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涵雅 源明雅:打击毒食品莫忘助纣专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4:30:19

  食品安全问题探源系列评论之六

  林 鸣

    食品安全的阴影,深深地笼罩在国人头顶,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再到“地沟油”“毒豆芽”,无不令人触目惊心。现在,公众和政府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制假掺毒的责任人身上。其实,还有一个群体不应被忘记,那就是为制假者提供知识的专家们。

    笔者一位朋友,家中保姆是山东人。她给我们讲了一件事,在她的家乡,当麦子打场时,供家里人吃的麦子单独拢成一堆,让它自然晾干;对于交粮库的大堆儿粮食,因嫌干得慢,农民便会撒上一种干燥剂,于是粮食很快被“晾”干。问她: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干燥剂”?她答不出来,说:“反正村头供销社就有卖的。”

    现在,造成食品污染的元凶,主要有抗生素、添加剂、天然香料、色素、重金属以及剧毒农药等等。那么,一个重要问题浮出水面:除了必要的化肥、农药,究竟是什么人、通过什么渠道给这些“餐桌毒食品”提供“弹药”的呢?据悉,造假分子经常使用的一些诸如催熟剂、增白粉、染色剂、剧毒农药之类的各种化学药品,差不多都能方便地在“村头供销社”买到。成分复杂一点儿的,也可以到当地某些部门直接购得,其间很少受阻。似这般容易到手,食品造假及污染“事业”还不“兴旺”得一塌糊涂?于是,面粉漂白,陈粮翻新,鱼虾着色,猪肉注水,连池养王八也享受到超常待遇服用避孕药。这些农民和商贩运用“科学知识”的熟练程度和“普及”规模实在令人吃惊,他们在干这种害人勾当时心态还好得很,既然有人卖,我凭啥不能用?!

    对这些农民和商贩要谴责,但依他们的学识水平,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么多“先进”知识和有效配方。不客气地讲,各种“毒食品”之所以流害于市,恐怕还有传授造假知识的科技人员一份“功劳”。试问,如果没有这些专家的推波助澜,农民和商贩如何懂得运用那些化学制品?在这条邪恶的致富路上,某些专家和造假者事实上是一条利益链上的蚂蚱——一个提供技术和化学品,一个直接制假。

    因此,应严厉打击提供造假技术的专家。同时,要管住销售渠道,请有关部门开出禁售名单。就像管制“毒鼠强”一样,从村头小卖部到专业研究单位,控制住包括各种可能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药品。此外,责令店家建立售后追踪制度,有关化学用品卖到谁家?究竟什么用途?要有明确记录。

    听过一个故事:北京某农科院的一位退休研究员,凭着她多年的业务经验,在菜市场一眼便可看出哪家菜摊上的菜农药残留超标。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超标菜”和“含药果”,老太太无咒可念,只好反复叹气:“全是报应,全是报应。”实际上,社会上每个人都被“拴”在一条紧密相联的“链条”上,一旦“报应”降临,它可不管你是一介平民,还是资深教授。所以,专家们也应慎用知识,莫要助纣为虐,到头来反害了自己。

  系列评论之一:“餐桌保卫战”屡战屡败原因何在

    “餐桌保卫战”屡战屡败说明,现有的提高生产者销售者道德自律、加强监管部门落实责任、“重典治乱”的治理思路一定是遗漏了些什么。

  系列评论之二:食品安全监管者如何重获百姓信任

  如何让主力不打盹,时时刻刻盯紧与餐桌相连的每个渠道,是打赢“餐桌保卫战”的前提条件。而要这些监管部门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就应该赏罚分明,对取得成绩的予以奖励,对失职渎职的严厉查处、绝不姑息,只有这样,才能让监管部门恪尽职守,让百姓恢复对监管者的信心。

  系列评论之三:食品安全监管应丢掉“权力幻觉”

    无论是“四顶大盖帽管不住一根豆芽”,还是“八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并不是有关部门不努力,而是有限的行政执法力量面对浩瀚的市场,实在管不胜管,任你步步为营,层层设防,问题食品仍然“跑冒滴漏”。

  系列评论之四:打赢食品安全这一仗需“狠、准、灵”

    无论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还是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来看,食品安全这一仗必须打得好,打得赢。而打赢这场硬仗的关键是“狠、准、灵”。

  列评论之五:把食品安全监管放在经济安全的高度

    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入手,把监管的着眼点放在事前控制上,而不是放在“亡羊补牢”上,变被动式监管为主动式监管,变事后监管为事前监管,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