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联邦理工phd:. 黄帝内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37:19

目录

一. 黄帝内经(古书)
  1. 2. 我国"三大奇书"之一
  2. 3. 详细内容
  3. 4. 黄帝内经素问序
  4. 5. 价值贡献
  5. 6. 黄帝内经 目录
  6. 第一部分:黄帝内经 素问
  7. 第二部分:黄帝内经 灵枢
  8. 7. 丛书分类
  9. 8.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10. 9. 《黄帝内经》的传说
  11. 10. 评价
二. 黄帝内经古今注解书目
三. 梦幻西游道具之一
四.黄帝内经系列养生教材
2010图书信息
  1. 内容简介
  2. 图书目录
《黄帝内经使用手册》
  1. 基本信息
  2. 内容简介
  3. 作者简介
  4. 图书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一. 黄帝内经(古书)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2. 我国"三大奇书"之一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 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3. 详细内容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4. 黄帝内经素问序

  启玄子王冰撰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田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雄比缨,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是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本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效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求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平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阎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读。庞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送,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仰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宝应元年岁农壬寅序 。

5. 价值贡献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6. 黄帝内经 目录

第一部分:黄帝内经 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7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 8  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 9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 10  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 11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 12  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 14  阴阳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篇.... 14  灵兰秘典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篇.... 15  六节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九篇.... 16  五藏生成——《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 17  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 18  异法方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二篇.... 18  移精变气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三篇.... 19  汤液醪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四篇.... 19  玉版论要——《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五篇.... 20  诊要经终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六篇.... 20  脉要精微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七篇.... 21  平人气象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八篇.... 23  玉机真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九篇.... 24  三部九候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篇.... 26  经脉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一篇.... 27  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 27  宣明五气——《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三篇.... 29  血气形志——《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四篇.... 29  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 30  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六篇.... 30  离合真邪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七篇.... 31  通评虚实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八篇.... 32  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九篇.... 33  阳明脉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篇.... 33  热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一篇.... 34  刺热——《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二篇.... 35  评热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三篇.... 35  逆调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四篇.... 36  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五篇.... 37  刺疟——《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六篇.... 38  气厥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七篇.... 39  欬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八篇.... 39  举痛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九篇.... 40  腹中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篇.... 41  刺腰痛——《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一篇.... 42  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二篇.... 42  痹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三篇.... 43  痿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四篇.... 44  厥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五篇.... 45  病能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六篇.... 46  奇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 46  大奇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八篇.... 47  脉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九篇.... 48  刺要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篇.... 49  刺齐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一篇.... 49  刺禁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二篇.... 49  刺志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三篇.... 50  针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四篇.... 51  长刺节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五篇.... 51  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六篇.... 52  经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七篇.... 52  气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八篇.... 53  气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 54  骨空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篇.... 56  水热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一篇.... 57  调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二篇.... 58  缪刺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三篇.... 60  四时刺逆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四篇.... 61  标本病传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五篇.... 62  天元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六篇.... 63  五运行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七篇.... 64  六微旨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八篇.... 65  气交变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九篇.... 67  五常致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篇.... 70  六元正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一篇.... 73  刺法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二篇.... 81  本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三篇.... 83  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四篇.... 86  着至教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五篇.... 92  示从容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六篇.... 92  疏五过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七篇.... 93  征四失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八篇.... 93  阴阳类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九篇.... 94  方盛衰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十篇.... 95  解精微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十一篇.... 95

