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街王府花园:春节为何要放爆竹 拜年 迎财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21:06

1.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开始,或称元旦。

  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称元日、元辰、端日。近代使用公历后,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定为元旦,而称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但是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都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动也极其丰富。

  (一) 迎年   

  迎新年的活动,远在腊八后就筹备了,如买年货、写对联、做年糕等。无论过节还是喜庆,都祈求富贵平安、亲人团聚。春节更不例外,外出者纷纷归来,家家户户要吃团圆饭,饮屠苏酒,以示家庭团结,和睦相亲。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正月初一要把祖先牌位供在正厅,或者挂有象征祖先的“神马”剪纸,摆上供品、蜡烛、香等物。除在中堂、祠堂祭祖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祭祖以后,根据历书所示吉利方向,点燃灯笼,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摆上供品,迎接喜神。接着人们向喜神方向走去,遇庙烧香叩拜,祈求一年的吉利。为喜神设的供品多为甜料——红枣、冬瓜、花生、糖果等。由于春节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古代地方官又多向皇帝献媚,所谓“灵草嘉禾”就是一例。民间还有春节插芝麻秆。

  过春节要放爆竹。爆竹有悠久的历史,原来以竹节置火中烧烤而爆出巨响,用于驱鬼避邪。爆竹种类很多,有单响、双响、三脚炮、二踢脚、多响爆竹、大龙炮、水鸳鸯、老鼠炮、冲天炮等等。爆竹起源于避邪驱鬼,后来又增加了除旧年、卜来岁等巫术意义,甚至成为祈求平安的象征。但是燃放爆竹容易伤害人体,又会污染环境,现在有些城市已禁放爆竹,因而出现不少代用品。

  (二) 拜年  

  春节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拜年,又称走春、探春。过去如果主人亲戚朋友多,拜不过来,就由仆人送名片,或送福字,这是上层社会拜年“泛爱不专”的反映。在拜年时,受拜之人往往给晚辈压岁钱。民间拜年对上层社会也有一定影响。在明清时期宫廷内也流行团拜。《点石斋画报》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团拜图就是上述官场活动的记录。此活动至今仍在民间流行。  

  (三) 节日活动

  春节并不限于正月初一这一天,其实包括正月里的许多活动。

  在湖南、江西交界的万石山地区,初一要到井里打水,沏茶上香,过敬水节。

  初二依然拜年,又是出嫁女儿的归宁日,与双亲、兄弟姊妹团聚,叙骨肉之情。但当天最突出的活动是迎财神。北京的五显庙曾是当天人们必祀之地。每家每户粘贴招财进宝画。有些地方还进行跳灶活动。晚上家家户户放灯。初二还是一个有趣的日子,浙江宁波地区又称为财神节,人人要沐浴更衣,在房内供奉关公和财神像,以丰硕供品献之,且喝财神酒。

初三也有不少活动。杭州地区宅旁有井的人家,早晨拿香烛、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时所封的红纸揭去,名曰“开井”。台湾居民认为初三为小年,又是“赤狗日”,一般不出门,不请客。当地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从表面看来,这是庆祝老鼠娶亲,祈求老鼠子孙繁衍。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利用老鼠嫁女的巫术,把老鼠送出去,以免老鼠在家为非作歹。本来老鼠是害人的,平时人们以捕鼠为要事,此时忌鼠则是民间认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防止鼠害。

  初四是迎神日。诸神要下凡,但接神必须在午后。供品有香、食品、水果,放爆竹,烧神马、天兵,象征请神。然后诸神骑神马下凡。

  初五为“破五”。破五以后就可以正式炊煮了,人们也可以往外倒垃圾了,民间称“倒残土”。初五也是撒供品的日子,人们根据天气晴阴判断年内牲畜安全与否。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商店都祭祀利市仙官,开市大吉,在招幌上挂红布。  初六为送穷日,送穷是重要的节日活动,唐代诗人姚合有一首《晦日送穷三首》,其中一首曰:

  年年到此日,沥洒拜街中。

  万户千家看,无人不送穷。

  豫西地区正月初五送穷,由家长主持,把自初一堆积的垃圾送往村外,口中要念叨:“穷、穷、穷,你走吧,俺家没钱难打发!”并从麦田中抓几把土,撒到院内,称“迎富贵”。 有的地方还开始清理厕所。

  台湾汉族过“清水祖师诞”,该祖师为宋代人。

  初七,为人日或人胜节,初八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民间信仰认为每人有一个星宿值年,一年的命运,都操在该星之手。初八群星聚会,因此要拜星君。晚上点灯、上供,然后散花灯。湖南、湖北地区视初八为“谷日”。北京的居民都习惯到白云观参拜星君。逛庙会时,观花会,购玩具,买节日食品,市场上的糖葫芦是儿童必购的食品。有些地方还在初八踏青。在内蒙古、山西等地则称初八为敬八仙节。  初九为玉皇诞辰日。玉帝又名天公、天公祖、昊天上帝、玉皇、元始天尊,为道教的最高神。所以初九要祭天公,此日讲究和气,不能冒犯天神。

