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的意思:传统文化:有趣的春联及春联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4:19:23

有趣的春联及春联的历史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分类】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简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篆隶楷草行诸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对联则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发展】

  中国楹联学会是经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学会。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对联也突破了地方交流局面,对联网站论坛到 [url=http://dopic.org/bbs/25-23.htm]2004年 、 [url=http://dopic.org/bbs/25-58.htm]2005年 已经有相当大发展。

  积累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 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是: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 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 “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 2)死(4)妻(7)散(3)”。

  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 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

  再欣赏两副巧妙的数字对联。其一,“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这是明世庙斋醮对联,是袁炜所撰(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世庙斋醮对联又一本云:“揲灵蓍之草以成文,天数五,地数五,五五二十五数,数生于道,道合元始天尊,尊无二上;截嶰竹之筒以协律,阳声六,阴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帝统万年。”此联词句与前联大同小异,据传是夏言手笔。⑵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高宗八旬万寿,经坛中有一长联最为壮丽,脍炙人口,相传为尚书彭元瑞所撰。联云:“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缈奏丹墀。”

  最后再说一则有趣的以数字联取胜的故事。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他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赴京城再次应举。路途遥远,秀才虽然日夜兼程赶路,可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联。秀才听后,暗想,我就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以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便脱口说道:“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官暗暗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一联。秀才想把这些年自己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这一年解元的桂冠,就这样被这位穷秀才夺走了。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拾趣】

  张善培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从前,有一个贪赃枉法却又喜自我标榜清廉的县官,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在县衙门上贴了一副对子:“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九(久)居德范,十分廉明。横批:“福荫百姓。”谁知,大年初一早晨,有人就在他的红对子上贴了白对子。白对联写道:“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横批:“苦煞万民。”那贪官本想用对联粉饰自己,却被百姓用妙联反击、嘲弄,这些嵌进数字的对联为后人留下一副副妙联。

  纪晓岚

  纪晓岚幼时读私塾,聪敏过人,过目成诵,强记不忘,有小神童美誉。其师石先生甚爱之,只因功课对他毫无压力,他便偷闲喂家雀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头把洞堵上,先生发现这个秘密,怪其不务正业,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戏题一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晓岚下课又去喂家雀,见砖上对联言明家雀已死,知是先生所为,便在旁边续对下联:

  粗毛野兽先生。

  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手持教鞭责问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不慌不忙答辨说:

  “我是按先生的上联续对的下联。请看,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是还这样对,请先生指教。”

  先生无言对答,指袖而去。不几天纪昀去见先生,先生怒气未消,面沉似水,稳坐太师椅,不迎不送。纪晓岚又出了怪招,先生屋走而复返,又请教“阄”字的念法和写法。先生并无介意,等纪昀走后才醒过味来。原来“阄”及“门内龟”,是骂自己不出门送客的,但又不好加责,暗骂:

  “竖生,歪才也!”

  有一天,纪昀与同伴数人在街道玩球,适太守大人官轿经过,他们的球偏巧投入轿内,一时间衙役厉声呵斥,众玩童惊逃四散,唯纪昀挺身拦轿索球。太守喜其胆识过人,且憨态可掬,未加怪罪,并和颜悦色问其姓氏年龄,故意试一试他的才华说:“我有一联,若能续对下联,就把球还给你。”纪晓岚点头同意。太守的一联说:

  “童子六七人,惟妆狡。”

  纪晓岚随口对道:

  “太守两千石,独公……”最后一字迟迟不说。太守讶然问道:“何以不说末字?” "太守大人如果把球还给我,就是。独公廉',假如不还……" "不还怎样?" "那便是 。独公贪啦!"

  太守见他聪明伶俐,对答如流,将来必能出人头地,就把球还给了他。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

  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

  庚日多晴游子乐 辰星常曜太平年

  春回大地百花争艳 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雷鸣龙起蛰 泥暖燕含春

  顺雨调风龙气象 锦山绣水凤文章

  龙腾碧海赞海阔 舞蓝天领天高

  完!

  爱情经典对联:

  上联:情已欠费,爱已停机,缘份不在服务区

  下联:思无应答,想也占线,感情不能再充电

  横批:爱若移动,心无联通

  古代经典对联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读书却不爱好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理想莫享醴。

  下联:前途弗图钱。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原对: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耄猫食尸。

  原对:缺!

  吾对: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此联为网友改上联而出之新联,余勉而对矣。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今宵消夏。

  下联:明晌赏花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原对:缺!