第二部分:黄帝内经 灵枢

  舒《黄帝内经·灵枢》.... 96  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篇.... 96  本输——《黄帝内经·灵枢》第二篇.... 98  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第三篇.... 99  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灵枢》第四篇.... 100  根结——《黄帝内经·灵枢》第五篇.... 102  寿夭刚柔——《黄帝内经·灵枢》第六篇.... 103  官针——《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 103  本神——《黄帝内经·灵枢》第八篇.... 104  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第九篇.... 105  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第十篇.... 107  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篇.... 110  经水——《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二篇.... 111  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三篇.... 111  骨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四篇.... 113  五十营——《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五篇.... 113  营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六篇.... 114  脉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七篇.... 114  营卫生会——《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八篇.... 114  四时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九篇.... 115  五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篇.... 116  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一篇.... 116  癞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二篇.... 117  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三篇.... 117  厥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四篇.... 119  病本——《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五篇.... 119  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六篇.... 120  周痹——《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七篇.... 120  口问——《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八篇.... 121  师传——《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九篇.... 122  决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篇.... 123  肠胃——《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一篇.... 123  平人绝谷——《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二篇.... 123  海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三篇.... 124  五乱——《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四篇.... 124  胀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五篇.... 124  五癃津液别——《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六篇.... 125  五阅五使——《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七篇.... 126  逆顺肥瘦——《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八篇.... 126  血络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九篇.... 127  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篇.... 127  阴阳系日月——《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一篇.... 128  病传——《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二篇.... 128  淫邪发梦——《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三篇.... 129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 129  外揣——《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五篇.... 130  五变——《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六篇.... 130  本藏——《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七篇.... 131  禁服——《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八篇.... 132  五色——《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 133  论勇——《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篇.... 134  背腧——《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一篇.... 134  卫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二篇.... 135  论痛——《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三篇.... 135  天年——《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四篇.... 135  逆顺——《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五篇.... 136  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 136  水胀——《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七篇.... 137  贼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八篇.... 137  卫气失常——《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九篇.... 137  玉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篇.... 138  五禁——《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一篇.... 139  动输——《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二篇.... 139  五味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三篇.... 140  阴阳二十五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四篇.... 140  五音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五篇.... 142  百病始生——《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 142  行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七篇.... 143  上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八篇.... 144  忧恚无言——《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九篇.... 144  寒热——《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篇.... 144  邪客——《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一篇.... 145  通天——《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二篇.... 146  官能——《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三篇.... 147  论疾诊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四篇.... 147  刺节真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 148  卫气行——《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六篇.... 150  九宫八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七篇.... 151  九针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 151  岁露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篇.... 153  大惑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篇.... 154  痈疽——《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一篇.... 154  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於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於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於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馀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阴阳,调於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於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於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於世,被服章,举不欲观於俗,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洩,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洩,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洩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於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後药之,乱已成而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7. 丛书分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年),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8. 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清)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清)高士宗、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清)张志聪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明)马莳 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 (明)张介宾著  灵枢悬解 (清)黄元御 著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 (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清)张志聪 著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马莳 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素问悬解 (清)黄元御 原著;孙中国、方向红 点校  (以上各书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9. 《黄帝内经》的传说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10. 评价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编辑本段二. 黄帝内经古今注解书目

