望时,另外一个强有力的心理学手段——丰富儿童的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就能发生作用。在小学各年级,我们上一种专门的“思维课”。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自然界去——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田野里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初看起来难以觉察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几十种因果联系。孩子们深入地思考着生命的奥秘。

    在这些课上,我们从来不提出要儿童记住什么东西的任务。相反地,我们把记忆的目的尽量地暂时放开。放在首要地位的是让儿童在新的发现面前感到惊奇和赞赏。儿童认识的简单的依存性和联系越多,他的记忆力就变得越好。

这项工作离开丰富的语言是不可思议的。我记了几十本笔记,说明怎样借助有表现力的、鲜明的、富于情感色彩的词来减轻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我看来,这些记载对于医疗教育学是有些参考价值的。

    在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教育的所有年代里,我们让儿童阅读了许多东西(我还编了一本专供他们阅读的文选)。还在小学的时候,孩子们每逢傍晚就到我这里来听故事和编故事。诗歌创作也是一种细致而微妙的陶冶情感生活的训练。这里有响亮的笑声,有忧愁和欢乐,有对人的痛苦的同情和对恶的憎恨。在这些宁静的傍晚时刻,我们大家好像都变成了诗人。我们编了几千个故事。这个做法可贵的地方,就在于编故事的时候,儿童的头脑不仅接受和存储信息,而且也“输出”信息。

    创造性的手工劳动也是我们的“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促进这些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有107名原来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儿童,后来都成了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们当中有55人在十年级毕业,25人在读完七、八年级后升入中专并受到中等专业教育,17人毕业于职业学校和中等夜校,8人经过培训班而掌握了一门专业。2人由于严重患病,未能按时上完八年级,但在数年后还是完成了八年制的教育。107人中,有13人受到了高等教育。

    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和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撤下的种子要过好几年才能长成幼苗。这件工作还要求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97、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在我们学校果园的中央,长着一片高高的、葱绿的葡萄丛,壮实的葡萄藤足有两米高。少先队员们把枝条固定在铅丝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齐。你顺行看过去,几千串黄色的葡萄确实惹人喜爱。我们这个葡萄园是学校的骄傲。不但我们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庄员们都到这儿来学习。在葡萄园里劳动被看成一种很大的乐趣和很高的荣誉,只有那些最勤恳、最爱劳动的学生才配享受它。每当从许多愿意劳动的学生当中选出10一15个人,让他们在行间松土,或者把枝条缠到铅丝上,或者在秋天给每一棵树丛根部垒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这时那些没有被选到的人就觉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以前曾经把这块地给过一个更夫和财务员,让他们去种土豆,他们都不肯要,因为这块地上已经种过50年土豆,它已经完全没有肥力了。于是我建议把这块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变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园。

    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高年级学生给这里运来了大约30吨含腐殖质的农肥。我看到,学生们只是出于对我这个新上任的校长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劳动的热爱,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后,还必须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质跟黑土掺和起来,填进每一个坑里。

    当时在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种葡萄,虽然在我们这个地区供葡萄发育的条件是再好不过的。我给学生们讲述葡萄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话并没有打动他们的心。我记得,当我谈到热爱劳动,并且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时,十年级的一个叫奥丽娅·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们眨眨眼睛,问道:“刚才您说,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可是请您说说,难道像挖这些土坑的劳动也是可爱的吗?难道这种事能给人带来欢乐吗?至于高尔基的话,那大概是为了把诗写得美一些;而在生活里,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它吗?”

    从那时起已经许多年过去了,可是这个姑娘提的问题,我却始终没有忘记。最近7、8年来,当党和人民向学校提出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人的任务时,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却必须回答。我们不仅要证明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须说明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起对劳动的热爱。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  让我们再回到葡萄园的故事上来。我清楚地知道,那些为第一批葡萄丛挖坑的学生,到中学毕业后就能看见他们的劳动果实。也可能,到那时他们还会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来。这当然是很好的。不过,还应当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校期间,还能种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举行了一个“劳动节”(我们给栽种葡萄那一天取了这个名称)活动,来参加的不仅有那些运肥挖坑的人,还有小学生——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是来旁观而是来劳动的。开辟葡萄园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让小孩子来参加,单单这一点就使他们把劳动当做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因而也是快乐的事来对待了。

    到了这一天,小学生们每人给每个坑里捧一捧肥土,给葡萄根涂上有营养的溶浆,然后埋土、浇水。孩子们的劳动量是不大的,但是他们比起那些运肥和挖坑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怀着更加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葡萄藤长出第一批嫩芽来。这是为什么呢?在那几年里,我还没有下功夫去研究这类现象的心理学的奥秘,可是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应该从最幼小的年龄起就吸引儿童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劳动来激发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遥远的国度去旅行和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带领小学生去参加劳动节以前,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说一棵葡萄可以结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实,说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学校楼房那么高。这番话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就像你对他们谈那稀奇的海洋动物,谈我们这一带草原里的斯基福人的古墓里的奇珍异宝一样。于是,他们入迷似地做起事情来了。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叶子发绿了,新长出来的嫩枝向着太阳伸展。在暖房里,我们用花盆装上含腐殖质的肥土,栽一些插条,它们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们移栽到普通的土壤里,再过一年就已经结出果实来了。

    这个目标是非常诱人的。我还带来了一篮子成熟的葡萄,让孩子们生平第一次品尝了这种果实。大概这一点也加强了目标的吸引力。试想,这样一来,谁还会拒绝用桶去提肥料,用鸟粪去制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绝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呢?

    春季到了,孩子们把培育的小树苗移栽在暖房里。对10岁、11岁的孩子们来说,挖坑,把黑土和腐殖质拌和成有营养的肥料,然后再撒进坑里,确实是不轻松的事。但是,他们真心实意地、入迷地劳动着,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着他们的缘故。这些孩子种的葡萄园(大约有30棵),成了学校果园里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当一年前高年级学生种的那些葡萄开始结果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兴极了。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这项劳动的参加者,他们还记得劳动节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实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给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果实拿回家,奉献给妈妈和爸爸。

    劳动获得了初步的成果。孩子们从暖房里移栽出来的插条长出了绿色的嫩枝。他们现在已经知道怎样照料和培育这种植物了。我感到高兴:这一下,孩子们都将学会栽培葡萄,他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少年园艺家——而这也就是热爱劳动了。但是,我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又过了一年,原先从温室里移栽出来的那些枝条也都开始结果了。我们又重新在花盆里育秧,把它们移栽到露天下,又重新施肥和追肥。许多学生还在自己家里栽种葡萄树。可是我惊奇地发现:劳动越是变成习以为常的事,学生对它的兴趣就越加减退。3年前那些9、10岁的孩子,为了多给他们栽培的葡萄树施肥,简直是手不离桶地干活:可是现在,无论什么东西也不能吸引他们到暖房和葡萄园去了。怎么办呢?再找一批年龄小的学生从头做起吗?但是再过2、3年,种植葡萄这件事,就会使所有的学生都习以为常,就像他们早已熟悉的种植土豆和别的作物一样地平淡无奇了。怎样才能始终保持学生对劳动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追求呢?怎样去鼓舞他们,使他们不是单纯地提着小桶去运送肥料,而是在他们面前揭示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向他们打开自然界这部奇妙的书籍的新的一页呢?怎样才能使劳动变得有吸引力、诱惑力呢?

