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火完结小说:乐府与辞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58:09

乐府与辞赋1

 

乐府

“乐府”是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12年)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所以“乐府”原义是指,汉武帝时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其含义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沿袭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面对眼前事物,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主要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凌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辞赋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如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显扬二十卷十五页云:若于内外诸行中,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生灭相,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生等苦相,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不自在相;及于外事中,引一切世间共知共得兴盛衰坏相;如是等类,是名引自类譬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