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玄天神功牌:痞子玩儿深沉,别以为不真诚——看《非诚勿扰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18:27

痞子玩儿深沉,别以为不真诚——看《非诚勿扰2》

 

    冯小刚的电影,我还真是常常去影院捧场,但每次从影院出来,都会觉得差了点什么,好像每次都能遥遥地看见有一层窗户纸,却从来没捅破过。不知道是小刚导演没看见这层窗户纸?还是故意不捅破?

    我看的起急,每次都抱着一个愿望,希望能够见证他的突破,只是没想到,这次终于“捅破”的,竟然是个没太寄予希望的商业片续集——《非诚勿扰2》。

    有趣的是,网上对于《非2》的口碑却并不太高,甚或有不少称之为“垃圾”的恶评。我想,也许真的有很多观众,不愿意见到“小刚”变“苍孙”,不愿意丧失他们认为原本比较稀缺的娱乐性吧!

    可是,人总是要老的。如果,小刚导演是以这种方式老去的,我倒是觉得,那是观众的福气。当然,这也许是一种误读,小刚导演自己说:他是啤酒,王朔是白酒,《非2》就是把一杯白酒沉入啤酒杯的“深水炸弹”——换句话说,我见到的那个“捅破”,竟是王朔帮他完成的。

    以往冯导的电影,得了王朔的皮毛,但终究没有王朔的神髓。以往的电影,逗趣、贫嘴、举重若轻、故事性强,这次朔爷亲自编剧,注入了“情怀”和“自省”,完成了一部真正意义的“冯+王作品”。而本片中的“情怀”和“自省”,在中国电影中是极为罕见的,出现在一部贺岁片里,就更是胆大,毕竟,咱们国人是很不喜欢“自省”的,有人觉得“累”,有人觉得“烦”,当然,也有人是觉得“错的都是别人,所以干吗要自省”的思维定式。

    其实我也很理解大多数给了“中差评”的朋友,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影与相声与小品与流行歌曲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一个不当真的乐子,是一个逃避真实生活的一个小工具,是一个“钱爽交易”的商品,哭哭笑笑、调节一下情绪,刷地就过去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跟你一起感悟的,更何况这感悟要求得共鸣,其实更难。

 

    回归电影本身。虽然与《子弹》一样同走“荒诞”路线。我倒是觉得《非2》的逻辑是顺溜的,并无硬伤,主要原因大概在于《非2》在电影的120分钟时空里,做到了前言搭后语。线头没那么多,而且也基本都能接得上。这是冯导多年的技艺使然。

    两场“仪式”戏+试婚段落,是本剧的“戏核”,基本上编剧导演想说的,全在这里面了。

 

    “离婚典礼”其实也不算胡编,现实中有,几年前我在媒体上看到过相关报道,包括穿黑色婚纱,都是报道里说过的。“散买卖不散交情”,是朔刚二爷最想说的话。此二位都离过婚,对于婚姻失败,一直都有强烈的心结。冯导还拍过《一声叹息》为自己辩白过,说到家,都有做了“亏心事”的不释然——事儿虽干了,心却没安。

    实际上,男女婚姻如果失败而终,仅以“七年之痒”、“喜新厌旧”、“红杏出墙”等等来解释,往往失之简单,婚姻出问题总是多方面的原因最终形成的某种“合力”使然。人人都知道,“爱情”不会长久,演变成“亲情”其实就已经不错了,但“亲情”就完全靠得住吗?其实也未必,且不说这种由“爱情”演变过来的“亲情”,就连“父子”、“母子”、“兄弟姐妹”这些天然形成的“亲情”,就一定会相濡以沫、同心同德吗?未必!而且也没必要。说到家,到底是装在两个肉身中的相异之人,即使转变成了“亲情”,长久的磨合和学习、甚或经营,其实都是一件挺累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耐心。当然,也得分人,A与B、A与C、A与X……相处的方式也都是完全不同的,毫无规律可循。是人就不靠谱,靠谱就不是人——是机器。

    李香山与芒果,只是没了耐心,他们跟大多数我们一样,总觉得换一个比坚持下去,更有可能幸福。虽然,这不过是再买一张彩票下注,然而别忘了你要支付新的本金,而且,那可是意味着又一次“归零”。

