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和侗族的节日:什么是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3:54:39
本文包括:
1. 什么是恨?
2. 恨的类型
3. 仇恨犯罪
4. 克服恨
5. 了解更多信息
6. 阅读所有生命科学类文章
当我们遇到不喜欢的事物时,经常说“我恨XX,我讨厌XX”,人们总是随心所欲的使用“恨”这个词。小时候,我们经常嚷嚷着“讨厌蔬菜”;稍微长大些,到了青少年时期,又开始“讨厌”父母,埋怨他们为什么总是限制我们的人身自由?——晚上晚回来半小时或一个小时的都不行?。事实上,以上种种我们所谓的“恨”只是对身边的情况或者某些食品表示出的一种强烈的厌恶或者不喜欢。实际上恨并非如此,真正的恨贯穿人类的整个历史,由此不断引发的宗教和政治斗争,导致成千上万无辜生命被杀害,而理由仅仅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为一些人所不能接受。
',1)">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恨是由于恐惧所致,当然不同类型的人或者不同的观念对恐惧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种族、性取向、宗教背景,以及其他一些不同准则的人之间容易互相憎恨。当人们受到莫名的威胁,就会试图消灭心中的恐惧感,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大规模的伤亡、奴役,及其他不公正的现象发生。
《韦氏词典》将恨定义为:对陌生人或者外国人,以及其他一切陌生、国外事物所表现出的恐惧和敌意。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憎恨的情绪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固执与偏见容易滋生仇恨情绪,甚至导致犯罪行为发生。

D. Anschutz/Digital Vision/Getty Images
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总嚷嚷“讨厌蔬菜”?
不过恨可能并不是出于本能,而是源于不信任。在正式相关法律出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未受过教育的人在他们的地盘本分地生活,对于他们生活领域中出现的陌生人,也不会做出不友好的行为。反而会向陌生人微笑或者挥手致意,他们通常只会对潜在的暴力威胁作出回应。但是自从有了“杀人总比被杀好”的观念后,开始在人群中广为传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遇见陌生人之后本能的划分等级。就这样,这种“我们与他们”的敌对观念变成一种本能的行为,并且为社会所接受。
在这篇文章中,您将了解各种由恨激发出来的信念,并为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所坚持。此外,本文将详细阐述仇恨犯罪与常规犯罪的区别,以及为什么犯罪行为会发生?在此之前犯罪念头是如何急速增长直到无法控制的。
恨的类型
就像爱情那样,仇恨也往往是盲目的,会使人们相信子虚乌有的事。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曾是盲目仇恨的受害者,人们总是对一些渺小的或者无法挽回的事情执迷不悟。这种盲目仇恨往往与种族、宗教、性别、政治或者性取向等密切相关。因此,恨对世界的破坏性蔓延了数百年,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以下是不同形式仇恨的表现形式:
 

Tim Boyle/Newsmakers/Getty Images
三K党成员在伊利诺伊州斯科基的誓师大会上
 
种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特点是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更准确点地说,《韦氏词典》中将偏见定义成“对个人、组织、种族或者他们认定的不同特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理性的敌视态度”。这种敌意已经存在多年,并且在人类等级方面造成了令人发指的错误,包括奴隶贸易,种族脸谱化以及无数的仇视犯罪。有趣的是,这种恨似乎不是人们基于肤色不同。
恨被认为是一种有学问的情感,最近的研究调查表明,种族主义也是后天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当古代人采纳“我们与他们”理论的时候,还局限于地域概念,而不是种族主义,因为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觉得其他人看上去与自己有何不同。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虽然人们会根据种族进行分类,但是他们更喜欢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划分。《善与恶科学》的作者迈克尔•薛莫认为:“如果所有人的肤色都是相同的,那么人们可能会换种方式重新划分群体,并保持“自己人”或者“敌人”的习惯。
 
防止自杀
尽管目前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世界上仍然有一些人备受自我仇恨困扰。那些自杀未遂或自杀身亡的人,往往由于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而这些可以由精神疾病引起,同时也是诸如性或者滥用药物等社会环境因素所致。青少年尤其容易自杀,根据美国心理协会(APA)指出,15-24岁之间的年轻人中自杀在最普遍的死亡原因中排第三位。
 
基于宗教与政治的仇视:如果想进一步证明是不是不只肤色不同的人才会刁难对方,只要看看看人类历史上关于宗教和政治斗争就清楚了。基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这两大宣扬和平和友爱的宗教的成员,却引发了血腥战争。在文章《毛利人如何工作》中,我们了解到新西兰毛利人部落的两个分支现在已完全被消灭了,残存的部落成员也被迫成为奴隶,就是因为类似的摩里欧里部落想得到他们的土地而而引发的惨案。恐怖袭击几乎都与政治斗争、宗教分歧有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而宗教和政治斗争这样的暴行历来受贪婪、嫉妒和恐惧所激发。
对同性恋者的偏见:在对同性恋依然恐惧的当今社会,决定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者是艰难的选择。美国心理协会指出,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通常会遭遇社会侮辱,包括偏见、暴力以及歧视。
特别要记住的一点是:在关系到以上问题时,仇视可能仅仅是一个给力的形容词。例如,你可能不赞成或不能容忍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或不同种族肤色的人,但却不会因此宣扬仇视他们,这时仅仅是借“仇视”这个词渲泄你的情绪而已。
仇恨犯罪
美国心理分析协会将仇恨犯罪定义为:“仇恨犯罪又称偏见犯罪,是针对人身、财产和组织的暴力行为,其犯罪动机出于对可辨识社会群体的恶意或憎恨”。尽管近些年来,联邦调查局(FBI)以及其他的执法机构对此一直打压,但这种犯罪在当今社会依旧十分普遍。据FBI的报告称,美国2006年的仇恨犯罪率比2005年同期增加8%,2006年发生了近8,000起仇恨犯罪案件,犯罪形式及数量如下:反对黑人(2,640),反对犹太人(967),反对白人(890),反对男性同性恋者(747),反对西班牙裔人(576),反对伊斯兰教(156)以及反对女性同性恋者(163)。
 