    看来,不应当使劳动变成同一样事情的周而复始,以致令人生厌。为什么孩子们在三年前第一次拿起小铁锹,栽种葡萄枝,给长满嫩芽的小树追肥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放射出那么热烈的光彩呢?为什么他们当时那么兴高采烈地去寻找最好的肥料,把这件事当成真正心爱的事呢?这是因为,劳动在当时对儿童来说就是去发现世界,儿童在认识世界时体验到一种激动人心的快乐。也是因为,当时收集肥料并不是劳动的最终目标,而只是通往一个诱人的,有趣的、美好的目标的小路。这条小路当然不是完全令人愉快的,但是却无论如何要通过它,否则就无法达到目标,就结不出碧绿的葡萄,就看不到果实间耀眼的阳光。

    而当新鲜的、诱人的东西变得习以为常的时候,学生对它的兴趣就减退了。我们把曾经让年幼儿童做过的事情,原封不动地叫少年去做,使得他们一般地都对劳动失掉兴趣,其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吧?大概这样的估计是符合事实的。我们让年幼儿童去做的事,对他来说是发现世界,可是对少年来说,却是早已念熟的一页旧书了。而世界绝不是少年念过和熟悉的这一页书所能穷尽的。你只要再翻开一页,在他面前就会出现新的、未知的事物。我们必须在儿童面前打开大自然这部奇异的书。甚至像在种土豆或者种甜菜这样平凡的、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情里,也都可以翻开一页又一页的新文章,使儿童把习以为常的劳动看成不平常的、引入入胜的、富有浪漫精神的事。  于是,我开始关心的主要的事,就是使简单的、日复一日地重复的日常劳动不要变成最终目标,而是成为一种手段,借它去一页一页地翻开大自然这部巨著的令人神往的篇章。对于那些热情已经冷却下来的少年,我不断地吸引他们到暖房里来。不过,我并不是去恳求他们,而是他们自愿来的。在这里看到的事情使他们大为惊异。当时我们的暖房很小,最多只能容得下10个人进来,所以使人惊奇和赞叹的那件事,还有些人未能看见。是什么东西使这些已经冷淡的少年如此震惊呢?原来是一种试验,我们把它叫做葡萄烟熏追肥法。具体作法就是用乙烯的烟来熏葡萄丛。大家知道,加强气体吸收能够加速葡萄的发育和结果。我们又用生长激素给葡萄追肥,结果出现了前所未见的事:在冬季,在离雪堆只有两米远的地方,葡萄开花了,长出了果实,一串串的葡萄不是按天计算而是按小时计算地越长越大。

    少先队员们感到欢欣鼓舞。紧接着,我又准备搞一次“意外事件”:我们从地下室搬来了一些装满砂子的木箱,木箱里保存着一些短小的葡萄根。当我告诉孩子们下一个试验准备怎么搞的时候,他们都不敢相信我的设想:难道可以把葡萄的嫩芽嫁接到葡萄根上,难道这样可以使它长成结果的枝条吗?少先队员们又带着孩子们特有的那种使不尽的热情,重新拿起了小桶,到处去收集最好的肥料,挑选最合适的地段,以便到了春季开辟一个不平常的葡萄园:这是一种把南方品种的葡萄幼芽嫁接到北方品种的抗寒葡萄的根上的新东西。会长出什么东西来呢?新的植物能不能度过严寒季节呢?它经得起少雪而干冷的冬季的考验吗?这许多问题使孩子们感到心神不宁。

    当嫁接在根上的幼芽刚刚长出第一批嫩枝的时候,我又谈了自己的一个新的设想:可以培育这样的一种葡萄丛,使它的根部以均匀的垂直的方式深深地向土壤底下钻,这样一来,即使最厉害的严寒也冻不坏它的根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做。

   “要做到这一点,得设法用什么东西来吸引这些根,叫它朝下长,得用什么好吃的东西来喂它。”我暗示地说。

    孩子们领会了我的意思,脸上放出了光彩。该怎么办——已经明白了。但是具体作法还不知道。孩子们在一起寻找答案,连我自己起初也不十分了解这种操作方法。通常,为了培育树苗,就把插条直接栽进土里;现在,我们先把插条的根和一个装有营养物质的小管子连接在一起,以后再把小管子拿掉,让营养物留下来。这样一来,就预先给葡萄根指定了一条向着营养物生长的道路,它就拼命地朝下往深处钻了。

    试验结果使得孩子们又惊又喜。他们陆续提出新的设想和建议。有一个叫维佳的男孩子,早在半年以前,他对劳动的态度已变得很冷淡了。可是现在他对我的设想提出一个宝贵的补充意见。他提议:从那根长的垂直的管子再向旁边引出几个分支——再做几个装有营养物质的横向的管子。他说:“让葡萄根在深处再向旁边长出一些分支,这样就更保险了。”  

  我们决定,如果这次营养管的试验成功,就给集体农庄赠送100株抗寒的葡萄。这个思想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们体验着一种自豪感:他们将要做到的事,是以前还没有人做到过的。孩子们的眼睛里闪耀着快乐的火花。我们必须紧急扩建暖房,这项劳动不仅没有使孩子们烦恼,而且我觉得反而更有力地鼓舞了他们。为了用营养管的方法栽活100株葡萄,必须运来大约20桶鸟粪,把它弄碎,再从中挑拣出植物所需要的那部分东西。这种工作是从来没有人喜欢干的,但是为什么现在孩子们却是那么入迷地去做呢?原因就在于:这种不愉快的、但是又必不可少的劳动,是通向一个美好的、创造性的结果的桥梁和道路,达到那个结果是一件光荣而豪迈的事业。

    春天又将来临了。可是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的热情会冷下去了。所做的工作已经够多了,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也获得了足够的精神武装。当然,这种精神武装还是要不断补充的。我这里还储备着一些新的设想,只要发现孩子们稍有松劲的情绪,我就准备用它们来给孩子们鼓气。

    营养管的试验成功了。我们在校园里栽了10棵,在集体农庄的田里栽了100棵。在移栽的时候,我们又想出一个让深处的根长得更壮实的办法:在每个坑挖到一米半深的时候,再往里面加些腐殖质和黑土的混合物。

    在抗寒品种上嫁接的葡萄株上还长出一些小的树苗,我们把它们也移栽了。这项试验本身又是一件独一无二的新事物。

    使我感到惊奇、高兴和激动的是:当孩子们由于取得成功的喜悦而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时,他们会产生新的设想。他们看到,从嫁接到根上的嫩芽发育出来的叶子,既不像母株的叶子,也不像子株的叶子。这时候几个好奇心最强的学生,就设想把葡萄的嫩芽嫁接到别的什么植物上去……他们的创造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然产生了这种有意义的设想,而实现这个设想又向学生预示着那么多新鲜、诱人的东西,那么像准备肥料这样的劳动还会是令人厌恶的吗?

