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辐射检测:教科书地动仪描述惹争议 网友吁删改防误导孩子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22:27

教科书地动仪描述惹争议 网友吁删改防误导孩子

 

地动仪(1/4张)

中小学教科书地动仪描述惹争议 网友建议修改或删除以免误导孩子
  教育部正研究修改地动仪描述
  近日,复原后的张衡地动仪争议四起,中小学教材中使用复原后的地动仪是否合适?
  昨天,《法制晚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业工作委员会将对中小学教材如何描述地动仪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网友质疑
  进教材的地动仪非东汉古董
  11月28日,网友闫涛发微博称,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
  闫涛的这条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网友讨论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科学史的真实性,甚至有网友怀疑中小学教材。
  据了解,之后,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也曾因复原时原理上的错误遭到质疑。于是,在2004年开始由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地震局联手合作进行了地动仪的重新复原,并于2005年研制成功。
  地动仪不能测地震为何误导学生
  记者注意到,之后,曾有教育界人士建议将中小学教材中使用的王振铎复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地动仪改为2005年新复原的地动仪。
  然而,日前科普作家方舟子发文,对张衡地动仪是否管用提出质疑。方舟子称,2005年我国制造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北京有震感,也没有听说该复原模型监测到地震。
  12月2日,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5版的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本身是无法监测实际地震的(本报12月2日曾进行过报道)。

地动仪结构(2/4张)

既然如此,那么,中小学教材中使用新版复原地动仪还是传统版复原地动仪,或者如何表述地动仪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网上,甚至有网友提出,既然地动仪的争议如此之大,那就应该从教材中删除,以免误导我国成千上万的学生。

相关新闻:古代科技史只是传说? 地动仪司南真实性遭质疑

大多数人是从老师那里听到地动仪的故事,它曾让很多中国人感到骄傲,但它诞生的时间并没有那么久远,直至20世纪50年代,这个故事中的地动仪才被“制造”出来,并进入教科书中。数十年后,它被重新发现与“制造”。
  东汉发明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一直都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骄傲。然而日前,专栏作家陶短房在微博上称现在看到的地动仪,其实并非张衡所造,而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文字记载仿造,真正的地动仪已经消失一千多年。此外,司南也被指是后来仿造,并非原版。
  地动仪和司南,作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千古流芳的创造,曾经给无数人带来民族自豪感,如今却被指为仿造,这让很多人愕然,因此也成为了最近网上最热的话题。
  地动仪不能预报地震
  地动仪记载于 《后汉书·张衡传》,它于公元132年问世,几十年后,大约到公元190年至220年间消失,至今无踪,不见于任何出土文物和流传文物中。《后汉书》中描述地动仪的文字共有196字,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专家、
  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按照书中所说设计了它的外形,而内部结构的史料中只有区区196字,他只有按照“悬垂摆”的结构原理来设计。后来,王振铎又修改图纸,根据后汉书中“中有都柱”的记载并借鉴“直立杆”原理,用了一年时间,于1951年复原出1比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不过,那就是一个模型,当时没有说能够验震。”王振铎说。
  实际上,地动仪的模型并非只有这一个,据了解,从1875年到现在,100多年过去,曾经有13种概念性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包括王振铎的作品在内,都不能验震。古书中记载是否属实已然不可考。更重要的是,地动仪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预测地震的伟大发明,但实际上,即便是古书中记载,它也只能实时检测,在地震发生之后第一时间监测出来,而不是预报。在古代,信息沟通不便,固然有其作用,但在现代,这一作用显然已经大打折扣了。

漫画:老师正在讲地动仪的知识(3/4张)

