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秀梅照片:2011年将建保障房1000万套 规模创历年之最 - 真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4:17

2011年将建保障房1000万套 规模创历年之最

 

        本文导读:1000万套——权威部门公布了2011年中国保障房建设目标。这是一个超出许多人预期的数据,2010年59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规模已经创历年之最。

 


11月29日,下岗工人刘继忠告别了蜗居40年的破旧老屋,搬进了由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圆了自己多年来想有一个新家的梦。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记者杜宇 韩洁)1000万套——权威部门公布了2011年中国保障房建设目标。这是一个超出许多人预期的数据,2010年59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规模已经创历年之最。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有关部门年度工作会议到各省市的工作通报,都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2011年将开启保障房建设的井喷时代,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将担当起主力军的重任。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1年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随之而来的有关部门年度工作会议,也都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的数量,将比2010年大幅度增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的监管力度,确保百姓住上放心房。


  财政部表示,2011年将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落实好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说:“2011年,保障房建设力度会进一步加大,让更多百姓的安居梦想变成现实。”


  “十一五”期间,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夹心层”住房之困凸显。


  “夹心层”指的是部分游离于中国住房保障制度之外的住房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一些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新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难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当前,如果全部依靠扩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覆盖面,一方面财政无力承受,另一方面部分“夹心层”群体随着收入增长,几年后将具备通过市场解决住房的支付能力,对政府保障的需求是阶段性的,因此,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的有效途径。

 


  新年伊始,各地纷纷公布2011年加快保障房建设的计划与措施,为保障房建设铺就“快车道”。


  上海计划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500万平方米,包括经适房500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800万平方米和公租房200万平方米;南昌市计划建设3253套公共租赁住房;陕西将新建廉租房5。54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4。1万套、棚户区改造14万套、农村危房改造7万户;河南省政府将整合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约300亿元;西安正在争取成为利用住房公积金建设公共租赁房的试点城市,并拟拿出现有公积金结余资金的15%,用来建设公共租赁房……


  人们期待着,随着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规模推进,1000万套这一数据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房屋,让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相关新闻:国土部:过去5年中国土地出让收入逾7万亿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 (记者王立彬)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7日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说,“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300多万亩,土地出让收入7万多亿元。


  徐绍史说,2010年,全国30个省(区、市)城市住房供地计划近270万亩,比2009年实际供应增加约80%。“三类住房”用地量占计划供应总量的77%。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积极主动,保障发展用地,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全国实际建设用地供应642万亩,比2009年增加18%,有力促进了全国稳增长、调结构的工作大局。


  徐绍史说,“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300多万亩。土地出让收入7万多亿元。单位GDP建设用地消耗下降29%。国土资源保护和监管秩序持续向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土地违法违规形势逐步好转,尤其是近三年来,违法用地案件总数、面积和占用耕地面积平均下降12%、24%和27%。五年来,国土资源维护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征地补偿标准提高30%以上,保障性住房供地超过68万亩。

  徐绍史说,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要按照宏观调控要求,因地因时制宜制定政策,探索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差别化用地政策。对不同区域实行有区别的支持政策,区分鼓励、限制、禁止类产业,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强和改善房地产用地调控。科学编制和实施房地产用地供应计划,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确保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继续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动态监管,大力推进闲置土地整治清理,加大违法违规房地产用地信息公开和查处力度。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总结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验,年内开展开发区、高新区等各类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调查清理。

 


  徐绍史说,2011年要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做好2010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部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选择有条件地区开展耕地保护补偿试点。进一步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研究重大建设项目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政策,探索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方式。开展耕地质量变化监测试点,促进耕地质量保护。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1月中旬开始,按国务院要求,立即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情况检查。在各地自查、清理基础上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并力争3月底前完成。


  相关新闻:住建部问责保障房机制已成型:将威慑地方政府

  
  住建部问责保障房


  李乐


  2011年初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专门针对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的问责机制,已经基本成型。


  2010年底,全国住建系统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该次会议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称将对调控政策落实不力的地方政府进行处罚。不过,在此之前,对于不能完成保障性住房任务的地方政府处罚机制的文件,已经基本编制完成,会签之后将上报国务院。


  在此之前,住建部总计安排了15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希望藉此对全国1500万户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进行“全覆盖”,而在保障性住房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力量承担的背景下,住建部亦希望这样的问责制度,能够对地方政府形成足够的威慑。


  问责机制完成

2010年5月19日,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别和住建部签订了《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下称“责任书”),这份“责任书”中规定的任务,将成为日后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政府问责的依据所在。

 


  2010年12月30日上午,接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消息人士称,住建部会同监察部,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保障性住房问责机制相关行政性文件的起草工作,并具备向国务院汇报的条件。同日下午,住建部官员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但对于发布的时间,他表示,“要以国务院的安排为准”。


  记者了解到,这份文件当中,包含了各项针对性的“处罚规定”,而这也是该份文件需要由住建部和监察部共同起草会签的原因所在。而在2010年11月前后,该份文件的初步起草工作已经完成,随后的一个月中,由监察部、住建部联合修订、会签,从而使其具备上报国务院待批的条件。


  该份文件中包含的问责机制包括,对未能按照“责任书”完成保障性住房开工任务、竣工任务、资金到位任务等指标的地方政府,采用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约谈地方政府主要行政负责人、推迟暂停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处罚,对于情节严重,整改期内未按要求进行整改或者整改未达标的,对主要行政责任人记行政处分等。