    我觉得,正是在这个时候,应当在我的学生面前揭开大自然这部奇妙著作的新的一页,以便激发他们对最平凡、最普通的劳动的热爱。“跟粪堆打交道”这个说法,一向被认为是对农民的那种繁重而低效的劳动的形象的表述。可是我下决心要通过“跟粪堆打交道”这件事,从根本上改变我的学生对普通的、繁重的劳动的观点。

    我把培育葡萄的积极分子召集到果园里,给他们讲述下面的事:科学家们正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进行一些有价值的实验,他们在土壤里寻找一些刺激植物生长、发育和结果的物质。给土壤里施肥,跟在土壤里培育这种肥料完全不能相比。如果培育出这种肥料,里面的微生物在栽种植物以后还能生活一段时间,大量地供给土壤以刺激生长的物质,此外,估计它们还能保持土壤的湿度。

    “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搞一个这样的试验。我们在土壤里培养肥料,使每一立方米里繁殖出几百万个微生物,然后种上小麦。不知道我们将得到怎样的结果?也可能,我们会发现一点连科学家们也还不清楚的什么东西哩。”

    我的幻想吸引着孩子们。使他们惊奇和高兴的是,原来上粪也是这么一件不简单的事。人们可以上很多粪,但是可能不仅没有提高土壤的肥力,反而可能使土质变坏。

    于是,在照料葡萄园的同时,又热烈地开始了一项新的活动。我们在3%公顷的普通的黑土上进行试验(这种黑土在收成最好的年份,每公顷所收的小麦不超过20公担)。我们又运来了半吨厩肥,再掺上半吨含糖分较高的植物残渣(玉米秆、腐熟的树叶等),把所有这些东西的混合物用氨水浸成薄浆,浇在黑土地里,再进行深耕。在整个夏季里,我们又耕作了几次;在冬季给这块地上堆雪。孩子们急不可耐地想知道土壤里发生着什么变化。

    到了春季,我们准备在这块不平常的土壤上播种春小麦。但是我觉得孩子们单有热情还不够。我还想让他们为一个理想而“朝思暮想”。我从旧的农业杂志里看到,一些热爱土地和植物的人们,早已在尝试把冬小麦培育成中耕作物——可以给每一丛小麦培土。这个办法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收成比普通小麦提高2至4倍。我讲的话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在l0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始了试验。  冬季是在许多要操心的事情中过去的:既要管暖房里培育的葡萄秧,还要管插条和被雪复盖住的小树丛;现在还加上了新的事情——肥料的试验。孩子们精打细算地把所有的垃圾、一点点饲料末和每一堆厩肥都收集起来。

    等到田里的雪刚刚融化,孩子们就动手做事了,加工土壤,清理种子。他们把小麦播种到松软湿润的土壤里,急不可耐地等待小麦出芽。小麦的迅速发育,它们那富有弹性的、汁液饱满的、壮实的茎杆,都使人感到惊奇。大概是浓密的绿叶挡住了灼热的阳光,使它照不到土壤,所以土壤一直不干燥。

    我们的春小麦比其他土地上种的春小麦提前一个星期抽穗了。这种又大又重的麦穗还没有人看见过。一些老农来看我们的试验田,他们不相信这是春小麦。特别令人惊异的是,这种小麦不怕炎热。虽然它抽穗早,却成熟得慢,发绿时间长,颗粒不断地灌浆,越长越大。收成是前所未闻的:3%公顷收了2.5公担,折合每公顷80公担以上。我们播种时用的是普通种子。如果我们挑选良种的话,那又会取得什么样  的成果呢?

    培育丛生冬小麦的试验也取得了同样优异的成绩。给每一丛小麦留的空间越大,它结穗就越多,颗粒也越大。这些丛生小麦折合每公顷收60一70公担,而且它的土壤没有改良过,依靠的办法只是多次松土。

    我的青少年试验家们最终地爱上了土地,爱上了植物。12、13岁的少年,还有对他们的事业也入了迷的小朋友——8、9岁的孩子,已经在幻想为每一种农作物发明一种专用的肥料:种向日葵用这一种肥料,种荞麦用另一种肥料,种黍子用第三种肥料。孩子们把每一堆厩粪都看成是财富,他们从外形上看去就能分辨出富饶的、肥沃的或者贫瘠的土地。

    这是一种奇怪的、惊人的现象:跟粪堆打交道竟变成了有趣的、迷人的事情!从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收集粪肥,把它和某种有机质的残渣拌和起来,耕地或者挖土。但是,只有旁观的人才可能这样看问题。而对我们的孩子们来说,这些活动却是去发现自然界这部巨著的一页又一页的新篇章。

    劳动变成了真正的创造。每过一周,每过一月,劳动中就会增加某种新的东西。孩子们不断提出新的幻想,向往新的前景。自然界的奥秘向他们揭示得越多,他们对一切与土壤、植物有关的事物就越敏感,越容易接受。

    譬如我们面前是一片坡地,它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满是沟沟道道。为什么雨水能这么容易地把宝贵的黑土层冲走呢?难道只是由于那里的土地常常被耕作的缘故吗?可是你看旁边另一片坡地,那里也有湍急的溪水在流,土壤也是耕过的,可是并没有冲刷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使我高兴的是,孩子们的喜欢探究的思想已经在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几星期、几月、几年过去了,不断地进行着新的试验,学生们运来许多吨肥料,挖了几千立方米的土。每一次新的播种,每一根长出来的麦穗,都不是同一样事情的重复,而是对大自然的奥秘的一次次新的发现。

    对一些学生来说,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普通的、粗笨的、有时是很不愉快的劳动,已经成为他们实现理想的手段,成为他们追求美好的目标、为了人民的福利而征服大自然的必由之路。这些学生到了青年时代都走上了独立的劳动生活的道路。对我来说,最大的欢乐就是,当这些青年离校的时候,在他们的意识中对于土地、植物和在土地上的创造性活动怀着热烈的眷恋之情。在小学时期播种的探索的种子,在学生后来的生活中发育成了丰硕的果实。

    女学生柳芭在几年前从学校毕业了。她在“少年自然科学家小组”里活动的时候,为了增强植物的抗干旱性能,曾经是多么细致耐心地“锻炼”过小麦的种子啊!她把小麦种子放在一个干燥透光的盒子里放置几个星期,然后专门挑一块地播种下去,急不可耐地等待它们出芽。姑娘十分高兴的是,种子经过“锻炼”,使每公顷增产了好几公吨。但是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她还在寻找新的锻炼方法:她把种子掺在沙子里、黑土里去晒干。这个目的是十分诱人的。既然如此,像搬运几十桶土壤和沙子这样的劳动,还会使人觉得又脏又讨厌吗?柳芭是怀着这样一个理想进入生活的:在播种以前,就可以使作物做好抗旱的准备。现在这位姑娘在农业试验站工作。劳动对她来说就是创造。如果要讲的话,还可说出许多有趣的实例。

