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根保胎煎服比例:早期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九成有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33:22
●案例一:林小姐,30歲,一年半前雙手十指的關節莫名疼痛,她以為吃太多肉類、海鮮類導致痛風,檢驗尿酸指數卻正常。她改到骨科、傳統中醫甚至求助民俗療法「蜂螯」,過了半年才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十指已經到不能彎曲的程度。

★區分關節炎名稱

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邱瑩明說,一般民眾常無法區分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

?關節炎:原則上,關節發炎的總稱叫做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對稱性的痠痛、腫脹持續一個月以上,逐漸彎曲而無法伸直,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

?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或者「風濕」並非醫學專有名詞,而是一種民間講法,意指隨天氣變化的慢性關節或肌肉痠痛。

★自體免疫失調 常被誤為痛風

他表示,包括林小姐在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很困惑為何罹患這種疾病;其實,這是自體免疫力失調引起,簡單的說,免疫系統把自己的關節當作類似細菌病毒等外來敵人,因此攻擊關節所引起的發炎反應。若沒有把握治療黃金期,保護好關節,關節骨骼被侵蝕殆盡,將留下難以處理的後遺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輕微,如果早上起床後,感到身體某部位關節特別僵硬、緊繃、腫脹,或手指沒辦法握緊牙刷、擰毛巾,就應該考慮到風濕免疫科求診。很多人像林小姐一開始以為罹患痛風,然後懷疑是一般關節炎,找跌打損傷外科醫師「撟筋骨」,浪費時間金錢又延誤病情。

★抽血檢驗 或超音波掃描確診

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檢驗方法有幾種,最普遍的是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但缺點是常有假陽性,以致造成不必要的過度診斷與治療;而新的抽血項目,稱之「抗CCP抗體」,則是更準確的檢驗方式,。另一種是超音波掃描,可以偵測出X光所看不到的早期骨頭變化。

邱瑩明主任表示,檢驗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後,最好立刻接受治療,有些病人一聽要長期吃藥即聲銷跡匿,拖到手、腳關節變形,不得不就醫的時候,往往因關節骨骼嚴重損壞,必須換人工關節。若是手指關節壞了,醫學技術無法更換小關節,患者只有終生忍受手指彎曲的痛苦。

案例二:王太太,50歲,一年前手、腳關節疼痛,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求醫診治和服藥外加復健,不但症狀沒改善,反而手指關節彎曲,沒辦法做家事。後來轉往風濕免疫科看診,嘗試使用生物製劑,半個月後痠痛、彎曲等症狀消失,她又可以活動自如。

★模擬人體免疫蛋白 掃除身體叛軍

過去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式有限,彰化基督教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邱瑩明表示,傳統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大致分兩種,一種是抗發炎藥物,以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為主,應用在急性期,如同房子失火需要水來澆熄;一種是改變體質的免疫調節劑,使免疫體質較為穩定,不容易發炎。

他說,很多病人排斥長期服藥,有的怕吃藥吃到傷肝、傷腎。近年醫學科技研發出生物製劑(例如復邁、恩博),模擬人體正常的免疫蛋白物質抑制病人體內蝕骨細胞,好像借用外來優質軍隊掃除身體裡的叛軍,使病人的發炎指數降低,有效改善關節不適的症狀。

★晚一年治療 症狀嚴重2.5倍

一旦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愈快接受治療愈好,邱瑩明主任表示,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早期治療,九成患者的關節還有救,晚一年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恐嚴重2.5倍。如果服用傳統的疾病緩解型抗風濕藥物滿六個月仍無法有效改善疾病,可考慮合併使用生物製劑加強改善效果,且已有生物製劑只需每兩周施打一針,對病人來說方便許多。

美國人體臨床實驗證實,合併使用生物製劑可抑制蝕骨細胞增生,關節不再受損。2010年研究顯示,持續兩年採用此法治療,九成患者關節停止損壞,六成二維持正常活動機能。王太太、林小姐都合併使用疾病緩解型抗風濕藥與兩周打一次的生物製劑,半年即回復手、腳原來的靈活度。

邱瑩明主任說,生物製劑使用期間要注意肺結核感染、B肝或C 肝復發、抵抗力不足等副作用,病人應配合醫囑治療,一旦病情改善,病人可視情況以決定是否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