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华科电子有厂车吗:你知道春节有哪些年俗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59:06
 

心情

网摘

网摘

#mainContent *{line-height:150%;}#mainContent p{margin:auto;white-space:normal;}#mainContent font{line-height:150%;}#mainContent h1{font-size:32px;font-weight:bolder; font-size-adjust:1.2em; white-space:normal;line-height:150%;}#mainContent h2{font-size:24px;font-weight:bolder; font-size-adjust:1.2em; white-space:normal;line-height:150%;}#mainContent h3{font-size:18px;font-weight:bolder; font-size-adjust:1.2em; white-space:normal;line-height:150%;}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极为丰富的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过去我们一直把过春节叫做“过年”,而不是“过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举国上下以最热烈、最美好的情感,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祭祀和庆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节期,用一年一度“辞旧岁、迎新年”的形式,来突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年俗主题。 较为固定的过年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祭灶     祭灶就是家家户户祭拜“灶网”,俗称“过小年”,人们从这天就开始为过年而忙碌起来,随着春节的一天天临近,喜庆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快乐的心情感染着每一个人! 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灶神是谁呢?据古籍《礼记·礼器》:“颛顼有子重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又见《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造神,职司人间善恶”。可是《五经异议》上说,灶王爷姓苏,名吉利;《酉阳杂记》记载,灶王爷叫隗,貌若美女。还有的说法是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夫人字卿忌等等。至今已无法考证记载和传说的真伪,反正祭灶是旧时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周朝时,连皇宫里也祭灶了。祭灶的时间,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廿三,一般民家在廿四,水上人家则在廿五举行祭灶。后来,基本上都是腊月廿三祭灶。   民间传说中的灶王爷出身于道教,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崇拜。他在上一年的除夕被接到家中以后,就“日夜在岗”地保护一家人和监察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无过错。到了腊月廿三,灶王爷便要升天述职,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情况,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之首。对这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是十分重大又利害相关。好好地把灶王爷送走是很必要的,因此,把这一形式称作祭灶,也称辞灶或送灶。   老年间讲的故事里是这样,原先的祭灶是夏天,说到了后汉时代,有位叫阴子方的先生,在腊月(冬日)早上生火做饭,忽见造神,在空中显形,咕咕哝哝说些什么,好像是抱怨伙食不好,肚子里荤腥不够。子方先生急忙将家中的狗(名曰“地羊”)杀掉祭祀他。不想从此家道兴盛,人财两旺。于是,众效仿之,改冬日杀狗祭灶神,渐渐成为历代相传的风俗了。后来,人们把祭灶的地羊改为糖瓜,糖瓜是一种用麦芽做成的糖,化后很黏。为了不让灶君说出自己的恶行,便供奉灶王以“糖瓜”或“南糖”,希望用这种“甜蜜的封条”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祭灶是春节将至的信号,北方又叫“过小年”。过去,各商号铺户的伙计们在这一天开始出外讨账,欠账有暂时还不起的人,在这一天要外出躲账。直到除夕接神(灶王)时,不讨旧账了,才各自回家过年。所以又有“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包饺子”一说。现在,旧的祭灶、追债习俗没有了,“过小年,包饺子”“吃糖瓜”的习惯却保留下来,成为美食的借口。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上面粘满芝麻粒的糖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的坚实而里边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如果放在屋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黏又硬的糖疙瘩。                                扫房     “腊月廿四,掸尘扫房子”。扫房子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又因为“尘与陈”谐音,扫房就有“处处布新”的涵义,也表达了人们把一切穷运、晦气扫出门,辞旧迎新的愿望。扫房原来叫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演变为年终大扫除。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扫房后,家家户户变得窗明几净,焕然一新,各店铺、百姓人家,新贴的春联、窗花、福字,张挂的小灯笼,一派喜气洋洋,显示着家富人宁,红红火火的盛景。   窗花、“福”字倒贴、年画     窗花也叫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形式。它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旧式的房屋没有玻璃窗户,窗棂多用纸糊。每到年底把旧窗户纸揭掉,糊上新的。到了扫房这天,巧手的姑娘媳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凑在一起,把红纸精心折叠,再轻轻剪开,剪除梅兰竹菊、鲤鱼跳龙门、八仙过海,还有飞燕展翅、喜鹊登枝,双喜福字、五谷丰登、连年有余以及“万字不到头”传统花环等等。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的家庭不仅窗棂上贴剪纸,屋里面墙上、柱子上、家具上也贴上喜庆的剪纸,整个厅堂顿显明亮,会大有岁时一新的感觉。剪纸不但可以用来点缀门窗、墙壁,还可以贴在镜子上和灯笼上,甚至精美的剪纸本身也可以当作礼物赠送别人的。然而,不论剪纸的图案多么复杂精巧,可都是用剪刀独立剪成的。   有一句民谣是“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写的就是福字。古时候,父子原本叫春牌。据《梦粱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拜祖宗”。