    我永远不会忘记一个叫安纳托利的学生。他在中学毕业时是银质奖章获得者。安纳托利的理想是制造出对新品种小麦进行新型田间管理的专用机器。也许正是这个理想吸引这位青年报考了农业机械化学院。现在他就在我们农庄的技术修理站工作。他正在研制一个土壤加工机器的模型,这种机器将能进行小麦、荞麦和黍子的中耕操作。

    还有一个维克托。他毕业后当了玉米栽培组的组长,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每年在大田里划出一公顷土地进行试验:用各种各样的有机质配制肥料,检验这些肥料对玉米、甜菜、向日葵所起的作用。为了搞好试验工作,维克托掌握了拖拉机手的专业,设计了一辆运送肥料的载重汽车。

    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说明一旦关于机器、机械的理想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成了学生的指路明灯,就可以把人吸引到机床旁边、联合收割机的方向盘后面和电工的修理台旁边去!我回想起一些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热衷于技术(机器、机械、金属加工、设计、装配)的学生。是什么东西使普通的劳动(人们现在还习惯地这样称呼它)变成了他们的生活理想,成了他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呢?这就是:这种劳动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就作为一种创造活动(正因为如此,它已经不是普通的劳动了)进入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还有一个K.维克托,他在中学毕业后当了电器钳工,已经工作了两年多。他每天跟各种各样的机器和机械打交道。他的热烈的愿望是把最费力、最单调的劳动操作机械化。

    我回想起维克托上学的年代,他当时就是一个小幻想家。从9岁起,他就积极参加“少年模型设计家”小组。10岁上维克托做了一个直流发电机的活动模型,12岁上制作了一个微型电熔炉。  Д.萨沙,早在三年级时就是“少年发动机手”小组的积极参加者。我们学校有一个为年幼儿童设立的小组,孩子们在这里拆装小型的发动机,开动它们,把发动机和工作机组成联合机——所有这些联合机自然都是先做小的模型,但是它们点燃了对真正的技术的理想的火花。就是我们这个小发动机手萨沙,在四年级时已经能够驾驶微型汽车了。13岁时,他修好了一台被人丢在垃圾场上而被孩子们拣回来的发动机。中学毕业后,萨沙当了推土机司机,后来成为内燃机械师。听人们说,这位年轻的机械师单凭声音就能判断出机器的哪个零件或部件出了毛病。这个青年有一个理想:他想减轻操纵拖拉机的劳动,用按钮代替那些沉重的操纵杆,使拖拉机手的工作变得更轻松些。

    我可以讲述我们的几十个学生的类似的生活道路的故事。对这些人来说,劳动已经像读有趣的书、欣赏音乐、和朋友聚会一样成为需要。他们热爱劳动,因为劳动从童年起就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了他们的理想,唤起了他们的最深刻的欢乐感——发现世界、进行创造的欢乐感。

    我们在培养新人。我们的目标是给每一个人以幸福。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最高的社会福利就在于:那时候将没有一个不幸的、无才能的人。

    而真正的幸福的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我们正在一年一年地接近这样的境界:使每一个人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都得到满足。人就其本性来说,不单单是一个消费者,所以,满足其生活资料的需要固然是重要的、决定性的先决条件,但它毕竟只是幸福的先决条件。而生活的真正幸福,则是在劳动中,在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中享受心爱的创造性活动。

    我们的光荣的、艰难的而又扣人心弦的目标,就是在每一个人面前揭示劳动的伟大,努力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劳动的创造者、诗人和艺术家。共产主义的学校将是人的幸福的锻造场,我们今天正在为这种学校打基础。我们对每一个儿童的命运负有责任。 98、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我校全体教师编制了一个《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其中选择了专门供学生在中小学年代里阅读的最宝贵的书籍。起初,这个书目里包括600种书,后来逐渐增加,到现在已有900种书。这份《好书目录》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德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大纲。

    书目里的每一种书都有几册复本。在我们的这套丛书里,有几架书是讲述伟大人物的生活和斗争的。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理想形成的时期。因此,十分重要的是,要使那些以自己的生活榜样鼓舞过多少代人的杰出人物的形象进入每一个少年和青年的理智和心灵。在这套书里,关于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的书籍占着显著的地位。

    我们用了很大的努力为《好书目录》挑选关于自然界、人和艺术的书籍。我们还单辟一个书架,放置供学生集体朗读的书。

    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但是读书是要教给学生的。我已经写到过,我们学校里有一个“思考之室”——也就是阅览室。这是学生集体看书的地方。高年级学生到这里来阅读推荐的书籍并且做摘要。

    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

    下面是一个学生谈到书籍对他的影响时说的话:“我内心感到惭愧……起初使我震惊的只是主人公的功绩,但是后来突然出现了一个思想:我自己是怎样的人呢?老师布置在两星期内写一篇作文,可我总是拖拉,直到交作文的限期到了才动手写……我感到愤恨自己。难道我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吗?……在人们面前,我感到好像大家都看穿了我。我下决心不做懦夫懒汉,而要成为真正的人。又布置作文了。我一回到家里,就发愤地当天把它写成。第二天一早起床,把作文誊清。我想让人们在我身上看到一个比过去表现得好的人……”

    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用形象的话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中,不随意识记是特别积极的。一个人在中小学年代里读过哪些书,书籍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什么痕迹,——这一点决定着人的情感的培养,决定着年轻人对待同年龄的人、对待长者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跟认真地、用功地学好功课并不是一回事儿。一个人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2年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学生在上学的年代里智力兴趣很贫乏,所以造成他们在中学毕业后的精神生活的狭窄和内心的空虚,而这些正是青少年当中发生许多不健康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学校不善于培养年轻人的理智和情感,不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学,那么任何跟酗酒、流氓行为作斗争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在中学毕业后要么完全不懂得阅读,要么他阅读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些低劣的侦探小说,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粗鲁,他就会去寻求“感官刺激”,而能找到这种东西的地方,是会把一切人性的东西糟蹋殆尽的。

    请你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让书籍去占据青年时代吧!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书籍永远是一种新奇之物,如果年轻人总想单独地躲起来去享受这种瑰宝,如果在青年当中有许多这样有读书癖的“怪人”,那么,我们的社会目前还不能对付的许多棘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想,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500本书。我们特别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让那些在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没有书籍就会感到精神生活很贫乏的环境的儿童,以及那些在学习上遇到严重困难的儿童,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在学生上小学的年代里,逢到学生的生日、“图书节”、少先队组织周年纪念日、学生入队和入团的日了,学校、少先队组织、家长委员会、校长都给学生赠送书籍。


    我们学校有一个由学生和成年人联合组成的“读者协会”,它每周为成人和儿童举行一次读书活动。高年级学生建立了一个“书籍合作社”,它在居民中开展普及图书的活动。

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藏书中有几本是经常地反复阅读的心爱书籍。我们在“文艺朗读晚会”或晨会上,朗读优秀的文艺作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反复阅读的需要。

