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文社动漫作品: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谈孔子的直德与仁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1:20
“德”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而其观念则源自更早阶段。“德”字原初并无“道德”之意,仅用以指称与原始巫术或祭祀相关之行为及能力——因之可以沟通天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后“德”又演变为顺循天命的行为与心志,由此“德”具有了“循行”与“直视”两种含义。周初发展“直视”义,首赋“德”以“道德”义,并将之作为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的内在品质。同时,“德”又为某种为天所有的客观存在,它具有本体论之意义,起沟通人与“道”关系的作用。总体说来,“德”观念的发展呈内在化、普世化之趋势。孔子的“德”论保留了商周的些许孑遗而多有发明,以“德”为天所有但强调其“道德”之意义,并以之统领论说,构建“德治”纲领。   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出自《论语•子路》中的一则故事: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楚国大夫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自身很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作为儿子去为此事作证。”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与此做法不同,父亲替儿子遮掩,儿子替父亲遮掩,正直就在这之中了。” 孔子认为,针对偷羊的事情来说,正直的人的做法是父亲为儿子遮掩,儿子为父亲遮掩。孔子认为这种“亲亲互隐”的行为不是叫人说假话,而是说一个仁人要有真情实感,它是出自人的本性的,是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孔子讲的直德与周礼的亲亲观念密切相关,将这种亲亲的观念看作是由人的质而来的。因此主张提倡这种品德,不矫饰造作,曲己奉人。孔子的这一说法也表明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是从情出发的,不同于西方从理出发,撇开其负面的意义,这一传统确立了人的价值和意义。  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而复礼的内容其一就是亲亲,“礼”建立在亲亲基础之上,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与恭敬,广义上是对父辈及君主的恭敬,“悌”就是对兄长的友爱与恭敬,广义上是对同辈的团结,从这方面来说,按照“亲亲”的原则,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子路》),扩而大之则应“臣为君隐”,“直德”——直率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仁的内容。  ③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这种仁的等级内涵也与亲亲宗法伦理体系相关。从这点来说孔子把“直德”看作是仁的前提和基础。主张通过忠恕之道来教育人、启发人自觉地遵守这些君臣、父子、朋友的关系。 ④“直德”也是行仁的方法。孔子所说的仁的一个特点就是为仁由己,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这样孔子将政治思想伦理化,使其学说易于为普通百姓接受而深入人心,又使其学说符合了历代统治者的需要而得到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