  内经博议 内经知要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黄帝内经太素 内经评文 内经药瀹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黄帝内经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素问玄机原病式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黄帝素问直解 素问经注节解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读素问钞 素问识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素问要旨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灵枢经脉翼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灵枢识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原 著:  首 版: 1997年8月1日  新 版: 1999年3月1日  主 编: 王洪图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页 数: 2793页  中图分类: R221  印 刷: 人民印刷厂  开 本: 16K  ISBN编号: 7200028142  发 行: 北京出版社  定 价: 500元  编 委: 王庆其 张六通 钱超尘 黄自元 鲁兆麟 詹海洪 翟双庆 熊继柏 王力杰区永欣 冯明清 朱玉栋 孙桐 李国卿 李林默 李炳文 李清霞 张士卿 张作记 张登本 邱幸凡 段成林 段光周 迟华基 赵明山 杨宝琴 郑家铿 烟建华 顼祺 郭春德 黄颖 曾昭明 韩星光 韩葆贤 谭一松 小曾户洋 岛田隆司 袁国栋   书目:  第一编 《黄帝内经》文献及语言文字研究  第一章 《黄帝内经》书名含义解法  第二章 《黄帝内经》传本、注释及校勘训诂研究  第三章 《黄帝内经》词义研究  第四章 《黄帝内经》音韵研究  第五章 《黄帝内经》修辞研究  第六章 《黄帝内经》语法研究  第二编 《黄帝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  第一章 唐代以前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第二章 宋、金、元时期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第三章 明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第四章 清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第五章 近代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  第六章 黄帝内经》在日本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编 《黄帝内经》理论研究  第一章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研究  第二章 阴阳五行研究  第三章 藏象研究  第四章 经络研究  第五章 病因病机研究  第六章 诊法研究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研究  第八章 刺灸研究  第九章 摄生研究  第十章 运气研究  第四编 《黄帝内经》病证与临床研究  第一章 病证概论  第二章 六淫病证  第三章 形体病证  第四章 脏腑病证  第五章 妇人病证  第六章 官窍病证  第七章 疮痈病证  第八章 《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专题研究  第五编 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与实验研究  第一章 《黄帝内经》与哲学  第二章 《黄帝内经》与天文历法  第三章 《黄帝内经》与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学  第四章 《黄帝内经》与时间医学  第五章 《黄帝内经》与社会医学及《黄帝内经》的教育思想研究  第六章 《黄帝内经》与医学心理学  第七章 《黄帝内经》体质学说研究  第八章 《黄帝内经》与数学  第九章 《黄帝内经》与信息论  第十章 《黄帝内经》与控制论  第十一章 《黄帝内经》与系统论  第十二章 《黄帝内经》与生物全息律  第十三章 《黄帝内经》阴阳气血的实验研究  第十四章 藏象的实验研究  第十五章 经络的现代研究  第十六章 《黄帝内经》脉诊的多学科研究  第十七章 《黄帝内经》多不额头研究展望  第六编 《黄帝内经》近代校释珍本辑录  素问识·综概  素问绍识·序  素问灵枢韵读  内经辩言  释骨  素问札记  校为  校余偶识  舒艺室续笔·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书后  素问王冰注校  儆季文钞·内经素问  素问校勘记 灵枢校勘记  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  四库提要辨证·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  四库提要辨证·灵枢经十二卷(旧题黄帝)  读素问臆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黄帝素问、灵枢经  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  第七编 《黄帝内经》研究文献汇编  第一部分 中国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汇编  第二部分 日本国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图书目录汇编  第三部分 195C~1990年中国公开发行期刊杂志所载研究《黄帝内经》的论文索引  第四部分 日本国和韩国研究《黄帝内经》的论文索引  内容提要:《黄帝内经》既是中医学的第一经典,为业医者必读之书,同时它又蕴藏着极其丰富而又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学科的知识定藏。自其问世至今两千余年,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从医学、哲学、历史、语言、文字、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生物、社会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仅有关研究专著即达四百余部,学术论文何止万篇。为便于广大读者全面地和正确地理解这部博大精深的《黄帝内经》,阅读到散在于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中有关《黄帝内经》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了解当代研究《黄帝内经》的水平和动态,特别是为了向各个学科有志于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学者提供从古至今有关研究《黄帝内经》的全面、系统的基础资料,本书编委在这部巨著中汇入如焉内容:《黄帝内经》文献及语言文字研究、《黄帝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黄帝内经》理论研究、《黄帝内经》病证与临床研究、《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与实验研究、《黄帝内经》近代校释珍本辑录、《黄帝内经》研究文献汇编,共七编四百五十万字,名之曰《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本书是以中国专家为主并特邀日本国、韩国部分专家集体撰著而成,不仅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也奉献出全体作者的研究心得和最新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学术界完成了对两千多年来《黄帝内经》研究工作的第一次总结。 本书适于大学专科及本科以上中医专业人员、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其他学科专家和喜爱本书内容的文化人士阅读、浏览。