    所以才有了李香山最后的顿悟——“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如果说长期的磨合、学习和经营会让人疲惫,反复的“换听”“归零”岂不是另一种疲惫。有时候“换听”“归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只要俩人都不过分的“我执”,“磨合、学习和经营”当然更为靠谱,毕竟,免于归零后再度“从零开始”了。

 

    “试婚”这段儿,意思有,但没控制好。

    跨越“蜜月”,直接七年之痒,甚至直接相依为命,是个好想法,但也着实令人心生恐惧,它破掉了人们对于理想婚姻中最美好的部分,直接血淋淋地面对残酷现实、沉重的肉身。这段儿尽管有廖凡打镲,但无疑并没有化解“话题”的沉重。再说了,凭什么跨越“蜜月的幸福”呢,凭什么要直接“七年之痒”,一点美好都不给,这“婚姻”岂不是太过“吝啬”了?就算是搞“胡萝卜加大棒”,你也好歹给根儿“胡萝卜”不是?就算爱情终究会转换成亲情,你也不能直接就“亲情”了呀,你好歹让我们有段儿爱情不是?……朔爷和冯导对人有点儿苛求了,自己个儿“修行”不明白的,别拿这个难为我们呀!呵呵。

 

    “人生告别会”看起来荒唐,实际上也不完全是编的。前些日子,微博上师永刚转发了一条很有意思:“某次梁从诫和启功、季羡林在会议间歇,说起死了以后,如有人致悼词,都听不见了,那多可惜,我们来演习一遍吧。于是几个老先生就真的轮流躺在桌子上,其余的几位缓缓绕行作依次告别,并致悼词。轮到启功,启功听着听着突然坐起来,说:‘我太感动了,我要致答词!’……”

    这老几位,都是大家,自是已经了悟了生死的。不过,我倒是觉得“人生告别会”很有合理性,搞不好它可以取代葬礼,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其实是很想在自己的葬礼上发言的。那不是临终遗言,分配财产留下银行卡密码啥的。而是回首一生,说点掏心窝子的话。肉身不在此世纠缠,没有利害冲突,也许才可以做到真“淡定”。

    “死是另一种存在,相对于生,只会生活是一种残缺。”
    “这不是病,这是命,我的命找我来了,我只能从命。”
    还有最重要的一句——“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非2》也因此被人嘲笑成李香山格言集锦。
    如果有一天你们心目中痞痞的王朔也开始说“格言”了,你不觉得,那里面也许真有点什么吗?痞子玩儿深沉,你还别以为不真诚。
    真谛,听起来就是“格言”,它只要是表达为语言,就是这个德性,我理解冯导在技术上的为难,我想,不正经的冯导和朔爷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面对生死的思考,咱也别绕弯子了,啥话都直说了。

    仓央嘉措的诗也念了、感悟的格言也说了、所有的歉意和不舍也都表达过了……要我说,临了儿,这“死”也还是没真的“了”啦。为了一个“有尊严的死”,厌恶墓地的拥塞、投湖自杀,说到家,还没看透,还是“介意”,还是无法释怀。冯导和朔爷都站在佛教的门口纠结着,表明了他们的内心还有一些可贵的真。自省到了这份儿,已然不易了,该有点掌声鼓励才是。

    于是,我愿意推荐这个片儿。
    这是一部有情怀、有诚意的电影。

 

    当然,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电影也有很多毛病:
    比如:廖凡、张馨予的戏都可以删了,留着估计都是商业上的考虑;
    比如:姚晨的戏有点烂尾,作为“李香山”的相对一方,不够平衡;
    比如:所有的反思都来自“李香山”或“秦奋”这些有钱人,隔着地气,说服力不足,让普通观众觉得“你丫们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觉得你们这些既得利益者少忽悠我们,少问我们“幸福了吗?”……

 

    看《非2》这天,我喜欢的作家史铁生走了,他瘫痪的时间,比我的年龄还长,后来又得了尿毒症,长久地靠透析维系着原本就很脆弱的性命,若干次病危与死神同行,在生死之间,他的思考深邃而又轻灵。他的《病隙碎笔》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对他的死既感心痛又替他解脱——我突然间感到,他从此竟可以站起来了,也远离了透析机那劳什子,也许,他的终极自由竟是死亡。

    我把他对于死的一些话摘录到这儿,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不喜“格言”的,可以不用看了。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

    “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是否能听出
      往日已归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
      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
      生死同一。”
            微疯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