  古对: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吾联: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吾联: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

  九畹:三峡的九畹溪。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削发又犯法。

  下联:出家却带枷。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了: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原对:无!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上联:扬子江头渡杨子。

  下联:焦山洞里住椒山。

  上联: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下联: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上联:宝塔六七层,中容大鹤。

  原对: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上联: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

  下联: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此联是1943年《大公报》征联,由陈毅元帅对出,此联同时也是节气联。

  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下联: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刘伶饮尽不留零。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古对: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注:古乐字读 Luo 音。

  上联: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原对: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吾联:院后廊中,院里郎中,郎中行廊中,廊中幽郎中悠。

  上联:先生磨墨,墨溅先生两脉墨。

  原对:枚香烧煤,煤爆枚香双眉煤。

  古对:牧童伐木,木伤牧童二目木。

  吾联:铁拐熬胶,胶粘铁拐独脚胶。

  新联:瞽者摸脂,脂糊瞽者十指脂。

  上联: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原对: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

  吾联:檐前憩燕,烟迷燕飞檐难飞。

  上联:童子执桐木,撞铜钟,同声相应。

  下联:妃嫔着绯衣,叩扉户,非礼勿言。

  上联:新妇负薪归,涤新釜而煮新腐。

  下联:道官观稻去,回道观而戴道冠。

  上联:爹打弟,弟滚地,嫂嫂烧苕哄地弟。

  下联:姐呼鸡,鸡藏箕,叔叔嗉黍引箕鸡。

  上联: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原对: 缺!

  吾联:妞妞溜牛,牛蹴妞妞拗牛。

  上联:何所长,何所长,何所长因何当所长。

  原对:缺!

  吾联:寿长老,寿长老,寿长老缘寿称长老。

  新联:莫将骑,莫将骑,莫将骑切莫毁将骑。

  此联上联指:何所长(姓何的所长),有何特长,何所长因何当『上』所长。下联指:寿长老(姓寿的长老),年龄又长又老,寿长老因为长寿称长老。新联为碧影所对,指:莫将骑(姓莫的将骑),千万别骑上马,莫将骑切莫毁掉自己将骑的名声。

  上联:和尚过河,手掣荷花何处插?

  下联:侍郎游市,眼前柿树是谁栽?

  吾联:委员入闱,脸上威风为甚猥!

  上联:和尚法正,提汤上塔,大意失手,汤淌烫塔。

  下联:裁缝老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

  上联:姑娘栽谷,谷秧掉姑娘脚前。

  下联:指挥烧纸,纸灰飞指挥头上。

  上联:嫂扫乱柴呼叔束。

  下联:姨移破桶令姑箍。

  吾联;妈抹脏物使妻弃。

  此联为【明】唐伯虎和祝枝山所对。

  上联:瞽者打鼓瞽打鼓。

  原对:新妇负薪新负薪。

  吾联:秃子擒兔秃擒兔。

  上联:姥姥喝酪,酪落姥姥捞酪。

  原对: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

  吾联:娃娃捉蛙,蛙藏娃娃挖蛙。

  上联: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古对:雨筑泥墙,捣一堵倒一堵。

  下联: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自对:水中钉桩,进半寸浸半寸。

  自对:霜过芭蕉,黄半边荒半边。

  上联:围棋赌酒,一着一酌。

  下联:坐漏读书,五更五经。

  上联:李打鲤归岩,李沉鲤又出。

  下联:风吹蜂落地,风停蜂再飞。

  上联:黄黍地中走黄鼠,鼠拖黍穗。

  下联:白杨树下卧白羊,羊啃杨枝。

  吾联:花棘丛内跳花鸡,鸡穿棘梢。

  上联:蚂蚁树下马倚树。

  下联:鸡冠花前鸡观花。

  上联的蚂蚁树指被白蚁蛀空的枯树。

  上联:老鸦踏断老桠枝,鸦飞枝落。

  下联:仙鹤归来仙壑涧,鹤唳涧鸣。

  此联为刘攽对刘敞。

  上联:鹰立树梢,月照影斜鹰不斜。

  下联:猫伏墙角,风吹毛动猫未动。

  上联:鸡站箕沿上,鸡压箕,翻箕扑鸡。

  下联:驴系梨树下,驴挨梨,落梨打驴。

  上联:髻上杏花何有幸。

  下联:枝头梅子岂无媒。

  此联为某妓对赵抃。

  上联:读高中,望高中,死记大学。

  原对:缺!