  初十,河南为“石头过生日”,必祭拜石头,为孩子认“石父”。广西岑溪地区则过花灯节。此外,正月十一,河南宝丰过马街会;十二日,山东惠民过胡集书会;十三日,安徽繁昌过六龙会;十四日,浙江绍兴流行白虎祭;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流行祭祀仓神。

  (四)打鬼

  传说春节期间诸神要回天上述职,此时各种鬼怪就会纷纷出动,行妖作恶,残害百姓。因此,春节时就有一系列驱鬼、避邪活动,还有不少禁忌。

  驱鬼之神是钟馗。钟馗为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传说唐明皇在梦中见一大鬼捉小鬼,大鬼就是钟馗。他生前应武举未中,死后托梦,决心灭天下妖怪。唐明皇醒后,命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像,于是传播开来。所以在除夕或春节家家挂钟馗像,以镇诸鬼。民间还有钟馗嫁妹传说,有的地方打鬼驱邪要进行到月底。春节还有不少避邪性装饰画,如门神就有多种,其中以文武门神为主。

  至今在春节期间还有贴老虎画、凤凰画,或者剪若干纸鸡贴在门、窗、墙上。上述剪纸,一般都是各种公鸡报晓形象。民间认为鸡有报晓、避邪作用,也可招财,正如民谚说:“户户贴鸡,人人添官。”春节也要挂桃符。后来在挂桃符的基础上,发展为贴对联。民间也喜欢贴牧牛图,象征天下太平。山西兴贴观母娘娘,则为了防止地震。

  春节有许多禁忌,例如妇女不出门拜年,曰“忌门”;初一妇女不可回娘家;小孩子不准哭闹;老少不可说不吉利的话;左邻右舍不能吵架;不许打破工具、家具;不能请医生;从初一到初四不能动针线、剪刀;不能扫地;元旦不能吃稀粥,等等。

  (五) 娱乐

  春节期间既是祭神日,又是一个娱乐活动最多的日子。古代流行的玩具和游戏很多,如百戏、六博、投壶、猴戏、鱼戏、高跷、弄丸、踢球、木偶戏、打陀螺、骑竹马、老鹰抓小鸡、藏钩戏、杂技、玩纸牌,近代还有投骰子、推牌九、麻将牌、四色牌、掷小谣儿、升官图、卧游山湖、葫芦问等。春节在少数民族中也极为流行,如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回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锡伯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苗族、布依族、壮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仫佬族、瑶族、毛南族、京族、黎族、畲族都过春节,但汉族春节已与各民族习俗结合,每个民族又有自己的春节特点。

  综观春节活动,都是辞旧迎新,祈求更美好的生活,包括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2.正月初一习俗:拜年 占岁 聚财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

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

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3.正月初一迎财神

正月初一,是当年主管人间福的值星君正式上任的第一天,故民间一直流传大年初一迎财神的习俗,祈求上天赐富,祛除祸害以达顺利之效果,举行迎财神的时辰则是按值星任居君值吉时开始拜迎,如:2009年迎财神的吉时是丑时,即上午1-3时,行大运吉时为已、酉时。

拜迎财神程序:

上香烛:红烛1对、香3柱。

上供品:茶3杯、酒5杯、筷子5对。芫茜、生菜、葱、蒜、芹菜。水果类,糖果、糕点、粽等(由于初一讲求祥和甜蜜之意,故忌杀生以免杀气冲天而招祸上身,所以供品不宜上三牲)。

放鞭炮(因地而异,若所居环境不宜放鞭炮可免)

焚化元宝、金银纸、以供众神享用。

财神-迎财神的时间
方位是正在[西南]方,宜用清香,发糕,黄梨,贡蕉等礼品,恳求财神爷赐您金银堆满屋,荷包有余银。

   正确的迎财神仪式:
    应先打扫干净场所,正在还没开端接财神以前,务必先弄明确财神从那个偏向来?接财神需求预备的事项:

    净身:刷牙、洗脸并把身体冲洗洁净,然后换上划一的衣服。

     神料
    大香、中香各一包,装茶与酒用的拜神小瓷杯各五只、专为接财神用的有脚大烛炬一对。至于神纸则是用财神衣、盆金、大极金、小极金、天合金、小天金、寿金、大朱紫纸、小朱紫纸、禄马朱紫,数目随情意而定。

     供品:
    发糕、茶、酒,除此尚有财神果、黄梨、苹果、柑子、橙、香蕉及六样素菜,并用洁净新买或拜神专用的小碗或小堞分别盛着。

     神桌:
    干净的小桌子一张,或平常用来拜神的桌子也可,新买的香炉一个,以铜器为佳,巨细随便;或用新空罐贴上红纸也行,然后盛上白灰或白米代替,交杯一对。

     场所:
    首先,正在屋子的大门

4.正月初一行大运

由于每年的君星不同,所以人间每年的吉凶方位亦不同,人们为了达到趋吉避凶的心愿,则在每年初一吉时开始出门,按当年最吉方向行走,避开不利方向再往回走,这种做法叫行大运。如2009年最吉方向是东南、西、东北,最不利方向是西南方,最佳吉时为已时、酉时。

