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上方山:消失在城南的四处卢冀野故居 [南京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4:36:26

消失在城南的四处卢冀野故居

责任者:卢佶 来源:南京晨报 日期:2007-11-22

半个多世纪前,在南京城南的巷陌里,曾走出过一位文化名人——卢冀野。虽然这位至性至情、善饮“好吃”的“江南才子”在秦淮这片土地上只生活了46年,但他对南京乡邦文史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过杰出贡献。近日,卢冀野之子卢佶在城南大板巷看到“拆”字上墙,大板巷26号的门牌已被撬下,拆得只剩门头,他感慨万分,撰稿追忆卢冀野在城南的四处住宅。

膺府街:卢氏大家族最大聚居地

第一个消失了的家族城南旧迹,是我出生的卢氏大家族的最大聚居地:城南门东的膺府街。据家谱和上辈老人的说法,约在1760—1765年间,我的十七世祖卢树玉和哥哥卢树德一起,因与家人负气,从老家丹徒,出走南京。两人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中,以叫卖土布为生。以后的七八代的后人,也大都先后住在南京城南。子孙中有点名气,做过大官的,有树玉的孙子:卢崟,他是同治十年(1871年)的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云南学政。膺府成为这个大家族的大本营,也是逐步形成的。小时随我父亲去过几次,确实有点庭院深深的感觉,1995年被拆迁,现在已成了中华门城堡东侧的一条长长的公共绿地了。

望鹤冈:卢冀野出生的地方

第二个消失的家族在城南的痕迹,是望鹤冈。这里是我父亲卢冀野出生的地方。但是1912年,大家族分家,1919年又是家族析居,被卖给了宝庆银楼。我当然对之毫无印象。上一个月我与老伴,试着去原望鹤冈所在地,走了一走,但那里早已是高楼林立了。

剪子巷:老宅毁于日军战火

第三个消失的家族城南旧迹,是位于剪子巷的旧宅。我祖父母在迁出望鹤冈老宅之后,带着一大家人,在外借住或租住了几年,终于在当时小膺府自建了一套五进的住房。可是迁入后不到两年祖父就因病去世。祖母与一大家人在这里,生活虽艰苦,但总算安稳地住了十几年。

1937年抗日战事又起,同年9月,南京城就要失守时,一大家人才匆匆西移。本以为不久会回来,结果一去就是八年多。1945年末1946年初,我父亲第一次回南京时,见到小膺府的旧宅时,它已被日军焚毁、倾圯,几成废墟。而我父亲的所谓书室“饮虹簃”及里面的全部藏书,当然是荡然无存。后来小膺府虽由亲友复建并借住,我们自己家却再未去住过。解放初街道调整时,改为剪子巷的一部分,2002年被旧城改造拆迁了。幸好我在1996年左右,曾去拍了几张照片,总算有点影像,留做纪念。

大板巷:卢冀野最后生活的地方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与我最有直接关系的一个家族遗迹,就是大板巷26号。它在解放初街道调整前是34号。这里太约是我祖母在时,于抗日战争爆发前不久所置。因时间甚短或其他原因,1937年流亡四川之前,家人并未在那里住过。1946年后,全家从四川陆续返回南京,其时大板巷的房子尚未收回,大家庭只能分散借住在亲友家父亲住在报社办公的地方,而我就随母亲借住在当时颜料坊小学后面亲友家。我父亲为此十分苦恼。还写有文章描述过当时的窘境与烦恼。

后来房屋收回,父亲请了一位蓄有飘逸修长白须的王老瓦匠主持对房屋加以修缮。约在1947年我们才得以搬入。此时,我才5岁左右,而距1951年4月父亲去世,只有四五年。因此,可以说,除了短暂的避居上海外,这里是我父亲最后生活、活动、写作的地方,直到1951年4月,他生病卧床和最后被送往医院,就是在这个地方。

卢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