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十中长达班: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30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31:44
思想解放三十载 歌声飘过三十年
发布时间:[2009-5-15] 点击率:1665
社会的进步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要得益于思想的解放。用解放了的思想去指导实践,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加快。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实践论。社会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螺旋式前进的。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前身是湖北省种子公司的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三十多年来,既有过许多曲折,也绘制出许多彩虹,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推广于一体的农业高科技企业。三十年来的巨变,无不得益于思想大解放。
第一次  春到人间草木知(1978-1983)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祖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1979年的春天,是邓小平同志正式执政中国的元年,而这个元年却艰难地来自于1978年。1978年的春天,就是在这年,全国科技大会胜利召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在完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拨乱反正,取消以阶级斗争为纲,恢复和重新确定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会议决定将党的工作重点从“以阶段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就是1978年的11月6日,乘着科技大会的东风,湖北省种子公司成立了。中共湖北省委批复(鄂文[1978]114号),同意撤销种子处,成立湖北省种子公司,主要职能是负责种子的生产经营、种子管理、技术推广工作。
种子公司的成立,得益于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杂交水稻推广以前,我国水稻种植主要是常规稻,产量低,全国粮食始终供不应求,吃饭问题一直没有解决。1975年,湖北省在沔阳县排湖原种场安排22亩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试种,一举获得成功,比常规稻显著增产,亩产达425公斤。当时湖北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全省迅速推广杂交水稻。虽然当时仍处在在文化大革命之中,但是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却一直没有放松。从1975年冬开始,连续4年拨出专款。在种子公司成立一个月时间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此时的省种子公司干劲更足。迅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进行研究推广,组织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员到海南繁殖制种。1978年,全省共推广杂交水稻面积457万亩,但是由于对杂交水稻栽培,特别是对杂交水稻的组合缺乏全面了解,结果造成了减产,给杂交水稻推广当头一棒。1979年杂交水稻面积减至283.3万亩,减少38.7%。1980年却继续下降,全省只有113.1万亩,不到1978年的1/4。减产的原因很多,既有天气、栽培技术的原因,更有品种组合少,不适应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省种子公司按照省农业局的指示,及时总结经验,抓紧试验,制定了“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试行方案”,并及时安排新组合的区域试验和高产制种技术研究。通过攻关,杂交水稻的技术日益成熟,种植杂交水稻的积极性、信心又有所回升。1982年,全省种植面积134万亩,平均亩产386.5公斤,并出现了亩过500公斤的高产。1983年,全省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30万亩,比上年增加96万亩。全省杂交水稻平均亩产428.5公斤。为此,因在推广农业技术工作中成绩显著,1982年公司受省人民政府表彰。
在研究指导全省杂交水稻推广的同时,省种子公司不忘种子体系的建设。为加快我省种子工作由“四自一辅”向“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转变,省种子公司确定天门、沔阳、钟祥、襄阳、江陵、黄陂等11县为以 “四化一供”试点县。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省种子工作,在湖北省种子公司的建议下,1979年秋,我省在黄陂县召开了全省种子工作会议,省长黄知真亲自主持会议,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种子业的现代化,要求把种子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这次会议是讫今为止,我省最高级别的种子工作会议,对推进我省种子现代化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种子体系建设中,省种子公司积极争取项目,加强种子系统的基础条件建设。据统计,1979-1982年,中央和地方共投资904.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14万元,省投资190.3万元),用于“四化一供”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了省农业局出台的一系列扶农政策,强化了种子系统的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生产经营也有了较快发展。1977-1982年间,全省86个种子公司种子经营量大幅度增长,净盈利193.35万元。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做到三年一更换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种子事业由此开创了新的局面。
第二次      绿柳才黄半未匀(1984-1992)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房屋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道出了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份向往被邓小平的第一次南巡推向高潮。
1984年的中国社会一派生机盎然,人民喜气洋洋。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提出的“翻两番、奔小康”的目标已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目标,已深入人心。当邓小平1984年2月第一次南巡之后,中国的经济热情和发展又掀起了新的高潮。计划经济已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下海经商已成为时尚。种子也不再是一种资源,已成为一种商品。此时的省种子公司按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实行改革,搭建种子商品交易的平台。上报了《湖北省种子公司管理体制改革试行方案》。1984年8月,中共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正式批复。指出:湖北省种子公司属于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单位,实行经理负责制。公司实行企业管理、自负盈亏。原来的五科一室合并为三科一室(技术科、经营科、行政科、办公室)各部门负责人由经理提名,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农业厅对公司实行事业经费定额补贴,定任务,定利润基数。《方案》到位以后,省种子公司以最快速度落实到位,然后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为了配合省委、省政府发展杂交水稻的规划,湖北省种子公司在二个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一是筛选适合湖北种植的组合;二是研究制种高产栽培技术。80年代初,全省种子系统积极从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引进珍汕97A、威20、IR24、IR26、明恢63等优良不育系和恢复系,迅速用汕优系统为主的新组合代替了南优系统为主的老组合,增产优势明显,抗逆性大大增强,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制种技术已有较快提高。1984年,省种子公司在浠水、京山、宜城、来凤等地开展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技术攻关,要求制种集中联片、保证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杂交制种面积由1985年的3.57万亩,上升到1990年的26.24万亩,单产由112公斤上升到149公斤。经过三年的努力,制种单产有了较大上升,种子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实现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自给。