类似的案例还有司南,同样被网友指出并非古物,也是后来仿造,但却并不能指南。司南最早记载于战国《韩非子》、东汉王充的《论衡》等书中,《论衡》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现在所见的司南则同样是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所复制,并且不能自主指南,需借助充电才行。
  当自豪感轰然崩塌司南和地动仪,一个是四大发明之一,另一个也是众人皆知的伟大发明,长期以来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证据。然而,突然被指出并非实物,而且引出诸多学术上的争议,最终连究竟历史上有没有其物、或者有其物而是否有其功用都被怀疑。而且,这些原本存有争议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放入教科书中是否合适,这引起很多网友的议论。
  有网友表示:“原本对于历史的自豪感,现在更像一个笑话。”也有人表示:“现在很怀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伪造的历史实物,造就虚假的历史自豪感,而当真相显露,建立在虚幻之上的自豪感便轰然崩塌。这让很多从小就坚信的人茫然失措。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不必太紧张,也不用想得那么严重,著名时事评论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说:“后人复原古物,其实未必就是为了什么历史的自豪感,而是追求科学的精神,追求科学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目标,不应该有什么禁忌,不能说古代的就不能仿造。其二,即便是现在复原不出来,或者古书记载靠不住,至少也说明我们的古人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也在为解释自然而努力。”
  至于复原的古物没有效果,乔新生认为情有可原,他说:“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和西方现代的科学描述是不同的,中国人更注重写意,而西方人注重写实,所以达·芬奇的记载可以完整地复制,但是中国的很多东西就比较难。这是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格所致。而且,科学的原理和科学的实现是两回事,很多条件是特定的,不同的环境、背景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这很正常。坦率地说,中国古代的很多描述都过于简略,基本上无法复原,非独地动仪和司南,比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同样复原不了。所以,古物不能复原,究竟是它本身不符合科学原理,还是现代人想象力不够,抑或是实现的条件不能满足,这些都是要打个问号的。”
  用自己的镜子寻找历史
  在所有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历史都是源远流长、文明璀璨的,然而,当种种原本赖以自豪的东西显露真相的时候,是否应该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文明?
  乔新生说:“看待历史,首先是不能完全跟着别人走,借鉴西方的观点乃至标准都是可以的,但不要方枘圆凿,东施效颦,不能主体先行。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特点,跟着别人走往往就是两个极端,要么过度自豪,要么过度自卑。只有找到自己的标准,找到自己的镜子才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历史。”乔新生说:“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认清楚自己,认清楚历史过往,对于现在和未来,才有真正的借鉴意义。”

方舟子(4/4张)

