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丝艾标识怎么样:食品,包装之毒猛于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04:20

食品,包装之毒猛于虎
日期:2011-02-08 作者:卓然 来源:《自然与科技》
吃的东西几乎都有外包装,就算自己地里收的东西也要找个袋子装起来。而你使用的袋子极有可能是废旧塑料制成的。它使用的稳定剂主要是硬脂酸铅,其中的铅盐极易析出,一旦吸入人体就会造成积蓄性铅中毒。食品包装是否有毒,消费者如何练就火眼金睛?
含氟致癌物如何进入人体
近来,有两件事备受全球预防医学和健康学家的关注。科学家在格陵兰岛的北极熊脂肪里,检测出了名为“全氟辛酸铵”的致癌物质,也就是PFOA;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对在该院出生的300名婴儿的血液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100%的血液样本中含有PFOA,99%含有全氟辛烷磺酸盐,即PFOS。这说明这两种人工合成的含氟化合物不仅普遍存在于人体,而且扩散污染了自然,连生活在遥远的北极的动物也不能幸免。
PFOS和PFOA都属于含氟化合物,在分子组成中它的氢被氟全部取代,在碳链的末端形成一层密实的氟壳,能有效抵御酸碱和高温,化学性质极其稳定。在较大型的哺乳动物体内,它们很难降解,极易引发乳腺、前列腺及生殖系统等多种疾病。就像训练有素的特种兵一样,它们进入人体后便迅速集结,危害健康,其隐蔽性及为害范围之大,不禁让健康学家们惊诧不已。
起初,连世界著名学府霍普金斯大学的专家们也搞不清楚它们是如何进入人体的。PFOS常用于纺织品、皮革的防污防水涂层,而PFOA则广泛用于家具、金属、防火泡沫和包装材料的表面,并未用于食品添加剂而与食品生产沾边。
反复调查后终于发现,问题出在食品包装上。商家在包装爆米花、比萨、奶酪和方糖的防油纸上使用了聚四氟乙烯涂层,而生产聚氟乙烯必须使用PFOS或PFOA。要知道,爆米花、比萨等食品可是美国人须臾不离的“国食”。
此外,杜邦公司的“特氟龙”系列,也是此次事件的重要推手。美国环境署在对杜邦的投诉中指出,它在特氟龙的生产中添加了PFOA作为助剂,并将其广泛用于全世界使用特氟龙涂料的不粘锅上。除了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不粘锅产品,美国的很多快餐店也在铝制蛋盘上使用这种不沾涂料来降低成本。而玉米片制造商则把它涂在刀片上,借以减少残渣的积聚,延长有效工时。
正是这种以食品包装为主要侵入点的接触者与PFOS、PFOA的间接接触,才导致了两种有害化学物质在美国绝大多数人体内的蓄积。而北极熊蒙受不幸则是因为,它的猎物环斑海豹、白鲸等动物误食了人类遗弃在海洋里的含有PFOS和PFOA的各种生活垃圾。
鉴于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明确规定,当食品接触物质累加迁移量大于0.5ppb(0.5纳克,1纳克为10-9克)时,就应进行遗传毒性实验,因为即便是致癌物质的低量迁移,也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即使可疑包装材料对人体的影响尚不明确,出于安全考虑,对它的风险评估同样应遵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
两年前,加拿大成为全球首个将含有双酚A的环氧树脂——几乎所有食品和饮料罐的内壁表层均使用的物质——列为有毒物质而禁止使用的国家,终结了它在食品包装中半个多世纪的畅行无阻。
一次性餐盒是含毒重灾区
四年前,我国兰州市定西县佳鹏食品厂生产的600多箱薯片被集中退货,原因是撕开包装便可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负责销售的厂领导焦急万分,立刻组织生产、质检和设备的人员在生产现场分析查找导致怪味的原因。但从原料到成品,他们都没有发现任何疑点。究竟怪味从何而来呢?