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有“幸福”、“福气”、“福运”之解,无论什么时候,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时候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借谐音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的形式有很多,除了在红纸上用毛笔写成真草隶篆以外,还有精妙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比如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年画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有代表性的年画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图》等。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是中国年画的三个重要产地。                                        忙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出门在外的人在这段时间都忙着赶路,争取在大年夜之前到家里与亲人团聚。过团圆年的习惯根深蒂固,至今仍产生巨大的能量,驱使数千万外出打工的人千里迢迢回乡过年,从而造成了铁路、公路、民航等部门的“忙年”:一年一度的春运。每当春运到来之际,广州、上海、北京、郑州等大城市和各交通枢纽,火车站广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检票队伍排成长龙。不仅通道上挤满了人,就是座位下面,行李架上,都是或躺、或坐的人。但是,只要能够按时到家,再大的痛苦和疲劳他们都能够忍受。他们每个人的心里急切地盼望快些与亲人团聚。                                   接灶    自从腊月廿三把灶王爷送上天以后的几天里,他想上天述职的任务已经完成,会在除夕之夜赶回来,回到各家为他准备好的神龛里。与“送灶”一样,“接灶”也要祭祀,表示对灶王爷回家的欢迎。  “接灶”的仪式一般就是放上供品,燃放爆竹,最重要的是要贴上新的“灶王像”,“灶王像”有单独画一个灶神的,也有画上灶王奶奶与灶王爷并肩而坐的。将“灶王像”安置于粉刷一新的神龛中,就算是把灶神接回了家。不过,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没有送灶和接灶的旧俗了。大部分的人会在这一天包上一顿饺子,或者给小孩买点糖果,表示很快就要过年了。    准备年货也越来越方便,基本上用不着磨豆腐炸丸子之类的老土办法,农贸市场走一走,超市里面转一转,就全齐啦。 除夕守岁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民间俗称“年三十”。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接,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外地的游子、旅客都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辞年”,感谢一年来神明的保佑。除夕这晚是不能睡觉的,全家人坐在一起守岁,保持灯火通明,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除夕之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俗名叫“熬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从磕头虫一直到大活人,没有它不吃的,让人叹“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吃人,而且出没的时间地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人们便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套过年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吉凶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要在吃饭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这样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可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项与赠送,成为‘馈岁’;酒食相邀,成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成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称曰‘守岁’”。   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祟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的正面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利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成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有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有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接年放炮   在新年将临的午夜时刻燃放鞭炮,这是十分热闹的迎春礼仪。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的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使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或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各地新年的早晨都要放“开门炮”,放开门炮最初是为了驱疫逐鬼,用响亮的爆竹声把它们吓跑。所以,爆竹放得越响越好,不够响、或是放了哑炮是不吉利的。有的地方开门炮必须放双数,以取“好事成双”的美意;有的地方则取四放三,余下一只,讨一个新年有余的口彩。       现在,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主要街区都已禁止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了,这主要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防范火灾等。如果居住的地方不允许燃放花炮,不妨举家到郊区过年,不但可以放花放炮,还可以品味田野风味。当然了,这里需要提醒小朋友,不要购买劣质花炮,放鞭炮是一定要小心,必须要有家长的陪伴才行。   拜年        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共祝来年大吉大利。现在通讯发达了,不少人都用电话、短信或是网上拜年。可视电话也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当给远方的亲朋好友拜年时,对方接听者的音容笑貌会立即清晰地展现在电视显示屏幕上,那清晰的声音、高质量的画面,能让人感受到与亲朋好友面对面谈话般的亲切。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们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民间,拜年活动历来是很朴实的,人们互相拜年,是出于对长辈的尊敬,对亲友的热爱,也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活动。大年初一晚辈给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到街坊邻居拜年,十分真诚。原先有隔阂、有成见,甚至终年不说话的,逢年互相一拜年,也就言归于好,不计前嫌了。 推送到圈子 | 推荐给朋友 | 我要举报| 收入我的网摘
  小编语

0

? 空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