    我们的教师还特别关心让每一个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个人藏书里有丰富的科学书籍。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早期的年代里,就应当开始深入钻研人类知识的某一个领域。只有通过独立阅读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智力兴趣,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钻研。要让一个人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多读、多想、多探求,他才能似乎偶然地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个专门领域。

    我们的学生的课后的脑力劳动,大部分用于个人选择的独立阅读,小部分用于准备功课。在我们这里,阅读非必修的图书和准备功课是两个权利相等、意义相同的因素。

    家庭作业主要在早晨上学前的时间里完成。这样就为自学留下了空余时间,——学生可以利用下半天读书和参加小组活动。我们的学生在午饭和午休以后,就在阅览室或家里读书,写作文,写提要,或者从事各人喜爱的活动。这种脑力劳动对于培养自学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门学科。并不是在所有的学生身上都同时出现这种爱好的,每一个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具体途径而到达于迷恋某一门学科的境界。但是尽管经过的途径不同,学生一般地都是从课堂教学得到启发而去课外阅读科学书籍,都是由教室走向阅览室,由某一个问题激发了兴趣而读第一本课外书到积累起个人藏书的。

    只要一个少年刚刚发现他最喜爱的学科,教师就必须注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利用暑假旅游的时间,不仅为学校阅览室,而且为个别学生的私人藏书选购一些有趣的图书。每一个教师都力求做到,使他的学生在最喜爱的学科方面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多好几倍。这一点是要靠课堂教学与整套的课外活动(以阅读和小组活动为中心)的相互联系来达到的。每一个学生在个人藏书中都有一大叠有关最喜爱学科的书籍。学生就自己喜爱的学科所做的摘录和练习,反映出他的阅读情况。

    可以说,个别青少年之所以肯学习,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门最喜爱的学科并且在这门学科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对他们来说是—种强大的精神支柱:由于在心爱的学科上能取得优异的分数,学生就永远不会对自己的力量丧失信心。

    我们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是注定要落伍的。我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每当我想到,在许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好像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格暴躁,或者对知识毫不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我们不能让这些学生怀着冷酷的心情,对知识毫无兴趣地走出校门!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99、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哪里,以及如何去达到这种一致性呢?

    在帕夫雷什中学,20年来形成了一套全体教师跟学生家长共同开展工作的实际方法。下面我就来介绍这套工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我们的基本认识是:父母、亲属是儿童的最早的教育者;正是在学龄前的几年间,也就是在儿童接受教师的影响开始以前很久,就在他的身上种下了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儿童从2岁到6、7岁,从周围环境中和他经常接触的人那里获得大量知识,这些知识好像都砌进了他的心理发展的地基。儿童个性中的精神财富,还有教育家们称之为对知识的渴望、好奇心、探求精神、思维的敏捷性之类的东西,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儿童从2岁到6、7岁时所处的环境如何。  我们力求让家长们懂得这些道理。我们学校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我们坚信,教育学的知识,就像法制知识一样,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必须知晓的。我们的家长学校分设几个组。在第一组(我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组)里学习的是2岁至5岁儿童的父母;学制为2年;教学形式是由有经验的教师讲课。学前组的课程内容是讲这一年龄期的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我们给父母们提供一些实际建议,说明怎样在家庭里为儿童创造一个应有的环境。

    我为学前儿童的家长们编写了一些建议材料,说明怎样逐月地、逐年地在儿童面前揭示自然界、劳动、艺术、人的相互关系等构成的这个多方面的世界,逐步地激发儿童的认识愿望。我在两年时间里向学前儿童的家长们讲述,怎样通过让儿童认识各种现象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求知欲。同时,要特别注意在其相互联系中发展思维和言语。有几讲是专门谈“怎样教给儿童看见世界”这个课题的。我谈到,在使儿童了解自然界的时候,怎样教给儿童看见那些乍一看来所看不见的东西即隐蔽的东西,怎样向儿童指出事物的因果联系。我们强调指出,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们关于周围世界、关于他们不懂的东西所提的那些问题:儿童关于不懂的东西提出的问题越多,他的认识愿望的发展就越有力。

    我为家长们编辑了一本《人的世界》的文选,其中关于童话、儿童读物的材料占很大的篇幅。我向家长们说明,应当给学前儿童讲哪些童话故事,家里应当有哪些儿童读物,怎样给儿童读和怎样解释。总之,为了教育儿童,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家长学校的学前组来说,这个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父亲和母亲应当多读书、多思考,以便满足和发展儿童的求知欲。在家长学校活动时,我们让父母们参观教育书籍和科普读物的展览台。瞧,这儿是一本关于自然现象的书,它不仅值得一读,而且家里应当买一本。那儿,是一些关于花卉、动物、果树、观赏树木的书,还有关于大气层中奇异现象的书,关于地层深处的书,关于遥远国度的书,等等。这儿还有一本关于祖国的书,这是6、7岁儿童一定应当知道的……

    我们做到了让每个家庭里都过“书籍节”。到这一天,家长们给儿童买一批小小的藏书。在别的节日里,也给孩子们买书。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如果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儿童也就会热爱它们。在家长学校每一次活动时,除了听讲课以外,父母们还听文艺作品的艺术朗读。

    在家长学校学前组的活动中,关于培养儿童将来顺利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这里已经成了传统:进入7岁的儿童在进入一年级学习时,已经会读、写一些字母,会画画。在阅读、书写、图画的教学中,家庭起了很大作用。6岁到9岁(有些是5岁)的学前儿童,每天到我们学校的预备班里学习两小时。我们把这种预备班叫做“蓝天下的学校”。它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儿童思考。在预备班里,还帮助孩子们学习阅读和书写。如果没有家庭的教育,我们是很难教会儿童阅读的。在绝大多数家庭里,都有一种尊重书籍的气氛,学前儿童有他们的小小的藏书,家长引导儿童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

    学龄前的几年是打下道德基础的时期。在家长学校学前组,我每年都要讲到下列题目:《怎样培养关心别人的品质》、《怎样打下尊敬长辈的根子》、《怎样培养孩子爱善憎恶的态度》。在讲课中,我用实例来说明,应该怎样限制孩子的不合情理的愿望,同时又要发展善良的、有益的意向。由于我很熟悉每个家庭的特点,所以我能提出具体的建议:每一个儿童应当对长辈(祖母、祖父、母亲、父亲)尽一些什么义务。我们跟家长一起商量,决定应当让孩子做些什么,以及给予孩子一些什么。

    我们每年两次把7岁儿童——我们未来的学生召集到学校来,给他们做健康检查,向家长提出有关饮食制度、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建议。这样,我们每年就有了两个“健康日”,在这些天里给孩子们进行医学检查,对他们的视力、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器官的状况予以特别的重视。家长学校学前组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儿童入学时身体健壮,开始学习以后不致生病。在对6岁儿童进行体检时,要决定夏季应把哪些儿童送到专门为体弱者而设的疗养地去疗养。