在推广杂交水稻的同时,省种子公司也开始了自身的经营活动,在经营活动中克服官商作风,运用市场的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1990年1月成立湖北省杂交稻种子销售联合体,42个地、市、州、县种子公司参加,发挥了联合体对全省种子计划生产和调剂供应,起到稳定种子市场作用。这时省种子公司自身年经营量在50万公斤以上,年经营额在500万元左右。在经营活动中,省种子公司开始了杂交水稻种子由大包装向精美小包装的转变。
在开展经营的同时,省种子公司继续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其间,全省共投资233.5万元,在武汉、黄冈、孝感、荆州地区建设5座种子低温库;1985年11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50万美元,在沔阳建设的棉种硫酸脱绒机械加工示范厂项目竣工,正式交接使用;这段期间,全省种子仓贮、机械加工设施得到加强,种子生产加工能力明显提高。
此时,省种子公司也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建设,活跃职工的思想。为庆祝湖北省各级种子公司成立10周年,1990年3月湖北省种子公司在武昌南湖成功地举办了全省“种子杯”运动会,参赛代表队13个,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共190人。比赛项目分篮球、乒乓球两个项目。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极大地提高了种子系统的社会地位。
第三次      春风拂槛露华浓(1993-1996)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祖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邓小平开始了第二次南巡,并一反第一次只看不说的习惯,每到一处就开始南巡谈话,发表了“发展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实现和推动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结束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再次向前推进。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省种子公司再也按捺不住创业的激情,开始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
1993年3月,湖北省农业厅正式批准了湖北省种子公司全方位改革方案,实行政企分设,种子管理与种子经营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与经营人员相对分开。省种子公司人事用工制度由任命制改为聘用制;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允许职工停薪留职、离退休养、自谋职业。管理人员实行经费包干使用,经营人员实行工效挂钩,实行经营承包,拉开分配档次,打破平均主义。同年,经省农业委员会批准,湖北省种子公司更名为“湖北省种子总公司”。
省种子总公司努力加强自身经营,迅速出台了经营承包方案,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合同。这是在全国率先转换经营机制的省级种子公司。省种子总公司成立了粮作、经作、蔬菜、生资等四大经营部门,各经营部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分别开展各自领域的经营。为了加快与新品种合作开发步伐,1995年8月,湖北省马协型杂交稻开发集团在汉成立,主要联合集中推广武汉大学选育马协系列杂交稻新品种。在经营中,省种子总公司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1993年2月,省种子总公司第一个种子商标,“鄂丰”注册商标经国家工商批准,正式登记注册使用,省种子总公司以“鄂丰人”自称。这段期间,省种子总公司经营量稳步提高,但是没有突破性进展。
在抓好自身经营的同时,省种子总公司仍然不忘全省的种子工作。1994年元月,副省长王生铁同志听取了我省种子工作的专题汇报,指出种子系统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单一的粮棉生产向现代化大农业生产转变。省种子总公司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全省的种子工作。全省的种子工作有了较快发展,体系进一步健全,同时资产投资进一步加大,种子生产数量、质量比较稳定。1995年,全省制种面积达18.9万亩,产种5670万斤,审认定品种17个。
1996年,我省“种子工程”全面启动。省种子总公司精心组织“种子工程”的实施,效果明显。当年全省种子精选加工量达2.6亿公斤,种子包衣量3000多万公斤,种子标牌供种率达1亿多公斤。此期间,为省种子总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和物资条件基础,为站、司彻底分设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第四次     千里莺啼绿映红(1997-2007)
一九九七年又是一个春天,天幕低垂,江河呜咽,九州同悲,世界震惊,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北京与逝长辞。一时间,中国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此年1月24日,湖北省种子管理站、种子总公司实行站、司人财物彻底分设。刚分设时的种子公司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新的问题,负债、没有自有自有品种、市场影响力不够等,严重地影响公司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公司的生存。何去何从,省种子总公司又走到了十字路口。但恰逢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向前,不会改变。这是上世纪末,中共中央最响亮的一次声音。
善于观察思考的鄂丰人再次闻出了又一个春天的气息。根据《省种子管理站、省种子公司工作职能,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鄂农党字[1997]第07号),湖北省种子总公司是省政府指定的省级种子生产经营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要求在不断系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改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育种生产、经营。这是在全国率先推进站、司分设。这次分设,省种子总公司直接进入市场,走市场化道路,按照企业的发展思路进行推进。湖北省种子总公司正式更名为“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
分设后的种子集团公司没有被困难吓倒,迅速按照企业运行的规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内部结构,开展了六大创新。