编辑本段三. 梦幻西游道具之一

  梦幻西游的道具之一 黄帝内经  作用:可以给子女领悟治疗技能

编辑本段四.黄帝内经系列养生教材

  戴春峰《黄帝内经与长寿养生秘笈(6CD)》  曲黎敏《黄帝内经3-胎育智慧》  张其成《黄帝内经-养生大道》  武国忠《黄帝内经—养生真义》  烟建华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生命篇》  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二》  戴春峰《黄帝内经与长寿养生秘笈》

编辑本段2010图书信息

  书  

[1]名: 黄帝内经  作 者:姚春鹏译注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0-6-1  ISBN: 9787101072549  开本: 16开  定价: 80.00元

内容简介

  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  从形式结构上看,《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内经》的学术理论体系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由于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内容又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必备书。

图书目录

  前言  黄帝内经上·素问  黄帝内经下·灵枢

编辑本段《黄帝内经使用手册》

基本信息

  作 者: 武国忠 著    

  

出 版 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  页 数: 280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4520217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保健/心理健康 >> 中医保健  定价: 32.80元

内容简介

  提供最适合中国人的养生方案  ◎ 独到的道家医术,《黄帝内经》养生宝藏的古法今用,任何疾病都可以从中找到治愈方案,祛病养生。  ◎ 灵龟八法——储备人体原始能量最安全的八个养生大穴,打通人体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八个穴位统治众病。  ◎ 三阳开泰——治病不疗心,等于扔黄金。改变人生命运,升腾全身阳气的心法秘传。  ◎ 改良周公百岁酒——来自仙家不传六耳的养生验方,迅速祛除体内湿邪,充足阳气,堪称“世间第一回春酒”。  ◎ 仙家入手第一招:历代修炼家都视为珍宝,将养生保命的阳气固藏在体内的“种阳秘法”。  ◎ 抱住健康养生桩——拳道通于仙道,意拳养生不传之秘。无数患者的体验证明,这个融武术健身、中医养生、道家修炼为一体的养生桩,是目前所有调整身心方法中最简捷、最便利、最安全而且见效最快的一种方法。  ◎ 增强孩子的自愈能力,让孩子聪明健康、茁壮成长的三大玄机。  ◎ 4 种让父母免受求医无果之苦的法宝,直捣病灶,一招制胜。是您献给父母的长命护身符。  ◎ 5份道家中医秘而不宣的有效食疗养生套餐,让您有病祛病,无病强身。  ◎ 8种慢性病丹道中医祛病绝招 + 1种病后快速痊愈法,贴心守护全家“真阳之躯”,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是您爱不释手的居家必备药箱。  ◎ 8种丹道中医养颜大法,福佑您的爱人永远健康年轻,青春永驻。  ◎ 32个丹道中医养生大穴的使用方法,开启您健康长寿之门,最实在的方法只献给最亲爱的人,送给自己和孩子,同时也送给日夜操劳的父母亲。

作者简介

  武国忠, 北京著名的孔伯华医馆的首席坐馆专家,被称为“北京最贵的医生”;曾经著有《四大名医孔伯华医案解析》、《武国忠伤寒论临床带教》等专业学术图书。 武国忠是中国传统的三大养生学派的传人,他是近代养生大师,解放后的道教协会会长,近代仙学养生创始人陈撄宁先生的徒孙,当代仙学泰斗、著名中医家、针灸大师胡海牙先生的入室弟子。武国忠追随胡海牙多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重点研习仙学养生、丹道中医、武当古法太极拳、道家针灸等。同时,武国忠又是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之女——著名养生大师,宫廷指科传人——王玉芳的入室弟子、义子。还曾得到过峨嵋丹医学派大师周潜川先生弟子廖厚泽先生的传授,学习丹道医家的“大方脉”。三上贵州寻访高真观廖复阳传人彭显光先生,学习丹家外丹的炼制法,访得丹道家梦寐以求的融阴阳丹法于一炉的浑圆丹法秘传。 武国忠是目前国内罕见的,融仙学养生、丹道养生与武术养生这中国传统养生学三大最主要流派精髓于一炉的中医专家。

