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县吴显耀照片:2010“知识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1:08:21
萨苏

入选理由

 

萨苏

  他大学里学的是图书馆学,做过侍应生,如今是日本一家公司的IT工程师。但他却拥有拥有极佳的文字表达天赋,又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举凡旧京掌故、父辈往事、儿时记忆、个人经历皆可入文。看过他的《中国厨子》 、《京味九侃》和《嫁给太监》的读者都惊叹他讲故事的能力,于是他被读者誉为“文坛外高手”。他是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的记者“文坛外高手”萨苏,他利用日本的史料写书说服了日本人,也告诉了中国人。


  每个人都肩负着知识传承的责任,而一些人则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他们甘于寂寞,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仍坚持捍卫真知。他们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探究之路上的独行者。我们希望通过表彰这些对知识传播起到突出作用的人物,呼吁各界精英参与到传播知识的活动中来,将知识的火种传遍全国。

 

 

人物介绍 

  作家。现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曾出版过《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与“鬼”为邻》等书。

  因《嫁给太监》、《中国厨子》及《国破山河在》等作品为读者所熟悉。

  代表作品有《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与“鬼”为邻》等书。

  其新浪博客点击量达1600万以上,被评为2006年度新浪最佳写作博客。

  2009年10月,其新浪博客点击量已经超过七千六百万,发表日志两千两百余篇,当选新浪博客2008年度十大草根博客。
冯骥才 

入选理由

 

冯骥才  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和文化学者。

  已出版中外各种版本著作百余部,画集多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主要作品有《珍珠岛》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神鞭》 、《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炮打双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等。

  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在中国大城市以及欧、美、亚一些国家举办个人书画展,深获好评,被认做中国现代文人画之代表。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家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等职。

  荣誉
  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

  《感谢生活》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影响

  2003年,在冯骥才倡议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开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普查工作。

  正是在冯骥才的提议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2005年3月起至2007年3月,在全国实施“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的普查活动,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目前100名国家级杰出传承人名单已确定,为这些传承人建立了专人档案,并给以资金资助,确保民间文化传承后继有人,真正从文化主体角度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冯骥才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只有保护好民间文化传承人,民间文化才能代代传承,否则一切都是空话,或者只是传统文人式的浪漫空想。

  2004年12月31日,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在天津市社团管理局正式登记成立(津基证字第004号),注册资金人民币200万元,由发起人冯骥才和台湾著名演员赵文瑄先生捐赠。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为理事会,冯骥才任理事长,赵文瑄先生任副理事长,理事12人,由国内知名的文化学者、民俗专家以及文艺界、新闻界和企业界人士共同组成。基金会的工作机构设秘书长办公室,项目部,联络部和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门。

  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是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冯骥才发起并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也是国务院颁布实施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之后成立的第一家以当代文化名人命名的公益性民间机构。基金会旨在通过“民间自救”的方式,唤起公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汇聚民间的仁人志士,调动社会各界各种力量,抢救和保护岌岌可危的民间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传人,弘扬与发展中华文化。

  作品
  《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 《逆光的风景》 《摸书》 《冯骥才散文自选集》 
  《冯骥才卷》 《感谢生活》 《一百个人的十年》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炮打双灯》 《神鞭》 《叁寸金莲》 《关于艺术家》 
  《珍珠鸟》 《雕花烟斗》 《海外趣谈》 《一百个人的十年》 
  《Selected Stories by Feng Jicai冯骥才小说选》 《乡土小说》 《我是冯骥才》 《秋日的絮语》 
  《挑山工》 《俗世奇人》 《献你一束花》 《快手刘》   黄集伟

入选理由

 

黄集伟

  黄集伟,“语词收藏家”。从1999年到现在,他已经出版了7本《词语笔记》,记录每年新出现的词语。其语词笔记,乃收集当下流行词汇、语句而成,如此日积月累,既可见世象百态,又可察世风变迁,实为一部见微知著的社会史。

     “以词语入手,黄集伟正为自己设置一个进入时代社会民众心理生态、情绪生态的快捷键。”这句评论语想必是对黄集伟词语笔记意义的最贴切评价。若干年后再翻拣起黄集伟的书,意义非同一般。

      令他欣慰的是在收集词语的过程中他能很深入地与汉语的流变一起走,而且他可以透过一句话了解到更多的东西,感受到词语“或汹涌澎湃,或泥沙俱下”的气势。最重要的是他因词语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接触,从中洞悉到时代的进步与退步。

      语词的即时性导致它们生命短暂,但其焕发出的崭新意义却历久弥新,黄集伟说“我这是在收集语言标本。”他坚持以人文立场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解读语词,调侃中见力道。在看似娱乐搞笑中申正义,完成了从民间语词到时代标本的制作。

 

 