    我这么详尽地记述家长学校学前组的工作情况,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以前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发展。  我们尽学校现有的一切可能来充实和丰富儿童在学龄前期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看出个别儿童由于一定的原因而在家庭里缺乏能够培养理智和人性的那种环境,我们就来创造这种环境:设法让儿童进幼儿园,如果进不了幼儿园,我们就让儿童每天到预备班来。在收6岁至7岁儿童的预备班里,每年都有两三个3岁至5岁的小朋友。对这些儿童进行教育,用不着任何教学大纲,我们仅有的就是年长者的影响和一种关心人的环境。

    除了学前组以外,家长学校里还有三个组:学龄初期组(相当于小学组)、少年期组(相当于初中组)、青年期组(相当于高中组)。各个组每月进行两次活动。我们做到了使95%一98%的家长都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大约有25%的家庭,学生的母亲和父亲是双双地来上家长学校的。结果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学生家长在学前组学习2、3年,在学龄初期组学习4年,在少年期组学习3年,在青年期组再学3年。如果没有这一套对家长进行教育知识的启蒙和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的体系,那么,我们学校要顺利进行教育工作简直是不可能的。

    家长学校的教学大纲里,既包括共同性的教育学问题,也有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教育上的一些特殊问题。我们摆在中心位置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目标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家长学校的每一个组里,都是从这一讲开始的。我们力求使家长们(也像我们教师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即:现在刚刚入学或者在学乘法表的孩子,他们再过几年就要踏入劳动和社会生活,那么这样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我们在分析教育过程时,用一些实际事例来说明:学生从家长那里得到些什么,从教师那里得到些什么,以及从他度过闲暇时间的那个环境里得到些什么。家长们认识到:儿子或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

    在家长学校的各个组里,我都要专门安排一次讲课来谈这样一个问题:儿童是怎样潜移默化地从长辈那里学习的。我们谈到,家长或长辈的某一个特点,好像是不知不觉地、在新的条件下“膨胀”开来,变成了儿童的一定的性格特征。正是这种细致的分析(什么品质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传递的,孩子的道德特征是怎样发展的),成了我们对家长进行日常工作(集体听课、个别谈话)的内容。这对于达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要使家长从孩  子身上看到自己,懂得儿童发展的辩证法。

    不言而喻,对家长进行工作要求有高度的机智。我们自然不能把家庭生活“抖底翻出来”,而要始终尊重家庭关系的含蓄性。如果有必要给家长以帮助或提具体的建议,我们就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于谈话涉及的内容,我们是严格保密的。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使家长疏远学校,就无法了解家庭里的情况。

    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首先是要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我们力求使家长通过教育儿童而自己也振作向上,使他们加强对家庭、对儿童的责任感。

    在家长学校的每一个组里,我们向学生的父母说明,学校在这个时期怎样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以及我们希望家庭给予哪些协助。而家庭给予的主要协助,就是在家庭条件下实现学校教育工作中所贯穿的那些思想。我们给家长讲解道德修养,在家长学校的各个组里都对这个问题予以极大的重视。我们说明什么是热爱劳动、做事有条理、待人诚恳;并且指出,如果儿童只顾享受别人创造的福利,那么他长大了就会蛮横地对待别人——首先是对待父母,而他自己也会沦落为不幸的人。

    我们力求让儿童从小就量力而行地为家庭的年长的成员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福利,并且在这种创造中找到欢乐。几年以前,我们跟家长们商量好:在每一个家庭里,都让儿童在指定的隆重的一天栽一棵树,献给母亲、祖母、祖父、父亲,然后由儿童照料这些树。当果树结果的时候,儿童把第一批水果奉献给长辈。这已经成为一条传统。它能帮助树立对劳动的崇拜,对于儿童的德育、美育和体育都有重大的意义。

    在家长学校的各个组里,我们都告诉家长,怎样给子女灌输这样的信念:劳动不仅是一种神圣的义务,而且也是一种欢乐。我们对家长们说:如果你们想让子女成长为关心体贴别人的人,让他们把父母当成世界上最亲爱的人,那就必须使他们把全部生活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而且最主要的是,要用高尚的思想和动机去激励这种劳动。

    在家长学校的各组里,我们都要专门讲到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上保持一致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我们跟每一位父亲和母亲商量好,规定他们的孩子在家里要做哪些事 (照料动物、种树、养花)。

    我们认为,学生在少年早期就应当参加为家庭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12、13岁,的学生在暑假里跟父母一起在田间和畜牧场里劳动。高年级的男女青年已经能以劳动所得给家庭增加相当可观的收入——他们实际上已经能挣出自己全年的口粮。

   我在给家长学校青年期组的讲课里总结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经验。我们全体教师跟家长们一起决定,暑假里把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分配到哪些成人集体里去劳动比较合适,以及学生的劳动锻炼应当怎样进行。

    我们建议家长们,对于孩子们提出的跟他们对家庭收入和社会生产的劳动贡献“不相称的”要求应当加以限制。如果儿童单纯消费,如果他的一切要求都与劳动无关地得到满足,那么他就会逐渐地变成好吃懒做的人。我们指出,由于家长不懂教育和教育无力,造成这种后果是必然的现象,并且进一步使家长们认识到:他们的子女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在学校里,在大家都从事各种创造性劳动的环境中,每一个学生在少年早期就都有了自己喜爱的劳动项目。在家里,家长们也创造一些物质条件(设置一个从事心爱劳动的角落,购买必要的工具和材料),使每一个儿童、少年和青年发展他们的才能。学生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劳动爱好是常常变换的。我们跟家长一起研究这些变化,尽量引导每一个学生能按他的禀赋最好的方向得到发展。

    对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学生的家长,我们每月进行1、2次小组咨询和个别谈话,内容是谈怎样发展的禀赋、爱好和才能,怎样为青年人选择今后的生活道路。我们向家长们介绍中、高年级学生最喜欢哪些创造性劳动项目。在“创造节”的日子里,家长们到学校来,观看他们的子女在教学工厂、实验室、工作室和教学实验园地里做出的东西。

    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感起着很大的作用。

    让我们再来谈谈阅读和书籍的问题。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全体教师确定了一个家庭应有的最低限度藏书目录,以便供家长、学前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学生阅读。我们全体教师深信,这不仅是进行智育,而且是进行德育、美育和情感教育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

    我们认为,家庭里要有一些藏书并且不断地充实它,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而且是为了家长也读读这些书。因为在我们看来,家长的智力兴趣跟孩子自己阅读是同样重要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家长了解一些关于人的基本知识: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在每一个家庭里都应当有这些方面的书籍(可惜,这类书还出版得太少)。我们还很关心,让每一个家庭里都有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雪夫琴柯、塞万提斯、海涅、雨果、罗兰、拜伦、但丁、果戈理、屠格涅夫的著作。我们希望父母在把这些著作反复阅读之后,再转交到儿子和女儿的手里。

   在20年间,我做了1200张卡片,其中记录了学生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直到中学毕业)的精神发展情况。我在分析了这些材料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

    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在美育方面保持一致,我们首先设法使每一个家庭具有基本的审美素养。在家长学校的学前组里,我们就通过有关的讲座,使审美素养的各种因素(特别是音乐和造型艺术)在家庭里先“习惯起来”,再得到发展。我们向家长们提一些具体建议:应当让学前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的学生听哪些音乐作品,怎样发展儿童的音乐趣味。