  在此之前,对于地方政府完成保障性住房任务的考核,尚未有明确的对应罚则,相比于国土资源部对违法土地者轰轰烈烈的问责,住建部保障性住房问责机制的威慑力稍显孱弱。


  “这项机制的建立,得到了国务院分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2011年,住建部将依据这份文件,陆续展开相关的核查、检查工作,对于未完成任务的城市,视情况、原因,给予对应的处罚甚至是处分。”前述接近住建部的人士称,而对此,前述住建部官员表示,不便表态。


  “1500万套”逻辑


  在一并向国务院汇报关于保障性住房问责机制的同时,住建部亦对2010年1~10月的保障性住房开工、竣工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汇报。

  住建部在汇报中表示,截至2010年10月,以开工面积指标考核,比对责任书,地方保障性住房的开工面积已达100%,已完成任务。而以竣工指标考核,则完成责任书总量的60%,由于目前的最新统计数据尚截至2010年10月,因此,开工面积指标地方基本可以确定为超额完成,而竣工面积,亦可基本完成任务。

 


  “一年580万套的指标肯定是完成了。”住建部官员向记者表示。而2010年11月份,住建部再次要求地方政府上报2010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并在下达的指标中,规定了1000万套的总量,要求地方政府以此为原则安排、认领建设开发任务。


  如是一来,两年之内的任务如果全部完成,则全国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总量,将首次达到1580万套,而这一数字,恰是全国范围内,低收入困难家庭的总量,这意味着,至少从数量的对比和对应上,保障性住房完成了对低收入居住困难家庭的全覆盖。


  “这是住建部的一个硬指标任务,所以才会如此推进问责制度的建立。”前述消息人士称,但是,住建部的官员对于这种说法,拒绝予以评价。


  2010年末,国家审计署对全国各地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状况,曾专门进行过一次审计,该项审计的结果,似乎可以侧面佐证住建部急于获得问责尚方宝剑的原因——审计署的专项审计结果显示,以北京为代表的多个城市,未按照规定,将土地出让金中30%专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或者比例不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告诉记者,在土地供给总量不足或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之倾向于优先供给商品住宅与商业地产用地,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保障性住房用地,在地价与房价高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土地财政”危机


  据相关统计,2010年全国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总投资计划是8000亿元。简单推算,2011年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大约需投资13800亿元。


  目前,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为三大块:中央财政支出、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10%的土地出让收入。2010年中央财政投向保障性住房的资金共计792亿元;此外,2010年住房公积增值收益可补充廉租房资金约400亿元左右。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前11个月,北京、上海等地的土地出让收入已经突破千亿大关,较2009年涨幅均超过50%;天津、大连等地紧随其后,即将跨入“千亿俱乐部”。预计2010年土地转让收入将突破2万亿元,相应提供2000亿元保障性住房资金。

  三大资金来源下,保障性住房建设仍然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国务院此前已批准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的试点,已经确定了北京等28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

 


  根据测算,2010年住房公积金扣除必要备付资金后的沉淀资金达6800多亿元,试点工作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开拓保障性资金来源,而且相比于购买国债也可以提高住房公积金的收益率,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有关专家表示,土地增值税或可成为地方政府补充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回建强则表示,作为市场主体的开发商也有参与公租房建设的动力。在融资方式上,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近年来我国一直探索的方式。


  回建强介绍说,相对投资商业地产REITs,公租房REITs有政府的支持,有现实的需求,资金相对稳定,如果政策支持力度大,资本市场的接受度将很快得到扩展。


  此外,在公租房建设上,上海市或将引进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据透露,上海市政府曾与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接触,这些机构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研究员杨红旭向记者表示,保险业资金或其他资金投入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一种市场行为,只要建保障性住房能够取得一定收益,就势必会吸引大量资金进入。


  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的困境并非在于资金来源,关键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之倾向于优先供给商品住宅与商业地产用地,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保障性住房用地。


  巴曙松表示,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最大成本来自于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损失。


  相关新闻:上海供应近5万套经适房 每平米5000-8000元


  新华网上海1月7日电(记者叶锋)记者7日从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获悉,上海已经在全市推开经济适用房供应工作。首批房源累计超过4.8万套,每平方米价格在5000元到8000元之间。


  据介绍,上海全市范围内供应的首批经适房房源分布在宝山、浦东、青浦、嘉定、松江和闵行6个区的11个保障房基地,共20个项目,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这些基地大多靠近轨道交通站点。


  价格方面,不同区域的房源价格有所不同,每平方米基准单价大致分为5000-6000元、6000-7000元、7000-8000元三档价位。


  据悉,此次经适房供应中,购房者与政府各自拥有房屋产权的比例也有所调整。在此前的试点阶段,上海规定经适房购入5年后可自由出售,总价款70%归个人,30%归政府,所谓产权“三七开”。但今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开的经适房供应中,将根据不同申请家庭的经济情况,除原有的“三七开”外,还将新增“四六开”,即政府拥有40%的产权,购房家庭拥有60%的产权。这也意味着,申请家庭在购买经适房时,可以承担更少的房款,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购房者来说,也能买到适合自己的经适房。


  另据介绍,在全市推开过程中,上海申请经适房的收入和财产标准都有所放宽。其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由试点时限额2300元放宽至2900元;人均财产由试点时限额7万元放宽至9万元。