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错mp3百度云:老人拄拐杖 百里访恩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11:21
老人拄拐杖
百里访恩师   学生与老师(右二)相见特别亲切   仔细端详相机里的合影

  昨日,永春县达埔镇光烈村的村民们发现,村里节日的气氛特别浓烈,这除了新年的到来外,还与一批特殊客人的到来有关。

  行动不便

  仍探望恩师

  这一批客人多达21人,大多居住在南安,都五六十岁了,很多已两鬓斑白,其中一人还拄着拐杖,在别人的搀扶下艰难地迈步下车。一看这情形,村民们明白了:这些人是姚义泗老师40多年前的学生,在新年到来时上门拜年来了。

  原来,这位拄着拐杖、头发有些花白的男士名叫陈世敬,是南安溪美人,已是花甲之年,这次是第四次来姚义泗老师家了,难怪村民们这么熟悉。陈世敬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却爱好文学,1969年在原南安城关学校(现南安一中)高中读书时,姚义泗老师是他的班主任。两年时间里,虽然姚老师教的是政治,却靠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给予他悉心指导和启发。

  “记得姚老师常常对我们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我们熟读文学名著,还说将来在工作时会体会到读书的好处。”学生林小宝当年从国企下海,参加全省会计师考试获得第二名,姚义泗老师的教诲让她终身获益。“姚老师的思维逻辑很严谨,对我们的作文总是很认真地批改,指出对错还给我们分析问题的根源。”

  师生情谊延续四十余载

  两年的教坛耕耘,却结出了延续40多年的师生情谊。姚义泗老人告诉记者,陈世敬和同学们对他总有深深的牵挂和周到的帮助,让他难以忘怀。特别是在他1978年遭遇车祸双腿致残后,学生们更是不远百里多次前来探望他,给他安慰。陈世敬以自己身体自小患有残疾行动不便为例鼓励他,让他有了战胜病痛重新站起来的信心和勇气。1990年,陈世敬得知姚老师要到南安装假肢,特意把姚老师请到家里住了两三个星期,对姚老师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实在。”

  这一个班的学生当年的“成分”极复杂,有退伍复员军人、有知青、有城里留守人员,也有地地道道的农民,因此毕业后也难凑在一起,而今多数都已当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甚至都有了重孙子,重聚更是难上加难。但听说要去拜访姚老师,大家都纷纷赞同并付诸行动。学生吕丽娜原计划要开车载着父母到厦门参加叔叔家的喜宴,但为了来看望姚老师,当即托人送礼物给叔叔。“没办法,我觉得看老师更重要。”

  “老师的坚强

  令我们感动”

  共忆当年,展望未来。学生们当年受益于姚老师的才学,如今仍从姚老师战胜病痛的坚忍顽强中汲取精神力量。

  看到姚老师年近八旬仍精神矍铄,特别是笔耕不辍,不断有诗集或小说问世,这些“老学生”们都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姚老师虽然行动不便,但从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这样的坚强让我们感动,也值得我们这些学生学习。”学生黄新民手捧姚老师的新作《吃茶去》,激动地说。

  当姚老师的女婿提到“姚老师当年遭遇车祸后虽然痛苦不堪却默默承受痛苦,不轻易喊出声”时,陈世敬饱含感情地说:“老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记者手记

  这一群多数已迈入花甲之年的特殊客人,不远百里来到山村拜访老师,其彰显出的尊师精神,在山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纷纷驻足观看,一些还跟到姚老师家门口“看热闹”,眼里满是羡慕。他们说:“当老师,真值!”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美德的薪火相传,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希望这样一次拜访恩师的行动通过本报报道后,其“轰动效应”传出小山村,传遍全社会,为尊师重教的蔚然成风而“给力”。           (连茂)

  □记者 黄连茂/文 陈小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