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雨季 电影下载: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北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8:21:52

图为八大会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 候补代表107人, 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
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正式召开之前,党曾在多方面为大会的顺利召开做了准备。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原则,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同年8月30日至9月12日,在北京举行了八大预备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指出八大召开的目的和宗旨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
在大会上,毛泽东致了《开幕词》,刘少奇作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会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    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这是大会主席台(资料照片)。
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实质的提法,在理论上有不完全准确的地方,因为这个提法没有全面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同时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但是上述提法的着眼点,在于把中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突出出来,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这个着眼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 和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至1962年)的建议》。
这是1956年9月27日,大会胜利闭幕,毛泽东步出会场时,受到大会代表和工作人员们的热烈欢迎(资料照片)。
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97人,候补中央委员73人。同时,根据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八大决定中央委员会增设副主席和常委,中央书记处增设总书记和候补书记,并加强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机构,设书记、副书记。    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1956年9月-1969年4月)
主 席:毛泽东
副主席(1956年9月八届一中全会选举):刘少奇、周恩来、朱 德、陈 云、林 彪(1958年5月八届五中全会选举)
总书记:邓小平
中央政治局常委(1956年9月八届一中全会选举) :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 云、邓小平、林 彪(1958年5月八届五中全会选举)、陶 铸(1966年8月1日至12日八届扩大的十一中全会选举,下同)、陈伯达、康生、李富春
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八届一中全会选举):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 德、陈 云、邓小平、林 彪、林伯渠、董必武、彭 真、罗荣桓、陈 毅、李富春、彭德怀、刘伯承 、贺 龙、李先念、柯庆施(1958年5月八届五中全会选举,下同)、李井泉、谭震林(1966年8月八届扩大的十一中全会选举,下同)、陶 铸、陈伯达、 陈 毅、刘伯承、谭震林、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乌兰夫、张闻天、陆定一、陈伯达、康 生、薄一波、李雪峰(1966年8月八届扩大的十一中全会选举,下同)、谢富治、宋任穷
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陶 铸(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
中央书记处书记:
邓小平、彭 真(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决定撤销,同陆定一、罗瑞卿)、王稼祥、谭震林、谭 政(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决定撤销,同黄克诚)、黄克诚、李雪峰(1956年9月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李富春(1958年5月八届五中全会选举,下同)、李先念、 陆定一(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增选)、康 生、罗瑞卿、叶剑英(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谢富治、刘宁一(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决定)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刘澜涛 杨尚昆 胡乔木 
中央委员(得票多少排列、相同的按姓氏笔划):毛泽东、刘少奇、林伯渠、邓小平、朱德、周恩来、董必武、陈云、林彪、吴玉章、陈伯达、蔡畅、李富春、罗荣桓、徐特立、陆定一、罗瑞卿、徐向前、邓颖超、刘伯承、陈毅、彭德怀、廖承志、李先念、陈赓、聂荣臻、林枫、张鼎丞、彭真、乌兰夫、黄克诚、滕代远、肖劲光、谭政、柯庆施、粟裕、贺龙、王首道、王维舟、邓子恢、李克农、杨尚昆、叶剑英、宋任穷、张云逸、刘晓、李维汉、王稼祥、康生、叶季壮、刘澜涛、刘宁一、薄一波、胡乔木、杨秀峰、舒同、赖若愚、张际春、程子华、陈郁、刘长胜、伍修权、肖克、钱瑛、王从吾、邓华、马明方、张闻天、谭震林、刘亚楼、李雪峰、陈少敏、李葆华、许光达、王震、曾山、林铁、郑位三、徐海东、肖华、胡耀邦、赵尔陆、欧阳钦、习仲勋、刘格平、谢富治、安子文、贾拓夫、李立三、黄敬、李井泉、吴芝圃、吕正操、王树声、陶铸、曾希圣、陈绍禹(王明)
中央候补委员(按得票多少排列、得票相同的按姓氏笔划排列):
杨献珍 王恩茂 杨得志 韦国清 罗贵波 张经武 谢觉哉 叶飞 杨成武、甘泗淇、章汉夫、潘自力、李大章、许世友、帅孟奇、杨勇、刘仁、陈锡联、万毅、张宗逊、周扬、黄火青、李涛、陈奇涵、陈漫远、徐子荣、黄欧东、古大存、李志民、刘澜波、苏振华、冯白驹、周保中、吴德、奎璧、张德生、区梦觉、范文澜、朱德海、邵式平、张启龙、黄永胜、李坚真、马文瑞、张霖之、张玺、王世泰、阎红彦、桑吉悦希、张达志、高克林、赛福鼎、廖汉生、洪学智、章蕴、徐冰、江渭清、廖鲁言宋时轮 谭启龙 周桓 钟期光 陈丕显 赵健民 蔡树藩、钱俊瑞、潘复生 蒋南翔、江华、韩光、李昌、王鹤寿 陈正人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九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年4月1日至24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武汉)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日至11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苏联 莫斯科)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延安 杨家岭)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 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 (1928年7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六大”(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2年11月14日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五一”节纪念告世界无产阶级书 (1927年5月1日 )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五一”节纪念告中国民众书 (1927年5月1日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的条例 (1945年5月24日通过)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1992年10月18日通过) 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69年4月1日报告,4月14日通过) 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73年8月24日报告,8月28日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7年5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31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