  吾联:取花种,把花种,花间春秋。

  吾联:同云长,观云长,云欲河图。

  此联上联两‘中’字音不同意也不同,而且‘死记大学’谐音《史记》《大学》两书名。下两个下联一个指《花间集》《春秋》前‘种’指种子,后个指种植;一个指《韵语》《河图》前云长指关羽,后个通云涨。

  上联:酒热不须汤盏汤。

  下联:厅凉无用扇车扇。

  此联上联后一‘汤’读‘烫’,下联后一‘扇’读‘煽’。

  上联:朝官多戴朝冠。

  下联:宫婢常持宫被。

  此联为王守仁对某官。

  上联: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点灯登阁各观书。

  此联相传为【宋】包拯破奇案的一联。

  上联: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原对: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吾联:园内猿,池里鸳,海中鼋,处物亦非。

  上联:九曲桥下湖空,空壶下桥取酒。

  下联:陶宅院前酣醉,醉汉前院摘桃。

  上联: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原对:金科场内,今日金榜才题名。

  新联:俚歌曲里,历朝俚语续无穷。

  新联:候车台后,厚情候鸟去重来。

  此联为南京钟鼓楼联。新联一为刘正所对,二为王堂政所对。

  上联:地脉默然生麦叶。

  下联:天河何不种荷花。

  此联为【清】曾棨对师。

  上联:风送钟声花里过,又响又香。

  下联:月映萤灯竹下眠,越凉越亮。

  上联:鸡蛋无盐真淡蛋。

  下联:猪肠未切好长肠。

  上联:同人同过铜驼岭。

  下联:今上今开金马关。

  此联为【清】楼仲彝对都维明。下联指乾隆开西域一事。

  上联: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下联: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此联为苏轼所作。‘讲’方言读(gang)。

  上联:密云不雨,通州无水不通舟。

  下联:钜野皆田,即墨有秋皆即麦。

  此联嵌密云、通州、钜野、即墨四县市名,‘麦’字古音(mo)。

  上联:老枣靠道倒。

  下联:矮槐捱阶栽。

  此联为【明】杨慎对杨廷和。为同韵联。

  上联: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新。

  原对: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此联为双音联,上联调字中一、二、六读(tiao);调整的调。三、四、五、七、八读(diao);音调的调。原对种一、二、六种读(zhong

  );种花的种,后个读(zhong )花种的种。

  上联:盛盛盛盛盛盛盛。

  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

  此联为浙江绍兴一幅戏台联,上联二、四、七的盛读(SHeng ),一、三、五、六读(CHeng

  );下联的二四七的行读(Xing),一、三、五、六读( Han )。这样上联成了演戏的声音,下联成了台下人声鼎沸的嘈杂声。

  上联:朝朝朝朝朝朝汐。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联为福州罗星塔联。上联读为:朝朝潮,朝潮朝汐。下联读为:长长涨,长涨长消。

  上联:乐乐乐乐乐乐乐。

  下联:朝朝朝朝朝朝朝。

  此联为故宫太和殿联。上联读为:乐曰,乐曰,乐乐曰。下联读为:召朝,召朝,召召朝。意为朝朝朝拜。

  上联: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下联: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此联为四川朝云庙联。上联读为:朝云潮,朝朝潮,朝潮朝退。下联读为:长水涨,长长涨,长涨长流。

  上联:着黄衫,把黄扇,远上黄山吃黄鳝,且观那云长长长散。

  原对:缺!

  吾联:夹银盒,持银荷,飞往银河擒银鹤,自涤此浪朝朝朝合。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横披:长长长长。

  此联上联读为:长涨长涨长长涨;下联读为:涨长涨长涨涨长。横批读为:涨长长涨。

  上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徐渭题豆芽菜店。长读(chang ),长读(zhang )。

  上联:见见见见见见见。

  下联:齐齐齐齐齐齐齐。

  此联为台湾台北贡寮西灵岩联。上联读为:见现见现见见现;下联读为:齐斋齐斋齐齐斋。

  上联:见见见见见见神主。

  下联:朝朝朝朝朝朝圣驾。

  此联上联读为:见现见现见现神主;下联读为:早朝早朝早朝圣驾。意为天天朝拜圣驾。

  拆字同形联(1) [ 回作者: 月下独酌 ]

  作 者: 月下独酌

  时 间: 2003-01-14 23:07:41

  阅读数: 5

  拆字同形联

  由于这个联集里没对上得比较多,所以想在这里阐述下我对绝对的看法。我个人认为创作一个绝对是没什么得意的,似乎还因该感到可悲。所谓对联,无论字面上对和联都有双的意思外,本身上下方可称联。真正得意事应该是对上或者创作出一个妙趣横生的奇联,而不是制造出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玩意,以刁难人取乐,却不知此联要连自己都对不上,还有什么得意呢。但这里录入绝对的意思是希望有真正的高手能够指教一二,无某才疏学浅,实在对不上了!惭愧惭愧!