“知识中国”年度人物奖项介绍

      每个人都肩负着知识传承的责任,而一些人则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他们甘于寂寞,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仍坚持捍卫真知。他们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探究之路上的独行者。我们希望通过表彰这些对知识传播起到突出作用的人物,呼吁各界精英参与到传播知识的活动中来,将知识的火种传遍全国。
  袁越

入选理由

 

袁越

  他是一个生物学博士。不是旅行家,但他不仅熟悉一般人熟悉的北美、欧陆、东亚,还有中国人一生难于涉足的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南亚;不是音乐人,但他听过数以万计的歌曲,通晓世界流行音乐,并无比地热爱民谣;不是作家,但他仅纯粹凭着兴趣,就写下了洋洋65万字的《来自民间的叛逆——美国民歌传奇》。他从生物学到体育到流行音乐,他可以说无所不知,走进他的“生命八卦”,你就走进了精彩的知识大殿堂。

  每个人都肩负着知识传承的责任,而一些人则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他们甘于寂寞,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仍坚持捍卫真知。他们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探究之路上的独行者。我们希望通过表彰这些对知识传播起到突出作用的人物,呼吁各界精英参与到传播知识的活动中来,将知识的火种传遍全国。 

 

 

人物介绍

  风靡网络的网名“土摩托”的真身,《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记者,负责“生命八卦”栏目。

  曾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做过十多年研究,业余时间写了两本关于美国民歌和嘻哈文化历史的书;

  2005年回国后在《三联生活周刊》担任特邀撰稿人至今,负责报道生物科技、生态环保以及旅游与地理栏目;

  去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尤其喜欢非洲和南美;

  2005年开始写博客,用“土摩托”这个名字行走于网络江湖,这“摩托”就是他撅着屁股在寒风呼啸中费力骑的那辆自行车。他是真正的环保人士,绝对不成为空气污染分子。  

  著作
  乐评文字见于《音像世界》、《我爱摇滚乐》和《轻音乐》等多家刊物,专著有《来自民间的叛逆》(2003)。 

 朱学恒 

入选理由

 

朱学恒

      1975年出生的朱学恒,来自台湾地区,他因为翻译繁体版《指环王》而成名,并拿到过700万人民币的巨额稿费。

      他将版税中的1000万元新台币用来成立“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鼓励人们拼创意,共同遨游奇幻世界。他通过网络平台成立MYOOPS计划,号召了1400多名全球各地的华人义工,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计划(OOPS)进行中文化的巨大翻译工程。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彻底展现了网络社群中,“知识无国界”与“知识共享”的惊人能量。

      六年间MYOOPS已翻译了多项开放式课程,翻译义工也遍及全华人世界。

      在朱学恒的眼里,知识是中立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只要一台电脑,就能让更多的人用母语去阅读世界一流大学的知识。他相信,语言和财富的鸿沟不应该剥夺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自由。

      这就是朱学恒的梦想:“创作共享,天下为公”。

 

 

“知识中国”年度人物奖项介绍

      每个人都肩负着知识传承的责任,而一些人则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他们甘于寂寞,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仍坚持捍卫真知。他们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探究之路上的独行者。我们希望通过表彰这些对知识传播起到突出作用的人物,呼吁各界精英参与到传播知识的活动中来,将知识的火种传遍全国。
  李炜光

入选理由

 

李炜光

  他,是著名的财税问题专家,是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是高校学术带头人,是著名财经杂志的主编,是央视《百家讲坛》学者。他相信“纳税人的权利、精神、原则早晚要植根于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心中,而我们唯一的选择是正视它,对它做出正确的解释。”他,关注社会民生,致力于现代税收问题研究,他说:“我是一个以读书为乐、行走于追求真理之道的人,是一个拥有精神家园的人。”他,就是李炜光

  每个人都肩负着知识传承的责任,而一些人则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他们甘于寂寞,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仍坚持捍卫真知。他们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探究之路上的独行者。我们希望通过表彰这些对知识传播起到突出作用的人物,呼吁各界精英参与到传播知识的活动中来,将知识的火种传遍全国。 

 

 

人物介绍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财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税法学会理事,中国高校财税法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法理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合作博导。
曾获得天津市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天津市十五时期立功奖章,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优秀主编奖和突出贡献奖。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包公”节目、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近观中国税改”、阳光卫视专题节目的主讲人,曾在国内外发表许多演讲。传播相关税务知识。

 王春燕

入选理由

 

王春燕

  她,是一位法学博士,是哈佛大学法学院首位张伟仁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知识产权法的副教授;她,作为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的负责人,主持着知识共享系列著作权许可协议的翻译、本地化以及向社会各界的推广等工作;她,致力于推进一种开放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以及全社会对知识创造成果的合法分享与使用的版权文化。——她,是王春燕。她相信:在共同努力下,中国社会将形成良性的著作权保护环境。

  每个人都肩负着知识传承的责任,而一些人则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他们甘于寂寞,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仍坚持捍卫真知。他们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探究之路上的独行者。我们希望通过表彰这些对知识传播起到突出作用的人物,呼吁各界精英参与到传播知识的活动中来,将知识的火种传遍全国。