兰州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朋友提醒说:还是检测一下包装袋吧。经甘肃省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检测认定,怪味源自残留于包装袋上的苯。包装袋上每平方米苯的残留量达到9.7毫克,而国家规定的标准是每平方米不超过3毫克,为国家要求允许量的3倍左右,属于严重超标。
质检局之所以要求严格控制包装材料中苯的含量,是因为苯是二类致癌物。它在印刷过程中可以帮助油墨稀释和干燥,并起到着色、速干的作用。可一旦使用过量,它很容易渗透到包装袋内,甚至直接污染食品。
兰州市质检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相隔一段时间后,在全市范围进行了一次集中抽查行动。他们针对7家生产复合型食品包装膜的塑料彩印企业,从每一家抽取两份样品,分别送检省质检中心和国家包装制品质检中心。
检测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情况最严重的一家企业送检的样品,苯残留竟超出国家标准的10倍,这差不多等于让消费者吃毒药,而这家企业生产的正是奶粉包装袋。6万多个已经发货的包装袋被及时追回销毁,才避免了可怕事故的发生。
这次事件引起了国家质检局的极大关注,一场针对食品包装行业的查伪打劣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展开了。
一次性餐盒的问题最严重。全国抽查发现,近50%的产品不合格:包装熟食的一次性塑料餐盒、碗和托盘,在产品制作的原料中混有大量有毒的废旧塑料;有近30%的食品用塑料复合膜(袋)苯系溶剂残留超标;7成以上的塑料餐盒没有明确属性标识,或虚假标注……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用于包装食品的包装袋大多数都不合格。一些快餐店购买的塑料袋,都是花两三元钱就可以买一二百个,而正规的食品用包装袋价格要高出一倍多。许多老板为了节省开支,都不愿意购买正规产品。如上海每年使用塑料袋2.4万吨,其中有一半是小作坊生产的再生塑料袋,在市场上却堂而皇之地当作食品袋使用。
有关专家指出,不合格的餐盒和食品包装袋在使用过程中,虽然不会像病毒、细菌感染那样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立竿见影的危害,但往往会导致慢性中毒,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尤其不利。劣质餐盒遇热或遇到油脂会释放出致癌、致病的化学物质;超标的苯容易诱发癌症及血液系统疾病;而长期食用PVC保鲜膜包装的食品,不但有致癌危险,而且可使男性精子数减少,导致不育。
“软法规”遭遇“硬利益”
爱挑刺的媒体送给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一个绰号,叫“老慢”。说它总是在一起事故或一次曝光后,才永无休止地亡羊补牢。可仔细想来,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比如,5年前发生了有致癌风险的“PVC保鲜膜”事件后,国家对保鲜膜进行分类,并明确使用时的条件,新标准原定于2009年12月1日实施,但因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代表企业说“做不到”,而做不到的理由竟是“新标准内容没学习,不理解”,因此导致该法规不得不推迟至2010年9月1日实施。利益相关方的介入,使得一些本应强制执行的法规,不得不变成推荐执行。
单就法规而言,有关食品包装材料方面的其实并不少,仅去年便颁布实施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复合、挤出复合标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和《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等一系列法规文件。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法规切实宣传贯彻,不折不扣地予以执行。
国家标准中虽有明确规定,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工业级、食品级和药品级三种,但为什么使用工业级甚至是剧毒的化工废弃材料来生产食品包装的事例屡见不鲜?究其根源是我们立法的手硬,而执法的手还太软,让辛苦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幸成为见利忘义者任意戏弄的装饰摆设。以伪造或者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处罚为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处罚是:一经定罪,最高罚款5万美元及监禁6个月。而中国内地却不将此行为界定为有罪,只需交纳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人民币罚款。
在社会急遽转型、人们的道德水准亟待提升的今天,事关人民健康和民族兴旺的大事,不用重刑,怎能以儆效尤。唯有塑造出凛凛威严的法律法规,使萌生贪念者一想到它,便浑身战栗地叨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到那时容易理顺的就不仅仅是涉及食品安全的工作了。
相关链接 如何鉴别有毒包装
按照有关规定,装食品的塑料袋上面必须注明“食品用”字样,但实际情况是,市场上劣质食品包装袋到处泛滥,甚至品牌餐饮店、大型超市的塑料袋都没有“食品用”字样。所以,学习鉴别食品包装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免遭无端的伤害。
选择和使用合格的食品包装袋,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食品用塑料包装袋外包装要有中文标识,标注厂名、厂址、产品名称,并在明显处注明“食品用”字样。产品出厂后均附有产品检验合格证。
2.食品用塑料包装袋在使用前先闻一闻,鉴别有无异味,有特殊气味的塑料包装袋,不能用于食品包装。
3.有颜色的塑料包装袋,不能用于食品包装。因为这类塑料包装袋往往是用回收再生塑料制作的。
4.尽量选用不加涂、镀层的材料。现代包装设计中,为了使包装更加美观、耐蚀,大量使用附带镀层的材料。这不仅给产品报废后的材料回收、再利用带来了困难,而且大部分涂料本身就具有毒性,一旦污染了包装内的食品,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
鉴别塑料包装袋有无毒性的简便方法如下:
1.把塑料袋放入水中,无毒的可浮出水面,而有毒的因添加成分较重,所以沉底不上浮。
2.用手触摸塑料袋,通透、有润滑感的应为合格产品,手感滞涩、表面粗糙的多为含毒产品。
3.用手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抖动,发出清脆声者无毒,反之则有毒。
4.把塑料袋剪下一点,用火烧,有毒的不易燃烧,无毒的遇火容易燃
5.在挑选瓶装饮品时,一定要挑瓶子厚薄适中的,手捏应不会轻易变形为好。瓶子的透明度最好自然,有些太过透明的塑料瓶,可能是加入了含双酚A的透明剂,这种物质对孕妇儿童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文/卓然) 摘自《自然与科技》
谢谢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