Chip Somodevilla /Getty Images
当茱迪•谢泼德被告知当地的仇恨犯罪预防法案将以她儿子马修的名字命名时,失声痛哭,她儿子是第一个反同性恋仇恨犯罪的受害者。
 
仇恨犯罪的人与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做了一项调查,他们对550个仇恨犯罪者进行研究,以便于确定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仇恨犯罪。研究人员发现,罪犯倾向于更具侵略性并且有反社会行为,但大部分都不是因为精神失常。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杰克•格拉泽(Jack Glaser)博士说:“仇恨犯罪者并不是典型的精神病患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正常人”。但是过度的偏见,再加上他们若是脾气相对比较暴躁或者具有破坏性的话,就可能导致仇恨犯罪”。加州大学的研究还显示:许多凶手都是成长在有暴力和虐待的家庭环境中。通常,仇恨犯罪更可能是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行为,而非无意识之举。
据美国心理分析协会称,仇恨犯罪被视为信息犯罪,他们会试图向不喜欢或者不欢迎的人及组织传达这种明确的信息。美国近年致力于加强反仇恨犯罪法规,但由于缺少足够的票选支持迟迟未能通过。现行的联邦法律制定于1968年,允许起诉仇恨犯罪需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犯罪应该是出于种族和宗教偏见
犯罪活动试图限制人们参加学校或者其他法律保障机构的投票权。
这样的法律,使基于性别、残疾或者性取向的仇恨犯罪仍可以逍遥法外[来源:Civilrights.org]。
尽管联邦目前的仇恨犯罪法律作用有限,但现行的民事权利法允许公民起诉暴力犯罪,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支持者强调:所有暴力罪行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都应该得到迅速且公正的制裁。
仇恨,以及一系列仇恨犯罪行为,将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格拉泽博士说“这对诱导人们犯罪,以及处在仇恨犯罪边缘的人们有相当大的影响”。以下是暴力行为和蔑视团体产生的负面情绪,并进一步加深人们仇恨情绪所导致的历史上著名的仇恨犯罪事件:
在纳粹德国的一次大屠杀中,5-6万名犹太人被害[来源:History.com]。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滥用私刑导致无数黑人惨死。
最近,1998年的德克萨斯州,黑人詹姆斯•伯德被白人至上主义者谋杀。
1998年,怀俄明大学的学生马修•谢泼德(一个公开的同性恋者),被两个男人殴打致死。
 
杰克•格拉泽博士(Dr. Jack Glaser) 特别感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杰克·格拉泽博士,为本文提供的大力帮助。
 
尽管历史有过太多的教训,但目前众多仇恨犯罪组织仍然存在,包括三K党(Ku Klux Klan,缩写为KKK),这是一个由雅利安白种人和全国协会组成的组织,其宗旨是为白种人赢得相对优势地位,领导人是大卫•杜克。
那么会不会哪天我们自己被仇恨所伤呢?请阅读下一节。
克服恨
格拉泽博士指出:“追溯到原始社会,恨或许是一件好事,为人们提供了袭击或者避免潜在敌人的必要动机”。但恨实际是一剂毒药。最近发表在《行为医学年报》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朋友之间“爱与恨”的关系至少能在短期内导致人体血压上升。这项研究进一步推断,如果与一个比较激进、多疑或者心情阴晴不定的朋友共处一室,也能引起人体血压上升。此外,许多专家认为仇恨还会引起其他生理反应,包括导致免疫力下降和偏头痛,还会增加糖尿病和癌症的患病几率。
 

Mark Wilson/Getty Images
2007年11月,一名男子在华盛顿公开反对仇恨犯罪。
 
虽然任何人都不认为人类完全可以摆脱这种可恶的思想和感觉,但至少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它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引用佛教的几句话:
“永恒的智慧就是以德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永远不可能以恨化解恨,既往不咎,才可能甩掉沉重的包袱,所以这种做法才会被世人所称颂,称之为明智之举。
 
不要成为一个怀恨者近年来,怀恨者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用语,特别是在嘻哈社区,尽管不久它可能会更加主流。这个词被定义为“一个不会为别人取得成功而感到高兴的人,所以还不如直接暴露人性的这一弱点”。这个词被认为源于一个流行语中:“不要因为恨一个队员,而讨厌所有比赛”。换一种说法,演变成现在的一个短语就是“球员仇敌”,最近几年来,这个词汇已广泛运用于hip-hop, R&B和流行音乐中。
 
许多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说法,大意是:宽恕与爱是化解恨的良药。心理学家鼓励人们体验恨的感觉,以找出引起或造成恨这种感觉的原因,并感受恨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了克服这些情绪,心理学家呼吁人们分辨恨是在现实环境还是虚幻环境中产生的,并弄清楚这个思维过程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学会宽恕与忘记是克服恨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抵消恨对人们心理和生理所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遗憾的是,除非所有人都学会宽容和理解,否则恨将永远不可能从这个世界上完全消失。
想了解更多关于人类情感及其相关文章,请继续阅读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