 

 

人物介绍

简介

王春燕: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英文:Creative Commons)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主持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简体中文翻译、在中国大陆本地化以及推广宣传等工作。

先后于 杭州大学(后与浙江大学合并)、北京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她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涵盖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并发表和出版了相关领域的论文、译著。
著作
论知识产权地域性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
商标保护法律框架的比较研究
略论保护知识产权与发展市场经济
作品中的表达与作品之间的实质相似(上)
作品中的表达与作品之间的实质相似(下) 
论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特点及其认定

 

 

影响

   “知识共享,涉及到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维基的应用,为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通过群体协作创作,并分享协作创作的成果,Wiki极大地丰富了可供分享的知识文化资源。在这里,用户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文化的消费人群,而同时是进行创造活动的人群。同时,Wiki还反映了一种文化的社会性和群体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颁布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对文化作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Wiki的协作创作和分享的特点,反映了这样一种文化的社会性和群体性。 ” ——王春燕


李培根

入选理由

 

李培根

  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共产党员。一直从事机械与制造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曾为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并担任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


  发表科技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1997年,李培根获得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共同颁发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

  2001年,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2003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等6部委联合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知名专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李培根在本单位主持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研发并与开目公司和天喻公司合作,实现产业化,已形成国内具有自主版权的CAPP主导产品之一。

  2001年分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组织建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站e-works,已商业化运行,备受企业欢迎,成为国内访问量最大的同类网站之一。

  2010年华中大毕业典礼李培根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潮人”根叔

  2010年的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典礼中。李培根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被坚强”……都是李培根演讲中出现的词汇。 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院士现在被该校学生习惯性地称为“根叔”。

  2010年6月23日,在该校本科生毕业典礼上,7000余名学子多次现场高呼“根叔”、“根叔”。 在副校长张晋的印象中,“根叔”的称谓最初可能出现在该校白云黄鹤论坛上。“听起来很亲切,是学生对校长的一种‘尊称’”。 
   方舟子

入选理由

 

方舟子

  他是一位执着的学术打假斗士。从2000年在“新语丝”开设“立此存照”专栏开始,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腐败现象。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他坚持自己的独立性,拒绝过有学术不端现象大学的“招安”;他不喜欢被束缚,回绝了作协的邀请,以“科普作家”的身份奋战在科普知识传播前线,出版了《餐桌上的基因》、《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等著作。 在物质上,他没什么高追求,最希望拥有《不列颠百科全书》、《明实录》等篇幅巨大或昂贵的书籍,而人生最大的愿望则是重新翻译一遍《进化论》。司马南甚至用“不食人间烟火”形容他。 

    每个人都肩负着知识传承的责任,而一些人则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他们甘于寂寞,即使不被世人理解仍坚持捍卫真知。他们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探究之路上的独行者。我们希望通过表彰这些对知识传播起到突出作用的人物,呼吁各界精英参与到传播知识的活动中来,将知识的火种传遍全国。 

 

 

人物简介

真名方是民,笔名方舟子,旅美中国人,《新语丝》月刊和同名网站的创办人。

  方舟子热衷于揭露、批判伪环保、中医等。方舟子也在平面媒体上发表过大量的文章,并且出版过一些以科普和反学术腐败为题材的著作。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腐败现象。

  担任《中国青年报》  、《经济观察报》、《大众健康》、《健康管理》的专栏作者。

  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通过网络发表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造假现象等,其言论曾一度引起极大争议。

  199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担任新语丝社社长。

  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腐败现象。2001年8月10日和2006年12月1日美国《科学》曾两次专文介绍,美国《商务周刊》 、《圣荷塞信使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高等教育纪事报》和英国《自然》 、《新科学家》、《经济学家》、《苏格兰人》等国外报刊也做过报道。

 

 

著作

  著有《进化新解说》(香港)、《方舟在线》、《叩问生命——基因时代的争论》、《进化新篇章》、《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长生的幻灭——衰老之谜》、《江山无限——方舟子历史随笔》、《餐桌上的基因》(再版改名《食品转基因》)、《基因时代的恐慌与真相》、《寻找生命的逻辑——生物学观念的发展》、《科学成就健康》、《批评中医》、《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方舟子带你走近科学》、《你在吃补还是吃毒》(台湾)、《爱因斯坦信上帝吗?》等18部著作

 

影响

  方舟子的打假很多都直指中国国家研究部门和高校的著名教授、高级领导。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包括: 
  朱涵事件 
  朱苏力招生事件 
  基因皇后陈晓宁事件
  民工打磨汉芯事件 
  “昏教授”肖传国事件 
  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事件

  四川大学教授丘小庆事件 
  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事件 
  东南大学校长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事件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事件
  “打工皇帝”唐骏学历门

  2010年7月28日神仙李一现形记

  质疑“国学天才”质疑刘维宁首席科学家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