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玉山春天:物价上涨的原因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32:32
2010年以来,受世界经济继续强劲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及成本推动等多因素推动,晋中市场物价持续上涨。2010年1-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2009年上扬的基础上,比上年上涨2.6%,10月份上涨5.9%,为24个月以来最高涨幅,也创造了连续10个月的上涨周期。    2010年7月份,晋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突破3%警戒线,达到3.2%;10月份上升至5.9%,涨幅较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部分农产品价格涨势之猛超乎寻常。物价持续上涨,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通胀的担忧,同时也加大了保障民生的现实压力。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在抑制通胀、保障民生与保证增长之间实现平衡,是未来宏观调控中关注的焦点。    一、1-11月晋中居民消费价格总体运行情况    (一)1-11月消费价格呈前低后高走势,7月份上涨速度加快,10月创下个月新高。1-11月晋中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平均上涨2.6%,各月分别上涨-1.3%、1.2%、0.6%、1.9%、1.1%、2.3%、3.2%、3.6%、5.2%、5.9%和5.6%。前半年除了1月份低于去年同期价格外,其余五个月基本在2%上下波动,运行基本平稳,从7月份开始CPI上涨速度加快,特别是10月份,创下自2008年11月份以来13个月新高。    (二)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 “四升四降”的格局。1-11月晋中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为“四升四降”的格局。“四升”的五大类为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用品及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9.8%、0.5%、1.4%、1.6%;“四降”的三大类为烟酒及用品、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及通讯类,价格分别下降0.6%、5.9%、0.1%、1.3%。    (三)晋中居民消费价格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11月晋中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比全国平均水平3.2%低0.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2.9%低0.3个百分点。在全省11市中,太原上涨2.9%,大同上涨2.9%,阳泉上涨2.7%,长治上涨2.3%,晋城上涨2.3%,朔州上涨3.2%,运城上涨2.5%,忻州上涨2.6%,临汾上涨1.9%,吕梁上涨3.3%,晋中物价涨幅处于中游位置。     二、影响晋中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成因分析    居民消费价格数据分析表明,新一轮物价上涨是消费品的成本上涨和食品在市场调节周期中供给滞后产生的。食品价格是拉动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的主因。尽管全国1-11月份CPI为3.2%,属于温和通胀,但因为CPI构成中食品所占比重较大,消费者感受到消费物价上涨的压力比较大。晋中1-11月食品价格平均上涨9.8%,非食品价格平均下降0.6%,食品价格上涨拉动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个百分点。影响食品价格较大的主要是农产品,其中,大米价格上涨10.5%,干豆价格上涨46%,鲜菜价格上涨30.6%,薯类价格上涨49.5%,食糖价格上涨33.4%,鲜瓜果价格上涨11.5%。其中仅大米、鲜菜、鲜瓜果价格上涨分别拉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个百分点。    分析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原因,农产品涨价有着自然灾害、加工环节和人为炒作等因素。从长期来看,农资价格上涨等生产成本上升,也是农产品涨价的趋势性原因。    (一)我国各个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出现普遍上升。粮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消耗人力众多,这就使得包括劳动力成本在内的生产费用大幅度上升,进而引发农产品涨价。涨价反映农业价值回归。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无论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还是劳动力成本,都有了明显的上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客观上纠正着国民经济的失衡,增加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缓解收入差距的分化,也有助于结构调整。    (二)食品价格调控亟待完善。受能源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决定了农资成本短期难以下降。    (三)自然灾害较多,对农产品生产、销售、运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带动其价格大幅度波动。今年以来,全国自然灾害较多,对农产品,特别是季节性较强的鲜菜、鲜瓜果的生产和供应产生不利影响。受此影响,今年以来晋中鲜菜、鲜瓜果价格淡季大涨,旺季降幅不大;大米涨价预期增强,市场米价一路攀高;甘蔗减产,价格上涨,食糖原料成本增加。    (四)农资、燃料价格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增大。农资价格出现了上涨,与2005年相比,晋中农资价格平均上涨34%。其中,化肥价格上涨27.8%,农药价格上涨13.1%,农用机油价格上涨32.6%,农用种子价格上涨68.9%,农用薄膜价格上涨8.5%,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104.7%。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促使菜农种植成本提高,拉动了蔬菜源头价格的上涨。燃料价格频繁调整,外调农产品成本增加。自2009年以来,受国际成品油价格持续攀升影响,国内汽、柴油价格频繁调整。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晋中鲜菜价格生产期短,本地菜除了5、6、7、8月份有露地生长外,多数靠外地调入,运输成本的增加,加大了鲜菜的购进成本,促使鲜菜批发价格上涨。    (五)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批零差价大。从田间地头到居民手中,农产品基本要经过多次倒手,层层加价,另有市场摊位费、管理费,使得农产品批零差价拉大,推动了鲜菜价格的上涨。    (六)市场投机炒作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起了助推作用。由于少数不法商人囤积居奇、投机炒作,扰乱市场价格秩序,引起今年以来生姜、大蒜、大豆、中药材供应短缺,价格大幅度上涨。当前苹果零售价格飙升,高于农民手中两倍,也是有着炒作因素的。    三、晋中居民消费价格走势的研判    今年前11个月,晋中居民价格总水平上涨2.6%,虽然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11市中也处于中间的位置,但对目前的价格形势和今后的变动趋势要有理性的判断。    (一)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有扩大的趋势。1—11月份,山西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虽然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但从10月份单月的价格涨幅看,晋中同比涨幅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这些新涨价因素主要集中在鲜菜、鲜瓜果等食品上,而这些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恰恰是晋中的薄弱环节,如今年12月鲜菜等农产品市场价格没有明显回落,将有可能继续影响晋中价格总水平。     (二)价格结构性上涨的特征依然明显。山西省作为全国的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向外输出煤炭、电力、钢材、化工产品,而轻工产品如食糖、烟草、纺织品、家电产品、耐用消费品、通信工具和鲜细疏菜等大量需从外省调进,一旦市场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山西省的反应就明显,这些产品可能首当其冲。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当物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时,山西省一般要比全国高。同样情况,今年1-11月晋中鲜菜价格上涨30.6%,高于全国涨幅4.5个百分点,鲜瓜果价格上涨11.5%,高于全国涨幅5.2个百分点,影响食品类价格总水平的涨幅也高于全国。    在分析不利因素的同时,应看到晋中控制价格上涨的有利因素:    (一)国家果断出台措施,稳定消费价格。国家果断出台措施稳定消费价格,不仅有利于保障民生,也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运行环境。这些措施已经有所成效。部分农产品期货价格显著下跌,一些农副产品的现货价格也有所回落,居民通胀预期有所稳定。     (二)当前物价上涨并不具备可持续性。12月晋中CPI可能仍然会在高位,但是当前物价上涨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从供求角度来讲,CPI不存在明显上涨的推动力。