  上联:岑溪山水今奚在。

  下联:无!

  此联中‘岑溪’为广州一地名。有几个下联但都不好,比如:‘铁场金土失易得’铁场镇在广东龙川县;‘瑚垵玉土胡安存’瑚垵在台湾嘉义市。此联的‘胡安存’对‘今奚在’可谓工对了,但‘瑚垵’所引实在偏僻蹊跷。

  上联:好女子,问门口,已酉生,何人可配。

  下联:缺!

  此联的下联有几个,但都不是很妙,因为上联无一丝斧痕,实属联中极品。如:

  倪人儿,孕乃子,亥子时,殅歹生孩。

  上联:众人从森林拾木。

  下联:无!

  上联:众人从森林锯木煮姜汤。

  下联:无!

  我再以上联加以变化,后五字各嵌入五行部首。

  上联:马伫塞下雄关,望天山,怀张骞。

  原对:车过临河易水,入秦川,思荆轲。

  吾联:月偏南阳草庐,眺祈山,怅孔明。

  新联:人约金山断桥,观雷锋,想许仙。

  此联为拆字带典故。上联中‘马伫塞下’指把‘塞’字下面的‘土’换成‘马’字,则成了‘骞’字。原对‘车过临河易水’指‘轲’字。第四个为楚山所对。

  上联:冰比冰水冰。

  原对:无!

  吾联:木没木呆木。

  此联为金庸先生所出,一直无人能对。我以本地方言里骂人为‘木脑’,并且最后的‘木’的意思也是‘很傻的’意思,而对‘木没木脑木’。后来由碧影改为‘木没木呆木’则更好。

  上联:楸树花,秋不开夏开。

  原对:缺!

  吾联:针木菇,金难生木生。

  新联:情花果,青不甜熟甜。

  此联的第四个为楚山所对,对的很好!

  上联:六木森森,桃梅松柏杨柳。

  原对:四山出出,泰华嵩岳昆仑。

  吾联:八口嚣嚣,呜哇唉叹咒骂。

  吾联:八火燚燚,爆炸燃烧烯荧。

  此联难处在那数字,原对以泰华来对甚是奇思的,因‘泰华’(特指泰山,非泰山和华山合称。)在古人的观念为万山之尊,故无‘山’旁亦当以山视之。所以不仅扣‘四’而有名正言顺。妙!而我的以咒骂分别为二口而凑成八口,哈哈哈哈!

  上联:枣棘为薪,截断劈开捆成四束。

  原对:阊门起屋,移多补少盖作两间。

  吾联:本末成树,春生秋长崛起一林。

  新联:炎焱乃焰,炸飞爆散化为五火。

  此联为乾隆和刘墉所作,可谓奇极至巧。新联为潇寒所对。

  上联: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

  下联: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此联出自《联斋志异》《狐联》:焦生,章丘石红先生之叔弟也。读书园中,宵分有二美人来,颜色双绝。一可十七八,一约十四五,抚几展笑。焦知其狐,正色拒之。长者曰:“君髯如戟,何无丈夫气?”焦曰:“仆生平不敢二色。”女笑曰:“迂哉!子尚守腐局耶?下元鬼神,凡事皆以黑为白,况床第间琐事乎?”焦又咄之。女知不可动,乃云:“君名下士,妾有一联,请为属对,能对我自去: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焦凝思不就。女笑曰:“名士固如此乎?我代对之可矣: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一笑而去。

  上联:思恩两颗心,因田加税。

  下联:河池一边水,也可免粮。

  广西有二县名思恩和河池,一次一布政使召见两县令,要求加收赋税,两县令皆以当地穷困要求免税,布政使便出上联。上联嵌‘思恩’县名,且拆的十分巧妙。不料河池县令以河池应口对出下联,且联义相对,可谓捷才。布政使无奈,只好免去赋税。

  上联:有意破宗。

  下联:无心宁国。

  【北宋】年间,铸‘崇宁通宝’。宋徽宗命蔡京书写。蔡京为了节省壁画,以便铸字,将‘崇’字中间以一笔上下相贯,这是古时常用的方法。而‘宁(繁体作宁)’中间的‘心’去掉。本来是一个惯例。但蔡京是一代奸相,所以有人借题发挥,吟成上联,信手拈来,浑然无隙,入木三分,叹为观止。

  上联:夫子天尊大士,头上不同。

  下联:宫妃宦者官人,腰间各别。

  吾联:牛郎先哲生员,足下非类。

  此联尤其是‘腰间各别’实在令人忍俊不住。

  上联:钱有二戈,伤坏多少人品。

  下联:穷之一穴,埋没若许英雄。

  上联:东庙阚,西庙房,东西两庙,门户相当,方敢对坐。

  下联:南京河,北京城,南北二京,水土合流,可成霸业。

  此联为明时一地有两庙,分别是【三国东吴】的阚泽和【唐】房玄龄的祠庙,故流传出上联。后有人以明设南北二京而对出此联。

  上联:半山亭,伴仙停,仙停半山,山亭伴仙,仙山共留连。

  原对:缺!