一是坚持机制创新。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开始了运行机制的创新。首先在人事用工制度、收入分配上创新,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1999年5月,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鄂人[1999]88号)将公司正式列入全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改革试点单位。从此,省种子集团公司拉开了全方位改革的序幕。正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及末位淘汰制,实行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两种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了全员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发展。
在新的运行机制中,省种子集团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干部职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明确提出公司职工要努力提高“三力“(记忆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做到“三会”(会英语、会电脑、会开车)。同时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1999年9月公司参加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试点,86名正式职工全部参保。为了改善职工工作、居住环境。公司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兴建宿舍楼,改造公司的电力设施,大院环境,种花种草,种植树木,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投资150多万元维修办公大楼,添置微机等,改善职工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使职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改革成果。
二是坚持体制创新。国有企业体制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省种子集团公司不断地寻找创造机会进行体制创新。1999年9月,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在两个方面作出战略性决策,第一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第二要从战略上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提出国有企业要“抓大放小”,中小企业要搞活,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变。2004年7月12日省政府决定(鄂政办发[2004]106号文),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与省农业厅正式脱钩,划归省国资委管理,由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此次公司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彻底脱钩,实行政企分开,这是公司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一次重大变革。面对这一新形势和重大体制变革,公司的干部职工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划转过程中,公司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切实保障职工利益,解决职工后顾之忧,积极主动做好交接工作,实现了顺利划转交接,体现了公司干部职工思想解放,政治觉悟高,能审时度势、识大体、顾大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在省国资委的领导下,集团公司又进行了体制创新的探索。2005年下半年,省国资委正式下文批复《公司整体改制方案》(鄂国资改革[2005]131号文)、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正式下文批复《公司改制职工安置方案》(鄂劳社函[2005]444号文),公司改制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此次改制,根据省国资委文件批复(鄂国资改革[2007]16号文),公司改制为由省国资委相对控股(占总股本30%)和职工参股(占总股本70%)的混合所有制企业。2007年12月25日公司在省工商局正式更名注册为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公司产权制度改革成功到位。同年12月22日经职工大会选举产生了股东会,股东会选举产生了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公司进入了创业发展的新阶段。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新科技,没有新品种,企业就没有竞争力。省种子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1999年4月农业厅批准,成立“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引进选育中心,从事良种选育、引进工作。2006年2月,在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鼓舞下,在“湖北省良种引进选育中心”基础上,又专门成立了科技研究发展部。省种子集团公司坚持“三自”科研方针,现已全面开展水稻、棉花、玉米、油菜育种工作。先后投资200万元在鄂州、海南建立了自已的科研基地。省种子集团公司现已拥有具有科研价值材料5000余份;省种子集团公司不仅开展国内育种,而且开展了国外育种,成效显著,开创了我国种子企业开展对外育种的先河。现在已与国内二十多个科研院校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并共同选育开发出具有自主权品种15个,拥有独家开发经营权品种18个(在国外注册11个),有力地提高了公司竞争力,这些品种为增强公司发展后劲将起到重要技术支撑作用。科技创新中显著的成绩一个是“中油杂2号”的推广应用。它的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另一个是“两优287” 选育推广。“两优287”的选育与推广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此。省种子集团公司获湖北省人民政府2008年度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奖。
四是坚持市场创新。省种子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坚持领先开发的原则,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服务体系,加强宣传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几年来,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影响力明显增强。“中油杂2号”到2007年止,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达5000余万亩,最高占长江流域市场份额5%,占湖北份额25%以上,为公司发展起到了重要经济支柱作用,为发展我国双低油菜和油菜种子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省种子集团公司与湖北大学联合选育的杂交早稻新品种“两优287”,2004年被农业部评为我省唯一一个超级稻品种,填补了我国早稻无一级优质米的空白。近3年来,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深受广大农民欢迎。2007年被国家改委批准立项为国家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
在开展种子经营的同时,省种子集团公司也加大配套农资经营的力度。2002年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原生资部基础上,成立了“武汉鄂丰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该公司经过多年打拼,走出了一条经营国内外高端农药品种的新路子,处于全省农资经营企业的龙头地位。