除食品鲜菜之外,其他产品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要理性看待当前的通胀形势,当前并未出现全面通胀。    (三)市委、市政府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市场物价将会出现回落。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十六条控制价格上涨的措施,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十条针对晋中特点的控价举措,并立即实行,效果已经逐步显现。特别是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市场物价的检查监督力度,价格调控基金平抑市场物价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只要市委、市政府的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各级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价格上涨的势头就会得到遏制。    (四)当前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并非价格的全面上涨,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前两次通货膨胀有较大区别。今年晋中的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食品和一些服务性项目上,截止11月份,晋中食品价格上涨9.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这与历史上1988—1989年、1994—1995年发生过的两次通货膨胀有着明显的不同。1988—1989年通货膨胀时,所有类别、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上涨,并发生了抢购风;1994—1995年发生的通货膨胀除个别类别价格下降外基本呈现出全面上涨的态势,但由于宏观控制措施得力,过高的价格上涨没有引发社会不稳。    (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多元化,消费理念趋于成熟,推动价格上涨的预期降低。近几年来,晋中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较快,2009年晋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7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93.8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41%和169.0%,今年以来晋中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呈增长势头。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为32.9%,2009年为30%。十年来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充分说明晋中居民的消费模式正在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消费更加趋向于多元化,消费理念趋于成熟,面对价格出现一些上涨,部分居民盲目地去抢购,并不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螺旋上涨。    结合以上分析和判断,如果晋中全年CPI上涨到3%,12月要达到7.4%的涨幅,而今年前11个月CPI平均上涨2.6%,根据我们的测算,12月翘尾为零,如果不出现特别极端天气,以及医疗、教育等服务项目价格不进行大幅度上调的话,新涨价因素12月不可能达到7.4个百分点,因此可以认为全年CPI涨幅将控制在3%以内。    四、稳定市场物价的建议和意见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稳定物价工作十分重视,国务院出台了16条稳定物价、抑制通胀的举措,要求各地把稳定物价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等七部委制定了具体措施,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对稳定物价的决心。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物价仍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物价形势决定了防止消费物价过快上涨的工作不会在短时间里结束。因此围绕着国家的重大决策,这里就稳定物价的工作提出五点建议:    (一)全力稳定农产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引起的,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的特征。食品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中的权重是比较大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如能在短期内将食品价格降下来,居民消费价格自然会回落。为此,要有重点地优先落实相关的措施,比如,增加越冬蔬菜的供应,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加大粮油的投放力度等。凡是能够将农副产品价格在短时间降低的措施,都应该放在最重要位置,优先实施,尽快落实,力争抓出明显成效。    (二)要把对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作为重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相当多的家庭已经进入消费型生活阶段,对一般性的物价上涨的承受力显著增强,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他们影响不大。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困难群众,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受到了严重干扰。因此要落实办法和措施,努力将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要特别关注优抚对象、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大中专学生,尽快实施价格临时补贴方案,合理确定发放数额和发放期限,确保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要完善食品涨价与贫困户补贴挂钩政策,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下降。发放价格补贴对稳定人心、稳定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消费价格上涨问题的重大措施。     (三)要面对当前,立足长远,建立稳定农副产品生产供应的长效机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物价上涨,基本都是与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相关联。晋中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农副产品生产、供应相对薄弱,大部分农副产品依靠外省供应,特别是蔬菜。农副产品输入型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特征十分明显。要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就必须在农副产品生产上作文章。国务院和省市政府近期出台的稳定物价的措施中都提出了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问题。为了真正落到实处,建议在晋中的“十二五”规划中,要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加大对农副产品生产的资金投入,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做好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煤电油气运的协调工作,健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供应,努力确保农产品价格平稳增长,确保城乡居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四)要落实好消费价格的政策。在当前的物价形势下,政府采取临时干预措施,遏制价格上涨势头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要在食品价格上涨时必须平衡好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民的利益。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适度上涨,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条重要的途径,而且也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对此要把握好政策界限。    (五)适时采取临时价格控制。在当前的物价形势下,政府采取临时干预措施,遏制价格上涨势头是十分必要的。这一以行政方式应对价格上涨的控制办法,在消费价格上升较大的时候,短期内有着十分显著的效应。但是价格管制的意义在于这一管制为政府全面抑制价格上涨的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时间区间。要利用价格管制的这一期间尽快实施有效的调控政策。如果较长期间实行行政干预的价格控制,一方面价格管制会失控,另一方面扭曲了市场自发调节的价格讯号,干扰了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发挥,会造成有价无市、促使生产退出、供给减少。价格长期控制,可能会引发价格上涨向通货膨胀转化,直接管制物价的手段应该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