  上联:弓虽强,石更硬,若非李广难没羽。

  原对: 缺!

  吾联:水其淇,心相想,不必屈子亦离骚。

  此联要对不难,但要工对的话,‘虽’‘更’的词性实在难对上。

  上联:唯吾知足,西南东北,四方皆口。

  原对:缺!

  此联亦可以称极品,妙处正在前四字。有几个下联,但都不好。比如碧影的:‘汀圢钉灯,水土金木,五行缺木。’此下联后半部对的很好,就是前四字完全是凑字了。还有我的:‘师引而望,左右上下,大道归一。’‘师引而望’出自《太平广记》里面的:其师引而望之曰,实是断章取意。

  上联:鸿为江边鸟。

  原对:蚕是天下虫。

  新联:岩乃山下石。

  此联的其他对子也很多,但还是原对为绝配。

  上联:或在园中,拖出老袁还我国。

  下联:余行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

  此联为袁世凯篡国时时人所作,尤其是下联不仅意境通邃,无一丝斧凿的痕迹。可谓拆字的典范。

  上联:立足宜防岩下石。

  下联:安身须避利旁刀。

  上联:鸟入风中,衔去虫而作凤。

  下联:马来芦畔,吃尽草以为驴。

  上联:古文故人做。

  原对:无!

  古联:八刀分米粉。

  古联:千里重金钟。

  新联:车过连水涟。

  吾联:二人从土坐。

  此联因该以‘车过连水涟’为最好,虽然‘过’字需要假借为‘辶’。

  上联: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原对: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冢宰。

  吾联:已有头,己无头,已己缩头乌龟。

  吾联:阮有邑,元无邑,阮元独邑疆陲。

  此联为【明】太守冯驯所出,李自成所对。上联因太守古称五马诸侯。下联因宰相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故称一人冢宰。我的指鲁迅先生小说里的人物孔已己。另一个【清】云南提督阮烟台。注:‘阝’旁在古汉语是‘埠’旁;‘右耳’为‘邑’旁。‘埠’‘邑’通用。

  上联:巫山夹巫峡。

  原对:春草化春花。

  吾联:漓水同漓洞。

  趣味对联

  上黄昏下黄昏 黄昏时候渡黄昏

  东文章西文章 文章桥上晒文章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四口同图内口皆从外口管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水底月如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母鸭无鞋空洗脚

  公鸡有髻不疏头

  椒实既热夹壳长老黑心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鲈鱼四鳃独占松江

  一府螃蟹八足横行

  鞭打黄牛背

  棍戳黑狗牙

  一群鸿雁天边过

  半只烧鹅地上爬

  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

  雪非有意他年又是自来

  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

  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水中冻冰冰种雪雪上加霜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右翻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抛

  读红楼看宝黛钗 调情大观园

  看西厢有张孙杜 斗法普济寺

  碧野田间牛得草

  白杨林里马识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一统江山,七十二里半

  满朝文武,三十六行全。

  酒客酒楼同醉酒

  讨人讨画好吟诗

  鸡蛋无盐真淡蛋

  猪肠未切好长肠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玉头起芋头芋头枯玉头哭

  和尚游河上河上幽和尚忧

  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

  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

  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东庙阚西厢房 东西两厢门户相对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 南北双京 水土并分 可成霸业

  红面关 黑面张 白面子龙 面面护着 先生

  奸心曹 雄心瑜 阴心董卓 心心夺取汉江山

  高矮子肩长 短棍赶黑黄牯至小田犁大丘

  细大嫂寻新 破布做乾湿鞋去下屋赔上亲

  蚕作茧茧抽丝 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

  狼生毫毫扎笔 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

  公一豌婆一豌 姑姑嫂嫂合一豌

  新三年旧三年 补补衲衲又三年

  书生书生问先生 先生先生

  步快步快追马快 马快马快

  子将父作马父愿子成龙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颇有几分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也拜,暮也拜,教我如何!

  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