    我们经常在家长学校里单独地跟母亲们或者单独地跟父亲们举行一些活动,这样做是为了讨论与青春期有关的性教育问题。例如,在单独跟父亲们进行的活动中,我们说明父亲应当怎样把自己生活的智慧传给儿子,应当怎样在儿子的教育上保持坚定的意志和贯彻始终的精神。

   为了保持教师集体跟家长集体的经常联系,我们把那些最积极的、有较高教育修养的和生活经验丰富的家长(每个年级找一位家长)吸收进校务委员会。他们参与决定学校的一切教育问题。



    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如果教师到了面对学生的时候才来挑选正确表达思想的词句,而且有时候还说得词不达意,那么学生就要费很大的劲来领会所讲的东西,做不到透彻地理解。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这时,教师从学生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们懂了还是没懂。如果有必要,他就迅速地变换讲法。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对少年的智育中,这种办法和技巧尤其重要。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

    为了满足少年们喜欢进行抽象思维和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的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对少年和青年们来说,最有兴味的讲课,是那种把某些东西故意保留而不讲完的讲法。我们在讲述事实的时候,给学生提供让他们在头脑中分析和比较这些事实的余地。据我们观察,由事实过渡到概括性的结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时刻,就好比是学生攀上了一个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提高,怎样帮助学生 “攀上高峰”,使他们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例如,我在上历史课,当讲到一些具体国家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什么是国家”的概括。少年学生很喜欢进行思考和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抽象出来,兴致勃勃地议论:在奴役劳动统治的条件下,国家不能稳定的一般原因是什么,等等。

青年学生有一种喜欢用“思维的眼光”把握大量事实的需要,教师应当满足这种需要。对学生来说,如果他不能体验到自己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高兴进行脑力劳动。为满足青年的这些智力需要,我们经常采用一些进行专门的“思考练习”的办法。在自然学科的课上,这类练习能引起学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例如,生物学教师在讲到植物或动物的某一个新纲的代表者时,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把这些代表者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本课所学的新纲跟以前学过的某一纲之间有哪些共性的东西?教师还要求学生研究某些纲之间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差异,等等。

    我从经验中得到一条信念:学生要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而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要记的东西是很多的),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越有必要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来,越有必要进行思考和推论。这样似乎也能消除疲劳,激发学生对知识和事实的新的兴趣。我们还碰到一种情况:学科越是容易(例如,植物学在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上就比数学容易得多),少年学生们对于积累事实“储备”的态度就越冷淡。我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这一点:在少年期,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许多学生在童年时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一些教师鉴定说,却变得愚笨、没有才能、对知识漠不关心了。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

    什么是掌握知识呢?这就是使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掌握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即:学生感到了知识是他进行智慧努力的结果,他自己去获取知识,同时找到运用知识的领域,从抽象真理再过渡到接触新的具体事实。当学生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以后,这就是他顿然领悟的时刻: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了。  对那些“难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别耐心地对待,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迟钝,也不要让他们拼命记忆——这些都没有用处。如果没有探究和思考,记忆就会“有漏洞”,什么也记不住。记忆力变坏正是在少年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正当一个人应当尽量多地思考的时期,却把他从思考中“解脱”出去了。应当引导理解力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去独立地发现真理。发现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己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这是走向自我确立的一个阶梯: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我们深信:如果学生在少年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指导者,那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地思维。我们力求做到:每一节课上,在学生特别是少年的脑力劳动中,一定要使对概念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真正的教育能手总是竭力使抽象的概念能真正地为学生所掌握,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成为他们积极地认识事物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

    我们学校的中年级的教师们,每月听一次关于课堂教学心理学的专门报告。我们讨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鉴定,交流观察的结果。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许多问题中,关于已知和未知的相互关系问题特别吸引我们的注意。实践使我们深信:要使学生对学科的本质形成牢固的兴趣,就应当使课堂上学习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和一定“份额”的未知的东西。我们认为,揭示未知跟已知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

    有些人认为,所谓运用知识,就是让学生经常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测量、称重量、计算等,但是还应当把运用知识变成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学风”。

    我们努力采用探索问题式的讲课方法。这就好比教师把一些新知识的“砖瓦”递给学生,让他去掂量,怎样把这些“砖瓦”用到正在建筑的完整知识体系的“楼房”上去。例如,我在讲述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事件时,有些东西我有意地留着不要讲完:这些东西是学生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独立地解释的。从学生对我留着没有讲完的那些问题是否愿意去自己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有没有积极思维的热情。

    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时,总要设法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知识的牢固性,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这一点。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课堂上,我们都专门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独立地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通常称为“知识的巩固”的真正实质之所在。巩固知识不应当仅仅归结为当教师刚刚讲完时就立刻喊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我们认为,给学生布置独立作业,让他们去深入思考教材,这就是巩固知识。

    为了防止死记硬背,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识记方法。我们教给学生对听讲或读书得来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我们在开始讲课以前,就向学生(从五、六年级开始)提出要求:“你们在听讲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材料的逻辑组成部分,你们不要花力气想把一切都从头到尾地记住,而只要记主要的东西。”学生们以浓厚的兴趣来对待这一要求,因为它是符合他们喜欢思考的这一愿望的。学生们又逐渐地过渡到完成更复杂的要求:在听讲过程中做简要的笔记,把主要的逻辑点及其顺序记录下来。

    早在小学的时候,教师通常就能发现:他的学生在智力训练程度上已经分化成好几个部分。在一个班上分化成三部分人,在第二个班上分化成四部分人,在第三个班上分化成五部分人。学生的这种分化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一个学生今天只能及格地掌握大纲里的东西,明天他却表现出在某一知识领域里很有才能;一个学生在这一门学科上可以列入这一档,而在另一门学科上却可以列入另一档。一般来说,每一个学生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会表现出某种才能,这种才能使他能够在某一门学科上取得突出的成绩。就实质上说,我们给予学生的道德刺激,诱发他去从事脑力劳动,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关于学生分化成各个部分的情况,我们永远不让学生知道内情。他们看到的只是教师在布置个别作业:给一些人的作业比较容易些(只限于大纲范围),给另一些人的作业比较难一些(超出大纲范围)。教师布置这些不同的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隼馇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我们不允许搞向“中等生”拉平的做法。那样会阻碍发展水平高的学生的成长,而且会使“中等生”本身也失掉前进的动力。如果有一个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植物学有爱好,那么他就不限于读中学课本,而去研究生物化学,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命。这件事也会对“差生”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为集体的智力生活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如果在一个班里有几个学生在钻研大纲以外的材料,在研究科学前沿的问题,在研究半导体、量子力学发生器和电子仪器,那么通常在这个班里就不会有物理考不及格的学生。班上几个程度最好的学生在专攻B.Г.别林斯基的文艺评论文章(大纲里没有指定的),在写这方面的学术报告并且在班上宣读,那么就连“最差的”学生在掌握大纲里《别林斯基的创作》这个很难的一节时也会感到容易些。