在开展国内贸易的同时,省种子集团公司加大外贸开拓力度。1999年9月公司总经理袁国保同志第一次参加国际种子贸易协会年会,结识了孟加拉国环球种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经过2年试验,禾盛99-5在孟国注册,从此拉开了公司种子出口的序幕。2002年10月,省种子集团公司获得原国家经贸部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2002年2月,公司专门成立了国际贸易部,积极实施种子“走出去”战略,当年出口杂交水稻种子50吨,以后每年出口量翻番,2007年出口种子3500吨,位居全国种子行业前列。同时开创了杂交油菜、棉花种子出口的全国先河。公司目前已与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合作和业务往来关系。为了加快中国种子技术在世界推广,我们还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2008年4月公司成功举办了科技部《08'发展中国家杂交油菜种子技术培训班》,来自发展中的七个国家17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积累了公司承办国际技术培训班的经验,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和知明度。2008年7月公司依托省阳光办正式成立“鄂州市珞狮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并开班,已培训国际农工800余名,为公司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储备了专技国际农工人才,为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探索了一条新途径。此外,还在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了各种培训班。
在开展经营的同时,省种子集团公司十分重视加储能力的改善。为改善加工储备条件,提高种子加工能力,1997年10月,总投资670万元的公司承建的国家救灾备荒种子低温储备库正式破土动工,98年4月竣工,当年储种60万公斤,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做到当年投产当年受益、受到省部领导充分肯定。1998年7月,共投资160万元的湖北省种子加工中心破土动工,12月建成。又投资200万元建设了多条全自动化加工线,三个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公司的加储能力。
五是坚持文化创新。省种子集团公司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提出自己的理念,确立、提炼了 “三大战略,五大战役”的战略构想、及“优质、务实、创新、高效”企业精神,确立了“创新品种、打造品牌、培植品德、提高品位”,“客户至上、用户至尊、天天服务、全天候服务”,“诚信经营、互惠双赢”等企业经营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1998年,我省发生了百年不逾的洪水灾害,为了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确保”, 省种子集团公司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到抗洪抢险一线去,充分发挥种子部门职能作用,公司共组织救灾种子90多万斤,捐赠灾区救灾种子价值150万元,在以后“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中,公司和职工不断伸出援助之手,2006年被省红十字会评为“湖北省爱心企业”,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大地震后,公司党员和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踊跃捐款捐物,单位和个人共损款5万余元支持四川抗震救灾,认真履行了社会责任。
六是坚持党建创新。站、司分设以后,公司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2001年,我们深入地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活动,重温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篇章,严肃地剖析了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诚恳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这次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转变了工作作风,激发了工作热情。2004年划归国资委以后,我们根据上级党委的批示,成立了党委,健全了组织机构,及时开展了保先教育活动。这次“保先”教育活动使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重温了入党誓词,缅怀了革命先烈的事迹,从而找出了自己作为党员存在的不足。这次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受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工作激情。
从1997-2007年,短短的十年间,公司迈出了一大步,社会地位不断提高。2001年8月,公司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2003年2月,公司被农业部等九部委评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被中国种子协会评定为“中国种业五十强”企业,被全国工商行政总局评定为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2003年公司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和2007年通过了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促进了公司种子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
这一成绩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首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农业部长陈耀邦、原湖北省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都到公司视察指导。
第五次    再把新桃换旧符(2008—     )
2008年的春天似乎更残酷一些。这一年的春天,我国南方遭遇了五十年未遇的冰雪低温,这喻示着今后的路将更为不平坦。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蒙上了阴影。但随后北京奥运、神七上天,冲去了这些阴霾。2008年再次证明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008年,是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推进第三次创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元年,而我们并没有虚度这个元年。2008年,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党委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积极走去发展战略,真抓实干,克难攻艰,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业绩。种子销售首次突破1亿元人民币大关。公司种子出口首次突破800万元美元大关,公司自主创新捷报频传,水稻、玉米、棉花都有新品种进入生产试验,有的品种很有市场竞争力。以“两优287”超级杂交早稻为代表的系列早杂,仍然一花独放,傲立南国。项目申报和实施成效显著。申报项目26个,批准项目14个。
但是今后的发展仍然遇到很大的困难,种业竞争更加激烈,外贸出口增长变缓,我们的品种、品牌、基地、人才等瓶颈有待于进一步去攻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这次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会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进一步激发我们的创业激情,开始公司第三次创业新的征程。
……
1919到1949,中国走过了30年,完成了民族的独立;从1949到1978,中国又走过了30年,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强国之梦;从1978到2008,中国又走过了30年,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富国之梦;在以后的N个30年,我们相信中国一样会勇敢走过。
“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欢歌笑语绕着白云飞……”
再过20年,再过30年,只要我们“鄂丰人”一代一代地坚持创新、奋斗,我们公司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