相关新闻:专家称张衡地动仪系现代仿制品 考古未见原版
        昨天微博最热的话题是什么?那就是张衡地动仪。网友闫涛说:“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才造出来的,王振铎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在小学课本中,我们就熟知了张衡地动仪。但昨天,大多数人才知道,随处可见的那个地动仪是现代人所制,随之引发了争论。
  专家说张衡地动仪真的有
  但是没人见过长啥样
  课本中的地动仪是现代人制作
  原版地动仪 没人见过长啥样
  “国家博物馆内的地动仪和司南是被制造出来的!”这一话题在微博上被疯狂转载,甚至引发了网友们对张衡地动仪是否存在的质疑。网友“帘外芭蕉三两棵”说:张衡地动仪是现代人王振铎造的?我从小学课本里知道它们,到现在已被骗了十几年!”网友“禾呈吉吉” 说:“中国古代盛产文人诗人,缺乏客观科学的记述,大家较着劲儿拿形容词玩排列组合。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失传的发明是真的?没准就是一部山寨发明史。”
  记者调查发现,据史料记载,张衡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地动仪于132年问世。133年6月18日京师突然地震,张衡上书汉顺帝,必须改变执政方略,上天才能降福于人间。汉顺帝刘保被迫下罪己诏,司空王龚被免职,而张衡却得以升迁为侍中,成为辅佐。地动仪作为科学仪器被张衡赋予了神圣的功能,成为了检验皇权公正的神器。
  但是,地动仪很快就失传了。公元190年~220年前后,地动仪便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地动仪怎么会消失?“因为那是铜的,可能被化掉了,也有可能被埋入地下,至今没有被考古发现过,没有人看过张衡地动仪到底长什么模样。”专家揣测说。
  复原地动仪 年龄只有59岁
  南京博物院的修复专家王金潮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张衡地动仪确确实实年龄只有59岁,而不是1800岁,是王振铎在1951年制作的。这尊地动仪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刊登在中小学课本中,印刷在邮票上,在半个多世纪来,大家认为张衡地动仪就是这个样子的。
  据课本上介绍,哪里发生地震了,地动仪上对应方位的龙珠就会掉在蟾蜍的嘴里。但半个多世纪来,龙嘴里的珠子就是牢牢含着不松口。这也是引发网友们质疑的原因,张衡地动仪是不是只是个传说?古人蒙骗了大家1800多年?
  王金潮说,张衡地动仪没有任何实物流传下来,资料也有限。文物专家王振铎按照《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形似酒樽”记载设计了它的外形,而内部结构的史料中只有区区196字,他只有按照“悬垂摆”的结构原理来设计。后来,王振铎又修改图纸,根据后汉书中“中有都柱”的记载并借鉴“直立杆”原理,用了一年时间,于1951年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不过,那就是一个模型,当时没有说能够验震。”
  但是,这个木质模型被大多数中国人误以为是原型,在很多地方性的博物馆里,该模型也被当作文物来仿制和收藏,不仅进入了教材,就连中国地震局也用这部复原模型做了几十年标志,直到近年才取下。
  质疑古人 地动仪靠谱吗?
  从1875年到现在,100多年过去,曾经有13种概念性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包括王振铎的作品在内,都不能验震。那么,原版的张衡地动仪,到底能不能验震呢?
  “我在心里问过自己很多遍,它会不会是古代人为了给自己‘贴金’,撒了弥天大谎?”为了准确理解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原理,2002年以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及其课题组开展了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研究。
  “答案是肯定的,张衡地动仪肯定有,而且是会工作的。”通过长达8年的努力,冯锐作出肯定的回答。
  冯锐说,地动仪复原模型不能工作是因为面临了几个难题:《后汉书·张衡传》的196个字当时是唯一史料,按照“孤证不立”的原则,就不应该也不能够做复原工作。而且,之前的复原模型都没有对汉代灵台进行过现场考察。其次,多年来宣传的138年的陇西地震属于讹传,因为同《后汉书》所记载“地不觉动”矛盾。再次,原理决定外形,原理错误则外形必然失误,这有待汉代酒樽的出土,才能符合史料,又有别于“王氏模型”的形制。
  今人努力 地动仪真的活了
  通过8年的探索,冯锐找到了张衡地动仪工作的钥匙。他在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库的协助下,找到了国内保存最早的记有地动仪的7份古版刻本,佐证了中国对于地动仪的史料记载不是孤证。“《后汉书·张衡传》撰写之前,我国就已经存在对地动仪的记载。”


  找到多个资料后,冯锐就开始了考察灵台之旅。史料记载,张衡132年发明地动仪后,把它放在京师洛阳城南2里的灵台进行观测。中科院考古所于1975年对灵台地基进行了考古发掘,拍摄了大量照片。“我们考察认为灵台处于洛河南岸的河漫滩地,属于噪声背景比较高的环境。”


  通过这些文献,冯锐算出了张衡地动仪的高度、悬垂摆长度、震荡频率等。与此同时,课题组调来了陇西地震的历次波形图。通过对波形图的计算,证明张衡的地震仪在公元134年的确测到了陇西的地震。张衡地动仪真的不是“传说”和“神话”。“现在,张衡地动仪真的可以工作了。”
  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地动仪在新馆与观众见面,并在震动仪模拟的地震波中进行吐丸的工作。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按下按钮,观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动仪的不同反应——只有横波到来它才吐丸,其他来自纵波的震动,都无法使地动仪有任何反应。这就排除了其它的干扰,如很重的关门、汽车过境的震动、巨大的炮声等。

教科书地动仪描述惹争议 网友吁删改防误导孩子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俄罗斯妇女单手甩孩子练瑜珈 视频震惊网友(图)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全球最残忍最具争议的活体实验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全国人大常委争议车船税:别总想掏老百姓的钱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日本外相“空中视察”日俄争议岛屿(组图)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引渤入新”工程已投资2.6亿 尚存路线争议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部级官员贪污无一判死刑引发争议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台湾网友提供的有趣图片: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围观!印度如何防出轨(组图)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网友晒账单:双胞胎上完幼儿园竟要花10万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网友图解:如今100元钱能买到些什么?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八成网友不赞同送父母住养老院 担心被人说不孝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屡败屡战!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美景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童真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春回大地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仙山勝境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梅情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金鱼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庐山真面目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最高境界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吉言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人啊人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记住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