正月初二开年

是日拜祭是祈求开年大吉,所用供品如《传统民俗小常识——拜神》之图二。2009年开年拜祭吉时为已、酉时,拜祭完毕后可随意走访亲朋好友。

正月初七人日

据《燕京岁时记》中说,按东方朔占书岁后人曰:“一曰鸡、二曰犬、三曰豕、四曰羊、五曰牛、六曰马、七曰人、八曰谷。”故民间把正月初七日称为人日,是日拜祭上天诸神祈求上天善待人类,不要降疾病瘟疫到人间,拜祭供品如《传统民俗小常识——拜神》之图二。拜祭吉时为已、酉时。

正月初八谷日

谷日是上天开口日,故作为做生意者是新一年经营开张大吉日,是日若公司开始上班、铺面开张,工厂开工日,都宜拜祭天神,所供供品如《传统民俗小常识——拜神》之图二。拜祭吉时为已、酉时。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传说是天皇大地诞辰日,为祈天宫赐福,民间多以诵经持斋,拜祭供品亦忌三牲,并举行灯会赏灯,答谢上天对人类的恩赐,祈求来年人畜安宁,是日供品如图一,拜祭吉时为已、酉时。

二月初二土地日

二月初二为土地日,亦称“中和节”亦有称之为“龙抬头”,是日大地阳气始旺、万物复苏、故谓土地旦(意味土地开始旦生、万物之日),拜祭吉时为已、酉时。

三月初三上已节

传说中古之人在上已节这一天,到水边去举行招魂镇灾仪式,现在有些民族以这一日为男女传情的歌节或泼水节,而一般家庭则以此日为拜祭祖先的日子,拜祭吉时为已、酉时。供品可参照《传统民俗小常识——拜神》之图二。

五月初五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有称为端阳节,民间流行拜祭上天,祈求上天继续供给人间阳气,不要端走阳气,以使万物阴阳相交,繁衍后代。故此时的供品必有粽子,取其五谷祖宗繁衍后代旺盛之意,并举行龙舟赛,以表示:龙为阳、水为阴。阴阳和谐相交、相嬉、相助之意,来祈求:风调雨顺,万物生化不息,是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安泰。拜祭吉时为已、酉时。

七月十四日中元节

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是日民间流行拜祭祖先及一切亡灵,祈求祖先保佑、平安顺利,祈求一切游魂野鬼不要作祟,以免天妄之灾。拜祭吉时已、酉时。供品可参照《传统民俗小常识——拜神》之图二。

八月十五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民间流行晚上拜祭月神,祈求月神赐予能和亲人团圆、和睦相处、过幸福美满生活。此时供品必有月饼。但不必有三牲,其供法可参照《传统民俗小常识——拜神》之之图一,拜神吉时为已、酉时。

冬至”—— 新历1222

新历12月22日为冬至,一阳生,时此拜祭,祈望天阳德普四季以化万物生长收藏,拜祭吉时已、酉时。

腊月二十三日小年晚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晚,又称送灶君,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每年当值灶君都于年二十三日回天庭述职,故在灶君回天庭述职时举行拜祭仪式,以祈求灶君向玉皇大帝多美言几句,而获得更多的天福。拜祭吉时为已、酉时。

腊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除夕

腊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为年三十晚又称除夕,是日民间流行拜祭天神、祖先、土地神以感谢恩德,并祈求来年的保佑,因为年三十日正是当年值星回天庭与来年值星君交接时,故此时拜祭亦有对当年值星君的感谢,及祈望来年值星君多多保佑之意。拜祭吉时为已、酉时。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晚上,各地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财神”何许人也?根据《封神榜》记载,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原在终南山修道成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王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这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

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成功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

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奉的财神,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凡有冤抑难审,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他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替代,民间便把他看做财神了。

可是,财神赵公明性懒而散淡,一年之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很随意,不知道去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凌晨五时起床,出门焚香献牲,鸣放鞭炮,抢在前头迎接他。返家之时,一般折柏树枝一支,象征财神带回家中,插在神龛之上,每天焚香膜拜,表示一年常青,财源不断。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还有一层意思,即初五(又叫“破五”)之后,年事活动基本结束了,士农工商,一切进入正常的生活。因此,“接财神”便成为 新一年事业开端的头等大事,表示新的一年中财运亨通,前程似锦。这一习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不过,在商业发达的地区和民间,迄今仍然流传下来。

“接财神”本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多放些鞭炮,焰火也无可厚非,但近两年常耳闻因放炮而炸伤面目的,乃至于发生火灾,这就变成“乐极生悲”,那就“得不偿失”了。希望大家在欢娱的同时也能注意自身的安全,那才真正的“上上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