图书目录

  序 黄帝内经藏大药六经注我解玄机  第1章 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  1.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2.阳气若足千年寿,灸法升阳第一方  3.古今长寿者必灸之穴——关元、足三里的长寿灸法  4.“三阳开泰”开启人生大运——升发阳气的无上心法  5.瞬间强肾法——仙学泰斗胡海牙先生一招治肾虚  6.谁冒犯了我们的身体:阳虚的年代湿邪在作祟  7.“晨起三部曲”: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简易方法  8.薏米红豆汤——彻底疏通湿邪的神秘小偏方  9.仙家秘传周公百岁酒——养颜祛病的第一回春酒  10.有些时候,冲一冲喜比吃什么药都灵  第2章 丹道医家秘传灵龟八法——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1.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2.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3.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4.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5.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6.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7.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8.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9.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10.仙家入手第一招——打开人体最大药库的秘匙  第3章 一抱通经穴——来自武林大成拳的养生绝学  1.提心吊胆是致病的根源,无意识紧张偷走了我们的健康  2.学会放松才不病——养生桩是消除无意识紧张的最佳捷径  3.身体的守护神就是我们的心意——善养神的人才长寿  4.一抱通经穴——长生的真诀就在你的脚下  5.给学站养生桩的朋友点窍  6.知足常乐——站养生桩能最快激发人体自愈大药  7.10分钟收获一生的健康  8.拳道通于仙道——历代武学大师秘而不宣的养生绝技  9.养生桩养带脉——让身心在收束中茁壮  第4章 家和万事兴——一家老小全面健康的养生方案  1.赢在起跑线上——如何让自己宝宝的禀赋得天独厚  2.会坐月子的女人才好命  3.父母做好两件事,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4.小儿发热有时是在长“心眼”  5.轻松搞定宝宝病——神秘偏方治儿童哮喘、湿疹  6.三自甘草汤——水嫩白净小美女的养颜方  7.女人养颜要除寒——祛除黑头从温暖子宫开始  8.八髂——通治一切妇科疾病的神奇地带  9.捏脊是促进夫妻感情最好的良药  第5章 世间最好的灵丹妙药都在自己身上  1.保养生命的最大玄机是辨别自己的体质  2.挺起健康的脊梁——整脊根除颈腰椎病  3.勤抓铁板肩,“擀”掉颈椎病——生活处处有中医  4.脊柱健身操——献给父母的长命护身符  5.人生无处不太极——10个手指就可以祛病强身  6.以人补人是养生最温暖的捷径  7.滋补先后天,远离糖尿病的根本手段  8.控制好身体的大气压,高血压患者就可以不必终身服药  9.祛除过敏性鼻炎病根,远离鼻炎的烦恼  10.便秘别找肠道的麻烦  11.健康男人拒绝“将军肚”——公开消除“将军肚”的速效法  12.感冒不是小病——判断与治疗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窍门  第6章 有问题找厨房,食物是最好的药  1.“新食不见旧食”——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2.饮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随“脾”应变  3.香脆的面包干、烤焦的馒头片和锅巴也是养生的法宝  4.人参杀人无过——补品的正确吃法  5.玉女煎——献血后调理身体不适的妙法  6.太和汤——治疗扁桃体炎,减少复发的神仙汤  7.减肥其实很简单——丹道中医让您轻松恢复窈窕身材有绝招  8.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  第7章 中医的精髓教给你,你就是把大医带回了家  1.药到病除的奥秘——用心力熬出中药的灵气  2.治病不疗心,等于扔黄金——嗔怒是最大的心病  3.浊气伤人——住楼房要关好卫生间的门  4.形正气顺,病安从来——太师椅的秘密  5.阳气充足的人最有气质  6.不觅仙方觅睡方——丹道中医教你如何睡一个养生觉  7.梦是人体“病情预报机”  8.健康没有节约——谨此献给所有父母和深爱着父母的人们  附录1:身体自我体检手册  附录2:《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速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