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婆婆的故事:春晚,别指望发生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04:48

春晚,别指望发生奇迹

    每一年的春晚,几乎都是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开场的,这种期盼中,不乏一些苛求、幻想甚至非分的成分,人们都在等待着有什么新颖的、奇迹性的事件发生。再加上不少媒体在春晚前夕不断爆料一些有关春晚的“花边”新闻,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滋生了对春晚的过分期待。自然,春晚之后,一切回归于寻常,人们从期望的巅峰跌入失望的深谷,抱怨和牢骚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有人抱怨春晚的编导人员水平太次,有人抱怨演员的演技每况日下,有人抱怨创作人员江郎才尽,有人抱怨有关部门劳民伤财。但回想一下,春晚似乎有过辉煌,这种辉煌出现在八十年代春晚刚刚开始诞生的几年内,那时的春晚真正是家家户户的精神年夜饭,而一个春晚的余波可能整整持续一年甚至若干年,每年春晚的歌曲都有可能成为当年的流行卡带。进入九十年代后,春晚的规模越来越大,阵容越来越强大,但却招致的诟病却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这既不是春晚节目的品味降低了,也不是观众的欣赏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多少,最重要的原因,一是每年春晚给人们的新奇感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人们往往以从前春晚的新奇感带来的愉悦来衡量、要求当年的春晚,苛求之下产生失望。“喜新厌旧”是人们的天性,新奇感是春晚的活力所在,在八十年代精神生活贫乏的背景下,新奇感比较容易创造,一种唱法、一个发型、一款服装就能打动人心,因此,当时的春晚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得到大家的认可。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大家见得多了,享受得多了,唱什么歌、演什么节目都见怪不怪了,因此,创作震撼人心效果的节目,困难越来越大了。

    这让我想起来八十年代的邓丽君现象。邓丽君的歌曲,是特定环境、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下中国音乐里程碑式的标志。为什么八十年代时邓丽君的歌曲风靡大江南北,为各个阶层所欣赏、所接受?一方面是由于邓丽君特有的音色,让人享受,让人陶醉,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分;另一方面,此前大陆都是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一统天下,从来没有听到过像邓丽君这样柔美抒情甜蜜的歌声,这种歌声让人们感到新奇和亢奋,激发了长期蛰伏在人们心里的情感释放,因此迅速流行、传播开来。这就如同吃饭,我从小长到十八岁,一直在乡下老家吃黑窝窝玉米馒头就咸菜,到城里上了大学才知道炒鸡蛋炒肉的味道何等美妙,当时对鸡蛋、肉菜的喜爱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到了现在,炒鸡蛋炒肉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我现在吃饭,不讲究大鱼大肉,最喜欢家常便饭、粗茶淡饭,多做几道菜,尽量各种营养都摄取一些,细嚼慢咽,享受过程,增进健康。我想,这样的心得,或许可以套用在春晚这档大餐上。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无论对春晚还是对别的事务,还是抱有一个寻常、平和的心态为好,最根本的就是不要把期望值定得过高,说白了,就是别指望有奇迹发生。这样调整心态的好处是:不发生奇迹是正常的,你不会感到失落;发生了奇迹,你会感到欣喜和愉悦,产生心理的享受和满足。不管怎样,一颗平常心对你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