    当教师深信必要的条件已经成熟时,他可以让能力最强的学生准备报告和学术论著综述,让科技课外小组出墙报,让学生写书评。可以举行科技晚会或晨会。可以举行演讲会,演讲者就是学生。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课外小组的活动来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差生”可以了解许多知识,有许多东西从他们的头脑中通过,激发他们去从事精神专注的劳动。这些“差生”由于有了一些不必识记的知识,所以他们理解和学会必修教材也感到容易些了。在物理课上听教师讲解原子结构以前,学生应当先多读一些科学杂志和科普杂志里关于基本粒子的引人入胜的文章和简介。即便他们读过的东西里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但是这也可以加深他们对正课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的兴趣。我们努力做到从课外的非必修的阅读开始,让学生了解数学、物理、化学各科中那些最难懂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学科的必修大纲对一个学生来说已是最高限度,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却只是起码的最低限度要求。

    近来有人认为,为了克服学校搞唯智主义的偏向,有必要让学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令人困惑莫解的。照这么说来,双手不活动就会有“智力肥大症”的危险,似乎一个人用手工作得越少,他的智慧就越发展,而在这种发展中似乎包含着什么危险。

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随便让人去搞一点什么体力劳动(以免他无所事事)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很有害的。我在10年期间对140名学生(从7岁到17岁)的智力发展和智力生活进行了观察,这些学生都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而不得不每年花几个月时间去从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单调而沉重的体力劳动的。这种缺乏动脑的劳动的情况,在青年人的整个智力面貌上留下了痕迹:成年人都很惊奇,为什么16—18岁的男女青年在接触简单的机器和技术设施时是那么胆怯和束手无策;而且,这些人当中,也没有一个人能通过高校的入学考试。

    我想,有些思维品质是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在我们学校,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让学生从事细心的、精巧的劳动,这种劳动的目的是要发展准确的、有目的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和课外小组里,孩子们学习使用刻刀这种虽然简单然而却十分精巧的工具。手在精细的工作中好像能使头脑听从指挥,能培养人对于准确性和精密性的敏感。此外,这种工作还大大有助于培养自我检查能力,培养学生对马虎从事、漫无条理的不可容忍的态度。手能够教会头脑准确地、清晰地思考。

    在少年的劳动中,我们尽力使用一些要求复杂动作的工具。学生们用手工工具加工木料、塑料和轻金属。甚至在头脑迟钝的学生身上,当双手“觉醒”过来的时候,思维也随之觉醒。

    我们还要求少年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研究某些物质的属性,思考它们为什么在不同条件下(与别的物质掺在一起时,加热或冷却时)会发生变化。你们身旁就有各种参考书、工具书,可以随时翻阅,去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是要找到答案,就得翻书,这个本领也要学会。

    在这里,进行系统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全体教师都赞成这样的提法:系统化是思维之母。为此,自然常识、化学、历史、文学等科教师都选择了一些专门的作业:让少年学生把事物和现象按其特点归入一定的组、纲、时期、风格等。例如,在一个大纸夹里无秩序地放着各种植物的叶子,要求学生把这些叶子系统整理,并进行说明。我们高兴地看到,少年们是多么专注而耐心地研究每一片叶子。我们还收集了各种土壤、肥料的样品和各种树木的木料,让学生进行分类和系统整理。在历史学科方面,我们给学生一片图片,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生产器具、武器和衣服,要求他们分辨这些东西各属于什么时代。文学教师让学生读一些不注明作者的文艺作品的片断,让他们根据写作的风格判断这是谁的作品,或者指出这是原著还是译文。我们也给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复杂的、有创造性的作业:给他们一张示意图,让他们去设计出活动模型、仪器或设备;或者给他们一张关于模型活动原理的一般说明,让他们画出设计草图。

    我们已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要把学生必须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的基本知识的范围确定下来。学生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记诵来识记这些东西,但是主要地还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记住它们。教师们努力为教材的无意识记创造一系列条件。无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使头脑解放出来去解决新的任务。我们努力做到使学生通过理解、通过深入思考教材的实质而进行识记。这样的识记才是最牢固的识记。

    为了防止学生死背没有理解的东西,我们在检查知识时,从来不出那种要求学生原样复述教科书课文和教师讲述的原话的题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进行独立思考、对比、比较和解说。我们出了复习题让学生进行复习,是要求他们运用知识。学生要进行研究和概括,不是把教科书从头到尾地念,而是在里面去寻找重点知识。在进行了这样的复习以后再来回答问题,就不是单调乏味地复述了;学生可以手拿书本,引经据典地来论证自己的思想。在这种学习中,手拿书本来回答问题,比起闭卷考试来,那可是困难得多了。

    在小学里,我们的教师力求让学生不经过专门的背诵而牢固地记住各种规则、定义和结论。如果学生还没有弄懂、没有记住(不是指死背)某一条规则,那就应当要求他一次又一次地做练习。我们不允许让学生先把规则背熟再做练习,这一点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是同样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有必要让学生把未经理解而记住的东西“忘掉”、“从头脑里甩出去”,然后“从头做起”——即深入思考材料的实质。

    对学生的脑力劳动要做有计划的安排,使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重新分析事实和现象,以求达到更深刻地理解的目的。例如,有经验的数学教师,为了使学生记住乘法公式,就分别安排在25至30节课上让学生做练习,每次练习只占数分钟。学生每做一次新的练习,他对以前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就更加能够独立运用。教师仔细地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布置个别作业。任何教学大纲都不可能做出规定:在什么时候做练习,做多少练习,做哪些练习。只有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特点的教师,才能看清这一切。

    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学生完成实际作业、最初感知知识及巩固知识这三者的结合。

  知识的巩固不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因为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包括专门的练习、实验室作业、其他的独立作业形式,还包含掌握新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来运用知识,——这是了解、检查、考核知识的最重要的、主要的途径。

    我们对学生就个别问题做出的回答一般地不打分数,经验证明,这种分数是偶然的,它们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抽查”。在中年级和高年级,只有在对学生的全部学习情况(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创造性作业)进行一定时期的观察之后,才给予评分。给甲生每一周打一个分数,给乙生每两周打一个分数,这要根据许多个人特点而定。

    在学生的学习中,实际运用知识这一点表现得越鲜明,专门检查知识的必要性就越小。那些必须永远牢记的东西,要不脱离具体的实际作业来复习,要通过有目的地做一件什么  事(解应用题、写作文、实地测量,等等)来复习。

    在小学各年级,知识跟技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孩子们首先学习读、写、观察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里都包含着积极的活动:孩子们写字,阅读,自编和解答应用题,测量,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编故事,等等。

    在小学的课堂教学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作业形式,是那些体现出教师的言语、直观形象和实际活动相统一的作业形式。教师尽最大的努力把抽象概念的含义讲清楚。每一位小学教师都逐渐积累而编成一本“抽象概念词典”。对于这些抽象概念(如:自然界、有机体、物质、原因、结果等概念),教师不断地利用新的事实来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